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分析及病虫害防治

2022-05-09 12:13张艳霞
种子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产技术水肥病虫害

张艳霞

摘    要:为探究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文章阐述了玉米种植背景和经济优势,结合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选地、生长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了使用科学种植技术的必要性,以期最大化提升玉米产值和产量,发挥其经济效益,为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提供可借鉴性经验。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高产技术;水肥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5-003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也被称为珍珠米、苞谷,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与小麦、水稻等作物相比,玉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耐贫瘠性好、维生素含量高,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辅助功效,因此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不容小觑。选择株型紧凑、耐密性好的优良品种,合理深耕、精准灌溉、适量施肥、消灭病原、控制虫量,可以促进玉米丰产和高产。

1 品种选择

要想实现玉米的高产,种植人员必须选择株型紧凑、穗大粒多、抗病能力强、增产潜力巨大、耐密性好、蛋白质含量高、抗倒伏能力强、结实率高的大穗型优良品种。比如京科968、良玉99、德美亚1号、天农9号、先玉335、和育187、德美亚3号等。以上品种产量较高,综合抗性较强,均属于我国十强玉米种,此类品种夏播区生育期均在100 d左右,株高在290 cm左右,成株株型紧凑,穗位均超过100 cm,最高可以达到120 cm,适宜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

2 种子处理

在选种之后,种植人员应处理种子,常见的处理方法有热力处理法、低温处理法、闷种法和拌种法[1]。其中,热力处理法主要分为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干热处理是指将种子放在温度高于75 ℃环境下,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处理时长不低于24 h。湿热处理是指用60~80 ℃的水浸种,浸种时长不能低于12 h,必要时可以利用药液浸种,从而降低细菌和真菌的传播,提高玉米发芽率。拌种法指利用种子包衣,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使得幼苗更加健壮。种植人员可以利用农贝得吡虫啉种子处理剂,按照1∶4或者1∶5的比例拌种,翻拌均匀,晾晒1 h后即可播种。但是需注意,不能将此类产品与碱性物质混用,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拌种,禁止在阳光下曝晒。闷种法指将药液均匀喷施在种子表面,并且加盖覆盖物,当种子充分吸收药液后,在一定的堆闷时间内可以有效降低病菌滋生率。低温处理法是通过冷冻处理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侵染,构建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环境,利用液氮保存法实现快速解冻和快速冷冻,最终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

3 选地整地

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想达到高产目的,必须确保土壤疏松、湿而不粘、耕层深厚、大小孔隙比例适宜,加之玉米全生长周期内气热条件、水肥条件相互影响,因此种植人员必须保证耕层速效养分含量充足,使得土壤干而不硬。玉米植株中80%的养分来自土壤,只有确保耕层上虚下实,才能创造更多的团粒结构,利于水分和空气移动,最终形成土壤空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主要整地方法为深耕法、翻耙耢法、旋耕法[2]。深耕法指为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使土壤长时间熟化,种植人员在秋耕之后、解冻之前灌底墒水,早春深耕,防止跑墒。通过冻融交替熟化土壤,将深耕深度维持在25 cm左右,确保土壤细碎、无大块颗粒、地面平整。翻耙耢法指通过掩埋残茬,将表层土壤上下翻转,种植人员可利用机耕法,翻耙耢2~3次,使深翻高度达到20 cm左右,消灭土壤中杂草,起到疏松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深耙耢过程中,可以一次性施入底肥和农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旋耕法指通过旋耕机灭茬,在第二年春季选择机械马力较小的旋耕机施加底肥和有机肥。该种方式灵活、机动性强,主要适用于地块较小的个体作业,可以在降低大规模作业压力的同时,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

4 生长期管理

4.1 苗期管理

播种之后,种植人员一旦发现小苗、缺苗、弱苗、死苗等现象,应及时补植[3]。可以适当采用间苗法,除去长势不佳的病苗和小苗。选择晴朗的天气补苗和间苗,可提高补苗成活率;阳光照射下,受到侵染的病苗逐渐萎蔫,便于种植人员识别并铲除。在玉米穗期,要想促进新根快速生长,技术人员必须降低旱涝发生率,做好田间检查工作,在必要时可以利用药液灌心法,避免病虫侵害,及时发现病斑和虫孢。在检查过程中,可以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花粒期,必须为玉米植株创造良好的授粉结实环境,防止玉米早衰,从而增加玉米千粒重。要确保田间增温,做好后期中耕管理工作,改善土壤板结,促进土壤养分分解,提高微生物活动。技术人员应摘除无效穗粒,确保整棵植株营养充分且均衡,实现玉米高产。

4.2 灌溉

在灌溉过程中,种植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根据玉米植株的生物学特性,遵循其需水规律,在各生产环节精准、精量、适当灌溉。比如在玉米苗期,由于玉米植株较小,抗旱能力和抗涝能力不强,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较低,因此定植后,技术人员一次性浇透水后,基本不再浇水。维持田间持水量在65%以下,可以确保定植后期植株生长旺盛,开花期和雄穗期可逐渐增加灌溉量。在大喇叭口期,玉米植株逐渐进入需水临界值,此时如果地皮过干,会导致花芽退化、雌雄花期不遇,因此在大喇叭口期,田间持水量需保持在80%左右。在抽穗开花期,由于玉米植株的叶面积逐渐增加,蒸腾能力、蒸发能力有所提升,再加之外界温度逐渐升高,因此对水分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如果地表干涸或者表土手握不成团,则不能等待自然降水,应及时采用人工灌溉,避免出现叶片萎蔫现象。在灌浆期间,玉米籽粒需要更多的水分,此时田间最大持水量不能低于75%,应始终维持在85%左右,確保表土疏松,提升土壤中含水量,保证下部湿润,同时注意洪涝排水,满足玉米全生长周期内水分需求,促进玉米高产。23465CD3-A4FA-493D-B734-1CD223C06640

4.3 施肥

在玉米植株生长期,种植人员要确保土壤中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可以利用测土配方技术,依据“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提高土壤肥力,测土配方标准值如表1所示。

技术人员通过以上测土配方标准参数,根据种植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及时补充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适当施加基肥,并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的需肥特点及时追肥。在整个生育期,玉米吸收的氮含量最多,其次是磷、钾、硫、钙、镁含量[4]。

常见的肥料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间,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呈现“少—多—少”的趋势,吸收曲线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生物学表现为玉米苗期生长缓慢,玉米植株养分吸收量较小,但是在开花期和拔节期,玉米植株养分需求量较大,生长速度快,在生育后期养分吸收速率降低,生长缓慢,因此可以适当降低追肥频率,甚至不追肥。在配备氮磷钾复合肥时,施加比例维持在1∶0.48∶0.79左右即可,该种施加方式可以确保玉米植株从拔节期到抽雄期吸收到充足的养分。既有生殖生长,又有养分生长,满足玉米养分所需,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和协调。

底肥。种植人员可以利用穴施法、撒施法和条施法,补充玉米植株肥料所需。尽量利用穴施法和条施法,使肥料靠近玉米根系,结合耕地将肥料翻入土壤,遵循“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的原则,以氮肥和磷肥作为基肥,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固定性,降低氮素的挥发损失率,在必要时可以施加动物粪便和土杂肥,施加量在35~50 kg/667 m2即可。

种肥。利用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结合碳酸氢氨和尿素可提高土壤肥力,利于玉米根部吸收。如果前期基肥施加较多,可以不施加种肥;如果前期施肥数量较少,技术人员可以施加400 kg/667 m2的种肥,利用条施法和穴施法,有效补充土壤肥力。

追肥。在玉米6~7叶期,追加尿素,深度在15~20 cm,施加量在5~20 kg/667 m2,一边施肥,一边趟地,可促进根系良好发育。必要时可以施加生物菌肥2 kg/667 m2,在抽穗期、灌浆期施加磷酸二氢钾0.25 kg,兑水50 kg,喷施到叶面处,可以有效预防缺粒、秃尖等现象。

5 病虫害防治

常见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黑穗病、猝倒病、青枯病、锈病、粗缩病等[5]。

5.1 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处,由玉米柄锈菌引起,之后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侵染苞叶、茎秆和叶鞘。该种病害在我国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多有发生。外界温度15~35 ℃更容易发病,田间湿度达到90%会滋生玉米锈病,并且该种病菌的冬孢子可以随病菌在田间越冬,直接侵入植株并传播到寄主作物上,最终提升田间植株发病率,实现病菌的蔓延和扩散。要想有效抑制玉米锈病,种植人员必须选择耐病品种,实施茬口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降低越冬病菌残留量,合理密植,施加磷、钾肥和有机肥,做好雨后排水工作,从而降低田间湿度。

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化学防治法,选择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结合40%氟硅唑乳油6 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 500倍液结合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18%戊唑醇微乳剂1 500倍液结合30%氟硅唑微乳剂3 000倍液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综合性防治。

5.2 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主要由黑粉菌引起,病菌侵染种子后,玉米穗期出现叶片暗绿、花序被破坏等现象。苗期第四片叶生长期间,植株茎秆下粗上细,株型如笋状,有的雄穗被为害后,整体形状呈刺猬状,叶片增多,雄花变成黑粉,茎较短、顶端渐尖,并且伴有黑褐色粉末,玉米的苞叶变小,植株矮化,直接降低玉米产量和质量。

此时种植人员必须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大力推广丰产良种,及时淘汰感病品种,实施轮作倒茬,对于病重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从而减少田间菌源,及时铲除病苗病秧,在定苗前结合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成活率,确保玉米出壮苗、快出苗,提高种子发芽率,提高植株生长势。

5.3 玉米螟

玉米螟也被称为钻心虫,一年可以发生1~7代,第一代玉米盛发期主要集中在心叶期,并且成虫昼伏夜出,多在夜间羽化,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趋光能力和飞翔能力。因此玉米螟属于迁飞性害虫之一,具有一定潜藏性,喜温喜湿,温度越高,湿度越高,发生的次数越频繁。

种植人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法有效抑制玉米螟的蔓延和暴发,在田间释放步行虫、瓢虫等捕食性害虫,也可以释放寄生蝇、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释放蜂点在80~150个/hm2,每次放蜂15万~30万头/hm2即可,通过该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玉米螟数量。可以利用白僵菌防治,施加量为100~150 g/m2,也可以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施加量与白僵菌类似,还可以利用BT菌粉防治,在玉米穗期灌心,施加量为750 g/hm2。

5.4 玉米蚜虫

蚜虫是玉米生长期常见的害虫之一,成年蚜虫主要吸食籽粒的汁液,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为害心叶时分泌出蜜露,引发玉米灰霉病和黑穗病。在长江流域以南,蚜虫1年可以发生20多代,如果不加大防治力度,可能导致植株矮化、叶片萎蔫、结实率低、抗病性低等问题。

因此,种植人员应了解蚜虫发生情况,对虫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并且施加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者利用2.5%辛硫磷粉剂1 000倍液综合性防治。当蚜虫暴发率达到35%时,可以施加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结合1.5%乐果粉剂、3.5%氟腈溴乳油1 500倍液结合20%吡虫啉水溶剂3 000倍液进行综合性防治。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法,在田间释放七星瓢虫、食蚜蝇、异色瓢虫、寄生蜂、草蛉、龟纹瓢虫等,增加田间天敌数量,从而降低蚜虫暴发率和侵害率,最终实现玉米高产和丰产。

6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营养价值丰富,经济效益较高。因此,种植人员必须选择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处理,有效降低病菌滋生率,保证耕层速效养分含量充足。做好田间检查工作,综合利用穴施法、撒施法和条施法,补充玉米植株所需肥料,促进根系良好发育。有效防止缺粒、秃尖等现象,及时发现病斑和虫孢,增加田间天敌数量,降低蚜虫暴发率和侵害率,提高种子发芽率、植株生长势,实现玉米高产和稳产。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孙振亚,林立.农业技术进步、规模效率与粮食安全——以东北三省粳稻、玉米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2):178-185.

[2]董喆,边丽梅,郑伟,等.燕山丘陵区鲜食玉米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21(10):147-148,151.

[3]張仰猛.全省玉米机收减损技术暨“潍柴雷沃杯”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规则培训班在济宁市兖州区举办[J].山东农机化,2021(5):7.

[4]姚艳春,刘元义,牛国栋,等.山东旱作灌溉区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方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12):6-11.

[5]黄莉群,马玥,戚新蕾,等.玉米品种对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菌的抗性评价[J].作物杂志,2021(6):205-210.23465CD3-A4FA-493D-B734-1CD223C06640

猜你喜欢
高产技术水肥病虫害
豌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研究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机理与意义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柑桔水肥一体化研究进展
玉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杨树栽培高产技术及应用实践研究
重庆玉米种植高产技术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