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2022-05-05 07:10曹艳平商华英
系统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转移酶胆红素黄疸

曹艳平,商华英

巨野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山东菏泽 274900

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常见病症一种, 其主要因为患儿体内胆红素聚集而呈现出器官或者皮肤黄染症状[1-2]。对于黄疸病症而言,具体表现为患儿胆红素呈现出一定程度升高。通常情形下,对于生理性黄疸能够自行消退,但如果病症严重,患儿会表现出胆红素脑病和核黄疸现象, 其对患儿神经发育会产生严重影响,使其成长受到限制[3-5]。 对此,采取有效方法改善黄疸病症,预防胆红素脑病和核黄疸,意义显著。 治疗期间,蓝光照射获得广泛运用,其主要针对患儿黄疸位置利用窄谱光源展开冷光照射治疗,依据照射时长主要分为持续性及间隙性两种方式[6-7]。该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研究, 旨在探讨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分别实施间隙蓝光照射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 为达到促进新生儿黄疸患儿总体治疗水平、预后水平显著提升目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持续组(对患儿展开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和间隙组(对患儿展开间隙蓝光照射治疗),各50 例。 纳入标准: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患儿家属对于治疗要求均知晓,并可以积极配合。 排除标准:家属持以拒绝态度;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 持续组男、女各20、30 例;胎龄37~42 周,平均(40.11±1.21)周。间隙组男、 女各21、29 例; 胎龄37~42 周, 平均(40.15±1.23)周。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针对所有患儿合理展开常规治疗干预。 选择益生菌(国食健字G20090355)对患儿实施口服治疗,采用苯巴比妥钠(国药准字H20057384)进行治疗;依据患儿具体情况。对其合理展开补液操作。如果呈现出严重溶血及贫血症状,则需要对其实施输血治疗。对于可能表现出感染现象患儿,合理展开抗菌治疗。

1.2.1 持续组 常规基础上,对患儿展开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依据患儿具体情况,采用蓝光箱对患儿实施照射治疗,控制24 h 左右照射时间。 期间保持24 h间隔,依据病情选择对患儿实施再照射治疗。 治疗5 d为1 个疗程。

1.2.2 间隙组 常规基础上,对患儿展开间隙蓝光照射治疗。依据患儿具体情况,采用双面蓝光箱对患儿实施照射治疗,控制6~12 h 时间。保持2~4 h 间隔后,对患儿再次展开照射治疗。 治疗5 d 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染症状均转为正常;有效: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染症状均获得改善;无效: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染症状均无改善。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皮疹、呕吐及恶心)总发生率。③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间隙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持续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间隙组不良反应(皮疹、呕吐及恶心)总发生率(6.00%)低于持续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

治疗前,间隙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同持续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间隙组直接胆红素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同持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组总胆红素低于持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s)

组别间隙组(n=50)持续组(n=50)t 值P 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治疗前 治疗后总胆红素(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30.61±5.53 30.63±5.58 0.018 0.985 32.03±5.56 33.04±4.41 1.006 0.316 316.07±45.56 316.09±45.72 0.002 0.998 100.03±4.16 119.11±8.61 14.109<0.001直接胆红素(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8.61±1.03 8.65±1.07 0.190 0.849 8.55±2.03 8.57±2.01 0.049 0.960

3 讨论

黄疸作为一种新生儿疾病, 主要体现为病理性以及生理性两方面。对于新生儿而言,其肝脏代谢功能以及免疫力未完善发育, 从而在体内表现出胆红素积聚后,会呈现出皮肤黄染以及巩膜黄染现象。更为严重时,会表现出胆红素脑病情况,使患儿成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疾病进行治疗,意义显著。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同时,保证患儿安全性,存在显著意义[8-12]。

治疗期间,蓝光照射获得广泛运用,其主要通过蓝光对体内胆红素吸收后, 针对体内水分进行对应转变,利用尿液或者胆汁于体外排出,确保肝肠循环内可吸收胆红素表现为一定程度减少, 对应降低体内血清胆红素水平,使临床症状获得显著改善。具体治疗期间, 间隙蓝光照射以及持续蓝光照射均获得广泛运用, 通过间隙蓝光照射能够将患儿照射热量有效减少,使其不良反应降低,在保证治疗效果基础上,确保患儿安全性[13-17]。

该次研究发现,间隙组50 例患儿经治疗后,显效患儿28 例(56.00%),有效患儿20 例(40.00%),无效患儿2 例(4.00%),总有效患儿48 例(96.00%);持续组50 例患儿经治疗后, 显效患儿9 例(18.00%),有效患儿30 例(60.00%),无效患儿11例(22.00%),总有效患儿39 例(78.00%),间隙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持续组(78.00%)(P<0.05);间隙组不良反应(皮疹、呕吐及恶心)总发生率(6.00%)低于持续组(26.00%)(P<0.05);治疗前,间隙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0.61±5.53)U/L、总胆红素(316.07±45.56)μmol/L、直接胆红素(8.61±1.03)μmol/L 同持续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0.63±5.58)U/L、总胆红素(316.09±45.72)μmol/L、直接胆红素(8.65±1.07)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间隙组直接胆红素 (8.55±2.03)μmol/L 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2.03±5.56)U/L 同持续组直接胆红素 (8.57±2.01)μmol/L 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3.04±4.41)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组总胆红素(100.03±4.16)μmol/L 低于持续组总胆红素(119.11±8.61)μmol/L(P<0.05),同黄强在等[18]在《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其研究中,间隙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持续组(67.50%)(P<0.05);间隙组不良反应(皮疹、呕吐及恶心)总发生率(5.00%)低于持续组(30.00%)(P<0.05);治疗前,间隙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0.59±5.52)U/L、总胆红素 (316.06±45.55)μmol/L、 直接胆红素 (8.59±0.02)μmol/L 同持续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0.61±5.65)U/L、总胆红素(316.06±45.59)μmol/L、直接胆红素(8.55±1.99)μmol/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间隙组直接胆红素(8.53±2.02)μmol/L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2.02±5.55)U/L 同持续组直接胆红素 (8.56±1.99)μmol/L 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3.03±4.39)U/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组总胆红素(100.02±4.15)μmol/L 低于持续组总胆红素(119.09±8.59)μmol/L(P<0.05)。 分析结果原因为,间隙蓝光照射方法应用,可显著减少患儿照射热量,有效降低总胆红素水平,保证患儿安全性,获得上述理想结果,充分证明间隙蓝光照射方法运用于新生儿黄疸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间隙蓝光照射方法应用,同持续蓝光照射方法比较,能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降低皮疹、呕吐及恶心等系列不良反应发生率, 并且降低总胆红素水平,可促进新生儿黄疸患者总体治疗水平、预后水平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基转移酶胆红素黄疸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葡萄醇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鲁晓岚:黄疸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联性*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菘蓝中咖啡酸氧甲基转移酶IiCOM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