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视域下唐代送别诗的认知诗学解读
——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

2022-05-11 08:00林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花瓶友人诗学

■林雷

(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重庆 400031)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找到了新的思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和文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且相互交织,这就促成了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的诞生。Stockwell[1]认为,认知诗学努力摆脱由于不准确直觉而产生的印象式阅读,试图探究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内心所发生的变化。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探究诗歌的内涵。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认知诗学的基本思想之一。该理论对文学文本有着强大的阐释力,可以揭示文学文本中所要传达的认知功能意义。目前在中国,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古典文学作品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送别赋诗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古人在离别时总会以赋诗这种方式来表达送别时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深切祝福。唐代以前的送别诗大都呈现悲伤的情绪,而唐代的送别诗则一改以往朝代的惆怅情绪,反而用豪迈壮志的基调来抒发离别之情。唐代的送别诗通常字斟句酌、语言凝练,在表达诗人送别时的复杂情感之时,体现出诗人创造思维的巧妙,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无限。诗人通常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造手法,选用各类自然意象营造意境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营造意境这种方式,简单的自然事物被赋予了更加深层的涵义。无论是创造诗歌还是解读诗歌,两者都会涉及到认知和心智等因素。诗人选用意象,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的过程就是创造诗歌的过程,诗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意象的过程就是读者解读诗歌的过程[2]。仅从语义和修辞角度来解读诗歌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认知角度探究诗歌中所蕴含的美。从图形-背景的角度解读诗歌有助于我们从诗歌意象认知功能的角度,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的认知美,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旨[3]。基于此,本文将运用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诗学角度具体分析和解读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一、认知诗学与图形-背景理论

(一)认知诗学概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交叉学科孕育而生并快速发展。认知诗学于20世纪末兴起,它是基于认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建立。认知诗学将认知语言学同文学评论相结合,二者在相互渗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新工具[4]。

以色列学者鲁文·提苏尔(Reuven Tsur)最早提出了“认知诗学”这一术语,并将认知诗学视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鲁文·提苏尔[5]于1992年出版了专著《走向认知诗学理论》(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这标志着认知诗学的正式诞生。鲁文·提苏尔认为,认知诗学是一种研究文学作品的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它的目的在于揭示信息处理的过程是如何制约诗歌的语言形式,或是该过程是如何影响批评家给出文学评论。Gavins和Steen[6]指出,认知诗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将文学创造视为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活动和日常生活体验。学者熊沐清[7]将认知诗学看作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运用认知诗学不仅可以解释阅读机制,阐述特定的文学效果,还能够探究文本的美学涵义。学者蓝纯[8]指出,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是将文学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联系起来。随着认知诗学的不断发展,语言学和文学领域的跨学科的研究新路不断涌现,学者们开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探求文学作品的语言选择、内部构造和文学作用[9]。

(二)图形-背景理论概况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丹麦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Edgar Rubin)于1915年率先提出,后来完形心理学家将该理论应用于知觉和描写空间组织方式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最早将图形-背景理论纳入语言学领域研究,并分别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定义,此后,该理论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感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图形,二是背景。图形是认知中较为突显的部分,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背景则是认知中不太突显的部分,在人们的认知中被看作图形的参照[10]。当我们的目光投射在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常常会把该物体视作知觉场上突出的图形,把环境视作背景。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解释一个事物或者概念时,通常会以另外一个事物或者概念为参照点,被解释的事物或者概念就是图形,被参照的事物或概念就是背景[11]。值得注意的是,图形和背景二者的突显程度呈现不一样的特征。Langacker[12]指出,从印象视角来看,图形在情景中是一个次要结构。在感知上,图形比背景要“显眼”得多,它是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性,背景则围绕图形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

埃德加·鲁宾在约100年前设计的“人面-花瓶图”(face-vase-illusion)可以说明图形比背景更具突显性。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会注意情景中的不同部分,从而就会获得不同的范畴化方法,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视觉效果[13]。

如图1所示,人面-花瓶图由一个白色的花瓶和两张黑色的人脸构成。在观察人面-花瓶图时,人们要么看到的是花瓶,要么看到的是人脸。换言之,同是一个客观的图片,它可以在人们的心智中反映出不同的结果。在一部分的认知里,花瓶被突显为图形,而两张人脸则是背景。但在另一部分的认知里,两张人脸被突显了,花瓶反而是背景。这是由于人们不能同时看到花瓶和人脸,只能看到其中之一。因此,图形和背景是相互分割和分离的,一个图案不可能同时被当作图形和背景看待。与此同时,图形和背景还具有转换性。我们在观察人面-花瓶图的时候会发现,视图感觉也可以在花瓶和人脸之间随意切换,这说明图形和背景是相互转换的[14]。

图1 人面-花瓶图

二、图形-背景理论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认知诗学解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王勃的一位姓杜的少府朋友要到蜀州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写下了这首诗。从宏观上来看,整首诗的背景是送别友人去蜀州做官,而突显的图形则是作者依依惜别之情和壮阔的胸襟。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高昂的格调和豪迈的歌声将离别这件悲伤的事情看得洒脱。同时,诗人也鼓励友人应乐观向上,努力迎接新的生活。本节将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诗学角度逐句解读该首诗。

(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在首联中,诗人选取“城阙”“三秦”“风烟”“五津”等意象为读者刻画出送别地和友人目的地的地形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气氛,韵味深沉。在这里,诗人同友人离别的场景是背景,送别的气氛为下文的抒情做了渲染与铺垫。而诗人选取的意象则作为图形被突显了出来,是整句话的焦点。“城阙”点名了送别出发之地长安,“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一个“辅”字形象地写出了都城长安在关中地区的环绕护卫之下气势雄伟的景象。下半句道出了友人即将赴任的处所——风云烟雾的蜀地。此时,千里之外的蜀国作为图形得到了突显,呈现在读者面前。“望”字将送别之地秦国和赴任之地蜀国巧妙地联系起来,诗人仿佛站在长安高处眺望远处的蜀国,可视线却为迷蒙的风烟雾所遮,暗喻离别之际的不舍之情。通过交代地点和景象,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更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使读者感受诗人离别的情感。

(二)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直抒胸臆,点出了离别的必然性,以虚转实,跌宕起伏。诗人同友人握手作别时,内心思绪万分。下半句道出了作者心怀情绪的具体原因。原来诗人同友人一样,都是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宦海中人。在诗人看来,此次离别不过是客中之别,他用自己同样的境遇安慰友人离别寂寞的心情。此时,满怀情绪的具体原因被充分突显了出来,成为了图形,是全句的焦点。分别时的万千思绪却成了背景,是全句的参照点。诗人结合自己和友人相同的处境、一致的情感来宽慰朋友的内心,以减轻友人离别时的孤独和悲凉之感,离别之中尽显诗人广阔的胸襟。

(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歌的颈联对仗工整,奇峰突起。全诗的境界逐渐变得宏大,氛围也从惆怅转为豪迈,诗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友谊深厚、江山难阻”的画面。“四海”和“天涯”既是意象,同时也是背景,被逐渐推到读者的面前,成为了全句的参照点。“知己”和“比邻”则被诗人推向了前台,成为了全句的焦点,也是读者所关注的图形。“存”和“若”两个字巧妙地道出了图形和背景二者之间的关系。只要有知心的朋友,四海之内便不会觉得遥远。即便远在天涯海角,感觉却像近邻一样。在诗人看来,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空间和山水的限制,是永恒不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志向早已超出世俗的常情,短短的十个字显示出诗人绝大的笔力。这两句话也成为了朋友之间表达深厚友情的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

(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点出了“送行”这个主题。“歧路”指岔路,古人通常在大路分岔处分别。在这里,“歧路”作为背景,被突显了出来,这里是送别友人的具体地点。“友人”作为图形一步一步被诗人推向台前,成为整句话的焦点和关注的对象。正值离别之际,诗人和友人即将挥手告别。此时,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场面成为了图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纵使内心思绪万分,诗人也表现出豁然开朗的心境。在离别的岔路口,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像那些儿女情长的人一样因离别忧伤而泪洒衣裳。这两句话既是对朋友的叮嘱,也是诗人自己情感的流露。

三、结语

作为认知语言学和文学评论相结合的新兴学科,认知诗学以其强大的文本解释力为界内研究工作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15],为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相结合发展作出了贡献。图形-背景理论在唐代送别诗歌中有着实现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该理论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感知和理解诗歌深厚韵味的全新视角。

本文尝试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对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了认知诗学的解读。经解读得知,诗人通过对“城阙”“三秦”“四海”“天涯”等意象的描绘,不断突显图形,并将图形和背景层层组合,对全诗主旨进行情感升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赴任蜀州的留恋之情,同时也鼓励朋友勇往直前,努力迎接新的生活,体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伟大的胸襟。由此可见,相比单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研究诗歌,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诗歌可以更好地规避印象式阅读,从而更好地赏析和品味诗歌中的韵味。读者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诗歌研究的新切入点和新解读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

猜你喜欢
花瓶友人诗学
背诗学写话
致友人(组诗)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我画青花瓶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花瓶怎么碎了?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有趣的花瓶储蓄罐
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