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语言的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研究
——以张谷英村为例

2022-05-11 03:25何严松沈守云胡希军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4期
关键词:语汇图式适应性

邱 慧,何严松,赵 杨,沈守云,胡希军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湖南省自然保护地风景资源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

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水旱灾害斗争中,古代文明不断改造村落格局增强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需求,对当今村落的水系治理、防洪治涝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借鉴意义[1]。然而,随着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和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生态智慧空间正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遭到破坏,原有空间价值被忽视,急需得到保护[2]。当前对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的研究主要通过史料考证[3]、时空演变分析[4]、空间拓扑关系分析[5]和景观基因分析[6]等,对传统村落的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空间类型和水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描述和总结[7-8],还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对雨洪蓄排、水资源利用和生产灌溉等需求的适应,但对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背后的本质特征、形成过程及逻辑关系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图式语言是一种基于图式和图式逻辑关系,对空间类型和空间耦合关系进行探索的新视角[9-10]。亚历山大等最早提出了图式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11-12]。王云才和蒙小英等对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图式语汇的提取和景观空间图式逻辑关系两方面构建起图式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了由“语汇”“词法”和“句法”组成的研究框架[13]。杨建辉从区域尺度构建了响应水资源特征的陕北典型景观图式语汇体系[14]。傅娟等通过图式语言方法从传统村落形态和景观两个角度总结了南方地区村落水适应性的居住模式[15]。然而已有的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多为语汇的梳理归纳,对语法和语境即空间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等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形成逻辑完整的研究框架。

基于此,本文以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式语言理论和方法从“水适应性”视角去识别和构建传统村落中的生态智慧之形,分析其形成机理,为传统村落的适应性保护和更新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有利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挖掘与继承。

1 图式语言与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

1.1 图式语言

图形元素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语汇,能对景观环境的空间特征加以表达与描述,是一种用于交流信息的符号,可以理解为“编码”与“解码”的物质基础[16],通过图形化的表达将具体景观空间客体抽象化,建立景观空间的基本语汇和空间组织逻辑关系,展现景观的功能和意义[13]。

1.2 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与图式语言的逻辑关联

图式语言是在假定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明显的解构性前提下建立的景观认知方法体系。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的形成是多种具有治水理水功能的空间单元拼接、嵌套形成稳定格局的过程[17]。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元素及生成过程与图式语言在表达路径、要素法则、生成法则和约束法则等方面具有相似的逻辑关联(图1)。依托图式语言体系,通过语汇、语法与语境的分析有助于对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的特点和形成机理进行深层次认知。

图1 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与图式语言的逻辑关系

2 基于图式语言的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研究框架

2.1 研究框架构建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语言的“语汇”“语法”和“语境”三大构成要素,建立由“图式语汇”“空间语法”和“空间语境”三部分构成的基于图式语言的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研究框架。图式语汇是水适应性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语法是水适应性空间的演化机制,空间语境是水适应性空间的生成背景,三个部分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整体,具有生活适应、生产适应和生态适应的稳定的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图2)。

图2 基于图式语言的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研究框架

2.2 水适应性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图式语汇

依据语汇复杂程度的差异,语汇体系进一步分为“字”“词”和“词组”3个层次。“字”是水适应性空间的景观元素;“词”是字的组合而形成的基本空间单元;“词组”则是由多个词共同构成,是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水适应性功能的复合空间单元。由于涉及内容众多,每一个层次又由若干“类-种”两级结构组成。

2.3 水适应性的演化机制与空间语法

语法是对一个语言单位中各种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的抽象概括,包括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造句规则。空间语法是空间格局中景观元素发展为整体空间的基本法则和关联规律,是村落水适应性规律的具体体现。水适应性语汇只有在一定的空间语法组织下才能形成具有治水理水功能的水适应性空间形态和格局。空间语法根据作用对象的区别分为空间词法和空间句法。

(1)空间词法。词法是多个字形成词或多个词形成词组的内在关系。空间词法是塑造相对独立的空间单元的规律,塑造了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多元适应性功能。

(2)空间句法。句法以词为基本单位,通过对句子结构、秩序和修辞的分析明确句子的内部结构、形成规律和表达方式,是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成的方法和规律。

2.4 水适应性生成背景与空间语境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包含自然和社会两种类型。语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具有不同的表达内涵,是对语言表达的限制和补充。空间语境是语汇在空间语法作用下形成特定表达的背景,是水适应性空间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动因。同样的语汇和空间语法在不同空间语境的限制和补充作用下,呈现出不同表意和功能的水适应性空间格局。

(1)自然语境。自然语境指村落所处自然环境特点。

(2)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是民间信仰、风土人情和建筑材料等本土性因素。

只有把握这些背景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3 基于图式语言的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张谷英村是湖南获批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历经600余年,张谷英村依旧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村落布局,其三大古建筑群“当大门”“王家塅”和“上新屋”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18]。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建村伊始村民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适应为主,水系环境对张谷英村的选址与形态演变起到明显的主导作用,形成了南方典型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人居模式。

3.2 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图式语汇

结合实地调研,从建立的水适应性空间原型库中选取典型景观元素和空间进行原型提取,从而获得典型的语汇图式(图3)。

图3 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图式语汇

3.2.1 字

基于水适应性空间的景观元素组成,张谷英村水适应性图式语汇在字层面上包含水体、建构筑物和街道(图4),共3类,共28种。

图4 张谷英村水适应性景观元素

(1)水体。水体要素的“字”层面,依据景观要素特点分为自然溪流、水井、坑塘、水圳、水埠、水田和水库七个子类。这些自然和人工的水体要素具有良好的蓄水、排水和输水的功能,也为村民的饮水和用水提供便利。

(2)建构筑物。张谷英村体现水适应性功能的建构筑物有天井、水廊和桥梁等,它们在排洪防涝和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3)街道。街道和巷道对于水适应性景观的形成起着串联或分离水系与设施的作用。张谷英村落的街道道路要素的“字”层面街道路径形式主要有三种,折线形、丰字形和口字形。

3.2.2 词

词是字的组合,单字景观要素通过“字”与“字”组合形成“词”。考虑到景观元素的组合的灵活性,词从同类型字的组合和不同类型字的组合两种途径获得。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在“词”的层面,同类型字的组合有溪水网络、梯田斑块和水圳网络3种类型;不同类型字的组合归纳为水网组合、路网组合、水路组合、建构筑物与水元素组合、巷道与水网组合、农田与水系以及农田与路网组合等形成8类,共49种(图3)。

(1)溪水网络。以渭溪河和玉带河为主形成Y字型水系网格,其他山泉溪涧形成枝干状汇入渭溪河,形成溪水网络,具有输水和排水功能。

(2)梯田斑块。村落周边大量田地依山开辟,梯田沿着山谷分布。

(3)水圳系统。在密集居住的建筑群周边水圳形成一个庞大的疏密有致的水系网络,在遇到大规模降雨形成径流时能够逐级分散转化,消解水灾隐患,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控制雨洪。

(4)复合水网空间。渭溪河、玉带河、后峦水库、坑塘、水圳、水埠和农田等水体相互关联,不仅有良好的排水、蓄水和输水功能,还兼具景观效果。

(5)复合街巷与水网空间。沿河布置成街,不仅充分利用水路交通的便利条件优势,又能在水边洗涤、取水之用,方便了生活。

(6)复合建筑与水网空间。包括当大门、百步三桥、上新屋段、王家塅几种不同的临水空间组合。

(7)复合街巷空间。包括街道与水廊、街道与水埠、不同街道相互组合的几种关系。

(8)复合农田空间。农田、水系和道路分别相互交织,空间变化多样,除了具有蓄水的功能,还营造了良好的田园景观效果,同时增加了亲水性。

3.2.3 词组

“字”和“词”多起着适应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功能。“词组”是“字”和“词”的空间组合,在更大尺度上发挥着抵御水旱灾害,维持村落生态安全的作用,可归纳为障水系统、疏排系统和蓄滞系统3类,9种(图3)。

(1)障水系统。以村落周边水田斑块为主体,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作用,是张谷英村排洪防涝的第一道生态屏障,阻挡山洪进入村落。

(2)疏排系统。是村落分散雨洪的主要方式,采用疏“导”的方法,承担分洪和排涝的作用,以村落内部的线性溪流和道路水圳为主体,改变水流方向,将洪峰消解,最终汇入河道排出村落。

(3)蓄滞系统。主要利用建筑中的天井和散布在渭溪河边的坑塘来平衡村落用水及排水,从而起到短时消解洪涝以及干旱时补给用水的作用。

3.3 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语法

张谷英村水环境空间多样,通过空间语法将空间单元耦合为整体空间,形成系统、稳定的水适应性功能和格局。

3.3.1 词法

(1)基本空间单元词法。张谷英村水适应性基本空间中景观要素的组合主要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嵌套获得。如村落外围的梯田通过不断的重复和交织形成梯田体系,除了具有生产功能还承载了重要的生态功能。水圳之间通过空间嵌套,形成网格状的基本单元图式。

(2)复合空间单元词法。张谷英村水适应性复合空间单元通过基本空间单元之间的交织、并列和重叠等方式耦合为具有不同水适应性功能的空间。如水网系统和梯田体系交织而形成圩田,一种复合的农田空间类型,雨季可以阻挡山洪进入村落,具有了障水和疏排的功能。街巷与水圳通过并列关系形成复合街巷空间,并展现出“一街一溪”“多街一溪”和“多街多溪”几种不同的水路关系方便生产和生活。当大门、王家塅建筑群傍水而建,建筑之下修建暗渠,建筑天井、暗渠和河流通过重叠和并列形成复合建筑与水网空间,起到了疏排的作用。

3.3.2 句法

张谷英村水适应性基本空间单元(词)和复合空间单元(词组)通过结构、秩序和修辞等转变为句子即整体、稳定的村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

(1)结构。张谷英村雨量充沛,村落的排水非常重要,渭溪河与玉带河组成Y型水系结构贯穿张谷英村,串联起从村外到村内的障水、疏排和滞蓄等水适应性复合空间单元。在人口居住密集的建筑群中(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排水系统呈网格型结构,由天井、地下的排水暗渠与人工沟渠组合而成,对雨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有效排放。

(2)秩序。以水定型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传统村落水适应性格局形成的内在秩序。宏观上Y型的水系结构组织灵活,延伸性强,使张谷英村能充分适应盆地内丘陵起伏、旷野如畴的环境,不怕天灾,常年五谷丰登,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张谷英村大屋历经百年风雨,至今水流通畅。微观上大屋网格型水系空间结构同样依托地形,水从高到低沿轴线流去,为了降低水流速度,在进入渭溪河之前采用了交互缠绕的设计方法,也体现了天地合而万物生的秩序感。

(3)修辞。隐喻是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的主要修辞手法。溪水与村落“金带环抱”以及当大门前坑塘里一大一小的龙珠石形成龙戏珠等都是隐喻的手法的体现。村中池塘主要用于防火,属于日常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受古代堪舆学的影响,经过空间的嵌套,成为张谷英村“龙形”构造的“龙眼”所在也是隐喻修辞的体现。

3.4 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语境

语境是空间发展的大背景,自然和社会语境下张谷英村的水适应性图式语汇通过语法的作用展现出地域的特色。

3.4.1 自然语境

(1)山水格局。张谷英村地处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呈山环水抱之势,地下水资源丰富,在这样的自然语境下,村民引山泉水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源。整个村落北高南低,村落外围北面临近山体之处布置梯田,既有利于水田灌溉,又有利于雨季对山洪的消纳,水田起到了生态屏障的作用,是村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

(2)建筑材料。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中的建筑材料以本地山上开采的青石、卵石和条石为主。河床里自然巨石作为障水石,减缓河水冲刷力度,每隔几段用大条石修筑人工滚水坝,并在其上开凿水口,雨旱季对溪流水量的有计划调蓄,从而方便村民生活取水,稳定生产用水。河岸为卵石加固,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河岸的耐久性,另一方面石头缝隙间能进行河水和雨水的自然下渗,有利于维持河道正常的水生态循环。

3.4.2 社会语境

(1)风土人情。随着村民生活的需要,大量水利工程设施被建设,如水车、水磨井、水埠、水圳、洗衣池和滚水坝等,营造了承载着生活味的水适应性景观。村里以水为核心命名的人文景观也非常多,有螺丝吐厣、狮象把门和潭中浮影等,体现了与水共生的文化观念。其次,村规中记载了大量与水环境相关的规定,如生活垃圾、粪便必须收集,不能直接倒排河中;未经主田户允许不得更改水道流向;在水源地和河流旁广种竹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这都体现了人地和谐的自然观。此外,腊月二十三,小年的头一天,除了打扫房间清尘外,村民还要疏浚阴沟(暗渠),保证其正常使用。祖训村规规范着村民行为,蕴含着与水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2)民间信仰。风水观念、宗教意识、礼学思想等方面也影响着村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的形成。受风水观念影响,背山面水是福地,渭溪河西水东流,其地主富,村落以渭溪河为界,溪水北面以单面临水为佳修建房屋,形成枕山环水面屏的村落格局,后因人口增长,村落规模扩大才迁至渭溪河南面建屋,亦从南面引来支流汇入渭溪河。水主财,大屋设计特别强调排水系统,暗示人丁兴旺。村民信仰土地神和泉神,水边修有土地庙,每个井泉侧壁镌刻神位,并年年祭拜,潜移默化中给村民传递对水的敬畏之情,培养珍惜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3)营造技术。大屋的营造模式不断改进,水适应性空间格局也随之改变。早期,张氏族人刚到此定居时,村落布局并不成熟,呈现较简单的“十”字型,主要依靠屋面街巷组织排水,少见水利工程设施。到十六代孙云浦公时期,历经几个世纪的大兴土木,完整的村落空间布局开始展现,房屋连接成片,形成庞大系统,干支式空间结构也渐趋清晰。清乾隆年间,王家 大屋布局呈现“五井五进”式,主轴与两侧的次轴形成完整的“丰”字型布局。清嘉庆年间修建的上新屋则是“井”字型布局,轴线中心的天井院落拓宽,巷道外移,呈现出中心对称的双天井布局。以天井巷道形成的建筑院落疏排系统发展完善,并通过水圳网格将雨水汇入烟火塘和坑塘等蓄水系统,溢出的雨水再通过暗渠和水圳流入门前的渭溪。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文章运用图式语言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基于图式语言的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研究框架,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丰富的空间元素和类型是传统村落水适应性功能存在的前提。对张谷英村水适应性空间进行了“字”“词”和“词组”等图式语汇的识别与提取,总结了基本图式28种、组合图式58种。这些丰富的景观元素和空间单元具备了多元的功能,是对排洪防涝、生活生产、防火、调节气候等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需求的适应。

(2)词法和句法是水适应性空间机理和功能形成的内在动力。丰富的词法和句法(空间组合方式)是水适应性空间机理和功能形成的内在动力,是村落自组织发展的具体体现。

(3)空间语境在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空间特色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自然和社会语境是传统村落水适应性特色维持的外在约束,像一把无形的手塑造和维持着水适应性空间的地域性特色。

4.2 展望

图式语言是一种新方法,在目前的研究中仍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图式语汇与空间语法适用性评价。如何对现有的图式语汇和语法规则进行甄别,厘清哪些语汇与语法已经失去活力,不适合时代发展可以有选择淘汰,哪些具有较高价值应当保留,在实践中加以利用,是图式语言方法运用于实践的前提。

(2)水适应性空间功能和空间尺度间的关系。水适应性空间作为景观空间的具体类型,是不同尺度单元空间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多尺度嵌套体。尺度是空间的客观特征,尺度改变会促使空间功能的变化。如何明确不同尺度的范围界定和尺度转换效应表征是空间功能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语汇图式适应性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