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与职业道德问题

2022-05-06 14:31罗平
今日财富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职业道德

罗平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只有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才能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然而,当前我国部分企业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具体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了治理对策,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一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中又以真实性问题最为突出。对此,许多学者从理论缺陷的角度去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和约束缺乏。然而,即使是以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依据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也同样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是因为,会计是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其产品出了问题,会计自然难免其责。会计的“单位人”身份,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境况,会计人员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目的在会计制度范围内对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选择,从而进行会计作弊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也就是说,人为因素即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缺失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一、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

所谓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

即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活动,明显地不符合会计信息合法、真实的要求,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其会计信息真实度的评价标准为:

1.会计事项是否完全以所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为依据,这一点可以通过具体审查记录、对反映经济事项的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验证。

2.会计事项是否遵照财经法规规定的会计政策、方法、程序进行处理。3.是否按照客观、谨慎的态度处理经济业务,减少和避免技术性错误和过失,后两点则可以通过对会计报表、会计账簿的检查来验证。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和复杂,会计介入范围的扩大,会计在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因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对社会经济秩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成本费用核算失真。出于利益机制驱动,往往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

(2)会计核算资料失真。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主要是指作为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

(3)资产管理混乱造成计价失真。主要指资产账目价值已不能真正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占有数。一些地方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大量资产流失或被吞噬,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有的企业拒不接受国家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失控,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资产计价过程中,某些主观假定的标准和方法,造成计价的伸缩性,使资产计价因人为的偏差而严重背离客观实际。

(4)经营成果失真。在收入和收益上做手脚,编制假会计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不按制度规定办事,该冲减的收放不冲减,结果必然导致利润虚增。二是明目张胆虚作收入,故意编造实际上并未发生的收入,借以达到虚增利润,粉饰领导“业绩”的目的。三是一些盈利企业为设置账外账,非法获取巨额收益,设两本账以达到多留多分的目的。

2.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

(1)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构成和结转不真实,有些企业为达到少上交利税的目的,就人为地加大成本费用。采用多提多摊等手法,把不该引入本期的成本费用引入本期;为粉饰“政绩”,又会在“缩小”成本费用上动脑筋,对本应列入当期的成本费用挂账,留在“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在建工程”、“待处理财产损益”等科目中,该提的不提或少提,该摊的不摊或少摊,造成成本数据失真。

(2)伪造变更会计资料,通常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隐匿事实真相,将不合法收支列入合法項目之中,甚至伪造票据,虚设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往来客户,以及直接伪造账簿,虚设科目,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和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

(3)企业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管理。该资本化的不资本化,变相一次列入成本,已经资本化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计提折旧;已完工工程不及时结账,相反的,一些单位则提前将在建工程结转入固定资产;有的资产已经灭失毁损而不进行账务处理;化整为零,将国有资产形成零配件分批挤入存货中,达到抵减增值税和挤占生产成本的目的。

(4)私设“小金库”使企业资金体外循环,“挂账”、“倒扎账”,收入不入账,提前或延后结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1.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一种制度安排的缺陷

(1)会计规范尚不完善。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各方利益的不完全性的影响,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由于忽略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所出入。由于会计制度的缺陷许多会计原则在具体应用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同时,由于已有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滞性”,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2)会计政策的选择。从某一企业来说,其会计方法是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业务特点来灵活选择的。会计方法一经选定,就成为企业的会计政策。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同类经济业务因为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造成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偏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且现行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表现在同一经济业务往往规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供企业选择。

(3)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性。目前,在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准则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矛盾的地方。由于这些法规之间存在事实上的不协调,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出现对实际情况不能贴切表达的“合法性失真”。

(4)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分。出于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了弄虚作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目标管理中上下联合作假公开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2.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会计职业道德缺失

(1)市场主体利益多元性存在负面影响。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一方面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滋生了一些企业置国家利益而不顾,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不良现象。各行为主体普遍具有利己的动机,这种利己动机在信息不对称时就有可能行为化。

(2)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督弱化。虽然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均形成了包括职代会、党委、工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但在运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董事会凌驾于股东会之上,经理人是由上级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企业家”、董事长或总经理大权独揽,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等等。这一切往往造成有关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信息的供给,这种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使会计不再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正确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系统。

(3)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没有严格的自律防线,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

我们可以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提高来弥补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缺陷。但从职业守则来讲,“不做假账”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高学历高技能的会计从业人员未必监守“不做假账”的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一个坚持诚信不动摇的会计人员,面对假账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面对单位领导的授意指使可以不去理会甚至坚决予以制止。可见,从主观能动性出发,重建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是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出路。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与治理

会计规则是以会计领域秩序为基础的人为制造的秩序,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之所以客观存在,是因为会计规则制定者将自生自发的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则的过程中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由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的有限认理性所造成的。由于会计域秩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致使我们无法回避规则性失真的客观存在。

(二)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与治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经营者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掌握着企业的“内幕信息”,这样,经营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便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就存在着违背已有的会计规则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使自己受益而使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损的动机,这种动机便决定了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存在。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治理要求会计规则执行人“不做假账” 即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保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抓诚信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1.从道德角度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应从学校教育阶段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就形成了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当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时,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受该力量的左右,遵循“诚信”守则,拒绝提供虚假会计信息。2.以法律角度加强会计诚信教育。依法方能治国,依法方能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以杜绝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防止违规性失真除了对会计人员进行以“良心主义”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教育,因此在学生刚接触会计专业知识时将法律教育作为必修课学习,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三)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与治理

众所周知,会计人员的职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使会计人员提高职业能力,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法规、新技能、改善其专业态度,我们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必然包括诚信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并加以考核以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

在我国各种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会计领域各种丑恶现象却与日俱增,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等待克服的顽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正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相关。因为责任心、技能、心理素质均包括在职业道德中;故意性失真中,除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及“信息不对称”而难以发现业务经办人提供虚假原始凭证外,其余也都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关。

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第一、会计是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其产品出了问题,会计自然难免其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品德、责任、业务技术三方面合为一体,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缺乏会计职业道德导致了技术性失真。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他还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可见,知识和能力不是问题,道德与责任才是关键。只要会计人员具备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就不会成为逃避责任的理由。第三、缺乏会计职业道德导致了违法性失真。一切造假都是从出卖道德开始的,当失真开始践踏法律时,从动机的形成到过程的实施,都源于对道德的背离,对法律的蔑视。一个具有道德的人会把诚信操守和法律法规放在第一位,做到“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如果每个会计人员都具有职业道德,就能够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防范失真,就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条件,使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进入良性循环。雨果说过:“道德是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职业道德是石,能敲出希望之火;职业道德是火,能点燃生命之灯;职业道德是灯,能照亮人类之路;职业道德是路,能引导我们走向没有假账的明天!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財贸学校)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职业道德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新时期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会计信息市场的构建研究
试论如何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