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2-05-12 20:24蒋建强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研究

蒋建强

【摘 要】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是在IAB产业和NEM产业精准施策,正瞄准世界高端要素,力争实现重大突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关键工具及设备进口依赖度较大,元器件和原材料等关键零件国内替代品率低;产业政策扶持机制相互制约,企业、市场和“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不完善;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等问题。对此,提出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与举措:加快核心零部件原始研发能力,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攻关;逐步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提升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挑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2)02-0007-03

1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苏州在IAB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药)和NEM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先导产业精准施策,2020年实现总产值8 718.2亿元,占工业产值比重达25%。发展IAB、NEM产业是转变经济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苏州市明确提出,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促进产业链不断升级,以及与创新链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经济基础更加雄厚,目前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已经获批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生物医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中心[1]。境内上市公司16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35家。虽然苏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成果丰硕,但是与国内先进城市和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苏州正瞄准世界范围的高端要素,力争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更重大的突破。

2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挑战

(1)苏州部分企业处在产业链的底端,关键工具及设备进口依赖度较大,元器件和原材料等关键零件国内替代品率低,产品检验环节自主可控率较低。通过对IAB产业和NEM产业进行深度调研发现,试剂原料、半导体制冷片、EDA设计软件、高性能SiGe工艺、离子交换膜、高端检测仪器、高精密检测设备和芯片gpu等产品部件受制于国外,其中核心部件较长时间无法完成技术攻克,或在原材料、元器件等关键部件上国内替代率低。

(2)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机制体制相互制约,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和“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不完善。在财政支持上,重点领域投入少,资金管理使用分散,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机制,新产品研发阶段进入市场成本高,人力成本与研发费用高。因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不属于同一系统,一些长线合作研究项目无法持续原创研发,造成重特大攻关难题解决效率低。

(3)苏州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2]。如何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使人才引进与培育能有效地转化为壮大产业集群、科技研发创新和产品市场开拓的持续动力,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现有领军人才机制体制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需要[3],同时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引进上又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

3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与举措

3.1 加快核心零部件原始研发能力,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攻关能力

3.1.1 增强原始和源头创新能力

一是提高基础研发投入力度。基础研发是自主创新性的重要源泉,苏州要想在未来5年及更长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必将依赖于今天的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研究成果,谁能掌握原始和源头创新技术,谁就能依赖于原始创新孕育出新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所以提高苏州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能极大地激发研发人员的内生动力,提高R&D经费(研发经费占GDP)的结构比例,需要政府与企业双管齐下。二是建立科学的原始、源头创新评价体系。在立项评价考核与评价上,突出原始、源头创新项目指标考核,特别是要激励具有原始、源头创新的研究项目落地,大力鼓励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思路项目立项,促使科技创新与研发人员进行自由探索,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原始、源头创新环境,并且能接受与允许原始、源头创新失败。三是优化原始、源头创新评估监督机制。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项目的评估机制能接受公众监督,保证从申报到结项全过程透明、公正和公平,在评审前期就必须公开原始、源头创新研究的评估程序、方法和内容,保证被评审人对研究项目评审的知情权。为了有效地避免对原始、源头创新项目的误判,必须加强评估制度监督,从而减少具有创新、创意和创造力思想被扼杀的概率,把失误率降到最小。

3.1.2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加强聚焦集成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原始创新攻关,布局“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从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和先导产业企业遴选科研团队,统筹跨专业领域、学科部门的技术小组,及时对照“卡脖子”技术清单,制定技术路线图,逐步找到突破口。

二是打破核心技术研发的瓶颈。通过创新研发机制与体制,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机制,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相互融合,协同研发“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及攻克关键零部件制造瓶颈,围绕战略性新产业发展路径、技术体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卡脖子”技术环节开展精准筛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创新战略。

三是加快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速度。在智能芯片研发与制造、关键基础零部件、新材料及应用、智能制造工艺、关键基础软件等,提高国产品替代率,在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项目上,实施创新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协同攻关“卡脖子”高端芯片技术难题。

3.1.3 加强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

一是创新设计成果转化体系。在孵化器、基金、路演和第三方服务等方面,企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投融资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在政策供给的体制机制上实现优化,在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上打通自主创新的“最先一公里”,集中多方力量和优势,构建产业、教学、研发、应用和金融的“五位一体”的高效运行系统。二是创建激励创新的成果转化体系。实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互为一体化策略,构建需求与供给相互联动的创新模式,积极推进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借助平台既能帮助科技成果寻找最佳落地企业,又能激发企业的最新成果需求,也能统筹协调最新成果的融资渠道,实施发现、筛选、撮合和转化的“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3.2 逐步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善于从全球化高度谋划创新,集聚全社会资源,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具有知识产权创新、创造和运用的公共产品,保障创新者的创造动力。

3.2.1 谋划科技政策规划,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系统化。只有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深度融合,才能使创新发展科技政策滞后的问题得到解决,提升创新发展的动力。政府及时滚动修订科技政策,调动自主创新为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普惠式政策鼓励机制,深入开展创新动力、优化协同和成果转化机制等研究。

二是增强科技政策对创新的内生动力。政府制定政策能否促进科技创新,关键是能否寻找到创新的动力来源,因此应该从激发创新者的内生动力着手,使得科技政策能真正在促进创新机制完善、激发创新动能、凸显创新主体、孵化创新产业、优化创新环境中起到政策导向作用。

三是借助外生动力推进科技创新。着重从某一地区新兴产业入手,探索性地进行科技政策创新试点,逐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改革科研管理机制体制、进行科技政策的整体推进;借助于科技知识产权政策普及,优化人才评价和创新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配套等,促使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在基础前沿研究中实施创新政策,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外生动力。

3.2.2 打造高端开放创新平台

积极打造高端开放创新平台,既能加快集聚创新资金,又能大力凝聚创新人才,促进原始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一是龙头引领,充分发挥科创平台承担自主创新、突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的作用,超前部署6G通信、区块链和智能物联网等前瞻性重大科学技术,着眼于突破世界半导体刻蚀机核心部件等的自主可控。

二是探索机制,激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活力。运用双轮驱动构建协同攻关、交叉融合和共享开放的新机制,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瞄准国际前沿,研发出诸多颠覆性和突破性创新成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挑战中,实施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治理机制。

三是模式创新,加速“政行企校”与金融机构的融合,建立共同投入机制,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发挥企业主体地位,让企业既能成为“出卷人”,又能成为合作者,还能成为创新活动参与者,科研课题实行“自下而上”选题,真正把决策权交到企业手中。

3.2.3 健全有效的科技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一是顶层设计,催生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建设一批信誉好、有影响力的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进行“互联网+”“线下线上”等创新模式探索,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成果转移的精准服务,积极推动高校开展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试点,以此产生示范引领效应。

二是政策优惠,大力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政府出台激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加速培养技术转移人才,提升行业人员技能,加强多方联合与协作,形成机制灵活、有序竞争的科技中介机构,为研发机构与企业架起诚实守信的平台。

三是挖掘资源,尝试科技企业开展项目路演融资,为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拓宽路径,积极探索出成功经验,快速地为技术转移服务。

3.3 提升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引進领军人才

更好地用改革动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必须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提升人才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3.3.1 培养和引进研发与创新人才

一是实施新兴产业未来高端人才开发培养计划。采取“科学技术创造立市”战略[4],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化人才资源,健全领军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在引进和培育的同时,出台本土人才育人用人新机制,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实行更加有效和更加开放的引才用才育才政策,针对“卡脖子”领域的人才,培养、引进研发人才向企业需求侧和用人单位主体转移。

二是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的投入。采用以发展引人和以项目诱人的模式,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动力资源,应该逐年加大人才引进资金的投入,实施“赢脑工程”留住、吸纳和聚集高端人才。

三是创造激励人才成长环境,扯开嗓门喊人才。人才是原始创新的关键,实施敢为事业用人才计划,尊贤重才、鼓励创新、创造宜业宜居发展环境,切切实实地解决人才安居、乐业中最现实问题,创设更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

3.3.2 优化配置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

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理念,大兴爱才之风。在未来的新兴产业发展中,谁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原始创新、自主研发中,谁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谁就占据优势;思贤惜才、人尽其才,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真正做到慧眼识才、惜才如命,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拓展培养渠道。未来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家人才是在不断磨炼中历练出来的;实施阶段性政策扶持,助力创新型企业家成长;大力实施产业人才培养渠道创新计划,完善政府引导、地方支持和企业投入的培养体制,拓宽原始、原创产业人才培养渠道。

三是构建激励人才快速成长机制,留住人才。好的选拔机制才能将真正的创新人才选出来和用起来;育人是用人的基础,多措并举地锻炼人才;激励人才深入基层一线磨炼、增长实践知识才干,进一步促使优秀人才攻坚克难、施展原始创新才华。

3.3.3 着力构建全方位创新人才体系

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创新人才体系。立足智能芯片、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现有的优势,实施“以产引才、以才促产”战略,通过人才招引平台倾力集聚人才,参加技能竞赛全力培育高技能人才,以激发青年人才的内生活力,全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创新人才平台。

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让优秀青年研发人员从事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尤其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机制和体制加以政策引导,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规范青年研发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尤其是原创性基础研究领域实施固定经费扶持,通过合理、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

总之,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政府要助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成立三方战略联盟,创设制度管理与激励机制相融合的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精英。

参 考 文 献

[1]苏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R].2021.

[2]周文魁,陆蒨.激发新兴产业人才创新活力[J].群众,2018(12):38-39.

[3]杨芳,易静华,赵功强.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13(2):73-76.

[4]李超奇.基于生态视角的浙江会展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经贸,2021(4):83-85.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研究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