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突破的教学实验研究

2022-05-12 03:08李欣鑫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背越式过杆弧线

李欣鑫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由弧线助跑、起跳、过杆与落地四部分组成的非周期性项目,其技术难度相对较高。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重点在于“起跳技术”,难点在于“助跑与起跳技术的有机衔接”。因为“助跑”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水平速度,“起跳”是将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合理地转化为适宜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其速度的转化关键就是“助跑与起跳的有机衔接”。如果助跑与起跳技术衔接得不合理,就会使起跳过程中的“水平速度过大、垂直速度过小”或“水平速度过小、垂直速度过大”,造成运动员身体“跳远式起跳”或“直上直下”的现象。因此,“助跑与起跳技术的有机衔接”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难点,也是田径教师提高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切入点。但是,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较差,而且教学时数又较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突破技术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尽快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两个教学班为实验对象,在背越式技术教学中分别对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实验班以突破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为重要途径进行优化设计教学手段;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技术教学手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检验“助跑与起跳技术有机衔接”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突破的教学手段优化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020级体育教育专业55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28人,对照班27人。实验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通过专家咨询进行背越式跳高技术专项素质指标的选定,并运用专家评价法对测试指标的效度进行检验。评价结果认为效度较高以上的占80% 。通过实验前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各专项素质指标进行测试(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各专项素质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确保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专项素质的均衡性,符合实验对照方法的实施与运用。同时,这些专项素质指标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实验的本质,更能体现出这些素质对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维普等线上关于背越式跳高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明确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重点与难点以及背越式跳高技术与专项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实验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2.2 实验法

(1)实验目的: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田径普修课中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难点突破实施后的表现,分析解决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突破优化设计教学手段对完成“助跑与起跳技术”有机衔接的影响,来验证实验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实验时间:2021年4月—2021年5月。

(3)教学内容:实验班学生以突破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助跑与起跳技术”为主要任务,根据任务优化教学手段,重点在于分析影响难点的主要因素,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手段。例如:①分析影响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助跑和起跳效果”的因素有哪些?②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如何突破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难点?③突破难点问题的优化手段与方法是什么?④根据优化设计的方法手段进行逐步练习。对照班学生以常规的技术教学为主要任务,根据以往的教学大纲,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例如:①背越式过杆技术练习;② 起跳技术练习;③ 助跑技术练习;④ 短程助跑接起跳技术练习;⑤ 短程助跑接起跳过杆练习;⑥全程助跑过杆练习。

(4)实验时数:实验班与对照班都为12学时。

(5)实验控制:在本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授课教师等方面均保持一致性,以此来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前后均由授课教师与助教共同完成数据的采集,测试方式在实验前后均保持一致。实验组与对照组是两个自然班,是根据学生的生源所在地以及体育专业成绩均衡分配的。同时,两个班的学生专项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

(6)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分为三部分,即实验前测试、即实验实施、实验后测试。① 实验前测试。在实验前对参加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专项素质测试,以保证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专项素质之间的均衡性,符合实验对照方法的基本要求。②实验实施:根据教学任务,优化实验班的教学手段,重点解决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问题,并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利用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教学手段,重点在于如何合理地掌握“助跑与起跳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照班依照常规的技术教学,先进行过杆练习,再进行起跳练习,最后助跑接起跳过杆练习。③实验后测试。经过12学时的教学之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掌握程度以及成绩进行测试与评定,并针对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3 数理统计法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T检验,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差异。

3 实验结果

在教学结束时,分别对两个班学生的技术评定与达标成绩进行考核,考核严格以《田径竞赛规则》要求进行。每人在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上有连续3次试跳的机会,以最终失败前的最好成绩为达标成绩。技评成绩在1.30m高度进行,每人试跳3次,以完成动作技术最好的1次为技评成绩。

从表2中可以看到,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技术评定成绩分别为79.4分与84.6分,实验班的技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5.2分。通过统计学T检验(P<0.01),二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时,从考核现场也能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助跑节奏连贯、自然,助跑与起跳技术衔接得紧密,起跳效果好,从而跳的高度也就相对较高。当然,过杆技术的优劣对跳高成绩也有影响,但助跑与起跳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影响学生发挥的关键因素。

表2 技术评定成绩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最高成绩、最差成绩以及平均成绩分别为1.73m与1.64m、1.37m与1.34m、1.61m与1.57m。实验班学生不论是最高成绩、最差成绩,还是平均成绩都明显高于对照班,而且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均值经过统计学T检验(P<0.01),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从考核的技术表现来看,实验班的学生对助跑节奏的把控、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都明显优于对照班,而在空中的过杆技术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充分证明了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突破的教学手段优化设计是行之有效的。它更加注重学生建立助跑的节奏感、不断强化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同时,利用心理定向等方法以调整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够消除学生过分专注于“起跳—过杆”而引起的动作紧张和节奏紊乱。

表3 达标成绩比较

4 讨论

4.1 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突破优化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

4.1.1 影响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助跑和起跳效果”的因素分析根据背越式跳高技术原理,H=H1+H2-H3。其中H1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是由人体的下肢长度和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的蹬伸程度所决定的;H2是身体腾空的高度,取决于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与腾起角度。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采用的是弧线助跑。其腾起初速度是弧线助跑结束瞬间身体重心的线速度,它是由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与起跳所产生的垂直速度所组成。腾起角度则是由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背越式跳高起跳瞬间对腾起角度要求较大。也就是说要求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必须大于水平速度。因此,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核心要素就是尽力使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合理地转化为垂直速度,并形成合理的腾起角度,获得更高的腾起高度。同时,由于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采用弧线助跑,它与助跑者的身体姿势、加速能力、助跑节奏和心理定向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助跑技术的优劣会影响起跳瞬间的腾起初速度,而腾起初速度又与起跳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的有机衔接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难点。

4.1.2 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突破的问题分析影响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难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起跳前未采用弧线助跑。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关注起跳而忽略了助跑技术,这样会影响最后一步的“放脚”技术,导致起跳过程中的摆动速度与摆动幅度,以致影响起跳效果。(2)起跳点不准。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助跑缺乏节奏感,加速能力比较差,没有相对稳定的加速节奏,随意拉大步或捣碎步。这样不仅会影响助跑速度以及助跑节奏,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起跳点的准确性,导致起跳点过近或过远,最终影响起跳过杆技术。(3)弧线助跑身体没有内倾。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弧线跑曲率过小或者身体重心过低。这样会影响助跑速度的发挥和最后的“放脚”位置,最终影响起跳效果。(4)“跳远式”起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助跑技术没有采取弧线助跑或是在起跳瞬间起跳腿没有积极主动的前摆,导致起跳瞬间身体重心过后,或身体重心投影点距起跳点过远,造成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延长了缓冲时间,以致减少了蹬伸速度,最终影响起跳效果。(5)缺乏对学生心理定向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节奏紊乱以及动作变形,影响助跑技术的正常发挥。(6)起跳动作不合理。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起跳瞬间髋关节比较松弛,没有充分蹬伸,身体重心前移过快,没有获得必要的垂直速度,以致使腾起角度过小,难以完成充分的起跳动作,影响了起跳效果。综上所述,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之所以能够出现这些不合理的技术动作,不仅与学生的专项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多是由于学生对“助跑与起跳技术的有机衔接”掌握得不好而造成的。因此,如何优化设计,突破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难点“助跑与起跳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主要因素。

4.2 突破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难点的优化设计

4.2.1 优化设计的思路通过对影响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的分析,突破技术难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掌握合理的弧线助跑技术、把控合理的助跑节奏、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向,逐步提高其“快速助跑、有力起跳”的能力。其中助跑与起跳的有机衔接是突破背越式技术难点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练习手段都集中在着助跑与起跳的有机“结合”是训练的重点。从“放脚”技术开始,到慢速四步弧线助跑起跳,再从快速弧线助跑加起跳,到增加直线与弧线助跑结合加起跳,再延长助跑距离加起跳,全程快速助跑加起跳,不断巩固助跑节奏,不断反复强化,使之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心理定向手段,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确立正确的心理定向,提高学生能在各种环境下排除干扰,专注技术动作,正确完成动作的能力。

4.2.2 突破技术难点的优化设计方法(1)建立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的动力定型

①起跳腿“放脚”接摆动腿摆动练习。该练习主要目的是学习起跳腿着地技术,体会起跳瞬间身体重心的位置和摆动腿摆动的方向与速度、幅度之肌肉感觉。要求“放脚”动作自然合理,摆动腿快速摆动带动髋关节前送,髋关节保持紧张,身体重心提升。

②四步助跑起跳摆动腿向内侧摆动转体练习。该练习主要目的是体会助跑与起跳的转换技术,正确起跳后初步形成“背对杆”。要求助跑技术自然有节奏,起跳快速有力,要避免因过于专注起跳而造成动作紧张,不能完成自然有节奏的衔接;起跳后关注摆动腿的摆动,保持“背对横杆”。

③快速助跑接有力起跳练习。该练习主要目的是加强助跑倒数第2步时水平方向上的积极运动。要求学生快速助跑,倒数第2步水平蹬摆,使起跳腿垂直作用于地面。强调后腿蹬伸而不是前腿前摆。在练习过程中始终要强调助跑节奏,特别注意倒数第2步身体重心不能降得过低,以避免水平速度的损失,而影响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换。

④圆圈跑起跳练习。该练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助跑过程中身体倾斜状态下的转换能力。要求学生在跑圈过程中每跑动6步起跳1次。不断提高其助跑起跳的动作技能。

⑤直道上连续起跳练习。该练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的倒数第2步技术,有效地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要求学生起跳腿垂直蹬伸,身体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大于垂直方向的移动,倒数第2步着地继续向前移动。不断重复该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起跳能力。

⑥全程助跑起跳过杆练习。该练习主要目的是不断改进助跑节奏,强化助跑与起跳的自然衔接。此练习的要点是助跑轻松自然,富有节奏感,明确加速的节奏,特别是注意最后两步的“蹬摆”结合,以形成“快速助跑有力起跳”的技术风格。

(2)利用定向手段诱导和强化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

①跑道上弧线助跑练习。该练习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正确的弧线助跑动作技术,强化助跑节奏,保持合理的身体姿势,为最后的有力起跳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求学生在弯道上弧线助跑,保持正确的髋和肩轴的排列,以建立良好的时空感觉,逐渐固定助跑模式。

②蛇形跑练习。该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从直线到曲线的转换。要求学生在跑道上进行蛇形跑,重点在于转换到弧线跑时内侧腿后蹬时越过身体中线,积极扒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肩和臀自然排列。

③全程助跑起跳背部落到垫子上练习。该练习主要目的是在保持良好的助跑节奏的条件下,改进助跑与起跳的转换技术,强化学生身体重心快速前移。要点是学生需要使用已经确定的起跳距离和节奏进行助跑起跳。在练习过程中默念助跑的步数,注意助跑的节奏,保证在合理的快速助跑节奏下完成充分跳起。垫子的高度和起跳点的远度可以逐步调整,符合学生的技术特点。

④表象练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该练习主要目的是通过运动表象与肌肉感觉的反复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逐步建立稳定的“动力定型”。要求学生每次在完成练习之前先重现运动表象,将要完成技术动作的要领,在自己的头脑里像过电影一样先重现一遍,然后再进行实际练习。心理与技术练习交替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保证练习质量。

⑤在“可控制速度”下进行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练习。该练习主要目的是树立“助跑与起跳自然衔接”的心理定向,使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更加协调、自然。要求不强调“强有力的起跳”以形成助跑与起跳完美结合的心理定性,促使助跑与起跳更加紧密的衔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通过对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突破的教学优化设计,并在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实验教学研究,验证了背越式跳高技术难点突破优化设计在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更加优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起跳动作和达标成绩均有明显的效果。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手段,均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5.2 建议

基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尤其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已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在田径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田径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明确各项目的本质规律,紧紧抓住各项目技术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教学中从难点突破入手,采用技术“难点现行”的教学方法,优化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借鉴一些常规的辅助教学方法,深入研究田径技术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相关问题,不断完善田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手段。

猜你喜欢
背越式过杆弧线
You're my eyes
对中学生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分析
跳高为何首选背越式
基于上衣袖山吃势分配方法的研究
弧线齿面齿轮成形原理及3D成形
浅析主变压器消弧线圈的运行维护与故障处理
体校撑竿跳高教学质量提高探究
不进步就是退步
背越式跳高的简易练习方法
背越式,令选手跳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