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契丹人游艺活动研究

2022-05-07 02:29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游艺契丹习俗

刘 天

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建立辽朝,定都上京临潢府,建立了包括奚族、汉族等在内的多民族国家。辽朝建立后,面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契丹人采取扬弃的态度进行吸收,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中原文明。在这一背景下,契丹人逐渐接受汉族的游艺活动和民族习俗,并与本民族习俗相融合,形成了独具契丹族特色的游艺文化。

一、辽代契丹人游艺活动的种类

(一)竞技类游艺活动

1.马球

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球仗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又称“击毬”“击鞠”等,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马球是何时传入契丹的,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以往学界多认为是从渤海国学习而来。但笔者认为,契丹人的马球活动应从唐朝传入,而非渤海国。契丹在史书上的最早记载是在北魏太延三年(437),契丹向北魏遣使朝献,从而首次被载入史册。此后,契丹便与中原地区进行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而渤海国是公元698年方才建立,因此,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要早于和渤海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外,早在大贺氏联盟时期,契丹便与唐朝进行了政治经济往来。武德四年(621),“大帅”孙敖曹入朝;武德六年(623),“君长”咄罗遣使贡名马、丰貂;贞观二年(628 ),“其君”摩会率其部落归降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朝进而在契丹驻地设立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联盟长窟哥为松漠都督,契丹正式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与唐朝进行更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契丹人的马球运动应由唐朝传入,而非渤海国。

2.射柳

3.角抵

角抵就是摔跤,是契丹族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角抵在契丹民族中十分流行,在重大节庆、朝廷宴会等重要场合都要举行角抵以助兴。《辽史》卷54《乐志》记载,皇帝生辰乐次:“酒七行,歌曲破,角抵。”曲宴宋国使乐次:“酒九行,歌,角抵。”由此可见,辽朝统治者对角抵活动的喜爱。《辽史》记载,太祖八年,“有司所鞫逆党三百余人,狱既具,上以人命至重,死不复生,赐宴一日,随其平生之好,使为之。酒酣,或歌、或舞、或戏射、角抵,各极其意。”[2]9叛党在临刑之前还会举行角抵比赛,足以证明角抵的确是契丹人的“平生之好”。关于契丹人角抵比赛的场景,《画墁录》中有这样的描述“角抵以倒地为负,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褫露之,则两手覆面而走,深以为耻也。”由此可见,契丹人的角抵比赛与今天的摔跤相似,胜负以是否倒地为准。同时,在比赛中,会有物品遮护住胸部。

(二)棋牌类游艺活动

1.围棋

围棋源自中原,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属四艺之一。围棋在唐宋时期广泛流行,由中原地区传入辽朝,并成为辽朝人民所喜爱的一项休闲益智类活动。《契丹国志》记载,“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双陆,或深涧张鹰”[3]253,由此可见契丹人对围棋的喜爱。而在辽墓的考古工作中,也出土了不少辽朝时期的围棋。1977年,在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整套的围棋棋具。在一供桌下有一围棋方桌,桌心处布围棋子,纵横各十三行,共有棋子155枚。围棋在辽朝社会流传甚广,老少咸宜,辽代张文藻墓壁画《三老对弈图》就可以看出围棋在辽朝的流行程度。

2.双陆

双陆是中原地区流行的一种博戏,由天竺传入我国。双陆分为黑白双方,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双陆在传入辽朝后,深受辽朝上层贵族的喜爱,在史书中多有契丹人打双陆的记载。《辽史》记载,圣宗时期,“皇太后幸韩德让帐,厚加赏赉,命从臣分朋双陆以尽欢”。[2]131兴宗时期,辽兴宗与其弟重元博双陆棋,“又因双陆,赌以居民城邑。帝屡不竞,前后已偿数城”[2]1480。兴宗竟以数城与其弟弈双陆棋,可见其痴迷程度。1974年,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7号辽墓出土了一副辽代双陆棋,棋盘呈长方形,两侧长边有月牙形纹样,盘上锥形棋子共计三十粒,黑白各半。旁边还有角骰两粒,但已腐朽。

3.叶格

叶格,又称叶子戏、斗叶子,最早出现于汉代,是纸牌类游戏的一个类别。叶子戏形成之初,就多出现于宴饮酒令场合,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游戏。刘禹锡有诗云“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这里的“彩笺”即为叶格。叶子戏何时传入辽朝,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据《辽史》,辽穆宗应历十九年(969)正月,“甲午,与群臣为叶格戏”。[2]87由此可见,在辽朝,叶格戏是有开展的,而且受到了皇帝和群臣的喜爱,足可以见其影响力很大。

4.掷骰子

骰子,又称色子,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是中国传统民间娱乐所用的博具。骰子由玉石制作,成正方体形,通过比较点数的大小来决定胜负。这一游戏在辽代也很盛行,前文所讲的双陆,便是通过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下棋顺序。《辽史》记载,辽道宗晚年昏庸,不能知人善任,竟通过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官吏的任免。

(三)节日类游艺活动

辽朝建立后,随着契丹人对中原文明的不断学习和自身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汉族的岁时节日也逐渐为契丹人所接受,并与本民族的习俗文化融合,形成了契丹人自身的节庆习俗。

受中原文明的影响,登高、赏菊也是契丹人的重阳节活动。《辽史》记载,圣宗统和三年(986),闰九月,“庚辰,重九,骆驼山登高,赐群臣菊花酒”[2]116。此外,辽代重阳节还会进行射猎活动,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契丹国志》记载,“九月九日,国主打团斗射虎,少者输重九一筵席。射罢,于地高处卓帐,与番汉臣登高,饮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3]283除射虎外,有时还射杀鹿、熊等野兽。《辽史》记载,辽穆宗时期,应历十三年(963),九月“登高,以南唐所贡菊花酒赐群臣。是秋,射鹿与黑山、拽剌山”。[2]1044-1045由此可以看出,在重阳节这一天,辽朝将汉族习俗与本民族习俗相结合,不但进行登高、赏菊等活动,还会举行射猎活动,并在宴饮中以吃兔肝、鹿舌的方式进行庆祝。

正旦,即正月初一,在辽朝节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天,辽朝皇帝将会接受宋和诸国使臣的朝贺,并举行盛大的宴会进行庆贺。除了官方的“正旦朝贺仪”等礼俗外,民间也有相应的习俗。在《辽史·礼志六》中记载:“正旦,国俗以糯饭和白羊髓为饼,丸之若拳,每帐赐四十九枚。戊夜,各于帐内窗中掷丸于外。数偶,动乐,饮宴。数奇,令巫十有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帐内爆盐垆中,烧地拍鼠,谓之'惊鬼',居七日乃出。”[2]877汉人的正旦习俗多以喜庆活动为主,与中原王朝不同,契丹人的正旦习俗保留了原始部族的祭祀活动。契丹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信奉萨满教,在正旦这一天,契丹人以糯米饭和白羊髓,做成拳头般大小的团子,每个毡帐赐49枚。戊夜(五更天),各从帐内窗中将饭团抛出。他们通过往窗外掷饼的方式来决定吉凶。如是偶数则动乐、宴饮;如是奇数则“令巫十有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这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张灯是元宵节的主要风俗。辽朝继承了中原文明,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赏灯等游艺活动。在《辽史》中有关于人们赏灯的记载。穆宗应历十八年(968),“己亥,观灯于市。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2]85辽景宗保宁五年(973),“庚午,御五凤楼观灯”。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赏月、宴饮等活动。辽朝虽也有这一节日,但活动自八月八日开始,一直延续到八月十五日,且其内涵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据《辽史》载,“八月八日,国俗,屠白犬,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秋,移寝帐于其上。国语谓之‘捏褐耐’。”[2]878由此可见,中秋节在辽朝更多地具有驱邪的作用。契丹人作为游牧民族,狗是其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在中秋节期间将狗杀掉,应当与萨满教的多神崇拜有关。在巫术中,杀狗具有驱除邪魔的功用,契丹人杀狗祭祀,体现了契丹人对萨满教的信仰。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契丹语称五月五日为“讨赛咿唲”。《辽史》记载,“五月重五日,午时,……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以五彩丝为索缠臂,谓之'合欢结'。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2]878据此可以看出,契丹人继承了汉人的端午习俗,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身着艾衣,并继承了唐五品以上武官要随身佩戴佩刀、刀子、砺石、契芯真、哕厥、火石、针铜“七事”的制度。还会系五彩丝索于臂,以祛邪免灾;吃艾糕,并进行歌舞宴乐等活动。除了吃艾糕外,人们还会喝“大黄汤”。“大黄汤”是渤海国的特产,可以看出渤海文化对辽文化的影响。此外,在端午节还会进行射柳、击毯等游艺活动,体现出了民族特色。

佛诞日,即释迦牟尼的生日。在辽朝,佛教广为流传,占有重要的地位。《契丹国志》记载,“京府及诸州各用木雕悉达太子一尊,城上舁行。放僧尼、道士、庶民行城一日为乐”。[3]282在这一天,全城百姓抬着释迦牟尼像游行庆祝,有仪仗队、百戏表演队随从,庆祝场面十分宏大。即使是偏远的寺院,佛教信徒也是络绎不绝,“风俗以四月八日共庆佛生,……是时也,香车宝马,藻野褥川,灵木神草,赩赫芊绵。从平地至于绝巅,杂沓驾肩;自天子达于庶人,归依福田”。[4]由此可见,佛诞日已成为辽朝城乡共有的节日习俗,这足以证明佛教在辽朝的风靡程度。

二、辽代契丹人游艺活动的特征

(一)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契丹人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其生存环境恶劣,游猎是其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契丹人早期的游艺活动以射猎为主,如射柳、骑射等。辽朝建立以后,统治者积极学习和提倡中原文化,随着契丹人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汉族的游艺活动和节日习俗逐渐为契丹人所接受。汉族游艺习俗的传入,一方面,丰富了契丹人的游艺活动,促进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契丹人将本民族的游艺习俗与汉族的游艺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游艺文化。因此,辽朝建立后,契丹人的游艺活动不断丰富,种类多样,不仅有本民族的游艺活动,汉族的游艺活动和节日习俗也逐渐盛行。

(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契丹人主要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生产力低下,恶劣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契丹人强悍善斗的民族性格。因此,契丹人的游艺活动体现了其尚武的民族特征。在辽朝建立以前,射猎不仅是契丹人的游艺活动,更是契丹人的生存方式。辽朝建立后,为了传承民族习俗,增强军队实力,射猎、马球等崇尚武力的游艺活动仍占据重要地位,并融入到国家的政治体制之中。此外,在朝廷宴会、重阳节、上巳节等日常生活中,也会举行角抵、骑射等活动助兴。这不仅弘扬了尚武精神,也保持了契丹人骑射的民族习俗,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与宗教习俗相结合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行的宗教信仰,契丹族也不例外。作为契丹人原始的宗教信仰,萨满教的一些习俗在契丹人的游艺活动和节日习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旦,契丹人以“掷糯饭丸”的方式占卜吉凶,丸数是偶数为吉,则“动乐,饮宴”;奇数为凶,则令巫师摇铃,执箭,绕帐呼喊歌唱,萨满以“惊鬼”的方式驱除邪魔,以求得神灵保佑。八月八日“屠白犬”,埋在寝帐前七步,中秋节那天将寝帐移到上面,目的是驱除邪魔、守护寝帐,是一种典型的萨满仪式。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契丹人的宗教习俗。

辽朝建立后,随着契丹人“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契丹人的游艺活动不断丰富,汉族的游艺活动和节日习俗逐渐盛行。契丹人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础,将本民族的游艺习俗与汉族的游艺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游艺文化。契丹人的游艺活动内容丰富,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全民性的特点,无论男女老少皆能参与其中。契丹人的游艺活动不仅见证了契丹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演进过程,更体现了辽金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游艺契丹习俗
寻找契丹族遗迹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
契丹喝死外交官
游艺市
公务员醉死酒桌,一千年前的官场就很拼
契丹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