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5-06 23:24刘廷辉李瑞军张金林南宫自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过程考核昆虫学新农科

刘廷辉 李瑞军 张金林 南宫自艳

摘 要:昆虫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类专业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主要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农业害虫种类识别及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内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思政融合生硬、理论实践脱节、考核评价片面等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1241”教学模式,即突出“1个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统筹“2种资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资源)、运用“4种方法”(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案例大讲堂、以赛促学),实现“1个目标”(服务学生成才与全面发展)。推动课程由重理论到重应用、重结果到重过程、重记忆到重思维、重灌输到重互动的实质性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农科;昆虫学;专创融合;翻转课堂;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8-0187-04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Entom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o-agriculture Education

LIU Tinghui   LI Ruinjun   ZHANG Jinlin   NANGONG Ziyan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Entomology is a key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plant protection majors. It is opened for sophomores.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ntomology, ident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est speci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pests. In view of the pain points existing in teaching, such as students' weak awareness of active learning, rigid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one-sid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we have actively carried out innovation reforms,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e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formed the “1241” teaching mode, that is to say, highlighting “one subject” (taking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coordinating “two resources” (online and offline,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resources) and using four methods (group discussion, teacher-student role exchange, case lecture hall and promoting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to achieve one goal (serving students' talent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substan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iculum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result to process, memory to thinking, indoctrination to interaction,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Neo-agriculture education; Entomology; Integration of expertise and innovation; Flipped classroom; Process assessment

新農科建设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布局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的人才战略[1]。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欧美各国纷纷推进教学改革。例如,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开始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仍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比较薄弱,这是“因袭式”“被动式”教育的最大弊端[2]。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河北农业大学始终如一地坚持贯彻国家教育部的各项政策,所制定的《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坚持育人导向,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示范引领”的建设原则。

昆虫学课程是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昆虫学的基础知识、农林业害虫种类识别和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等相关技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昆虫外部形态结构和功能、昆虫内部各系统(器官、组织)的结构、功能及调节机制、昆虫生物学特性、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当前各农作物上主要害虫种类、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措施。本课程内容繁多、生产实践中新发生害虫种类变化多样、实际应用技术更新较快,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制定满足创新的实施性教学方案刻不容缓。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架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1 昆虫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学习兴趣两级分化问题突出 昆虫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但是在历年讲授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多数同学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对昆虫学科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都非常强,学习效果特别好;同时有一部分同学内心畏惧昆虫,专业思想不明确,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较弱,在课堂教学中提不出问题,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在考试中对案例分析、论述等主观题目明显能力不足。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更好地学习掌握课程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1.2 专业术语繁多且生僻 本课程首先讲解昆虫学基础等基本理论知识,后续系统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在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课程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生僻而枯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学生很少或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难以达成个性化学习效果。实验课程着重观察昆虫标本的形态特征,缺少作物危害状的观察,而且标本和活体之间有一定差异,排课时间与农事季节不一致。这些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均不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在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思政融合生硬 昆虫学是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自然学科的课程思政存在以下2个痛点:一是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二是如何深度融合。昆虫学课程本身包含一些思政元素,如我国历史上古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昆虫,一代代昆虫学家如何爱岗敬业、报效祖国。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为关键的工作。在讲授自然科学的同时,要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解决传统思政教育融合生硬的痛点,是昆虫学课程亟须突破的难点。

1.4 理论与实践脱节,师生重理论、轻实践 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基本理论灌输、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害虫防治实操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通常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进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往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看,学生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扎实,但生产实践上遇到疑难问题,往往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处入手。这反映出昆虫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性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是课程尤为关注的问题[4]。

1.5 考评结果无法体现创新能力 “一考定终身”弊端在传统昆虫学课程考核中也是存在的。课程考核仅采用期末试卷考试的方式,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仅依据考勤和课堂小测等,评价标准随意性较大[5]。而期末试卷考核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学生习惯性通过考前突击式备考通过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也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考核,亟须创新考核方式,改革与完善传统教学方式。

2 课程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昆虫学基本知识和理论,构建科学思维体系,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为后续深造、从事植物保护及动植物检疫等工作奠定基础。

2.2 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价值目标 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的“新农科”专业人才。

3 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与举措

3.1 创新理念与思路

3.1.1 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培养“新农科”创新人才目标[6],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使“课程思政、创新精神、思辨能力、学科前沿、基本理论”5类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7]。将教师定位于教学优质资源的提供者、痛点问题的解答者、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每一节课的教學中,育人于润物细无声中。将学生定位于线上线下资源的学习者、痛点问题的发现者、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和健全人格的受益者。在课程改革创新过程中,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产学研用”融合育人,遵循OBE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全过程服务,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教学活动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目标[8]。

3.1.2 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始终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学研结合、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课前强化资源整合、突出优势互补;课中探索“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翻转课堂、研讨式、大讲堂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植物检疫和创新思维;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创新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双创项目和竞赛。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考试模式,以“侧重学习过程评价,强化实践能力评价,淡化期末试卷考核”为指导,构建全面提升植物保护类动植物检疫专业“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体系。

3.2 创新举措

3.2.1 凝练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将“立德树人”融于教学活动中,深度挖掘各教学环节与思政教育间的关系,融合人物、事件和科学突破3类思政元素,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如在讲授我国植物保护成就时,以我国取得根治蝗灾巨大成就过程中涌现出的邱式邦院士、马世骏院士、蔡邦华院士、钦俊德院士、印象初院士、康乐院士等科学家群体事迹,激发同学们现身国家复兴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之壮志。目前,思政元素已融入昆虫学课程的各章节,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

3.2.2 专创融合式教学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课程中通过专创融合式教学方法的贯穿,提升了学生对生产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主要做法如下:一是通过成立本科生昆虫研究小组,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类案研究,撰写文章并推荐发表;二是由学生自选研究题目,借助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通过类案研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目前,团队首创的类案研究教学方法在植物保护类专业已连续实施5年,研究团队不断扩大,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价值的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3.2.3 廣维度开展师生互动,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效果 通过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答疑和在线直播等教学手段,解决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将教学任务分为若干专题,课前指定阅读书目和案例,每位学生都要制作PPT并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发问要求解答,由学生之间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分为协同探究、释疑拓展、练习巩固、自我纠错、反思总结等5个环节,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3.2.4 举办案例大讲堂,拓展学生社会视野 充分发挥“生产实践型”教师优势,以教师在生产实践中的亲身经历,生动展现昆虫理论的应用,不定期举办《案例大讲堂》,解决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建立动植物检疫专业在校生微信群,在微信群里进行现场直播,讲解学科前沿问题、昆虫知识、害虫发生发展及综合防治知识等问题,弥补在校生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短板。

3.2.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针对昆虫学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团队在对学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侧重学习过程评价,强化实践能力评价,淡化期末试卷考核”的昆虫学课程考核改革措施。这一举措帮助学生建立了长效学习机制,有效评估学生学习过程,督促学生进步,适时改进学习方法。新的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占30%,笔记梳理、小组学习成果互评、线上作业完成、查阅文献情况、课堂互动、生产实践参与度、期中测验等计入平时成绩,占70%(见图1)。

4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4.1 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课程教学改革后较改革前,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课上、课间提问明显增多,时常就文献及生产上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笔记情况在内容上得到很大改善,成绩优秀率和良好率显著提升,而不及格率明显降低,直观体现的是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升(见图2)。

4.2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学农爱农意识增强,学习刻苦。教学改革以来,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共获得省级优秀学风班2个、省级优秀学生干部6个,省级优秀三好学生8个,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

4.3 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本课程自教学改革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涨,主动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全员参加走进实验室活动参与科研,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河北省互联网加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申报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项。

4.4 升学和就业质量稳步攀升 对于知识的渴望、能力的需求及服务“三农”的情怀已融入学生内心,考研深造热情逐年高涨。2021年度,授课专业学生考研率达74.59%,其中一部分同学考入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昆虫学相关专业,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为9.72%。

4.5 课程影响力逐年提升 课程组与授课专业学生共同开创HOI昆虫之家公众微信号进行昆虫文化、昆虫知识的传播,累计发文21篇,累计阅读量4000余次;创建了“护稼义生创新工作室”,为社会解答害虫防治知识、提供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服务360余次。

5 结语

涉农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建设新农科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9]。为适应新时代新兴技术所造就的科技大背景,同时也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必须在课程的体系重构上走一条创新之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毕业要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确保知识科学性、系统化;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合线上线下,贯穿课内课外,形成“教学一体”的教育形态,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真正主人,并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2]董立平.关于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9(6):15-22.

[3]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0494.htm.

[4]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30-37.

[5]纪春艳,凌冰,潘汝谦,等.“植物保护学”教学优化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1):84-87.

[6]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7]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8]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133-135.

[9]新农科建设推出“北京指南”[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152):104-10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过程考核昆虫学新农科
森林昆虫学经典学术著作再版
法布尔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思政课考查科目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昆虫学
昆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