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2022-05-07 09:40刁俊琴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双师型培养模式

刁俊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不断升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事实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将会给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围绕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展开研究,详细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结合现阶段该专业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环境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2--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这也使得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如何为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出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需思考的重要性问题。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就成为有效化解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境设计是一门具有系统性、适应性、创造性特点的专业,属于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该专业与行业市场密切结合,其培养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高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抓住学术型教师向应用技术型教师转型这个关键点。

一、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内涵分析

环境设计,又可以称之为“环境艺术设计”,它是基于科学发展理念而衍生出来的一门包含众多学科的新兴教育专业。如,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都属于环境设计范畴。随着环境设计专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各界对该专业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影响下,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双师型”教师是时代发展、教育进步的标志,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而言,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其独特性。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资源,“双师型”教师其本质要求还在于教师队伍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产学研能力,能够逐渐突破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屏障。从设计专业角度理解分析,“双师型”教师还需在设计行业有一定锻炼经历与实践经验,对行业市场动态了解充分,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社会实践项目并将其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此给予学生实践指导。

二、新时代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审视

现阶段,我国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也逐步提升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随着资金投入比例的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完善。然而,由于没有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等诸多方面的标准,以致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不甚理想,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教师“双师型”转型意识不足

综合分析相关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可见,部分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培养意识不足,存在形式化、流程化等問题。从学校角度看,尚未形成一种规范化、规模化的趋势,而且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还存在认识极端化的现象,并没有深刻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实质性作用,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教学信心与教学意识。从教师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专业相关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体制中以学术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思维观念相对落后,并没有过多接触行业市场、实际项目。因此,也无法给学生及时传达行业发展动态以及市场环境的发展与变化[2]。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虽然“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提出了很长时间,但每个人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看法各异,教育部各个文件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界定。因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各大高校并未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格局。加之,部分教师并未树立主动参与培训与实践的意识,更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从某种角度分析来看,不健全的培养机制很难满足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实需求。

(三)“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院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但与之相应的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双师型”教师与高校普通教师并没有明显差异。基于此,高校还需结合相应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对科学、系统、规范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此激发“双师型”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支规范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需结合专业特点重新定义“双师型”教师,围绕教师综合素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内容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结合校内现有资源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更为广阔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一)构建多元培训培养格局

审视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在现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师资培训已经成为其核心任务。环境设计专业可以结合未来职业内涵的需求分类别、分层次进行专业教师师资发展的统筹规划,构建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格局。

1、重视新教师的岗前培训

高校在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引进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对其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重点考察。新教师入职后,可开展双元、两段式岗前培训,比如先到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与环境设计方面相关的工程中参加轮岗培训,总结相应培训内容并在系部范围内加以交流、汇报;之后再参加高校内部实训,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方面的培训学习[3]。一方面,可以帮助新教师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核心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从中汲取教学经验。在岗前培训学习并达到考核标准后便可以上岗执教。通过双元、两段式培训模式,不仅能够切实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大大缩短了新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周期。

2、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引领

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还需不断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以环境设计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建立环境设计专业群,从中选拔专业带头人,并通过不断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环境设计行业的权威性人才。专业带头人需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深入实践,同时要关注专业发展的动态,发挥自身人格凝聚力以及学术影响力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发展。

3、深挖青年教师骨干潜力

青年教师是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储备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各项培训学习活动,深挖青年教师骨干潜力,打造一支“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逐步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高校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培养活动,如:以赛代练、产教融合、三方培养等,通过针对性、专项性训练有效弥补其不足之处。此外,针对青年教师学历、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与社会经验这一问题,还可以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实践,跟随校外名师或者行业专家学习,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树立科学的课程观。与此同时,及时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学,并使之在课程资源开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有效渗透。总之,要切实做到与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同频共振,使之成长为专业化、智慧型教师[4]。

(二)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体系

高质量教师是获得高质量教育的关键,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还需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各个院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在建设目标指导下从人才引进、培训保障以及实践管理等多维度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体系。

1、人才引进制度。优秀教师人才的引进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制度,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方式。人才引进制度中不仅应体现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需明确指出引进人才的实践能力,深入挖掘具有企业背景、行业实践经验或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设计师,打破单纯重视学历、重视职称的局限。进而,通过人才的引进推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满足高校学科发展的需求。

2、培训保障制度。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保障制度是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双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应提升对教师培训学习的重视,着眼于制度层面为“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师培训学习活动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如: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教师培训学习办法》等[5]。在系统培训过程中,教师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对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在教师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内容考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新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确保培训学习的效果。

3、实践管理制度。“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来说,可以深入相关设计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也是提升“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确保实践锻炼的有效性,高校可以统一协调,制定并完善《教师实践学习考核办法》、《青年教师实践进修制度》等,鼓励教师分专业、分批次参与到相关设计企业实践当中。此外,学校可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师实践计划的制定,促使教师实践锻炼常态化,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利用空余时间或者寒暑假积极参与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三)深化教师考评激励机制

从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整体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仍然处于持续发展阶段,部分教师缺乏自主参与校内培训与企业实训的热情与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从教师角度思考,逐步深化“双师型”教师导向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渠道引进的人才制定更加合理、更具针对性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如,对于环境设计行业引进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可以重点考核其专业实践技能、完成设计项目、技能竞赛获奖等内容;对于理论型教师则主要考核其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与此同时考查其实践锻炼、培训进修情况。根据相应考评结果优化考核方式,促进“双师型”教师考评机制的不断完善,进而更好地发挥该机制鉴别人才的效用。此外,在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概念、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根据教师教学任务、教学研究、专业实践等情况给予相应奖励;或者在进行年度考核或职称评定时,遵循“双师型”教师优先的原则,激发教师向“双师型”转型发展的动力[6]。

(四)加强教师培养平台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实训室”“双师型培训基地”等多种途径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不断拓宽精准培养教育教学人才的渠道,通过各项培训学习活动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交叉、深度融合。高校可鼓励资深教师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吸纳校内该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承揽的环境设计项目中来。在项目实战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学生科学指导,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环境设计实训基地,制定有效可行的实训计划,请环境设计相关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亲身参与设计企业施工活动。如此一来,教师可在后续实践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达到依托项目带动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环境设计相关企业结合不同类型工程项目最新设计以及行业前沿信息向学校反馈,企业技术骨干可真正参与到学校实践教学计划修订中,结合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向学校提出可行性意见或建议。高校也可以从环境设计相关企业中聘请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专业实践教学中来,给教师与学生开展实训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在教学中也能充分渗透先进的市场化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纸上谈兵”的局限。

结语

总而言之,“双师型”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核心力量。现阶段,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也更加注重其知识应用能力。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相关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双师型”教师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与问题,结合学校实际、依据专业特色等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计划,同时不断探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不断完善各种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重视平台建设,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8年质量工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18mooc599);安徽省教育廳2019年质量工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19mooc347)。

参考文献:

[1]李辰中.”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33):16-17.

[2]江雪梅,李玉兰,边艳,等.艺术类职业本科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赢未来,2021(17):1-3.

[3]黄海端,罗秀艳,张佳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文教资料,2021(7):139-141.

[4]赵婉.应用科技大学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8):146-147,161.

[5]尹辉,宋丹丹.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1,33(2):98-103.

[6]余琴.提高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8(29):176-176.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双师型培养模式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