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川南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形态研究

2022-05-11 03:26钟泽源陈祖展JinKeZhongZeyuanChenZuzhanLiShe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4期
关键词:川南龙华句法

金 科,钟泽源,陈祖展,李 晟 Jin Ke &Zhong Zeyuan &Chen Zuzhan &Li Sheng

(1.南华大学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2.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中传统民居的建设和室内环境体系的改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1]。川南传统民居独具特色,是我国民居建筑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剧变,大量川南传统民居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居环境的要求,而导致闲置衰败。现阶段学界对川南民居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特征、装饰文化、材料结构等方面,著名建筑学者刘敦桢1941年在其发表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中提出将古民居作为独立类型进行研究,被普遍认为是西南民居研究的开端。李先逵先生则从地域特色、空间布局、社会经济、人文内涵、结构装饰等方面挖掘川南民居价值[2]。随着后继学者们对川南地区传统民居个案形制、文化、材料、结构、改造等方面的探索,逐渐拓宽了川南民居的研究范围。但通过文献查阅与案例实践发现,现阶段对川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并不深入,尤其是在室内空间形态方面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更是鲜有。基于此,以四川省宜宾市龙华古镇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现状切入,将空间句法运用于室内空间研究中,深层次剖析人、空间形态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影响,挖掘川南传统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社会与经济价值,为人居环境优化与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龙华古镇传统民居概况

龙华古镇是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现今保存较为完整、地域特色鲜明的明清时代川南民居建筑群,地处川南丝绸之路、兵家要道之上,蜀地文化、氐羌文化、中原移民文化在此融合,并形成儒、释、道三教共存的独特宗教文化形态。现阶段保留有禹帝宫、龙华寺等精美的会馆家祠,存有传统木构建筑116栋,2017年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龙华地势复杂且用地紧张,因此民居多为商住混用,在空间布局上灵活紧凑,以适应地理环境与人居空间的功能变化,形成了山地环境、人居文化与商贸活动融合共存的氛围。根据对龙华古镇的现场考察与调研测绘,归纳总结出古镇的民居空间大抵可分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井院式、吊脚楼四种形式。随着古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导致大量传统民居毁坏与闲置,文化出现断层,社区活力不足。当地政府与居民希望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环境,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挖掘文旅资源来推动古镇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空间句法理论

空间句法是一种量化研究空间的理论和方法,由英国伦敦大学建筑学院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在1970年代首次提出[3]。与大多空间理论不同的是,空间句法将空间作为单独的个体,并以此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拓扑探究其与周围环境、社会认知、人文活动等之间的特征与规律[4-5]。其原理是:回归到人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以人的视角去分析空间的整合度。现阶段空间句法理论在当代乡村、城镇空间形态的量化分析、改造优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通过文献查阅与案例实践发现,国内在针对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量化研究中,成果相对匮乏,相关的个案研究也不多见,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探索空间。

2.2 空间句法分析方法

进行空间句法分析,首先要知道空间的构形。构形分析首先要把空间系统转化为节点及其彼此衔接组成的关系图解,其中每个节点代表空间系统的一个组成单元[6]。这种将整个空间系统划分为各组成单元的过程称为空间分割,其常用的分析法有视域分析法、轴线分析法、凸状空间分析法[7]。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演变、保护等方面的定性研究成果日益增长,但是在建筑室内空间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并不深入,因此本研究采用空间句法中基于视觉感官的视域模型分析法,适用于分析体量较小的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并通过二维图示解析,深层次剖析人们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等与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传统民居室内空间设计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人居环境。本文解析的空间句法变量指标主要有以下4个。

(1)控制度。控制度研究的是空间相互之间的控制程度,单个节点的控制值大小为该节点与相连节点的连接值倒数之和[8]。控制值越大,说明该空间节点控制能力越强,可探索川南民居中控制优势所在区域及地位高低,影响力大小。

计算公式为:

(2)平均深度值。在空间系统中某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程(即最少步数)的平均值,即为该节点的平均深度值[9]。反映了该节点在拓扑意义上的可达性,值越低越便捷,所以川南民居空间平均深度值的计算是衡量其在整个空间系统的拓扑深度。

计算公式为:

(3)空间限定系数(Visual Clustering Coefficient)。空间限定系数是空间句法中研究视域的一个变量值,该值越高其空间的遮蔽越强,它周围空间边界在视觉上的限制作用也越强,因此设计师在川南民居改造的过程中可以此为量化依据,合理布局。

(4)整合度。整合度表示的是在空间系统之中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聚集与离散程度[10]。整合度越高,则空间穿透性越好,使用频率越高,人流越易聚集。因此对其形态的深刻解读可以清晰反映川南民居的组构特征,基于此,可以更好理解空间本身对人居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计算公式为:

3 龙华古镇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分析

3.1 空间形态特点与文化内涵

前店后宅:龙华古镇作为以经济贸易活动为主的典型乡村场镇,街道是当地居民进行贸易交往的重要场所,沿街两侧布置各类店铺,形成集商业居住一条街的基本布局。在传统礼制中“内外”有别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原则,因此,店面在街道和起居之间建立一个介质空间,能够有效隔绝噪声,家庭生活起居空间则垂直于街道,沿店面往后纵深发展,形成前店后宅的平面布局形式,店面大多向外开敞,门板可拆卸并自由组合,大出挑的屋檐使店面与街道空间得以相互渗透,扩大了使用面积 。

下店上宅:龙华古镇依山而建,并排的民居进深较浅,商业面积紧张,或是限于地势条件满足不了前店后宅式的空间布局,加之礼制中严分“内外”的要求,使得居住功能转移到了二楼,逐渐发展成楼下经商,楼上居住的下店上宅式民居,将生活起居和商业店铺进行了竖向上的分割,后侧则单设生活出入口,保证内外流线的独立使用[11]。

井院式:川南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井院式民居不仅满足了当地湿热气候与户外活动的共同功能需求,还体现川南人四水归堂、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成为当地城镇民居常见的建筑形式。其中新街5号冉家大院是古镇现存的典型“前店后宅”井院式民宅,在传统儒家礼教思维的影响下,以堂屋为主中心轴,前后院落依次纵列分布,包含了店铺、储藏、卧室、天井、外廊等丰富的空间形态[12]。

吊脚楼:龙华吊脚楼多沿溪而建,集中体现了龙华匠人的生态智慧与建筑艺术造诣,其中位于正街6号的龙人侠故居为一楼一底吊脚楼结构,柱间距约1.3米,利用吊脚楼灵活多变的营建处理手法,对穿斗木构架进行了“错台”“悬吊”“拖延”“悬挑”“连接”“架空”等百般组合,在垂直方向上一、二层建筑临街通风、干燥,主要为堂屋、卧室,下部吊脚空间则作为堆放杂物、卫生间或饲养牲口之用,以适应当地气候与地形[13]。

3.2 室内空间视域网格的生成与分析

通过空间句法软件 Depthmap 分别对前店后宅、下店上宅、井院式、吊脚楼四个空间案例的整合度、视域限定值、控制度、平均深度4个变量值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与民居空间本身的功能划分、布局、组合联系密切。通过不同变量数值在室内空间中的可视化分析,可以 清晰了解各功能空间与整体居住空间相互的逻辑关系。

从四个案例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图中红色部分是其整合度、控制度最高的空间(表1)。龙华古民居讲究儒家理学及风水伦理,认为墙内才是真正的室内空间,一楼通常较为封闭,二楼对外开设小窗,天井则成为室内通风、采光的重要途径,因此“井院式”民居中整合度最高的是连接前店后宅的天井空间,阻隔了外部活动对内部生活的干扰,说明其注重防护安全意识,向心性强,穿越整个空间系统的潜力最大,最易到达。此外在传统儒家礼教思想的控制影响下,处于院落轴线上的堂屋直接连接卧室、天井,对整个空间的控制程度很高,通达性好,往往承担就餐、会客等多种家庭活动,在空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店上宅”民居中店铺空间整合度、控制度最高,商业价值强,然而在“前店后宅”民居中,储藏空间作为连接店铺与生活用房的纽带,其整合度最高,生活用房作为整个民居的核心空间,与其他局部空间的通达性能较好,控制度也高。在功能布局上与“下店上宅”类似的吊脚楼其整合度最高点依旧位于店铺空间,二层主卧室由于充当了过道的连接作用,与其他功能空间保持比较便捷的联系,所以对其他空间的控制值也会特殊一些,显示为最高。在视线限定值的图例中,楼梯间、卫生间及储藏室等辅助空间则呈现出数值较高的红黄色,其整合度、控制值低、遮蔽性强,在拓扑关系中属于末梢部分,亦符合实际现状[14]。

表1 龙华传统民居视域模型句法解析

3.3 室内空间Agent路径分析

在对传统民居室内空间视域分析的基础之上,继续运用空间句法中Agent进行路径模拟,Agent作为空间句法的一个拓展部分,通过区分颜色的深浅来得知空间内人的路径分布情况,颜色越红路径越集中。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知(表2):井院式民居中路径最集中的地方是呈现红色的后宅卧室区域,其次是天井。与之结果类似的是在“前店后宅”中,作为整体布局中心的卧室路径最为集中,其次是店铺,可知在这两种类型的传统民居中,其室内空间更加倾向于由内向外的衍生,并强调生活空间,外围空间的整合度、控制值远不及中心区域高,更加注重住宅的隐私安全问题,具有向心性。然而在“下店上宅”“吊脚楼”的室内空间中,两者一层店铺位置路径最为集中,店铺在整个空间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空间的面积、方位、关系处理等方面都占据一定的优势,其次是各起居空间与生活辅助用房,因此二者更偏向于外向型,注重与室外空间的关联性,强调整体空间的商业经济价值。

表2 龙华传统民居Agent路径图

通过视域分析与室内空间Agent路径分析对比,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视域分析法还是Agent路径分析法、在“内向型”与“外向型”的龙华传统民居中,其整合度、Agent值较高,控制能力强的空间基本与室外空间联系紧密,如井院式民居中堂屋与采光通风的天井相连,下店上宅的店铺直接对外开放。平均深度、视线限定值较高、Agent较低的空间一般围绕主要空间分布,如井院式的次要空间围绕在主要空间周围,前店后宅的次要空间围绕在主轴线两端和两侧。因此,空间句法反映出的可达性、关联性、便捷性与智能人流分析较为吻合,也就是说空间形态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聚集模式。

4 龙华古镇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优化

基于上述分析,空间形态对人居环境与游客感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利用空间句法对龙华古镇传统民居室内空间进行优化中,应建立以人流为基础的空间导向,抓住主从重点关系[15]。针对龙华古镇民居的“内向型”与“外向型”空间类型特点进行适应性改造优化,在空间形态优化时,应注重现代结构的开放性和生长弹性[16],满足当地居民对现代生活的愿景与旅游开发的需求。

4.1 “内向型”民居空间形态优化

在龙华古镇“内向型”空间中,堂屋空间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功能性有所减弱,但其位于空间布局的中轴位置,空间层次整合度、控制度高,在民居空间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是内外连接的交通枢纽,在龙华古镇“内向型”的传统民居中尤为明显,因此,该区域可扩大或整合餐饮空间,增设阅读室、影音室、饮品间等休闲功能,并根据不同的空间特征增设光源,增加独立卫浴,通过优化公共空间的设置,从而提升居民的居住舒适感和旅客的旅游体验感[17]。

4.2 “外向型”民居空间形态优化

龙华古镇“外向型”空间则强调其商业价值,部分民居将堂屋与商铺合用扩大面积,人流量最为集中,亦是视域范围的最高点,易吸引人群目光,因此该空间应该作为高品质产品的重点展示区域,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原居住与辅助用房,经过句法分析可知,此区域整合度低,人群不易到达,应增强导览、文化讲解等基础服务设施,并注重产品展示与文化互动,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辐射面[18]。

5 结语

利用空间句法理论与计算方法,对川南龙华古镇传统民居进行个案研究,选取古镇中的前店后宅、下店上宅、井院式、吊脚楼四种空间类型进行深度分析,通过整合度、视域限定值、控制度、平均深度四个变量指标的可视化分析,发现不同空间形态在拓扑结构中具有一定规律性:人、空间形态与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生逻辑关系,各功能空间之间相互渗透与影响,空间形态与人居环境相互适应。并结合现场调研等定性分析,发现龙华古镇民居有注重居住功能的“内向型”和强调商业功能的“外向型”两种空间形态类型,都具有混合型空间形态特征与多元文化的内涵特色,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力,但其空间形态的异化与文化内涵的缺失现象日益严重,有必要依据空间句法分析的量化数据,提出优化措施,满足新时代人居愿景与旅游开发需求。

本研究利用空间句法对川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进行个案研究,因川南传统民居所处的独特环境,造就其空间形态的复杂多变以及人居文化的多元混合,为本研究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此外在相关语言算法、变量值、建模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调整与深化,使其适用性更广;同时限于本研究对象范围较小,所得结论仍需要在研究探索与实践应用中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川南龙华句法
川南城市群空气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川南地区144份家蚕品种资源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
大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以川南页岩气田为例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How to rais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