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究

2022-05-13 17:49王世恒
克拉玛依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创新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新时代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须厘清思想政治论课的发展历程,了解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原则,并从学科的维度、历史的维度、比较的维度和系统的维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途径,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2.02.06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世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究[J].克拉玛依学刊,2022(2)39-45.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青年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的过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最关键的一环。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改革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自我创新发展的推动力。换句话说,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责任,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善育人效果的最佳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总方针,这一指导方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重新思考为什么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怎样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并结合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状况,思考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而培养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得益于经济的推动,更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办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理直气壮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设了“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列主义基础”等课程,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思想基础,也成为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雏形。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經基本确立。鉴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立之初的现状,1956年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56方案”,这一方案在原有四门课程的基础之上增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教育”“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报告”等课程,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认识社会主义,并主动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确立了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的基本框架。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与时俱进。针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出台了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85方案”,并在不久之后出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87”方案。这两个方案是在吸取我国原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相结合进行的创新和发展,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具体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开放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加入了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下简称“三进”)的内容,并将其作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要任务;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98方案”,与时俱进地开设了一系列新的课程,形成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中央面对21世纪带来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作出了全新的规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相继出台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05方案”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07”方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六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到稳中求进、整体突破和强化提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的框架已经基本得到完善,“三进”的课程体系愈加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领导、学科建设、教师队伍、教材使用、教学方式已经趋于完备,并逐渐形成了一条系统的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所面临的新形势和世界局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当前这一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成熟的范本可以参考,因此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利用关键的时间点,更多地产出理论、产出思想、产出成效,变挑战为机遇,进而不断完善自身。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2015年出台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6年公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2019年8月14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全面贯彻和落实习近平“3·18”讲话精神设计了规划图。

育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面临思想价值多元、多样、多变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完善绝不仅仅是靠“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已经卓有成效,但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明确其改革创新的原则,并提出改革创新的路径,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原则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遵守教学原则,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成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学科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一,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最强有力的保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出了党的领导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明确要求,并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无论何时,为党培育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为国家培育人才的立场不能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全面贯彻习近平讲话的重要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时刻牢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使命,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根铸魂,培养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崇高理想的时代新人。

第二,毫不動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真理力量的学科体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深刻剖析和阐释的系统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融入我国具体的国情来阐释个人、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维理念,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育人问题,才能真正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与现实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真理的力量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培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第三,明确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和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使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学科的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将思想政治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运用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感化学生,使学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增强学科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第一,思想性、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立德树人离不开价值的遵循,而价值的遵循离不开深邃的理论;同时,立德铸魂也离不开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好的品性和品格则更加召唤深刻彻底的理论的指导。因此,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和领会其他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被弱化,就会消解其真理性和科学性,进而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第二,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就要加强学科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是一门科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学科研究基础,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的指挥棒作用,并在此深厚理论底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学科支持,增强其学理性,进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第三,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就要推动理论的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动力,理论创新也是推进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创新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这一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改革创新的根本指南。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创新也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当下国内外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学术分析,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理论内涵并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第四,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而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建立健全评价奖励体系,在重大项目立项、重大奖项评价、重大人才评选中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强化培养培训,创造更多条件让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3]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法,也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就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诉求、适应广大青年学生的需求和适应现实的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诉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变化发展的时代呼吁变化发展的理论,反过来理论必须为现实发展服务才能彰显其价值。新时代大学生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一代,欲要潜移默化地使思想政治理论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中,必须做到“对症下药”,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维走向。“变则通,通则久”,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当代的变局中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诉求,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授课内容要紧跟时代脉搏,围绕大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根据大学生所关注的时代问题,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感兴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释疑解惑,帮助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实践中创新。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适应广大青年学生的诉求,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世界,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多样性需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的感受与想法、问题与困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完善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要讲清世界大势,讲好中国故事,讲活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改进授课形式,增强课堂形式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将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融合,发挥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学习的双重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遵循互动性、及时性、沟通性的原则,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话语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撕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高大不接地、概念抽象冷冰冰、理论高深无大用”的标签。只有恢复思想政治理论课务实管用、贴近生活的形象,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将参观体验、角色模拟、校园调查、素质拓展、科研实践等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加有益有趣、别开生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适应现实的要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首先,理论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植根于底层的民众当中,并在新时代与当下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民生、时事等紧密结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现实生活,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入手,将学生带入课堂并融入其中,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既要来源于现实又要解释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将授课内容与回答社会问题统一起来,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解释学生对社会政策和社会现象的困惑,结合时事深入浅出地将理论植根于学生头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适应现实的要求。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径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活力的重要方法。社会发展千变万化,多元文化思想激烈碰撞,诸多社会思潮涌现,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必须进行适时改革创新。要从学科的维度、历史的维度、系统的维度和比较的维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一)从学科的维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从学科的维度促进其改革创新。学科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纵深发展的根本支撑,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思想性的主要载体,同时也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托。可以说,学科发展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创新的根本动力。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的建设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根据理论需要和实践需求,增设了“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并在此二级学科之下设立了七个分支,不仅夯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基础,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5门课程,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更加深厚的理论支撑、学术支撑和人才支撑。[5]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核心要义。

(二)从历史的维度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相结合,确保其改革创新的历史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5]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性。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中,将“党史”故事融入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增强《纲要》课的生动性。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纲要》课教材只是在第八章第一节部分中简要地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如果将“四史”故事中的胡修道连续打退敌军41次进攻的故事;杨根思抱起仅有的两个手雷,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的英雄事迹;罗盛教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英勇献身等故事融入《纲要》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更加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可见,要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用历史的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融入到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三)从系统的维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授课内容的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和时事教育为一体的系统性综合学科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几种教育融会贯通到具体的课程讲授中。在理论教育和历史教育上,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成果结合起来,内化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在实践教育上,要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将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理论,并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时事教育上,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理念去评判一些时事要闻,评判身边发生的大事、要事,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也要完善其整体教育教学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树立整体的教育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协同推进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在小学阶段注重运用趣味性的道德启蒙钥匙,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之锁;初中阶段通过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高中阶段注重常识性学习,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大学阶段着重开展理论学习,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研究生阶段重点展开研究性学习,注重加强系统理论研究。通过系统性培养,实现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的、系统性的学习,真正实现一体式教学,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并成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6]

(四)从比较的维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也应该用开放的视野关注国外意识形态教育,确保其改革创新的比较思维。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的意识形态教育,关注自身的意识形态安全,只是在体现的形式上有所差异。西方国家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在政治学、历史学、公民学等课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构成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运用媒体、报刊图书、影视作品、纪念馆、图书馆、教会、社区、党派等多载体多形式开展本国的意识形态教育,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的教育方面还需开阔视野,运用世界眼光来看待问题。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情境模拟、主题表演、校外参与体验等方式使学生通过参与感受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温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和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体,通过视频展播、主题论坛、网上阅读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清楚我国的长处和优势所在,也要运用比较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输入新鲜的血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肩负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关键课程,因此,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在必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改革创新,我们要在学习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理论精髓的基礎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发挥其立德树人的功能和作用,为我国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3]高锡文.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关键在教师[J].人民论坛,2020(1):113.

[4]沈壮海,董祥宾.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9(5):12.

[5]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6]靳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方向和体系[J].教学与研究,2020(1):19、2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创新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