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研究

2022-05-06 20:28吴晓男李冬
种子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玉米影响因素

吴晓男 李冬

摘    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的研究,对于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玉米种植现状,探讨了影响玉米种植的关键因素,研究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提出了玉米高产种植中病虫害的具体防治对策,以推动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实现玉米丰产栽培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玉米;影响因素;高产种植;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03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S435.13       文献标志码:B

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与基础。保障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加强粮食工程建设,是推动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相关人员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只有运用科学化的高产种植技术,并全面加强玉米种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才能实现我国玉米种植的新发展,提升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

1 玉米种植现状

玉米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大,茎强壮,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农业产物之一。不论是种植面积还是种植产量,玉米都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一,营养价值。玉米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营养种类丰富,包含蛋白质、脂肪、糖類、钙、磷、铁和各类维生素,如B1、B2以及E等,尼克酸、谷固醇、卵磷脂、赖氨酸等含量能满足人体需求。相关研究发现,玉米中含有的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抗癌因子,能够在人体内与多种致癌物中和,使其丧失致癌能力。

第二,经济价值。玉米属于高产型农作物,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被广泛应用于粮食、饲养、工业、加工业以及医药领域,这充分证明了玉米种植的经济价值。

我国高度重视玉米种植业,我国农业部发布的公告显示,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 496.8万hm2,单产为6.32 t/hm2,总产量为2.61亿t。进口方面,2019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为479.3万t。

结合2019年玉米消费量27 558万t来看,我国玉米供需缺口较大。2015—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总体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 496.8万hm2,同比增长1.8%。2020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约4 500万hm2。

从产量方面来看,2015—2019年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总体呈波动上涨态势,2019年我国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为6.32 t/hm2,2020年与2019年持平。

2 玉米种植影响因素

玉米种植产量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要想实现玉米的高产种植,就必须深入分析与研究种植影响因素,保证玉米种植工作得以科学开展[1]。当前玉米种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理环境

虽然玉米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要想实现玉米的高产种植,必须关注地理环境对其生长发育的实际影响。只有良好的土壤环境才能充分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营养供应,避免因土壤营养供应不足而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以我国玉米种植的重点区域东北地区为例,其肥沃的黑土地有利于玉米生长。黑土不仅土质松软,土层肥厚,而且透气性和保水性极为优越,对于玉米的种植生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玉米植株的根系发育,全面提升玉米种植产量。

2.2 种植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逐渐发展与完善,农业种植对比化学的种植技术要求愈加严格,这也成为保障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所在[2]。因此,在玉米高产种植过程中,需高度重视种植技术对于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避免因种植技术落后而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在玉米种植中,其种植技术涉及内容较多,需要从选种、选地、播种、覆膜、种植管理、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全面落实,以此保障玉米的高产种植。

现代玉米种植事业发展中,种植技术已经成为玉米产量的直接影响因素。需要根据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全面革新玉米种植技术,实现玉米的高产种植,提升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

3 农业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玉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我国农业技术不断优化的背景下,玉米种植技术不断发展,玉米产量逐年提升。玉米高产种植需要在玉米种植的全过程中落实科学化管理,避免因种植管理不科学而影响其产量。

一般情况下,需在玉米的选种阶段落实高产种植要求,全面实现玉米的高产种植。现阶段,农业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3.1 选种技术

选种是玉米高产种植的基础所在。选种的科学性不仅会直接关系到玉米种植的产量,更会决定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

因此,需高度重视玉米种植的选种环节,为玉米的高产种植奠定基础。在选种的实际过程中,需根据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相关影响因素选择种子。需选择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强的优质种子,例如当前种植较多的正大619、先达901以及先达903等,以此保证玉米种植的种子质量,为玉米的高产种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需紧密结合当地的降水情况,如果种植区域降水量较小,就需选择耐旱性较强的优质玉米品种;如果降水量较大,则反之。如果种植地气温差异较大,则需选择对温度适应性较强的品种[3]。

3.2 选地技术

在玉米高产种植中,种植地的营养含量及土层状况是影响玉米种植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加强选地技术研究是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的重要因素。4B117FDE-B9D6-4C24-B5A9-CD6CBBFC7D40

在选地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土层松软、肥厚的优质土地,并保障土壤的营养含量能够满足玉米发芽、生长的营养需求。可以选择地势平坦的土地,然后对土地进行处理,通过深耕的方式提升土地的通透性。

如果土地的营养含量不足,可以通过施加基肥提升土地的营养含量。选地完成后,还要对土地进行平整处理,以保证玉米高产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玉米播种

玉米播种技术是整个生产环节产值较高的种植技术之一。正式开展农作物种植之前,应对种植地区开展深耕工作,深耕深度需控制在15 cm以下。我国各地区种植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深耕种植需根据种植条件进行调整。深耕土壤可有效提升土壤基础透气性和保肥性,以此提高对雨水的吸收水平。

播种时间的差异性导致深耕基础深度产生了明显的区别。如果播种时间过早,则需加深深耕基础深度;如果播种时间过晚,则需控制深耕深度;雨水较少的干旱季节,土壤内部水资源会大幅度降低,为此需加深深耕深度。

实际播种处理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种植技术和播种方式,比如玉米耕种基础深度应为5 cm左右。当播种操作完成后,需立刻填充和压实土壤。玉米种植距離不能过小,否则会降低玉米基础产量。

根据近几年玉米种植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南方气候十分湿润,种植时间一般为3—4月。我国大多玉米种植区域气候寒冷,即使种植时间与南方相同,但玉米成长时间会延长至少30 d。玉米种植应根据南北季节差异,了解玉米品种后确定种植时间[4]。

3.4 水肥管理

种植玉米时,为了确保土壤有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保证玉米幼苗的生产进程,需控制玉米种植基础密度,坚持去弱留强的原则进行基础过滤操作。在幼苗生产期间,如果土壤内部水分含量较低,会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如果土壤内部水分含量较高,超过了玉米幼苗生产需求,则会导致幼苗死亡[4]。

为了提升玉米产量,种植人员需使用氮磷钾相同含量的复合肥18—18—18、16—16—16。玉米种植过程中,如果在春季使用底肥为60 kg/667 m2,则需在后续追肥2~3次,以此保证玉米的基础成活率。在玉米生长环节,应尽可能确保土壤环境保持在标准范围内。有效监管种植水量,预防洪涝对玉米产生不良影响。大喇叭口生长环节是玉米生长的重要时期。当玉米处于该生产环节,土壤的水肥管理会直接影响玉米成活率及产量。

为了推动玉米的稳步生长,应在此阶段保证玉米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有效预防玉米叶片受损。在玉米吐丝环节,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玉米基础产量,就应避免氮肥物质使用过多而影响玉米的雌雄穗花期。

3.5 田间管理

田间种植过程中可使用农家肥。农家肥有完善土壤成分、补足养分等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

使用基础肥料时,需根据玉米生长实际情况控制使用量,均匀喷洒于土地中,辅助玉米吸收。除此之外,在玉米种植环节使用氮肥可提高玉米的基础产量,使用磷肥可达到壮苗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种植玉米会选择复合肥料,并针对不同种植地区和土壤环境灵活调整和控制施肥量。

玉米播种之前,要从根本上提升玉米基础产量,应按照科学、合理的结构比例施加化肥。种植人员可使用种衣剂,进一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除草试剂虽然可以有效去除种植区域的杂草,但也会对玉米的基础产量产生影响,所以在种植环节应尽可能避免使用除草试剂。综合目前种植现状和土壤基础水分含量总结出,玉米种植环节应尽可能选择滴灌和喷灌等浇灌模式,确保在促进玉米高产的基础上,减少水资源浪费[5]。

4 玉米种植的病虫害防治对策

4.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种植环节常见的病害之一。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染病初期,叶片会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随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呈暗褐色、中央呈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严重时会导致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呈黄绿色或淡褐色。如果不及时防治,不仅会严重影响玉米种植的产量,甚至会造成玉米植株枯死,导致种植户蒙受经济损失。

防治大斑病应严格控制玉米种子质量,加强种植的消毒处理,从根本上预防大斑病的产生。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开展日常种植和农作物栽培工作。完成选种工作后,应翻整土地,预防土壤内部的病毒和细菌侵蚀玉米。

田间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关注玉米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玉米叶片感染大斑病,应立刻清理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6]。可使用药物防治,在玉米生长抽雄期或发病初期使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等。

4.2 矮花叶病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矮花叶病的为害。染病初期会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且长短不一的条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上会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新叶上尤其明显,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不到健株的1/2,多数不能抽穗且易早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籽粒少且秕瘦。

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病源是病毒。病毒的来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种子带毒,另一方面是在越冬杂草上寄生。毒源主要借助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摩擦和种子也有传毒能力。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粱缢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气候和栽培条件。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会加重发病程度。

防治矮花叶病时,一般分为两种技术模式。一种是生物防治模式,结合破坏病毒等技术方式进行叶片治疗,有效预防矮花叶病。另一种是化学防治技术和措施,在玉米生长环节使用药剂开展定期喷洒处理。

4.3 玉米螟

玉米螟是影响玉米基础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威胁玉米生产质量。该病虫害一旦产生,会直接破坏玉米叶片内部结构,使幼虫进入玉米叶片中,阻碍玉米正常生长。如果在玉米生长环节没有及时预防和处理,会对玉米后续生长造成严重损坏,威胁玉米生产安全,降低玉米种植经济收益。

防治玉米螟应深入了解该病虫害的生活习惯和生长条件。如果玉米进入病虫害高发期,种植人员应提前预防和管理。可选择环保且生态的防治模式、生物防治技术手段或结合化学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推动玉米稳定生长,确保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和人口数量增加,市场对农业种植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在玉米种植环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种植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提升玉米基础产量和质量成为目前种植人员重点研究的内容。对于玉米病虫害防治,应有效结合高产玉米的实际状况与相关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张彦东.现代农业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1(12):37.

[2]张霞.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对策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6):162-163.

[3]李玲.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21,15(11):19-20.

[4]王西郃.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9):32.

[5]谭友斌,唐高民,苏道志.国审青贮玉米新品种“中玉335”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J].农学学报,2020,10(9):16-20.

[6]张小飞,李菁,徐进,等.西安市夏玉米重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控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20,66(11):59-62.4B117FDE-B9D6-4C24-B5A9-CD6CBBFC7D40

猜你喜欢
病虫害防治玉米影响因素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