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理念下环境设计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5-11 03:36戴向东黄艳丽LuoFangDaiXiangdongHuangYanliMaKe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科环境专业

罗 方,戴向东,黄艳丽,马 珂 Luo Fang &Dai Xiangdong &Huang Yanli &Ma Ke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新文科”作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战略被教育部正式提出后,在学界与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一国家战略的启动对未来中国大学文科、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将产生巨大影响,也为当下的大学本科专业改革提供了契机、为学科与专业应对新时期挑战指明了方向。环境设计专业隶属于设计学学科,区别于艺术学门类中传统的艺术学科,它极具应用性与综合性,涉及对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市场以及科技等众多方面的综合思考与交叉应用,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十分契合。因此,在这一轮教学改革的契机下,结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推进,积极思考,探讨如何响应时代趋势,找准自身特色,调整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破除沉疴积弊,更新人才培养方式;如何实践融通理念,为中国的国家事业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人才,无疑对专业良性及长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改革方向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新文科的“新”是在原有传统文科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学科内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的建设模式,改造学科形态[1]。“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在上述所有任务与目标中,立德树人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何在学科形态重构与知识创新中呼应社会需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新文科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与大发展之中,新科技革命催生了新产业与新业态,产生了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也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节点,“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与新形势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通古博今、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能承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因此,新文科人才不仅要有人文素养,也要能运用新技术手段解决新问题;既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充分实践的能力;新文科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而且要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并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与创新精神[2]。

2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瓶颈

环境设计主要进行室内外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与环境营造实践,长久以来一直是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方向。环境设计一般细分为室内与景观两个方向,同时与建筑、风景园林专业紧密相关,多年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设计人才。然而随着社会转型、产业变革、商业项目投资主体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设计行业内部也竞争加剧、面临巨大冲击[3]。回溯至本科阶段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我们也明显能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不足、学生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弱

随着设计学科的不断发展,设计各分支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不仅体现在“建筑——室内——景观”这些相关专业间,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工业设计、服务设计等专业也时有交叉与融合。可是,一直以来,囿于系部设置与教师知识背景局限,学科内各专业课程间交叉融合不够形成壁垒,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拓展能力也不强。学生们在专业课中得到的都是相对碎片化与孤立的知识,难以通过课程学习构建出完整、系统的设计知识体系架构,也因此造成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合作少,通过设计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弱等问题。

2.2 课程内容欠缺前沿性与时代性

伴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新的生活方式不断涌现,商业环境与模式也急剧变革。如果不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并适时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更新调整,专业则难以回应社会与产业需求,培养出的学生仍在陈旧的知识体系之中,不具备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反映在由于课程体系单一、内容陈旧,导致学生缺少社会观察、对社会问题洞察能力不强,对市场与产业趋势了解少、设计作品缺乏创新性、商业转化力弱、落地可行性弱等一系列问题上。

2.3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长久以来,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内涵认知不充分,滞留在空间美化这个层面上,反过来也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延续“老思路”:过于注重美学与技法的训练,忽视了引导学生运用设计创新思维,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课程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图纸表现力而忽视了发展学生针对具体项目,通过设计调研,提出独特设计策略与设计概念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科与专业可持续创新发展难以为继。

3 环境设计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归属于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前身为1986年在湖南省最早创办的室内设计专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环境设计专业于2019年与2020年分别获批为湖南省一流建设专业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与“一流专业”建设中,学校学院主动打破传统文科教育思维模式,对接国家、区域与产业需求,环境设计与学院内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形成联动,面向“大家居”产业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且适用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家居设计类人才培养体系[4]。

环境设计专业基于以上分析的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从国家大势、地域与行业特色、办学经验、师生构成等现状出发,紧扣国家住宅装饰产业发展脉搏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坚持打造出“绿色设计”和“智能家居一体化设计”专业特色,并更新了人才培养目标:即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创授和能力提升,以为家居行业培养身心健康、知识专博得兼、实践能力突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4 环境设计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体系

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积聚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分层次、分阶段来进行。下面将从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等多个视角探讨环境设计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图1)。

图1 “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示意图

4.1 思政融入课堂、弘扬文化自信、探索中国道路

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一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来引导学生建立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塑造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与此同时,专业教育中也需不断强化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过讨论,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属性与特点做好整体设计后,再科学合理设计每一门课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5]。如:通过设计选题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以设计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乡村振兴,当代设计师的职业精神等。

4.2 形成文理交融的“全人”培养课程体系

一方面,改变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分的育人体系,强化交叉融合,推动专业与课程体系的数智化重构。学院以数智赋能,交叉融合为理念,通过整合及新增一系列课程,打破学院与学科之间的壁垒,促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赋能与改造。重构后的课程包含了数字化设计、信息方法学、科技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Python程序设计、现代信息技术、BIM设计技术等软件技术类课程以及定制化设计、智能家居设计等专业课,形成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多学科交叉、多元协同的专业与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宽口径、厚基础、两段式”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打破学院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内专业交叉融合,建立基于文科素养的通识教育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划定专业方向,重新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前三个学期作为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时期,此后再衔接至不同专业内培养。学生在大类培养阶段集中学习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内涉及艺术学、设计学、信息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通识基础性课程,夯实了学生成长的基础,对学生视野的拓宽以及全面发展大有助益。

再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多年来持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打磨“专业认识实习”“装修工程生产实习”等课程,成为学生了解企业与行业、学校开启校企合作的窗口。同时,响应产业升级趋势,新增开设了“智能家居课程实习”“定制化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行业实践、反映行业前沿,促成学生学习朝应用情境转变。此外,坚持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了一系列工作室、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培育了系列校企合作赛事,并邀请设计师走进课堂,参与本科生毕业答辩、毕业展览、校企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

4.3 融入信息技术,探索课程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产业技术变革,专业主动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与方向。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创建了丰富的课程实践活动,建立了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建设一流课程、在线课程,并充分利用学校课程云平台与优质MOOC、SPOC等课程,促成优质资源流动共享。专业内教师团队积极运用 “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相结合的教学协同机制。针对每一门课程,教师们精心设计,利用教学平台与软件,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控制与管理。通过以上多方举措,促成专业大多数课程从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灌输课堂向实践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

4.4 “产、学、研、训、创、赛”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产教协同育人也是每所高校都应遵循的战略思想。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我院立足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突出的特点,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将“训创赛”作为拓展创新应用融入现有体系,大力实践并构建了“产、学、研、训、创、赛”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训、创、赛”即生产、教学、科研、培训、创新创业和比赛,它是高校打通与政府、企业、社会人才培养之间的障碍,利用各自优势教育资源,联合培养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创新型培养模式。例如,我校与广东美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展开了全方位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与实践。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既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促进了校际交流,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提高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展示能力才华、收获创新成果的平台。此模式在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大学一年级:除通识课程外,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生初步掌握创新方法与原理,重点培训学生识图与利用CAD软件制图、Phython编程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大学二年级:融入模型制作、三维建模表现等实践课程,全方位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依托创新创业平台、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字建模大赛等赛事,以赛促学,营造积极、浓厚的学风。

大学三年级: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在这一年展开,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一系列不同属性、不同难度的设计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参与投稿国内外各项赛事。教师在具体的课程教授中,可以融入企业设计任务或不同赛事主题[6]、可以邀请设计师参与讨论与评图,也可以将正在研究的科研课题带入课堂,多层次、多角度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课堂外,学生利用专业认识实习、装修工程生产实习等机会走进企业,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了解生产实践、完成短期训练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四年级:学生除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外,主要进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真正深入一线,体会每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同时也能结合生产实践选定毕业设计课题,做到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老师可以将自己在研的项目分解为子课题,让部分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参与进来,引导他们完成文献调研、选题报告、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一系列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素养。部分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学院也积极提供宽松的环境与政策,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5 环境设计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成果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新文科”建设理念指导下,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成效卓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学生近三年升学、出国、就业率持续稳定在优秀水平。师生每年参与各项国内外设计竞赛,屡屡荣获奖项,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能力、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随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专业也建设了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教学成果奖、教研教改项目与论文、教材编写、一流在线课程等专业建设成果累累,专业的行业影响力逐年提升。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为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为实现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我院环境设计系根据自身特点,展开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专业更新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文理交融的“全人”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产、学、研、训、创、赛”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猜你喜欢
文科环境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