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荆州流贬官考

2022-05-10 13:47尚永亮
关键词:节度使江陵荆州

尚永亮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荆州,唐属山南东道,治所江陵(今湖北荆州)。征之文献,其郡名、辖境虽屡有变迁,或名江陵郡、 江陵府,或“观察、制置,一准两京”,节度使“领澧、朗、硖、夔、忠、归、万等八州”,然为时较短,其大段时间则如《旧唐书·地理志》所载,领江陵、枝江、当阳、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八县[1](P1552)。其州境及人口,《通典》详载曰:“东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阳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阳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户二万八千九百三十二,口十三万七千五十四。”[2](P4863)

此地“西通巫巴,东接云梦”[2](P4864),所谓“江左大镇,莫过荆、扬”[3](P8696),既为军事、经济重镇,亦为贬官、流人汇聚之所。兹据相关文献,对唐近三百年间流贬荆州之人数、时间、原因等稍加蒐辑,考订如下。

高宗显庆二年(657),刑部尚书长孙祥,出为荆州长史。

《□唐故刑部尚书长孙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讳祥,河南洛阳人也。……寻转御史大夫,又迁刑部尚书,检校荆州长史,又除常州刺史。……位隆任重,禄厚忧深,失在一朝,差以千里。以显庆四年□□□日因事卒于雍州界,春秋六十一。”[4](P257)《资治通鉴》卷二○○显庆四年载长孙无忌之狱,许敬宗诬奏引韦季方语云:“韩瑗尝语无忌云:‘柳奭、褚遂良劝公立梁王为太子,今梁王既废,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于外。’自此无忌忧恐,渐为自安之计。后见长孙祥又出,韩瑗得罪,日夜与季方等谋反。”此段后补缀云:“祥,无忌之从父兄子也,前此自工部尚书出为荆州长史,故敬宗以此诬之。”[5](P6313~6314)《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附安世子祥》:“安世子祥,以文德皇后近属,累除刑部尚书,坐与无忌通书见杀。”[1](P2456)

按: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卷二“长孙氏”谓“祥未为工尚,《通鉴》误”[6](P178)。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一九《辑考七上·刑部尚书》谓祥于显庆二年由刑部尚书出为荆州长史。其考云:“永徽六年或五年,始迁刑尚。显庆元年正月,见在任。……按梁王之废在显庆元年正月,高履行出为益州长史在显庆元年,韩瑗得罪在二年八月,则祥之出盖亦在二年。”[7](P979)今从之。

乾封二年(667)八月,检校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李安期,疑坐被责不进贤良,出为荆州长史。

《旧唐书》卷七二《李百药传附安期传》:“安期前后三为选部,颇为当时所称。……俄检校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咸亨初卒。”[1](P2578)《新唐书》卷一〇二本传所载略同。

按:《唐会要》卷五三《举贤·杂录》:“乾封二年八月,高宗引侍臣,责以不进贤良。司刑少常伯李安期进曰:‘……若陛下虚己招纳,务于搜访,不忌亲讎,唯能是用,谗毁既不入,谁敢不竭忠诚?皆事由陛下,非臣等所能致也。’上深然之。”[8](P919)《新唐书》卷三《高宗皇帝》:乾封二年“六月乙卯,西台侍郎杨武、戴至德、东台侍郎李安期、司列少常伯赵仁本同东西台三品。……八月己丑朔,日有食之。辛亥,李安期罢”[9](P66)。《资治通鉴》卷二〇一乾封二年:八月“辛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李安期出为荆州长史”[5](P6352)。据此,则安期出为荆州长史,或即缘此前帝责其不进贤良之故。

武周大足元年(701)前,监察御史赵思廉,坐推事忤旨,左授荆州法曹。

《大唐故监察御史荆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赵府君(思廉)墓志铭并序》:“公讳思廉,字思廉,天水人。……弱冠明经登甲科,解褐郑之荥阳主簿,换益之双流,稍河南府登封尉。再栖枳棘,……拜监察御史。……或犯法当讯,执事者上下其手。公匪石难夺,直绳不挠,推事忤旨,左授荆府法曹。……大足元年八月十二日,寝疾终于南阳之旅舍,春秋六十有六。”[10](P1578~1579)

按:依《志》文所载享年、卒年逆推,思廉弱冠之岁在永徽六年,而其终官为荆州法曹,姑系其贬荆于武周朝大足前。

中宗神龙元年(705)春,沈佺宇,坐兄沈佺期案,贬荆南。

《旧唐书》卷一九○中《沈佺期传》:“沈佺期……坐赃配流岭表。……弟全交及子,亦以文词知名。”[1](P5017)《新唐书》卷二〇二《沈佺期传》:“弟全交、全宇,皆有才章而不逮佺期。”[9](P5749)

按:全宇,当从其兄佺期名作“佺宇”。上引两《唐书》所记皆简,且未及佺宇贬谪事。沈佺期《被弹》云:“一旦法相持,荒忙意如漆。幼子双囹圄,老夫一念室。昆弟两三人,相次俱囚桎。”[11](P66)即述其被弹入狱而连及二弟事。《答魑魅代书寄家人》亦云:“降除沾二弟,离拆已三房。剑外悬销骨,荆南预断肠。”[11](P109)其中“剑外”,即指佺交贬梁州南郑县尉事;“荆南”,当指荆南节度使府,为其二弟佺宇所贬处所。陶敏等《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上册卷二谓“剑外、荆南当为佺期二弟为官之处”[11](P116),甚是。

神龙二年(706)三月,户部侍郎薛季昶,坐“五王”案,出为荆州长史。

《旧唐书》卷一八五上《良吏上》:“薛季昶,……神龙初,以预诛张易之兄弟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户部侍郎。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竟以此败,语在《晖传》。季昶亦因是累贬,自桂州都督授儋州司马。”[1](P4804)《新唐书》卷一二○《薛季昶传》:“预诛易之等功,进户部侍郎。五王失柄,出季昶荆州长史,贬儋州司马。”[9](P4314)《朝野佥载》卷三:“薛季昶为荆州长史……未旬日,除桂州都督、岭南招讨使。”[12](P60)

按:《资治通鉴》卷二○八神龙二年三月下先述左迁敬晖五人为刺史及党与被贬事,后记诸人五月、六月、七月复贬及赐死事,谓“薛季昶累贬儋州司马,饮药死”[5](P6606),因知季昶初贬荆州当在是年三月,旋累贬儋州司马。

约景龙中(707~710),河南府参军吉浑,为武三思所构,累移荆府士曹。

《大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司勋郎中吉公(浑)墓志铭并序》:“君讳浑,字玄成,冯翊人也。……父顼,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御史大夫。……(公)弱冠以左卫长上□河南府参军,贬蓬州参军,陵州司户,稍迁荆府士曹、京兆府户曹参军。……逮神龙之际,三思容奸,慝怨作威,我是有蓬州之贬。今上登历改象,举废念功,式昭丙吉之勋,益封萧何之嗣,故先侍郎有副相之赠,我府君有掾京之宠。及移宰两城,政惟一贯。”[10](P1148~1149)《新唐书》卷七四下《宰相世系四下》吉氏:“顼,相武后。(子)浑,司勋郎中。”[9](P3185)

按:《新唐书》卷一一七《吉顼传》:“中宗之立,顼实倡之,会得罪,无知者。睿宗初,有发明其忠,乃下诏赠御史大夫。”[9](P4259)据此可知,吉浑贬蓬州在中宗神龙之际;其“有掾京之宠”,在吉顼获褒赠之睿宗初即位时,则其自蓬、陵二州“迁荆府士曹”疑在中宗景龙中。

玄宗先天中(712~713),国子司业刘知柔,固拒权宠,出为荆府长史。

李邕《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府君姓刘氏,讳知柔,字某,彭城人也。……自皇运启圣,清途授德,典国胄,司人曹,拜司业,兼侍读,渐也。府君雅仗忠公,固拒权宠,耻或趋贵,哲不易方。出荆府长史,复户部,徙同、宋二州,扬、益二府。”[13](P2684~2685)《旧唐书》卷一○二《刘子玄传附知柔传》:“兄知柔,少以文学政事,历荆扬曹益宋海唐等州长史、刺史、户部侍郎、国子司业、鸿胪卿、尚书右丞、工部尚书、东都留守。”[1](P3174)参看《新唐书》卷二○一本传。

按:据《册府元龟》卷六七三《牧守部·褒宠第二》:“先天二年,太上皇命有司颁赏诸州朝集使有善政者,……宋州刺史刘知柔、泽州刺史岑翔等,各赐物一百段。”[14](P7754)因知知柔先天二年在宋刺任;又据前引李《碑》,知柔出官荆府后之仕历为“复户部,徙同、宋二州”,则其出官荆府及自荆返朝当在刺宋之先天二年前。然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三谓知柔于先天二年(开元元年)由荆府长史入迁户侍[7](P112),未知所据;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九五引严说,系其由荆返朝于开元元年[15](P2668),亦未开示相关文献。今姑系其任荆府长史于玄宗先天中,俟再考。

开元五年(717)二月,岳州刺史张说,移荆州长史。

《明皇杂录》卷下:“张说之谪岳州也,常郁郁不乐。时宰以说机辨才略,互相排摈。苏颋方当大用,而张说与瓌相善,张因为《五君咏》,致书,封其诗以遗颋,戒其使曰:‘候忌日近暮送之。’使者既至,因忌日,赍书至颋门下。会积阴累旬,近暮吊客至,多说先公寮旧,颋因览诗,呜咽流涕,悲不自胜。翌日,乃上封,大陈说忠贞謇谔,尝勤劳王室,亦人望所属,不宜沦滞于遐方。上乃降玺书劳问,俄而迁荆州长史。”[16](P28)《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说既失执政意,内自惧。雅与苏瓌善,时瓌子颋为相,因作《五君咏》献颋,其一纪瓌也,候瓌忌日致之。颋览诗呜咽,未几,见帝陈说忠謇有勋,不宜弃外,遂迁荆州长史。俄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9](P4407)

按:《册府元龟》卷一七二《帝王部·求旧第二》:“(开元)六年二月,以……岳州刺史燕国公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14](P1917)此所谓“六年”,误。张说《荆州谢上表》:“臣说言:伏奉二月二十五日制书,除臣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受命荒服,浮舟遄溯,以今月十七日到州上讫。”[13](P2254)《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春色沅湘尽,三年客始回。夏云随北帆,同日过江来。”[17](P956)据此,知其开元五年二月二十五日接量移制书,四月一日渡江,四月十七日已莅荆州长史任。又,张说《襄阳路逢寒食》云:“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阳路。不辞著处寻山水,只畏还家落春暮。”[17](P983)陈祖言《张说年谱》据此谓:“说迁荆州制书二月二十五日下,则五年寒食尚在岳州,所谓‘去年寒食洞庭波’。据两《唐书》,时车驾在东都,‘今年寒食襄阳路’,乃说取道襄阳,直下洛阳也。”[18](P44)熊飞《张说年谱简编》亦谓:开元六年“春,离荆州长史任,由襄阳入朝。……约本年夏,迁右羽林将军、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兼节度管内诸军经略大使、摄御史大夫”[19](P1699)。其说可参。

开元十七年(729)六月,黄门侍郎杜暹,坐为相不协,贬荆州长史。

《旧唐书》卷八《玄宗上》:“(开元十七年)六月甲戌,……黄门侍郎杜暹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1](P193)同书卷九八《杜暹传》:“(开元)十四年,诏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遣中使往迎之。……后与李元宏不叶,罢知政事,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历魏州刺史、太原尹。”[1](P3076)参看《新唐书》卷五《玄宗纪》、卷一二六《杜暹传》,《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开元十七年条,《全唐文》卷二三玄宗《罢杜暹李元纮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五七《杜暹荆州长史李元纮曹州刺史制》,《册府元龟》卷三二二《宰辅部·出镇》等。

左庶子吴兢,坐书事不当,出为荆州司马。

《旧唐书》卷一○二《吴兢传》:“吴兢,汴州浚仪人也。……俄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居职殆三十年,……(开元)十七年,出为荆州司马,制许以史稿自随。……累迁台、洪、饶、蕲四州刺史。”[1](P3182)《新唐书》卷一三二《吴兢传》:“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9](P4529)

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732~735),京兆尹桓臣范,为秉钧者忌,累移荆府长史。

徐峤《大唐故左武卫大将军桓公(臣范)墓志铭并序》:“公讳臣范,字士二,谯国龙亢人也。……庚午之岁,上在西京,……迁京兆尹,……每因承旨,尝有顾问,竟为秉钧多忌,出牧相州。……改宣州刺史,历荆府长史,复转岐州,……开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于位,春秋六十有四。”[20](P164~165)

按:庚午岁为开元十八年(730),是年臣范为京兆尹,则其为秉钧所忌出牧相州当在十九年或稍后,至其改宣州、荆州疑在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尚书右丞相张九龄,以曾荐引周子谅,左授荆州长史。

按:九龄在荆州约三年。《曲江集·诰命》之《赴荆州长史制》署“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日”[21](P1146~1147)。《全唐文》卷四四○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九龄)神道碑》:“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春,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构疾薨于韶州曲江之私第,享年六十三。”[13](P4491)参看《全唐文》卷二八八张九龄《荆州谢上表》、卷三五五萧昕《唐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公(九皋)神道碑》。

肃宗乾元元年(758)五月,中书侍郎、平章事张镐,为阉竖所嫉,罢相位,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旧唐书》卷一○《肃宗》:“(乾元元年五月)戊子,以河南节度、中书侍郎、平章事张镐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本州防御使。”[1](P252)同书卷一一一《张镐传》:“及收复两京,加镐银青光禄大夫,封南阳郡公,诏以本军镇汴州,招讨残孽。时贼帅史思明表请以范阳归顺,镐揣知其伪,恐朝廷许之,手书密表奏曰:……肃宗计意已定,表入不省。镐为人简澹,不事中要。会有宦官自范阳及滑州使还者,皆言思明、叔冀之诚悫。肃宗以镐不切事机,遂罢相位,授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后思明、叔冀之伪皆符镐言。寻征为太子宾客,改左散骑常侍。”[1](P3327)《唐语林》卷三《方正》:“镐起自布衣,一二年登宰相,正身特立,不为苟媚,阉宦去来,以常礼接之。由是为阉竖所嫉,称其无经略才,征入,改为荆府长史;未几,又除洪府长史、江西观察使。”[22](P192)《全唐诗》卷一七八李白有《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诗,据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1818B,张相公即张镐。[23](P280)参看《新唐书》卷一三九《张镐传》,《资治通鉴》卷二二○乾元元年条,《册府元龟》卷三三三《宰辅部·罢免》、卷四二八《将帅部·料敌》。

上元元年(760)八月,太子宾客吕諲,坐所昵中官纳赂笞死累,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旧唐书》卷一○《肃宗》:五月“壬子,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吕諲为太子宾客,罢知政事。……八月……丁丑,以太子宾客吕諲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澧朗硖忠五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1](P259)。同书卷一八五下《吕諲传》:“諲既为相,用妻父程楚宾为卫尉少卿,子震为员外郎。中官马上言出纳诏使,諲昵之,有纳赂于上言求官者,諲补之蓝田尉。五月,上言事泄笞死,以其肉令从官食之,諲坐贬太子宾客。七月,授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充澧、朗、荆、忠、硖五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1](P4824)参看《新唐书》卷一四〇《吕諲传》、《资治通鉴》卷二二一上元元年条。

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罢免官程元振,坐变服潜行将图不轨,配流溱州,又令于江陵府安置。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广德)二年春正月……壬寅,御史台以程元振狱状闻,配流溱州。既行,追念旧勋,特矜遐裔,令于江陵府安置。”[1](P274)《新唐书》卷二〇七《宦者上·程元振传》:“帝还,元振自三原衣妇衣私入京师,舍司农卿陈景诠家,图不轨。御史劾按,长流溱州,景诠贬新兴尉。元振行至江陵死。”[9](P5862)参看《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程元振传》,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广德二年条,《册府元龟》卷一三四《帝王部·念功》、卷六六九《内臣部·恣横》,《全唐文》卷四六代宗《长流程元振诏》。

大历末,左拾遗司空曙,贬长林丞。

《唐才子传》卷四《司空曙传》:“曙,字文明,广平人也。磊落有奇才。韦皋节度剑南,辟致幕府。授洛阳主薄,未几迁长林县丞。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24](P47~49)《全唐诗》卷二七七卢纶有《得耿湋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兵部苗员外发、秘省李校书端相次倾逝;潞府崔功曹峒、长林司空丞曙俱谪远方。余以摇落之时,对书增叹,因呈河中郑仓曹畅参军昆季》言其事;[17](P3145)同书卷二九三司空曙《登秦岭》《望商山路》《闻春雷》《送程秀才》《送刘侍御》《过长林湖西酒家》及卷二九二《登岘亭》《酬郑十四望驿不得同宿见赠因寄张参军》《秋日趋府上张大夫》诸诗纪其行迹。

按:《唐才子传》所载司空曙事多错乱,傅璇琮于《唐才子传校笺》卷四就此辨析谓: “《才子传》谓曙应韦皋剑南西川之辟在前,长林县丞在后,适为相反;且言授长林县丞为迁,实则曙之出为长林县丞,乃因贬谪而往。”另据戴叔伦《赠司空拾遗》之“开门空对楚人家……王粲登楼兴不赊”句,谓“曙乃由左拾遗贬为长林丞”;据嗣曹王李皋之任湖南观察使之时间,谓“曙在江陵至晚不得后于建中元年四月至三年十月”[24](P51~52)。所辨均有据,今从之。所可议者,惟据司空曙《秋日趋府上张大夫诗》之“谪吏何能沐风化,空将歌颂拜车前”诸句,谓诗题之“张大夫”为建中三年三月兼江陵尹、御史大夫、荆南节度使之张伯仪,并因此致曙初贬长林时间生误。据《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卷四陶敏《补正》:此“张大夫”实为张延赏。[24](P171)又,《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大历十一年四月“己卯,以前淮南节度使……张延赏为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使”[1](P309);同书卷一二《德宗纪》上:大历十四年十一月,“以荆南节度使……张延赏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度支营田观察等使”[1](P323);据此,可推知司空曙之贬长林当在大历十四年十一月前。又,据前引卢纶诗(作于兴元元年随浑瑊赴河中时),司空曙、崔峒谪居长林、潞州时,苗发、李端均“相次倾逝”,而苗发约卒于贞元元年至三年间,李端卒于建中、贞元之际[24](P60,78),畅当于贞元二年(786)秋离河中赴京师,由是可知,至贞元二三年间,司空曙仍当在长林任上;而据《全唐文》卷六九〇符载《剑南西川幕府诸公写真赞并序》,谓“戊辰岁,尚书韦公授鉞之四年也……有沙门义全者,善丹青,尤工写真,诸公博雅好事,皆使图画之”[13](P7079),就中即有“水部司空郎中曙”之像。戊辰为贞元四年(788),知司空曙至韦皋剑南幕当在此前,或即贞元三年内。

德宗贞元末,考功员外郎王仲舒,坐为王叔文党所恶,累移荆南节度参谋。

《新唐书》卷一六一《王仲舒传》:“王仲舒,字弘中,……贞元中,贤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遗。……俄改右补阙,迁礼部考功员外郎。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坐累为连州司户参军,再徙荆南节度参谋。”[9](P4985)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仲舒)神道碑铭》:“公讳仲舒,字宏中。……月余,特改右补阙,迁礼部、考功、吏部三员外郎。……同列有恃恩自得者,众皆媚承,公疾其为人,不直视,由此贬连州司户。移夔州司马,又移荆南,……放迹在外积四年。元和初,收拾俊贤,征拜吏部员外郎。”[13](P5692~5693)参看韩愈《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铭》《燕喜亭记》。

按:《顺宗实录》卷五:“贞元十九年,补阙张正买疏谏他事,得召见。正买与王仲舒、刘伯刍、裴茝、常仲孺、吕洞相善,数游止。正买得召见,诸往来者皆往贺之。有与之不善者,告叔文、执谊云:‘正买疏似论君朋党事,宜少诫!’执谊、叔文之。……执谊因言成季等朋宴聚游无度,皆谴斥之。”[13](P5672)《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贞元十九年:“九月,甲寅,正一等皆坐远贬,人莫知其由。”[5](P7603)据此,知仲舒之贬连州在贞元十九年九月,其后移夔州、荆南凡四年,于元和初返京,则其移荆南当在贞元二十一年前后。

顺宗永贞元年(805,八月庚子宪宗即位,改元永贞)秋,阳山令韩愈、临武令张署,逢赦,各量移江陵法曹参军、功曹参军。

《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1](P4195~4196)《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9](P5255)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君讳署,字某,河间人……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二年,逢恩俱徙掾江陵。半岁,邕管奏君为判官,改殿中侍御史。不行,拜京兆府司录。”[25](P2116)《全唐诗》卷三三七有韩愈《同冠峡》《县斋有怀》等诗纪其事。参看《册府元龟》卷四六○《台省部·正直》,《全唐文》卷五五六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序》、卷六三九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卷六八七皇甫湜《韩愈神道碑》。

按:《全唐诗》卷三三八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17](P3789)本年因顺宗、宪宗即位而大赦二次,各在二月甲子、八月辛丑(见《顺宗实录》卷二、卷五)。《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下引樊汝霖曰:“公与张以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赦自南方,俱徙掾江陵,至是俟命于郴,而作是诗。”[26](P189)据此及相关韩诗,知韩愈于贞元二十一年亦即永贞元年二月遇赦,夏秋之际与张署会于郴州待命,十月至洞庭,岁末抵江陵;至元和元年六月十日,“自江陵法曹诏拜国子博士”(卷十三《释言》)[26](P747);张署至元和元年十月改任京兆府司录参军。

宪宗元和三年(808)十月,监察御史李景俭,坐窦群等累,贬江陵户曹。

《旧唐书》卷一七一《李景俭传》:“窦群为御史中丞,引为监察御史。群以罪左迁,景俭坐贬江陵户曹。累转忠州刺史。”[1](P4455)《新唐书》卷八一《李景俭传》、《册府元龟》卷九四五《总录部·附势》略同。

元和五年(810)三月,东台监察御史元稹,坐举奏不避权势,又与中人争厅,为执政所恶,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使还,令分务东台。……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宿敷水驿,内官刘士元后至,争厅,士元怒,排其户,稹袜而走厅后。士元追之,后以棰击稹伤面。执政以稹少年后辈,务作威福,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1](P4331)《新唐书》卷一七四《元稹传》:“凡十余事,悉论奏。会河南尹房式坐罪,稹举劾,按故事追摄,移书停务。诏薄式罪,召稹还。次敷水驿,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让,中人怒,击稹败面。宰相以稹年少轻树威,失宪臣体,贬江陵士曹参军,而李绛、崔群、白居易皆论其枉。久乃徙通州司马,改虢州长史。”[9](P5227~5228)参看《新唐书》卷二○七《仇士良传》、《册府元龟》卷五二二《宪官部·谴让》。

按:元稹《泛江玩月十二韵序》云:“予以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授江陵士曹掾。”[27](P147)《旧唐书》卷一五上《宪宗纪上》云:元和五年二月,“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摄河南尹房式于台,擅令停务,贬江陵府士曹参军”[1](P430)。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谓:“稹自东都奉召西归过陕州,有《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陕府与吴十一兄端公……因投五十韵》诗,至京遭贬,赴江陵途中有《三月二十四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推知元稹贬江陵士曹在三月中旬。《旧唐书·宪宗纪》上作二月,乃就其摄房式事言。”[28](P676)可从。又,元稹此次被贬,除与中使争厅事,其主因当为其在御史台举奏不避权势,为权贵所恶。参看元稹《文藁自叙》、白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元和五年条。又,《旧书》本传及《白居易传》、白居易《论元稹第三状》记与稹争厅者,皆作“刘士元”;《新传》则作“仇士良”,《通鉴考异》引《实录》亦作“仇士良”。[5](P7671)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八以为,《仇士良传》亦云与稹争厅,则是时仇士良实亲至敷水驿,“盖士元随士良至而击稹耳”[29](P387)。

又,元稹在江陵四年,至元和十年初被召返京,三月,复徙通州司马。白居易《河南元公(稹)墓志铭并序》:“坐公专逞作威,黜为江陵士曹掾。居四年徙通州司马。”[13](P6945)此未及返京事。《元稹集》卷一二《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并序》:“元和十年三月二十五日,予司马通州。”[27](P155)

元和十年(815)七月,监察御史宇文籍,坐与苏表交游,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旧唐书》卷一六○《宇文籍传》:“与韩愈同修《顺宗实录》,迁监察御史。……又苏表以破淮西策干宰相武元衡,元衡不用。以籍旧从事,令召表讯之,籍因与表狎。元衡怒,坐贬江陵府户曹参军。”[1](P4209)

按:元和十年六月癸卯,宰相武元衡被刺杀,朝廷诏中外所在搜捕,苏表即在案中。《全唐文》卷六一宪宗《诛杀武元衡贼张晏等敕》谓:“苏表藏蓄兵器,炫耀军谋,朋游悉无赖之徒,取受多不轨之物,属当□索,爰得其人,京辇之下,岂容此辈,宜决杖八十,配流费州。”[13](P657)因知宇文籍之贬荆州盖坐苏表之累。《旧传》叙籍被贬在武元衡被刺前,误。《册府元龟》卷九二五《总录部·谴累》载:“苏表,元和中以《讨淮西》干宰相武元衡,元衡不见,以监察御史宇文籍旧从事,使召表而讯之。因与表狎,后捕驸马王承系,并穷按其门客,而表在焉。表被鞫,因言籍与往来。故籍坐贬江陵府士曹参军。”[14](P10733)所述较得情实,可从。又,《旧唐书》卷一五下《宪宗下》载七月甲戌诏:“驸马都尉王承系、太子赞善王承迪、丹王府司马王承荣等,并宜远郡安置。”因知宇文籍等被贬亦当在本年七月。

元和十二年(817)三月,监察御史韦楚材,以所举不实,贬江陵兵曹参军。

《册府元龟》卷五二二《宪官部·谴让》:“韦乾度,元和十二年为御史中丞。时监察御史韦楚材,请按河中观察使赵宗儒,擅用贮备凶荒羡余钱及赃罚钱米贯石数至八万。诏监察御史崔鄯覆则,宗儒以行营军用,且有诏命。以楚材举不实,贬为江陵兵曹参军。”[14](P5929)同书卷一五三《帝王部·明罚》:“是月(元和十二年三月)重贬江陵府兵曹参军韦楚材为澧州司法参军,制曰:‘……更移远藩,俾自惩省。’”[14](P1711)参看《册府元龟》卷五二二《宪官部·诬罔》、《全唐文》卷五八宪宗《贬韦楚材澧州司法参军制》。

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起居舍人裴潾,坐疏奏忤旨,贬江陵令。

《旧唐书》卷一五下《宪宗下》:元和十四年十一月,“上服方士柳泌金丹药,起居舍人裴潾上表切谏,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烧炼则火毒难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观其效用,则进御可也。’上怒。己亥,贬裴潾为江陵令”[1](P471)。同书卷一七一《裴潾传》:“宪宗季年锐于服饵,诏天下搜访奇士。宰相皇甫镈与金吾将军李道古挟邪固宠,荐山人柳泌及僧大通、凤翔人田佐元,皆待诏翰林。宪宗服泌药,日增躁渴,流闻于外。潾上疏谏……疏奏忤旨,贬为江陵令。穆宗即位,柳泌等诛,征潾为兵部员外郎。”[1](P4446~4448)参看《新唐书》卷一一八《裴潾传》,《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镈传》,《通鉴》卷二四一,《唐会要》卷五六,《册府元龟》卷一八一《帝王部·恶直》、卷五四六《谏诤部·直谏》。

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右拾遗、内供奉南卓,坐为裴度先所引擢,不厌公议,贬江陵府松滋县令。

《云溪友议》卷中《南黔南》:“(南卓)初为拾遗,与崔詹事黯,因谏诤出宰。崔为支江令,南为松滋令。……公府常为高榻相待,南公犹赠副戎等诗曰:‘翱翔曾在玉京天,堕落江南路几千。从事不须轻县宰,满身犹带御炉烟。’”[30](P142)《册府元龟》卷四八一《台省部·谴责》:“韦厚叔,为左补阙,大和四年十月,贬为河中府河西县令,右补阙、内供奉张文规为河南府温县令,右拾遗、内供奉南卓为江陵府松滋县令史。三人裴度先所引擢,不厌公议。至是,度出镇,执政者采公论而去之。卓与厚叔,时人尤以为当。”[14](P5445)参看《唐诗纪事》卷五四、卞孝萱《南卓考》(《中华文史论丛》第四辑)。

大和六年(832)十二月,尚书右丞崔琯,出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旧唐书》卷一七七《崔珙传附崔琯传》:“(大和)五年四月,改尚书右丞。六年十二月,出为江陵尹、御史大夫、荆南节度使。八年,入为兵部侍郎,转吏部,权判左丞事。”[1](P4588)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新唐书》卷一八二《崔珙传附崔琯传》。

开成元年(836),殿中侍御史王式,被劾附势,出为江陵少尹。

《旧唐书》卷一六四《王式传》:“式以门荫,累迁监察御史,转殿中,亦巧宦。大和中,依倚郑注,谒王守澄,为中丞归融所劾,出为江陵少尹。”[1](P4282)《新唐书》卷一六七《王式传》略同。

按:《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开成元年五月,“癸卯,以翰林学士归融为御史中丞。”同年十二月,“以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归融为京兆尹,以给事中狄兼谟为御史中丞”[1](P565~567)。则王式贬官,当在开成元年五月至十二月归融御史中丞任间。

开成三年(838)正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石,为中官仇士良所恶,出为荆南节度使。

《旧唐书》卷一七二《李石传》:“(开成)三年正月五日,(李)石自亲仁里将曙入朝,盗发于故郭尚父宅,引弓追及,矢才破肤,马逸而回。盗已伏坊门,挥刀斫石,断马尾,竟以马逸得还私第。上闻之骇愕,遣中使抚问,赐金疮药,因差六军兵士三十人卫从宰相。是日,京师大恐,常参官入朝者九人而已,旬日方安。石拜章辞位者三,乃加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李训之乱,人情危迫,天子起石于常僚之中,付以衡柄。石以身徇国,不顾患难,振举朝纲,国威再复。而中官仇士良切齿恶之,而伏戎加害。天子深知其故,畏逼而不能理,乃至罢免。及石赴镇,赐宴之仪并阙,人士伤之,耻君子之道消也。”[1](P4486)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新唐书》卷一三一《李石传》,《通鉴》卷二四六,《册府元龟》卷一八一《帝王部·无断》、卷四〇九《将帅部·退让》、卷六六九《内臣部·恣横》,《唐语林》卷一《政事上》。

约开成四年(839),侍御史李潘,缘直道不合,出为江陵少尹。

李恭仁《唐故朝议郎使持节光州诸军事守光州刺史赐绯鱼袋李公(潘)墓志铭兼序》:“府幕十年,始终一贯,参尽勤尽,时论多之。既王公(承元)谢位,中书舍人崔公蠡雅重器能,惜其忠厚,条□文行,冬荐于有司,制授均州刺史。议者以公藴蓄志业,屈于小郡,用展名实,有称纪纲,乃征拜侍御史。属宪府更易,直道不合,出为江陵少尹,转光州刺史。……以开成五年八月染疾于位,殁于弋阳之官舍,享年五十。”[31](P1074)

按:《旧唐书》卷一一七《崔宁传附崔蠡传》:“开成初,以司勋郞中征,寻以本官知制诰。明年,正拜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四年,拜礼部侍郞,转户部。”[1](P3403)知开成二年至四年崔蠡在中书舍人任。《志》文“属宪府更易”云云,疑李潘出为江陵少尹在开成四年崔蠡自礼部转户部之际。

约文宗朝,武宁军节度使观察判官陆耽,忤宰相,贬袁州司户,移江陵法曹。

蒋伸《唐故四镇北庭行军泾原渭武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使持节泾州诸军事兼泾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工部尚书吴郡陆公(耽)墓志铭》:“公讳耽,字载之。……李进贤为泗州团练使,愿公为佐。公以李名出军中,从之非所乐。即不从,穷无以为活。乃相与约,署摄名居府,秋复举籍。比秋至,李把手坚留,遂表授团练判官。徐将王智兴喜公伟士,闻李罢,即走币马,辟为观察推官,奏授兼监察御史,乘驲请事。语直,忤宰相,贬袁州司户,移江陵法曹。度支司急材,自犀浦令奏为殿中侍御史,知商州洛源监。”[32](P1234)

按:《墓志》“李进贤为泗州团练使”云云,白居易有《前河阳节度使魏义通授右龙武军统军前泗州刺史李进贤授右骁卫将军并检校常侍兼御史大夫制》,朱金诚《笺》系于长庆元年白居易知制诰间[33](P861~862),则长庆元年李进贤罢泗州,陆耽入王智兴幕。据《唐方镇年表》,长庆二年至大和六年,王智兴镇徐州,为武宁军节度使。[34](P314~316)又《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大中三年:二月,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以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诏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皆出兵应接”[5](P8038)。知其大中三年在太仆卿任。以官历前推,其贬袁州当在穆宗长庆后期、敬宗、文宗朝间。姑系其自袁州移江陵于文宗朝。

武宗会昌六年(846,三月甲子,宣宗即位)四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为宣宗所恶,罢相,出为荆南节度使。

《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下》:会昌六年四月,“以特进、守太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国、卫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德裕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十月,“以荆南节度使李德裕为东都留守”。[1](P614~615)《新唐书》卷一八〇《李德裕传》:“宣宗即位,德裕奉册太极殿。帝退谓左右曰:‘向行事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毛发为森竖。’翌日,罢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南节度使。俄徙东都留守。”[9](P5341)

按:《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宣宗即位,罢相,出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1](P4527)失载荆南节度一节。前引《旧纪》谓德裕十月为东都留守,疑不确。《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会昌六年:“(三月)甲子,上崩。以李德裕摄冢宰。丁卯,宣宗即位。……夏,四月,辛未朔,上始听政。……壬申,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德裕秉权日久,位重有功,众不谓其遽罢,闻之莫不惊骇。……九月,以荆南节度使李德裕为东都留守,解平章事。”[5](P8023~8026)载其转东都留守在九月。今从《通鉴》。

会昌六年四月,中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郑肃,坐与李德裕亲厚,罢相;九月,出为荆南节度使。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会昌六年:九月,“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郑肃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5](P8026)。《新唐书》卷一八二《郑肃传》:“宣宗即位,迁中书待郎,罢为荆南节度使。卒,赠司空,谥曰文简。”[9](P5366)同书卷六三《宰相下》:会昌六年四月,“辛卯,(郑)肃检校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九月,“肃本检校官、荆南节度使”。[9](P1729)

按:《旧唐书》卷一七六《郑肃传》:“素与李德裕亲厚,宣宗即位,德裕罢知政事,肃亦罢相,复为河中节度使。”[1](P4573)谓郑肃罢相后复为河中节度使,误。当从《通鉴》《新传》等作荆南节度使。

宣宗大中四年(850),户部侍郎杨汉公,出为荆南节度使。

《新唐书》卷一七五《杨汉公传》:“繇户部侍郎拜荆南节度使,召为工部尚书。或劾汉公治荆南有贪赃,降秘书监,稍迁国子祭酒。”[9](P5249)郑熏《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守郓州刺史充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御史大夫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弘农杨公(汉公)墓志铭并序》:“入拜给事中,迁户部侍郎,出为荆南节度、检校礼部尚书。……其后归毁于宣宗皇帝,虽不之信,犹罢镇,征入为工部尚书。未几,除秘书监,又改检校工部尚书、国子祭酒。闲秩七载,恬澹安逸,未尝以退落介意。复授同州刺史。”[35](P180)参看《新唐书》卷一六五《郑裔绰传》。

按:《东观奏记》中卷:“工部尚书杨汉公前任荆南节度使,以不廉闻,公议益喧,左迁秘书监。制曰:‘考三载之绩,尔最无闻;致多士之嘲,人言未息。既起风波之论,难安喉舌之司。’舍人沈询词也。至大中十三年,汉公除同州刺史。”[36](P112)以《墓志》所记“闲秩七载”前推,杨汉公贬秘书监在大中六年;依沈询制文“三载之绩”计,其在荆南节度任三年,则其出镇当在大中四年。《唐方镇年表》卷五系汉公大中五年至八年出镇荆州,《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九五从其说,恐误。

大中十三年(859。八月癸巳,懿宗即位)十一月,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萧邺,罢为荆南节度使。

《新唐书》卷六三《宰相表下》:大中十三年,“十一月戊午,邺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荆南节度使”[9](P1735)。同书卷一八二《萧邺传》:“迁户部侍郎,判本司,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懿宗初,罢为荆南节度使,仍平章事,进检校尚书左仆射,徙剑南西川。”[9](P5365)参见《新唐书》卷八《宣宗纪》、《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大诏令集》卷五四《萧邺荆南节度平章事制》。

懿宗咸通十年(869)六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徐商,疑坐无政,出为荆南节度使。

《旧唐书》卷一七九《徐彦若传》:“父商,三世继登进士科。商字义声,……六年罢相,检校右仆射、江陵尹、荆南节度观察等使。”[1](P4666~4667)《新唐书》卷一一三《徐有功传附徐商传》:“咸通初,以刑部尚书为诸道盐铁转运使,封东莞县子。四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荆南节度使。累进太子太保,卒。”[9](P4192)

按:徐商出镇时间记载不一。《旧传》称出镇在咸通六年,《新传》所记不明。检《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咸通十年春正月,“以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徐商检校兵部尚书、江陵尹、荆南节度使”[1](P665)。《册府元龟》卷三二二《宰辅部·出镇》同。《新唐书·宰相表》则记:咸通十年,“六月癸卯,商检校尚书右仆射、平章事、荆南节度使”[9](P1739)。《资治通鉴》卷二五一载同。今从《新表》《通鉴》。又,徐商出镇原因未明。宋初钱易《南部新书》甲卷:“曹确、杨收、徐商、路岩同秉政,外有嘲之曰:确确无余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几时休。”[37](P3)王谠《唐语林》卷七:“杨、路以弄权卖官,曹、徐但备员而已。”[22](P670)据此,似与商居相时无政相关。

咸通十一年(870)九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坐犯言谏上,罢相,充荆南节度,寻再贬。

《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咸通十一年,“九月丙辰,制以正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彭城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刘瞻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江陵尹,充荆南节度等使。……刘瞻再贬康州刺史”[1](P675~676)。《资治通鉴》卷二五一咸通十一年:“秋,八月,乙未,同昌公主薨。上痛悼不已,杀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余人,悉收捕其亲族三百余人系京兆狱。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召谏官使言之,谏官莫敢言者,乃自上言,……上览疏,不悦。瞻又与京兆尹温璋力谏于上前;上大怒,叱出之。”九月,“丙辰,以刘瞻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韦)保衡又与路岩共奏刘瞻,云与医官通谋,误投毒药。丙子,贬瞻康州刺史。……路岩素与刘瞻论议多不叶,瞻既贬康州,岩犹不快,阅《十道图》,以驩州去长安万里,再贬驩州司户”。[5](P8159~8160)

按:刘瞻荆南节度后贬地,诸书所记互异。或云康州刺史,或云康刺后又贬驩州。或谓康刺后量移虢州。《新唐书》卷一八一《刘瞻传》:“帝大怒,即日赐罢,以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路岩、韦保衡从为恶言闻帝,俄斥廉州刺史。……岩等殊未慊,按图视驩州道万里,即贬驩州司户参军事,命李庾作诏极诋,将遂杀之。天下谓瞻鲠正,特为谗挤,举以为冤。幽州节度使张公素上疏申解,岩等不敢害。僖宗立,徙康、虢二州刺史,以刑部尚书召,复以中书侍郎平章事,居位三月卒。”[9](P5353)据此,则是自荆州后相继贬廉州、驩州,至僖宗即位,瞻始量移,徙康、虢二州刺史。未知孰是,俟再考。

咸通十四年(873)十一月,西川节度使路岩,坐军政不治,徙荆南节度使,寻再贬新州刺史。

《旧唐书》卷一七七《路岩传》:“保衡作相,罢岩知政事,以检校左仆射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未几,改荆南节度。诏令六月下峡赴镇,寻复罢之。”[1](P4603)《新唐书》卷一八四《路岩传》:“俄罢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边)咸乃与郭筹者相依倚为奸,岩不甚制,军中惟边将军、郭司马尔,妄给与以结士心。尝阅武都场,咸、筹莅之,其议事以书相示则焚之,军中惊,以有异图,恟恟,遂闻京师。岩坐是徙荆南节度使,道贬新州刺史,至江陵,免官,流儋州。”[9](P5397)《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咸通十四年:“西川节度使路岩,喜声色游宴,委军府政事于亲吏边咸、郭筹,皆先行后申,上下畏之。尝大阅,二人议事,默书纸相示而焚之,军中以为有异图,惊惧不安。朝廷闻之,十一月,戊辰,徙岩荆南节度使。咸、筹潜知其故,遂亡命。”十二月,“再贬路岩为新州刺史”。[5](P8168)

昭宗大顺二年(891)正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孔纬,坐附张濬,罢为荆南节度使,未之任。

《旧唐书》卷一七九《孔纬传》:“大顺元年夏,幽州、汴州请讨太原,宰臣张濬请自率禁军为招讨。上持疑未决,问计于纬。纬以讨之为便,语在《濬传》。其年秋,濬军为太原所击,大败而还。濬罢相贬官,纬坐附濬,以检校太保、江陵尹、荆南节度观察等使,未离阙下,再贬均州刺史。纬、濬密遣人求援于汴州,朱全忠上章论救。纬至商州,有诏俾令就便,遂寓居华州。”[1](P4651)《新唐书》卷一六三《孔纬传》:“张濬将伐太原,帝不决,以问纬,纬助濬请。既濬败,坐傅会,出荆南节度使,俄贬均州刺史。二人皆密结朱全忠,全忠为请,诏听所便,乃屏居华阴。”[9](P5012)《资治通鉴》卷二五八大顺二年:“制以太保、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孔纬为荆南节度使,……杨复恭使人劫孔纬于长乐坡,斩其旌节,资装俱尽,纬仅能自免。李克用复遣使上表曰:‘张濬以陛下万代之业,邀自己一时之功,知臣与朱温深仇,私相连结。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归陛下藩方,且欲于河中寄寓,进退行止,伏俟指麾。’诏再贬孔纬均州刺史。”[5](P8411)

按:《旧唐书》卷二○上《昭宗》记此事于大顺元年十二月,《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资治通鉴》卷二五八均记在大顺二年正月庚申。检《唐大诏令集》卷五八《张濬鄂岳观察使制》《孔纬荆南节度使制》,末皆记“大顺二年正月”[38](P310),今从之。

乾宁二年(895)初夏,侍御史吴融,坐累去官,流寓荆南。

《新唐书》卷二○三《吴融传》:“龙纪初,及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迁累侍御史。坐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汭。”[9](P5795)《北梦琐言》卷四:“散版出官,寓于江陵,为僧贯休撰诗序。”[39](P80)

按:吴融,《旧唐书》无传。据《唐摭言》卷六《公荐》载:“吴翰林融为侍御史,出官峡中,(卢)延让时薄游荆渚,贫无卷轴,未遑贽谒。会融表弟滕籍者,偶得延让百篇,融览,大奇之,曰:‘此无他,贵不寻常耳。’于是称之于府主成汭。”[40](P41)融有《南迁途中》七首、《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诗,证其南贬,流寓荆南,依倚节度使成汭。又,融南贬至江陵之时间亦可考知。《全唐文》卷八二〇吴融《禅月集序》:“沙门贯休,本江南人。幼得苦空理,落发于东阳金华山。机神颖秀,止于荆门龙兴寺。余谪官南行,因造其室。每谈论未尝不了于理性。自是而往,日入忘归。邈然浩然,使我不知放逐之感。此外商搉二雅,酬唱循环,越三日不得往来,恨疏矣,如此者凡期有半。……丙辰岁,余蒙恩诏归,与上人别。”[13](P8643)丙辰岁,即乾宁三年(896)。贯休《送吴融员外赴阙》诗:“汉文思贾傅,贾傅遂生还。今日又如此,送君非等闲。云寒犹惜雪,烧猛似烹山。”[17](P9376)《唐才子传校笺》卷九据此考曰:“按此诗当作于送融自江陵返京时,亦即乾宁三年冬。由此时前推一年半,则融贬至江陵约在乾宁二年夏。又据融《登七盘岭》诗,知其南迁过七盘岭乃在五月,则融之初贬,盖约在乾宁二年(八九五)初夏。”[24](P226)其说是。

光化三年(900)六月,枢密使宋道弼,为崔胤所谮,监荆南军,寻长流驩州,赐自尽。

《资治通鉴》卷二六二光化三年:六月,“上素疾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横,崔胤日与上谋去宦官,宦官知之。由是南、北司益相憎嫉,各结藩镇为援以相倾夺。……及胤罢相,意(王)抟排己,愈恨之。及出镇广州,遗朱全忠书,具道抟语,令全忠表论之。……上虽察其情,迫于全忠,不得已,胤至湖南复召还。丁卯,以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抟罢为工部侍郎。以道弼监荆南军,务修监青州军。戊辰,贬抟溪州刺史;己巳,又贬崖州司户。道弼长流驩州,务修长流爱州。是日,皆赐自尽。抟死于蓝田驿,道弼、务修死于霸桥驿。于是胤专制朝政,势震中外,宦官皆侧目,不胜其愤。”[5](P8530~8531)参见《旧唐书》卷二○上《昭宗》。

综上,唐代近三百年间贬、流荆州者凡40人(其中贬官38人,流寓、安置者2人;量移者7人,未之任者5人)。以时段论,宪宗朝7人,玄宗、文宗朝各6人,懿宗朝4人,中宗、宣宗、昭宗朝各3人,高宗、肃宗、代宗朝各2人,武后、德宗朝各1人,以宪宗朝贬官最多,玄宗、文宗朝次之。以贬后官职论,长史、节度使各10人,法曹、士曹、户曹、兵曹、功曹9人,县令、县丞3人,少尹2人,参谋、监军、司马各1人,流寓、安置各1人,贬官不明者1人,其中以长史、节度使最多,法曹、士曹等次之。以诗文创作论,张说、张九龄、韩愈、元稹、李德裕、吴融等文名最著。

猜你喜欢
节度使江陵荆州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中国荆州·首届中华诗人节合影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庆夺金
崛起的荆州诗歌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梁季江陵政治骈文的文学书写
目不识丁
从江陵“金堤”的变迁看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
论唐中后期的“二元”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