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探讨

2022-05-06 08:46李鑫
科学与信息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业务流程管理人员群众

李鑫

安徽电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1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极大程度上为行业发展、社会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就学科意义而言公共管理中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面对复杂的实践应用挑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保障管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提高管理执行效率,为行政机关的工作开展提供高效便捷的途径,同时有利于提高群众服务质量,为人民生活提供方便。因此有必要对公共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1 公共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1.1 资源整合管理

在公共管理工作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资源整合管理则与政务的处理、办公模式的信息化转型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区别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以更快捷高效地方式实现对不同数据信息的分类分级处理,以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信息整合,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更强大的有效数据支撑[1]。信息共享加强了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紧密性,在优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以全局性的角度将不同体系内的数据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减轻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务负担。公共管理体系和政策执行流程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优化发展,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在万物互联的科技创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各地方政务及公共管理体系的衔接,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共管理中的信息传递效率,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对传统管理框架进行了完善。依托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为群众提供相关的便民服务和跨部门的信息查询功能,优化办事流程的同时提高信息查询精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服务选择。

1.2 业务流程优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公共管理系统中的资源整合能力,为群众提供了更丰富、更高效的服务方式,加强了行政机关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对于优化业务流程、控制管理成本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电子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现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有效提高公共管理的调控和执行能力。电子政务及办事流程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际管理效率息息相关,由于政府机关部门其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传统管理模式中业务处理往往需要划分为多个步骤,办事流程的复杂化不仅造成了公共服务率,同时也增加了相关成本投入。公共管理中涉及的业务内容较为复杂,为提高群众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行政机关组织结构需要对法规政策、公文档案、财政管理、业绩评价等多方面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图1 2020年我国政务数据共享建设情况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将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办事业务流程以更公开透明的方式呈现在群众面前,有利于拉近政群关系。通过搭建科学的数据管理平台、维护行政机关的服务门户网站、拓展与群众之间的网络互动渠道等方式广泛地听取群众对公共管理服务提出的意见,直面群众心声。除了面向群众的便民服务外,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搭建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不同机关体系的信息互联,文件数字化提高了信息交流效率,借助现代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管理网络化、流程信息化以及办公自动化落实,优化公文流转和审阅流程的同时对于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管理能力升级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传统的公共管理中受技术水平限制业务流程通常较为烦琐,对行政执行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低。而面对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带来的需求升级,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公共管理在多方面都有了调整和改进,管理人员不仅具备基础的业务操作能力同时应兼具一定的专业化信息处理技术以满足电子业务处理的需求。因此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为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础[2]。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人员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管理要点,结合公共管理具体需求针对性强化自身管理能力,在坚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强调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有效性。公共管理的业务开展通常被细化为多个环节,烦琐的业务流程之间容易收到时间、空间、业务处理部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由此造成传统管理模式下业务处理效率相对较低的困境。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电子政务的推广和普及,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需要公共管理人员能够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对信息化平台和服务管理的关注和重视,从意识层面进行改革优化,从而有效推动公共管理能力的升级。

2 公共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中涉及的业务流程通常而言较为烦琐,尤其在当前人口密集的发展趋势下公共管理的工作任务强度相对较大。电子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的融合在某种角度上缓和了业务流程带来的工作压力,但与此同时如何在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为服务群众提供技术基础成为当前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因此为优化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管理模式的智能化、高质化、人性化发展提出以下应用策略。

2.1 加强人工管理与技术应用整合

公共管理中包含的内容相对而言较为复杂,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在提高处理效率、减轻管理人员任务负担的同时仍然缺少一定的独立性,加强人工管理与技术应用的整合才能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行政机关单位应当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或直接派遣专业技术人才处理相关业务,协调好人工管理与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之间的关系。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首先应当从观念更新入手,面对当前需求增长的公共管理业务压力,管理人员应当摆正工作心态,以正确积极的视角客观面对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注意强调需求导向,结合公共管理中业务操作中的具体需求针对性的学习相关信息基础操作及处理技术,组建具备专业化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团队,为推动公共管理服务质量提高做好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应当客观看待人工管理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协调关系,电子信息技术的参与并不意味着公共管理能够完全脱离人工辅助[3]。对于面向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而言,加强人工管理质量永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参与和支持下更应当提高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标准和要求,避免出现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等问题。政府以及机关单位应当结合当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定期组织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专业化培训,培养管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意识,有利于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面对当前业务压力增长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公共管理部门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协调人工管理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落实和应用,提高群众服务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基本社会职能。

2.2 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保障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标准的同时也降低了公共管理的灵活性,不利于其长期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应当提倡政府灵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定以人为本的基础服务理念,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避免传统模式带来的思维束缚,应当结合具体业务开展需求提高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关注和重视,通过与网络媒体的系统协调合作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加大公共管理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积,使群众能够更快速的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公共管理服务更新[4]。尤其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丰富的社交平台扩大宣传范围能够使群众更深刻地认识到公共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业务的动态信息更新情况,加强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为推动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3 加强业绩评估

对于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而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业务开展效率,一方面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操作要求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避免传统模式带来的思维固化和僵化,以为群众服务为基础理念结合以往经验对当前业务开展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负担,同时也对其工作积极性、自主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具体制度加强业绩评估管理,从而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服务意识,推动公共管理的长期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发展对公共管理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为群众提供生活便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结合实际对此展开讨论和分析,为加强公共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业务流程管理人员群众
航天企业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多让群众咧嘴笑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公司的业务流程再造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的核心业务流程优化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