海昏侯墓当卢纹样研究

2022-05-05 09:20贾玺增曾玉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00084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0
关键词:海昏侯麒麟纹样

|贾玺增 闵 悦 曾玉军|.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00084;.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

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刘贺之墓,是目前中国出土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在海昏侯车马陪葬坑中清理出3000余件错金银、鎏金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在这3000余件铜车马器中有80余件当卢,其中又以装饰了精美的龙、凤鸟、虎、玄武、玄鱼、麒麟、玉兔、蟾蜍、金乌等古代祥禽瑞兽纹样的5件错金银青铜当卢最为精美。[1]102这5件错金银青铜当卢上的纹样展现了中国古人的神话世界和浪漫情怀,是中华民族早期哲学、礼制、军事、天文观念和图腾崇拜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汉代文化“敬事鬼神”的社会观念和“长生不老”的道教思想,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与物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卢

当卢,又名“钖”,《诗经·大雅·韩奕》中提到“镂钖”:“玄衮赤舄,钩膺镂钖。”东汉郑玄注:“眉上曰钖,刻金饰之,今当卢也。”孔颖达疏:“钖马面当卢,刻金为之。所谓镂钖当卢者,当马之额,卢在眉眼之上,所谓镂钖指此文也。”[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颅,首骨也。从页卢声。”[3]281故“当卢”即“当颅”,其原始形态与殷墟马头部分铜泡饰有关,其通过额带固定于马鼻革与额革的交接处,即马头颅正中,有保护和装饰之用[1]101。

当卢是古代马饰中极具装饰效果的组成部分,由此还可以联系到人们对马的驯用和审美。当卢出现于商朝,定型于商晚期,流行于周代,发展于秦汉。车马器是古代礼制的一部分,使用等级有严格的限制,其上往往装饰繁复精彩的纹样。车马器上的装饰纹样不仅反映了所属主人的社会地位,还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经济生活状态。

二、海昏侯当卢纹样

海昏侯墓出土的5件错金银青铜当卢,其上均有精美纹样,纹样分布如下:

当卢甲,顶部中央为一虎,其下左右分别有日、月图案。中部为双龙交错,头相背,颈相靠,尾相交,身形修长,背部有鳍,身体交汇呈腾跃之势,形成上下两环,上环内为一凤鸟衔珠,展翅作歌舞状,下面环内有一玄鱼。底部为一只凤鸟,作站立回首状。

当卢乙,顶部为一凤鸟衔珠,展翅作歌舞状,被呈半包围形式的博山纹所环绕,再下则为一虎,其下又有博山纹。中部是双龙交错,头相对,颈相交,形成三环,三环内有花草树木纹样,或为表现仙界佳木。底部为一凤鸟,头上有冠,身躯修长,开屏状尾。

当卢丙,顶部为一凤鸟衔珠,昂首挺胸,曲颈展翅,张腿张尾。其下为双龙交错,头相对,身躯相互对称交错形成四环,环内从上至下分别有一仙人、一虎、一麒麟、一鸟。仙人双臂上扬,左手持节,长肢细腰,肩生双翅,似在以舞姿御龙。虎昂首张口,长尾上扬,作腾跃状。麒麟头生鹿角,圆眼尖嘴,作回首奔跑状。最下环内的鸟与底部的龟,正好组成“鸱龟曳衔”的纹样。

当卢丁,顶部为一凤鸟作昂首鸣啼状,其下为一虎与一龙并驾齐驱,三者皆呈向上行进趋势,再往下又有玉兔、蟾蜍、麒麟,分布于云气纹与卷草纹之间,底部为一龙与玄武。

当卢戊,顶部为一对称形式的人面纹,其下双龙交错,头相对,颈相交,形成两环,上环中有一虎,下环中则为一凤鸟,凤鸟足下为博山纹。底部另有一凤鸟,头上有冠,身躯修长,开屏状尾,作站立回首状。

综上所述,这五件错金银青铜当卢上有龙、凤鸟、虎、玄武、玄鱼、仙人、麒麟、玉兔、蟾蜍、金乌等纹样,其中龙纹、凤鸟纹、虎纹在每件器物中都有出现。

(一) 龙纹

海昏侯墓出土的5件错金银青铜当卢表面均錾刻有龙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3]384由此可知,龙自古以来都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存在于中国神话传说中,且被称为百鳞之长。龙纹是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纹样,在青铜器、织绣印染、陶瓷、玉石器等各种工艺品类中有大量应用。

图1 海昏侯墓出土错金银青铜当卢

在原始社会,华夏大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部落间纷争不断,久而久之,终呈兼融之势。首领为了实现各个部落的统一和谐,便从图腾信仰的角度入手,将各部落间的动物图腾集合起来,而龙的原型便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它吸取了虎、蛇、鱼、龟、鹿等动物身上的典型特征,形象愈加多变。在商朝,龙以其狞厉、恐怖的神兽形态存在于各类青铜器具上;至春秋,龙纹不仅出现在礼乐重器之上,还普遍装饰于日常用具;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的汉代,伴随着汉代人渴望“升天成仙”的精神理想,龙也终成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共同信仰。[4]

海昏侯墓出土的5件错金银青铜当卢上都装饰有龙纹。其中,当卢甲、当卢乙、当卢丙、当卢戊为双龙纹,当卢丁是单龙纹。构成形式尤为典型的双龙纹,首尾相交,左右对称,身姿矫健,动态洒脱,呈纵上蜿蜒腾飞之势。李建学者在《汉画中二龙交尾图略释》中称,二龙交尾图很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5]众所周知,伏羲和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其身体形象就是人首蛇身,且双尾常作交合状,这恰与海昏侯墓错金银青铜当卢中出现的双龙纹相似。

(二) 凤鸟衔珠纹

海昏侯墓出土的5件错金银青铜当卢上都装饰有凤鸟衔珠纹。凤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6]4994一般看来,凤鸟集中了现实生活中的仙鹤、孔雀等多种禽类的形象特征,是理想的灵禽,被当作幸福吉祥的象征。凤凰很早就被视作祯祥。《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7]海昏侯墓当卢上的凤鸟衔珠纹,口衔丹珠,双翼张举,形象生动,表现通天凤鸟口衔灵丹妙药施与天子及众生以圆其飞升成仙的文化内涵。

当卢甲、当卢乙和当卢戊的下部还有瑞鸟纹样。其形象皆为双足站立,双翼闭合,回首昂视,颈部细长,花冠纤细,尾部翘卷,羽随风动。有学者认为这是汉代四神纹之一的朱雀纹。朱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8]朱为赤色,象征火焰。《鹖冠子》云:“凤,火鸟。鹑火之禽,阳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毕至。”[9]在五行属性分类中,朱雀与凤在本质上同为一类,只是与丰腴华丽的凤鸟形象相比,朱雀形象更为飘逸清秀。

(三) 日、月纹

当卢甲上錾刻着象征日的金乌和象征月的玉兔、蟾蜍。其中,金乌形似鸿雁,圆目外睁,双翅张开,尾羽整齐宽大,体态舒展自由,环绕周身的云气纹在增添一分装饰之余,更加强了金乌的飞翔动感;玉兔身躯细长,双耳竖立,圆眼前瞪,作奔跑状;蟾蜍四肢伸展,趾如条状,还可从其背部看到蛙类体腺特征的刻画表现。

中国古代,太阳又名“金乌”。《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6]4976这是华夏先民对自然天象日出日落的观察和感受。中国古人尊崇日月。太阳光照万物,为万物提供资源,代表了一切生命的本源。在科学观念缺失的古代,人们把月亮看作夜晚的太阳,日月更迭,由此古人便认为死亡和再生之间是存在某种相互联系的。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仙兔捣药、嫦娥奔月的故事。玉兔纹象征月亮,另一象征月亮的动物是蟾蜍,其源可能出于古人对蛙的崇拜。首先,蛙群栖息于湖泊水沼等湿地,雨后蛙鸣极应天时气象,故得雨神之名,受民众祭拜;其次,蟾蜍拥有与生俱来的强大繁殖能力,与古人对子嗣繁荣的期望相合,而其圆滚腹部的形态特征又令人联想到孕中妇女,故又得母神之名;最后,蟾蜍一生,形态多变,冬时入土,春时破土,如此往复犹如再生。

(四) 虎纹

海昏侯墓出土的5件错金银青铜当卢上錾刻的虎纹,头颅精小,脖颈细长,虎口大张,睁目吐舌,面容威猛;虎躯细长,臀部粗壮,尾部高扬,虎爪高抬,作腾空奔驰之势;虎背刻有长短不一的条纹,虎面有两条细短弧线,虎的狰狞之状一眼毕现;整体看来,线条流畅,简洁有力,具有强健的生命力。

中国古人对虎充满了敬畏之心,将其视为祥瑞之兽。《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10]3虎作为原始部族的象征,起到了保护氏族部落的图腾作用。汉人延续了对虎的崇拜,汉武帝时期,神仙幻想开始在民间大规模扩散,虎由此成为辟邪通天的神物,也代表了汉人对得道升仙、永生不死的渴求。

(五) 玄武

当卢丙底部的玄武图像可被称作“鸱龟曳衔”。玄武,素有“灵龟”“神龟”之美誉,是一种由龟、蛇合体而成的灵物。西汉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云:“龟甚神灵,降于上天。”[10]3231一直以来,龟都被视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在汉代,玄武被人们视为载人升仙的神兽,能够沟通天人之间的心愿。又战国屈原《楚辞·天问》云:“鸱龟曳衔,鲧何听焉?”[11]据考证,“鸱”为神鸟,形如鹞鹰,“龟”即玄武,呈龟形,而“曳”意为引,“衔”意为叼,结合起来的意思便是一个连续动词,即叼衔牵引。由此,这便在古人脑海里形成一幅画面:夜晚来临,神鸟“鸱”,即太阳的化身,由神龟“玄武”将其从日落的西方重新背负牵引送至日出的东方,待到日出之时,“鸱”重新化为太阳,升至空中。显然,这幅动态的画面象征着太阳的重现和复活,同时也代表着再生的过程。

(六) 鱼纹

当卢甲上饰有一条玄鱼纹。该玄鱼鱼身完整,鱼目圆睁,吻部凸起,前躯宽,以长弧面表现鱼鳞,后躯窄,以短线表现鱼鳞。自古以来,鱼都是人们的一大食物来源,中国古代鱼图腾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在中国文化中,鱼纹象征吉祥美好,又因“鱼”与“余”谐音,故有“年年有余”的吉祥词语。古代先民重视图腾文化,鱼产卵量多,繁殖能力强,因此也被赋予多子多福之意。

(七) 麒麟

当卢丙中有一麒麟纹。该纹样头生鹿角,圆眼尖嘴,作回首奔跑状。西汉刘向《说苑·辨物》载:“麒麟,麕身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有质文也。幽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容仪。”[12]从中可知,麒麟身体像麝鹿。

麒麟,是中国古人以鹿为原型的一种祥瑞神兽,象征吉祥和幸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鹿部》载:“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大牝鹿也。从鹿,粦声”。[3]309鹿为食草性动物,性格温顺,又有定时解角的习性,《逸周书》曰:“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鹿角不解,兵革不息;蜩不鸣,贵臣放逸;半夏不生,民多疬疾。”[13]所以中国古人将麒麟视为“仁兽”。春秋《春秋·公羊传》记载:“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14]从中可知,圣王的出现往往和麟所联系,而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麒麟也被历代封建帝王看作政治兴盛的象征。[15]

(八) 羽人

当卢丙上有羽人纹样。羽人,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与其他的仙人不同,是指身长羽翼能够飞翔的人。《山海经》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6]4886“羽民国”是传说中的国名,因国中之人身上长着羽毛而得名。一说此国在比翼鸟栖息地的东南面,国中之人都长着长长的脸颊。

当卢丙上的羽人头生冠羽,身生羽翼,长肢细腰,双脚分开,踏于双龙脖颈交汇处,双臂上扬,左手持节类法器,双龙圆目外睁,口舌外露,羽人以舞御龙之姿,一目了然。受西汉社会崇尚飞天成仙观念的影响,汉代墓室的画像石和随葬品流行以羽人纹装饰,寓意墓主人死后羽化升天。

羽人是早期鸟类图腾崇拜的延续。闻一多先生指出:“神仙的目的是飞升,而飞升的第一要素是轻身。”[16]鸟类飞翔在天空中,被认为是离天界最近的生物,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崇拜。从这个角度看,汉代人在积极追求“长生”的同时,又延续了对鸟类的图腾崇拜,将寄托转移到了死后升天。因此,在表现羽人时,更多地保留了人的形象,而减弱了对鸟类的临摹。汉武帝加封栾大的仪式是“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夜立白茅上受印”,[10]463把皇权与人们心目中的“仙人”形象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

(九) 云气纹

海昏侯墓出土的五件错金银青铜当卢上均有云气纹。云气纹是古人用以刻画空中云彩的纹样,一般作辅助性纹饰,常见于玉器、青铜器、瓷器、家具等各类工艺品中。[17]汉代,受“神仙思想”的影响,云气纹显得颇为自由随意,以本身动态飘逸的线形为特色,着重表现与其他纹饰的组合美感。

云气纹围绕在主体纹样的周围,主要起装饰填充或连接过渡的作用,使当卢纹饰饱满飘逸并充满生机,表现了云端仙境的神秘感。与上述的灵禽瑞兽纹样不同,云气纹作为抽象纹样寄托了汉代人的理想,人们生前渴望能通过其与云端仙境的神灵相通,以求死后升天成仙。

三、文化内涵及社会影响

海昏侯墓出土的错金银青铜当卢甲、乙、丙,纹样刻画精美,錾刻技艺精湛,表现了汉代人对死生世界的想象,即冥间、仙界和再生的过程。

当卢甲纹饰以虎为主神,虎神是古人心中的死亡之神和再生之神,表现的是汉代人对于西北冥界的认识。[18]85-96《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19]以上所描写的正是这个冥间世界的景象。

当卢乙纹饰以凤鸟为主神,而凤鸟口衔灵丹妙药施与天子及众生以圆其飞升成仙梦想的文化内涵,表达的正是汉代人对于东南仙界的认识。[18]85-96这一认识在四川新津邓双镇龙岩村出土的石棺前端原图中也有体现,原图中装饰有日、月和三头鸟的纹样,由其组合形式可知,凤鸟在此担任引导升仙的职责,满足墓主脱凡成仙的愿望。[20]

当卢丙则通过鸱龟、麒麟、虎、仙人、凤鸟的组合表达了对再生世界或由死复生之过程的想象。[18]85-96此处表现的是动态的再生过程,从下往上看,鸱龟曳衔,表现了太阳的再现和重生,麒麟腾越,表现了仁义之国,神虎奔腾,代表了冥界,而羽人御龙而上,终到衔珠凤鸟所守护的仙界,这里表现的正是当卢甲和当卢丙两者想象的生死过程的结合。

(一) 秦汉时期神仙信仰的盛行

在汉代,为了向人民弘扬儒家纲纪,向社会传达善恶思想,统治者通过绘制灵禽瑞兽等纹样来强化鬼神仙道之说。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载:“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享天,乃敢为地行子礼也。”[21]汉代人普遍认为宇宙一体,天地生物包括人类都被包含在其中,人的命运是不可知的。为了顺应不可知从而致福避祸,人们便调整出与社会观相同的思想与行为。海昏侯出土错金银青铜当卢上的纹样,所反映的渴望永生的愿望与儒家的伦理纲常,均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契合。这些纹样表现出汉代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体现了秦汉神仙思想的盛行。

(二)“ 长生不老”的道教思想

关于生死,道教有两种观点:其一,以养生之道而助长寿,进而得道升仙,终成长生不老;其二,生死由天命,顺其自然。但汉代天子庶民,向来以生命为贵,故畏惧死亡,渴望永生,正因如此,升天成仙就成为整个社会的热切追求。

在中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渴求通过服食仙丹而成仙升天。华夏先民便想象月亮上有捣制仙药的神兔,又将凤鸟视作沟通天地为人类带来灵药的使者。除了海昏侯墓出土当卢中出现的反映典型“长生不老”道教思想的凤鸟衔珠纹外,凤鸟衔珠纹还与羽人纹同时出现在汉代画像砖上,这都表现了古人幻想通天的凤鸟衔来仙丹送人以助其圆永生梦想,表达了汉代人对得道升天、长生不老的向往。

四、结论

海昏侯墓出土的5件错金银青铜当卢以其精美繁复的龙、凤鸟、虎、玄武、玄鱼、麒麟、玉兔、蟾蜍、金乌、云气等纹样体现了汉代文化中“敬事鬼神”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以及汉代人对神灵的敬仰和对祥瑞神兽的崇拜,反映了汉人对“长生不老”和“死后重生”的期盼。这些如腾飞之势的龙纹、奔啸之姿的虎纹、活泼生动的凤鸟纹、质朴灵动的玄鱼纹等纹样组合构图,呈现出系统而富于逻辑的特点,展现了汉代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的交相辉映,为今人解读汉代文化中的生死观、社会思想、物质文化生活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猜你喜欢
海昏侯麒麟纹样
麒麟“破冰”
麒麟献瑞
拯救“濒危”花纹
清溪麒麟製作
发现海昏侯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ife of Student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