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高昌绝句品赏

2022-05-11 23:42湖南李元洛
名作欣赏 2022年13期

湖南 李元洛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生于悲歌慷慨的燕赵之地的高昌,人品与诗品俱佳。其人即之也温,其诗咏之也永。他是新旧诗坛的两栖莳花人,也是新诗与旧诗兼擅的诗家射雕手。在旧体诗词的原野,他多面开弓,弓弦响处,纷飞箭矢奔向的是各种体裁的诗词之红心。中国书籍出版社印行的《高昌诗词选》,收录的就是他精诚所至的泥土芬芳,乱红花影,霹雳弦声。

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定型并繁荣于盛唐的一种诗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小的一种诗体,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留下名篇胜句最多的一种诗体,那些好句好篇,至今仍芬芳我们民族的记忆,仍烫痛今日读者的嘴唇。清代诗家与思想家王夫之在《斋诗话》中说:“自唐以来,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现代新诗的开山人物胡适,对前贤作的是同气相求的回应:“要看一个诗人的好坏,要先看他的绝句。绝句写好了,别的诗或能写的好。绝句写不好,别的一定写不好。”我深然其说,并且对绝句也情有独钟,故按《高昌诗词选》的原编顺序,从诗部中选取若干绝句品赏,它们如同风荷托举的清圆露珠,更似珠宝店里的贵重珍珠。我私心很喜爱古典诗话、词话、曲话的重审美印象和感悟的点评方式,以及它们那点到即止的唯美语言,故我的点赞也只拟三言二语,言不尽意,如同款款而飞的点水蜻蜓,但也很可能欲休还说为小品文,那就算是现代的诗话了。

伊犁天马

振鬣风云起,扬蹄血气腾。

天生千里足,惟盼脱缰绳。

马,确实是使人一见而豪情陡生肘腋的动物,它一身而三任焉,既堪役使,复见用于交通,更可策之于征战。“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战马的嘶鸣之声,早就响彻在《诗经》的《小雅 车攻》篇中了,以后历代诗人对之吟咏不绝,时至唐代,咏马之诗更蔚为大观,连多愁多病的晚唐才子李贺,竟单管独吹复众乐齐奏地写出乐大型组诗《马诗二十三首》。

杜甫有咏马之名篇题曰《房兵曹胡马》,高昌笔下的“伊犁天马”,应即是杜甫所泛称的“胡马”之子孙后裔,它与内蒙的“三河马”以及甘、青的“河曲马”,号称并驾齐驱的三大名马,但它的猎猎雄风,应较后者犹有过之。高昌此诗的前两句,直追杜诗的前四句,而后两句则远承李贺马诗的“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之遗意,但高昌此马亦非凡马,它新境另开,其现代观念与意识的抒写,令人寻绎不尽。

双同村截句

香榧越千古,山花笑一堆。

光阴权且住,小坐莫相催。

如同人之常有别名,“截句”“断句”“律绝”与“小律诗”,皆绝句之别名雅号也。绝句艺术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短中见长,小中见大,有余不尽。如白居易的歌行《长恨歌》共120 句,840字,固然是千古绝唱,但元稹的五绝《行宫》歌咏同一历史题材,却只有4 行寥寥20 个字,同样也绝唱千秋。

高昌此作为五言绝句。首句写时间,诉之于时间与视觉,次句咏小花,诉之于空间与视听两觉,其中以“越”与“笑“两个动词贯串其间。如此良辰美景,令人坐对而物我两忘。诗人不禁忽发痴想,欲令光阴停驻而莫相催促,这是芸芸众生面对美景良辰赏心乐事所具有的普遍审美情感。然此情难言,诗人便以树下花前为背景,以”光阴权且住,小坐莫相催“之诗家语而言之,而不了了之。情韵悠长,令人玩味不尽,即在读者的观赏这一艺术的再创造中,补充延伸与扩展作品原有的意境,这是西方现代的接受美学之要义,也正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以少胜多之绝句艺术妙谛。

乡情四韵(之二)

月映荷塘美,更深蛙唱催。

呱呱念游子,光腚那娃回。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几乎家喻户晓,其实,它的姊妹篇《乡愁四韵》毫不逊色,甚或而又过之。早在一九八二年,我即在《名作欣赏》发表《海外游子的恋歌》一文,率先向大陆读者推介他这两首力作。余光中所作乃新诗,高昌的《乡情四韵》为旧诗,但同咏“乡愁”主题则一,且“四韵”二字先见诸余作,这,是否可认为是当代旧体诗词向新诗借鉴取资之一例?

这是成功之一例。高昌此作四诗,分咏春夏秋冬四季之乡愁,分别以香椿细叶、荷塘蛙唱、长杆打枣和纷飞雪花为构思之中心。荷花,在古老的诗经中就已经出场,蛙鸣,也早已合唱在历朝历代的诗歌里,而高昌却忽发新思与妙想,他移情于物,不直言自己怀乡,而说月下荷塘之声声蛙唱,是在催唤昔日光腚童年今日已年华老大的游子归来,全诗一句一转,婉曲回环,不言怀乡深情而深情怀乡于斯历历可见矣。

繁星截句

繁星落湖面,千万粒寒光。

偶尔波心动,一层层感伤。

“嚖彼小星,三五在东”,闪亮在诗经中的星斗,也闪亮在整部中国诗歌史之中,直至五四时代,冰心的小诗仍曾以“繁星”为题,而当代名诗人郭小川1959 年所写的名作即名《望星空》,“星星呀,亮又亮,在浩大无比的太空里,点起万古不灭的盏盏灯光。银河呀,长又长,在没有涯际的宇宙中,架起没有尽头的桥梁。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寿无疆!”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振聋发聩却遭围攻批判的诗中名句。

在大千世界里,美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感情美还是艺术美。有主旋律还需多样化,深刻独特的反面是一般化程式化,丰富多彩的对立物是单调贫乏定于一尊。在高昌的诗中,寒光为“粒”,以”千万粒寒光”形容映照于湖面的寒光本已别开生面,而“一层层感伤“更是口语之新用,使抽象的”感伤“具体可感,且引人联想。郭小川的《望星空》曾说:“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然则高昌所说的”感伤“是什么呢?是和郭小川一样的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生命感喟和宇宙意识吗?绝句艺术讲求有余不尽,讲求意在言外,讲求思而得之,读者就不妨各有会心吧。

好花风去折,好剑锈来磨。

多少牛人梦,不堪肠断歌。

中唐诗人顾况,有人所不熟知的《悲歌》,有如一阕撕心裂肺的《悲怆奏鸣曲》,千载之下仍动人情肠:“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我欲登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全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第一人称之“我”,题目直接点明“悲歌”。高昌之作则是第三人称的客观抒写,内容虽也是悲歌,题目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好”。

宋人方岳《别子才司令》诗有如下名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人生天地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失与遗憾,尤其是有才者难展,才人坎坷,有志者不申,英雄失路,更是令人扼腕而长叹息。高昌此作,前两句之“好花”而曰“风去折”,“好剑”而曰“锈来磨”,其句法与顾况之作相通,中国古典诗论称为“逆折”、“翻叠”、“相摩相荡”,西方文论称为“矛盾语”,又称“抵触法”或“反论法”。如此以“花”与“剑”分而言之之后,诗人又以时髦之现代口语“牛人”入旧体诗词,俗语新用,生鲜泼辣,增强了作品的当下感与生活气息。志士才人的好梦竟成了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断肠之歌,短小的绝句不可能承担一一实指的任务,而只能所写为一所指在万,让读者去思索联想了。

汤阴岳庙(三首之三)

如今身价成潮涨,门票噌泠逐岁扬。

秦氏传人今大佬,正随庙客抢头香。

岳飞与岳庙,是中国自宋而后的诗人歌咏不绝的对象,其中尤以元代赵孟 的《岳鄂王墓》诗和明人文征明的《满江红》词最为有名,而清代状元秦大士所制“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一联语,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现代作家郁达夫呢,先后也作有《谒岳坟》《过岳坟有感时事》等名篇。

高昌接踵而来,他所作的《汤阴岳庙》三首,分别有对历史的反思,对愚忠的批评,更有对借前贤往烈之名而图一己之私的人与社会现象的讽刺。中国古代诗歌美学思想张扬“美刺”,“刺”,即是对丑恶事物的鞭挞与讽刺。亦有所谓“兴观群怨”之说,“怨”,即是指诗的批判各种不良人事的社会功能。高昌此诗怨刺的就是名实不符、表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如商人拜佛是为了财源广进,官人烧香是为了平安着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秦氏传人今大佬,正随庙客抢头香”,此为讽喻,西方文论称为反讽。绝句篇幅精短,诗人只能面中取点,以点概面,写一叶而让人知天下秋,绘一斑而让人窥全豹了。

观兵马俑坑

终于出土见天青,犹状谦卑侍帝廷。

国际歌朝泥俑唱,不知能懂几人听?

在我有限的见闻内,所知最早咏兵马俑之诗,是清代不著名的诗人黄航的《观秦兵马俑杂感》,其中的“冢下绝无藏匕客,何须兵马俑三千”,不失为调侃讥嘲的好句。新诗呢?印象最深的是余光中写于1988 年的《秦俑》。“黑阒阒禁闭了两千年后/约好了,你们在各地出土/在博物馆中重整队伍/眉目栩栩,肃静无哗的神情/为一个失踪的帝国作证”,时空交感,虚实相参的想象,是余诗的独门绝技。2014 年8 月,他在西安算是 实地新来,在留言簿的题词是:“一锄锄,找回/一个失踪的帝国/我似乎听见秦始皇在咳嗽。”其中,重复了他近三十年前的旧作中的得意之句。

当代的旧体诗词呢?高昌的《观兵马俑坑》应是其中的翘楚。其中不仅有时空错置的构思联想,更有结句的愈无理愈妙的对泥俑的拷问。现代的思想与观念,有如一束启蒙的强光,照亮刷新了众所争咏的古老的题材对象。绝句写作的艺术要义之一,是第三句顿挫转折,结句则别开新境,悠然不尽,让人思而得之,高昌此作的结句兼诘问不正是如此吗?

景山槐下四问

圣君果是江山主?万岁当真万岁乎?

青史已随陈叶烂?皇权难把老根诛?

1956 年8 月,我将自己青涩的名字写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新生花名册,不久后便和同学少年登临景山,齐声朗诵公刘当时的名诗“登上景山最高处,京华历历在目。炊烟相招,鸽哨相邀,半城宫墙半城树”(《登景山》)。虽然少不了去凭吊崇祯上吊的那棵槐树,但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向那末路帝王提什么问题。

及至半个多世纪过去,风吹黑发,雪满白头,有缘读到高昌的《景山槐下四问》,不免感慨丛生。此诗可说是《观兵马俑坑》的姐妹篇。屈原的《天问》全诗多达一百七十余句,全用问句成篇。高昌这首绝句连发四问,如劲弩连发四矢,不唯在句式与结构上远承《天问》之遗风,在古今绝句创作中似乎得未曾有,更可赞的在于对所咏对象的现代观照、思考与批判。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其《潜书》中早就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近几年前,歌颂吹捧帝王的电影、电视剧、历史小说甚嚣尘上,几使人不知人间何世,高昌此作与它们相较,相去何止霄壤!

天坛回音壁

巧匠当年筑此墙,堂堂金碧饰辉煌。

可怜黔首呼声远,何日回音到帝乡?

尚在青青子衿的时代,我也曾和同窗一游天坛。在回音壁前,只是惊叹其巧夺天工,戏听彼此呼唤的回声。直到书生老去读高昌的《天坛回音壁》,不仅惊醒记忆深处尘封已久的前踪旧梦,而且也得到了一番诗美的体验和思想的启示。

作人贵直,作文贵曲,作诗不宜如直头布袋,作绝句更应讲求平中见曲,尺水兴波。高昌此诗正是围绕“天坛回音壁”五字回环往复,结撰成章。首两句对回音壁的历史及外观做了必要的交代和描绘,诗人继之笔锋一转,所谓回波倒转,结之以发人深省的诘问:江湖之远的底层百姓的民声,何以达庙堂之高的天听?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汇中,读者自会以古证今,以今证古,展开古今互证的联想和思索。这是关心民瘼情系苍生的真正的诗人之问,如暮鼓,如晨钟。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箴言有之:“诗存在于思想中,思想来自心灵。”中外有别,诗理攸同。

张家界遐思

奇山秀水自多情,未必张家擅此荣。

一界青岩分俗念,白云深处淡浮名。

新时期伊始的一九八零年,张家界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其时星移斗转,百废俱兴,年届不惑的我也梦想挽回那虚掷已久的青春岁月,于是在有缘初访这座后来名满国中兼海外的名山时,诗兴忽然袭来,情不能已,于是写下自己的旧体诗之处女作《登张家界》:“浪涌连山到碧空,拍天声急我从容。飞身直上三千丈,心在狂涛第一峰!”数十年后读到高昌的《张家界遐想》,十分叹服他胸襟的清华旷远,读之俗念顿消,也欣赏它在众多咏张家界诗作中一枝秀出。

张家界又名青岩山,此诗语言智巧,从“张家”独擅奇山异水之荣领起,有疑故问,然后巧嵌“界”名,一以点名,一以区分,点醒的是山名亦兼点明诗题,区分的则是人间众生俱有的俗念。白云之纯洁,浮名之世俗,对比鲜明。“白云深处淡浮名”,乃是诗人“遐想”的精义。如此篇末点题,归结全篇,是诗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具有这种人生智慧而身体力行,则是摒弃名缰利锁之后的大超脱大境界也。我虽尚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十一

金鞭溪印象

打著跟头翻出家,细流淘似野丫丫。

金鞭抽得风儿跳,几朵顽皮小浪花。

金鞭溪,是张家界万山丛中的一溪流水,因溪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金鞭岩而得名。此溪是张家界十大绝景之一,它流经的峡谷约十余华里,此谷因之也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一道峡谷。一年四季,金鞭溪水清浅活泼,蹦蹦跳跳一路前行,一路唱着不知起于远古何时的古老儿歌。

诗,是美的价值的寻觅与发现,也是诉诸文字的美的创造与表现。高昌此诗极尽绘景传神之妙,写出了此溪不同于它溪的“这一个”独有的意态风神。首句叙其来历,次句描其外形相貌,三句交代溪名之由来,四句描绘其风中翻浪跳跃前行之状。全诗妙用口语,活色生香,一片天机云锦,一派天真童趣,只可为金鞭溪独有专享,不可移易与其他溪水共用也。全诗只是艺术再造了大自然中的一帧美景,并无微言大义,亦无深远寄托,但它美而且美在天真,能让读者得到美的愉悦与享受,这也就够了。

十二

御笔峰远眺

高低远近莽苍苍,揽雾吞云气势昂。

御笔挥来群岭跪,宁无一个挺胸膛?

御笔峰,乃坐落于张家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的石峰,公认为武陵源砂岩大峰林的标志性景点,在民间传说中曾演化为造反称王的向王天子御用之笔,此峰即由此得名。有人赋诗云“天子山中藏御笔,张家界上写新诗”,其中当然有可读之作,但也有一些作者头脑冬烘,观念陈腐,仍喋喋不休地为“天子”歌功,念念不忘为“御笔”颂德,身为现代人却不知“换了人间”。

众士诺诺,一士谔谔。高昌此作可称风景抒情诗,亦可称为咏物诗,不论如何,既要描绘客观物象,也必须有作者自己的主观寄托。此诗首二句气象雄张,写尽题目中“远眺”的苍莽磅礴之状,第三句并未按惯常的写法陡作转折,而是顺流而下,出之以“御笔挥来群岭跪”,读者以为结尾会要按照陈旧性思维习惯性套路下滑收场了,不料作者于结穴处触底反弹,一问喝止,意蕴弥长,引发读者无尽的历史的与现实之联想,其词法句法章法,应丛李白的绝句《越中览古》得到过启发,但却一新面目。由此可见,旧体诗词要创新,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艺术观念,一味蹈常袭故,古色古香,焉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诗词?

十三

谒无名烈士墓

从来四海五湖里,本自千红万紫间。

可惜问君无姓字,独邀春雨吊空山。

这是很少人涉足抒写的题材,高昌此作独具手眼,写来空灵蕴藉,动人情肠。

从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独立、自由和解放,不知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艰难苦斗,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青年才俊血洒疆场,即以八年抗日战争而论,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就高达三千五百万人以上,几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军民伤亡总数之一半。高昌此诗并未书写具体的历史时段,他以高明的艺术概括,选取和熔铸一个凭吊的场景,创造了可供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广阔艺术天地,中国古典诗论称为“片言可以明百意”,西方文论称之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诗的首句概括广阔的空间,次句从时间的角度描状烈士们正当青春年华,“五湖四海”与“千红万紫”两两相对,以“从来”与“本自”之虚词绾合呼应。第三句凭空急转,点出烈士之“无名”,结句以“春雨”和“空山”的客体意象,以“独邀”与“吊”的主体情态,补足题中之“谒”意,如此写景收束,谓之“实下虚成”,更觉其情绵邈。总之,全诗意象空灵,笔致清远,而悲剧的力量却直击人心,在寂寂的空山里,于潇潇的春雨中。

十四

芒种琐忆

麦熟唏嘘忆旧年,而今机割走农田。

剩来一把银镰月,系缕乡愁挂在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早从《诗经》开始,“乡愁”就是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母题,从两千多年前的《采薇》到今日余光中的《乡愁》与《乡愁四韵》,不知留下了多少佳篇胜句,照亮了国人的眼睛,滋润了龙的传人的心田。

然而传统的母题与热门的题材,在一些人的笔下就容易流于“熟”与“俗”。所谓“熟”,就是雷同化,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内容与表现手法令人疲惫地重复;所谓“俗”,就是一般化,平实无味,了无生机,缺少有才气的诗作必不可少的清新空灵之趣。高昌此作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写过《乡情四韵》的自己,而是去熟生新,力求奇创。你也许会说首两句并无多少新创,但它们却是后两句的蓄势与铺垫,是少年时挥镰收割的农事记忆的抒写,和今日机械收割的现实交代。陆游《遣兴》说“诗无杰思知才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马左尼诺认为,“诗人和诗的目的都在于把话说得使人充满惊奇感”,高昌诗的后两句在形似的“镰刀”与“弯月”之间展开联想,扫空“俗”与“熟”之平庸,力求“新”与“奇”之创造,如此抒写乡愁,可谓另辟蹊径,前所未有,其意象和语言之新美,如花之始开。

十五

秋分杂感

石涧岩巅叠翠波,涛头浪底静中过。

流光难得匀秋色,人事依然长短多。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的古典诗歌对它献上的作品,可以编织成许多美丽的花环。宋人李朴的《中秋》诗,就曾说“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大约就是“平分秋色”这一成语的典源吧?时至清代,薄命诗人黄景仁低吟“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他的《道中秋分》,就是花环中凄美的一朵。

当代旧体诗词中咏秋分的诗词似不多见,高昌的《秋分杂感》是出色的一首。元人杨载《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高昌此诗从“平分秋色”生发开去,在首二句的写景之后,出之以逆向思维而非从众思维,第三句“流光难得匀秋色”转笔振起,令人欲罢不能:平分秋色人所熟知,作者竟说“难得分秋色”,他究竟要做什么翻案文章?读到结句悬念顿解,作者并非仍从自然景观着眼,而是从人间世事落笔:“人事依然长短多!”由自然而纷纷攘攘的人间,全诗新意顿出,而人间的领略过无数长短与不平的读者,自是可以思而得之。诗贵创造,诗贵发人之所未发,信然!

十六

黄河壶口有怀

襟怀谁似在山澄?起看惊涛九万层。

多少清流翻浊浪,滔滔入海作奔腾。

高昌此诗,是明朗与耐读的统一,是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统一,是义有单解与义有多解的统一,充分表现了好诗所具有的弹性之美。

杜甫《佳人》诗有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的这一名句其实源自《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高昌诗首句即问句,为下面数语张本。它是纯写自然现象,还是也兼写人间的人?从次句而言似乎纯是写黄河壶口瀑布之景,但从首句“襟怀”一词观之又似乎兼及社会之人。最可疑的是第三句转捩之句,“清流”与“浊浪”两相对举,是否有言外之意?“清流”除指清彻的流水,历来也喻指志行高洁之士。高昌诗中的“清流”既照应首句在山泉水清,是否也包含传统中此词之寓意?“多少清流翻浊浪”,是否也暗示不少人改变了自己的初心,未能坚守底线而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

语言的多解性或多义性,是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之用语,为英美新批评派主要代表燕卜荪之名著《模棱七型》所首创,朱自清曾译为《多义七式》。此意中国古也有之,南朝齐梁间人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说之“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唐人皎然《诗式》之“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均指一言多意,而北宋苏东坡的“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更是从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以来,便为人所广引。高昌此诗,不是亦可作如是观吗?

十七

攸县见洣水西流有感

滚滚奔流只向西,清高格调岂随低。

懒同众水争沧海,独抱家山梦一畦。

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中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我见过青海的倒淌河,窄窄的河水真个是倒淌而流,故由此得名。不意湘省攸县的洣水亦复西流,我去过攸县,无缘一见,今日得以从高昌之诗中相识。

天下之水多为东向,西流之水则是反常的另类,世人见之往往止于猎奇而已。真正的诗人却具有写诗所必具的诗性思维,他们诉之于敏锐的艺术感觉,新颖独特的意象,生鲜活泼的语言,以及与之相伴而行的别有洞天和怀抱的诗之思考。高昌此诗就是如此。首二句写 水滚滚西向而流,而非东向趋地势之低,“清高格调”乃移情于物之拟人化,后两句出人意外,是对“清高格调”的展开与补足。“众”与“独”是多和少,“沧海”与“一畦”是大和小,两两对照与反衬,写物亦是写人,所谓一喉而二歌,一笔而两写,诗人的哲理思索与人生寄寓并未诉之于非诗的直白和说教,而是含蓄于诗的意象与意境之中。读如此好诗,读者自然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掌声响起来”!

十八

登大雁塔

放眼长安锦绣城,缤纷朱紫各营营。

白云一朵无牵挂,雁塔何劳留姓名。

提起西安的大雁塔,人们总难免要想到有关历史上的两桩赏心乐事。一是登高作赋。唐玄宗天宝十载(752),杜甫和岑参、高适、储光羲、薛据等友人登大雁塔而赋诗,有如同题诗竞赛,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枝独秀,乃时代之预言,千古之绝唱。另一则是雁塔题名。唐代新科进士会宴于曲江之后,常题名于大雁塔,二十七岁中举的白居易就曾题有“慈恩塔下题诗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之句,其意气风发之状,令千载之后的我门仍宛然可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汉代的司马迁早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概而言之,何况当今?高昌此诗的首二句就题起意,是对司马迁的古语之现代性新释,写今日红尘之攘攘俗世之营营,后两句则反传统的雁塔题名之道而行之,以“白云一朵无牵挂”状高洁之境界,以之自警自励,以“雁塔何劳题姓名”反言见意,别调独弹。在今日众多咏大雁塔的旧体诗词中,这首诗可谓角度独特,面目一新。

既实现人生的价值又有益于社会苍生,这种功名心无可厚非,甚至应该肯定。但名利却是一把双刃剑,名利熏心而不择手段者,可不慎欤?

十九

江油留句——诵《静夜思》有感

九州山水到江油,千古乡愁滚滚流。

举首依然那轮月,伤心最是一低头。

千年走一回的李白,同时在中国诗歌史中潇洒走一回,坐定了最重要的黄金般的章节。如果要评选出中国三位伟大级或最伟大的诗人,除了屈原和杜甫,另一票当然非李白而莫之他属。新诗咏李白诗的最杰出者,当推余光中热诵人口的《戏李白》《寻李白》《梦李白》和《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四诗,以及杨景龙(笔名扬子)的将会广诵人口的《天才》《高音》和《诗王》等篇章,当代的旧体诗词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昌的《江油留句》。

绝句篇幅短小,其艺术奥义之一,就是短中见长,少中见多,余味曲包,味之不尽。诗人到李白的故里岂能无诗,但从何说起,哪里下笔?高昌巧妙而集中地抒写诵李白的怀乡名篇《静夜思》的感受,诗中的中心意象则仍是李白诗中举头之望,低头之思,即天上之月,地上之人。首两句时空阔大悠远,分别以“九州”与“千古”界定,后两句聚焦于李白吟咏时的形象,分别以“依然”与“最是”绾合,切地切人切诗切事,全用口语而追怀之韵味深长。柳宗元的《江雪》的艺术结构,由千山而万径而孤舟而独钓,画面的时空由大而小而聚焦于钓竿,高昌此诗亦复如此,空间意象由大而小,最后归于“一低头”的特写,这是有心的继承,还是无意的巧合?

二十

荷塘小立

老荷撑起老时光,多少乡愁已泛黄。

枯叶横斜寒瓣仄,当年蝴蝶去何方?

在《乡情四韵》之中,高昌已经写过“月映荷塘美”,不过,那还只是全诗的背景而已,他似乎对儿时的故乡荷塘念念未能忘情,可一而可再,故专门另作《荷塘小立》一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企图以诗笔去挽回遗失已久的少年时光。

“老荷撑起老时光”,此时应已深秋,两个“老”字不仅有叠字之妙,而且以“撑起”斡旋其间,更有虚实相参之美,这也是作为新诗人的高昌所熟知善用的新诗之词法与句法。“多少乡愁已泛黄”属于同一机杼,诉之情意觉的不具形之“乡愁”,竟然具有历经时日之“黄”的色彩视觉感,可见乡愁之久远浓烈,无可排遣。留得枯荷听雨声吗?不,诗人荡开一笔,询问当年儿时蝴蝶的行踪去向,如此情深痴问,无理而妙,无须作答而情味深长。诗,是最高层次的语言艺术,没有对语言的艺术敏感以及驱遣语言的高段位功夫,怎可奢想写出什么好诗?从高昌此诗,我们可以体味王安石提出的“诗家语”是何等言简意赅,而18 世纪至19 世纪之交的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文艺批评家柯勒律治也曾说过:“散文是把字句排成最好的次序,诗是把最好的字句排成最好的次序。”中土西境,诗之定律常可互通而历久长青。

二十一

翻墨浓云滚满天,如磐风雨压尘寰。

横眉果是英雄胆,跃上重霄吼一番。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东坡已时近千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许启发了高昌“翻墨浓云滚满天”的诗思吧,而“如磐风雨压尘寰”一语,也当是从鲁迅《自题小像》的“风雨如磐暗故园”脱胎而来,但如果仅止如此,那高昌此诗也只能说是渊源有自而略有创新了,我也难以在此征引评说。

柳暗花明,不,平地一声雷,在读者的审美期待中,后两句却破空而来,振起了或者说“吼”起了全篇。“横眉果是英雄胆,跃上重霄吼一番”,这一物我交融极具动感富于阳刚之美的诗句,在读者心头留下的是隆隆不绝的洪声与回声。诗有多义,前文已有所阐说,诗也重在暗示,一般而言,暗示是好诗所应具的条件。可以说,诗的重要艺术奥秘之一就是暗示,是意在言外的暗示,而非意尽言中的直白与说明,是刺激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而非堵塞和窒息读者的想象力。高昌此诗的后两句,由于暗示而形成了读者的心理悬念与审美期待,诗中的“雷”的内蕴是多义的,其表现方式却是暗示的。我国传统诗歌美学强调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味外之味,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说:“一语道破,则诗趣索然,品诗之乐,端在慢猜细忖。”读者朋友,你说此诗中的“雷”是暗示什么呢?

二十二

四十五岁生日自寿

生朝岁岁忆良辰,总是儿童节里人。

我有深情吟不老,诗心永远在天真。

中国诗歌中的“祝寿诗”源远流长,人所熟知的“万寿无疆”之颂词,即出自《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与《小雅·天保》之中。自颂生日之诗出自何时何人,我尚未及确考,但至少在唐代诗歌与宋代诗词中就屡见不鲜,如白居易和陆游的有关之作即是。流风余韵及于后世,著名的就有清人赵翼众多的生日诗,以及袁枚的八十自寿之作。当代诗词中,启功亦庄亦谐的《六十六岁自寿诗》名著一时,高昌的《四十五岁生日自寿》亦颇可一读。

高昌生日与六一儿童节巧合,故此诗由此生发,抒写他“我有深情吟不老”的精神状态与自我期许,阐示了“诗心永远在天真”的诗学原理。晚明思想家李贽首倡“童心”说,清人袁枚继之以“性灵”论,王国维则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童心,就是天真纯粹绝少污染与杂质的光明心境,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飞扬,就是活泼清新甚至不乏童稚美的语言的温床。思维固化、想象钝化、语感僵化、老于世故、城府森严、性情刻薄、精于算计等等,均与诗尤其是好诗无缘。源自不老的童心,诗成珠玉在挥毫,高昌优秀的甚至有些堪称杰构之诗作,包括本文所引之诸多绝句,出示的就是不会过时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