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情译事

2022-05-13 05:24孙洋
文化产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译文

孙洋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茶与茶文化作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随着国际化进程日益推进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茶叶博物馆已成为中国与世界茶文化展示和交流的中心点,加之良好的外宣推广将帮助中国茶文化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國茶叶博物馆的外宣文本,成为各国友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窗口。因此,茶叶外宣文本要更加地道、更具有时代特点。对茶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的创译探究,有助于重新审视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版本,帮助译者译出更符合时代潮流、更地道、更优质的茶文化外宣文本。

创译本质

纵观中西翻译史,Transcreation,即“创译”,存在于鸠摩罗什的流畅华美的佛经翻译、《圣经》的编译以及林纾的译撰等众多翻译中,在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创意性翻译更是本地化的需求和要求(陈琳,2016)。与采用将不可译的因素省略的翻译方法不同,“创译”是将原文中不可译的部分融入本体文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译文。“‘创译’强调‘译’是相对于翻译提出的。传统的翻译观强调源语和目标语信息的语义‘对等’。要想实现对等,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风格的对应,也就是说语言意义的对等是翻译中的首要问题。传统翻译理论对语义对等的强调正体现在‘翻’一字上,即符号之间对等的翻转”(褚凌云,2016)。而“创译”的独特之处在于创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的自由度,译者按照语言需求,用目的语对原语文本进行再创造,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信息。然而,“创译”不等于“意译”,它也不是一种不受拘束的翻译方式,这种对原语文本的再创造,会受到文化背景因素和目的语读者的制约,因此要有相对应的翻译策略进行指导。纵观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英译文稿,关于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采用“创译”翻译方法的例子比比皆是。本文将结合中国茶叶博物馆中一些文化负载词句的英译案例,探究在“创译”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旨在提出文化负载词中创译的理据,以推动茶文化英译的广泛应用。

茶文化负载词创译必要性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通常情况下,这些词汇和习语特色鲜明,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与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因此,文化负载词并不只是一个概念,其背后引申出的文化意义是作者和译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无论种茶、制茶还是品茶,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复杂多样的茶文化负载词影响着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商品名称的翻译不只是掌握一般的翻译技巧和原理就能胜任的,译者不仅要考虑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消费者的不同审美心理,而且还要了解商品名称独特的美学特征”(陈敏,2002)。例如,龙井茶的英译最初被译为Dragon Well Tea,在这个版本中“龙井”二字,直接对应为英文的龙——dragon和英文的井——well,这种直译方式似乎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译者没有充分考虑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如西方的“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通过“创译”选取既符合西方习惯,又能完整概括龙井茶特性的茶名的方式更值得推崇。

茶文化负载词“创译”策略

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外宣文本囊括了中国知名茶种的介绍,对典籍《茶经》也有适当的节选和翻译。整个博物馆在文字和视频介绍中,几乎实现了完整的中英翻译对照,这为外国游客的参观着实提供了便利条件。本文通过对中国茶叶博物馆文化负载词“创译”分析,从“厚译”“改译”“省译”和“统一与简洁”几个角度,探究“创译”过程中可以遵循的方法。

创译中的“改译”

作为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译文体现的是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另一种语言传递出来的过程,是语言的“脱壳”。改译作为翻译手法的一种,是利用改写或重写的手法,跨越社会习俗、文化的鸿沟,准确传递原语信息。在进行茶文化翻译时,改译法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和内容,减少明显的翻译痕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例1: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中,待汤瓶水煮沸后冲入茶盏。

译文:Ground tea powder was put into a tea bowl,boiled water was poured into it.

原文背景陈述的是从唐代到宋代中国饮茶法的变更——由煎煮法过渡到点茶法。这当中就提到了一个文化特色词——“茶盏”,茶盏是古人饮茶的器具。在当下,更耳熟能详的说法是茶杯。据记载,茶盏大多比酒杯大,比饭碗小。译者将茶盏译为tea bowl,恰如其分,其准确地传达出一个茶碗的概念。若是译为tea cup,虽然看似符合当下语言习惯,却容易造成外国游客对中国饮茶文化的曲解,使外国游客联想到普通茶杯。因此,在创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要敢于尝试替换。

例2:龙凤团茶指龙团凤饼,系为宋北苑贡茶之统称。

译文:Dragon and Phoenix round tea cakes, a combined name of dragon cakes and phoenix cakes, is a general term for tribute tea from Beiyuan in the Song Dynasty.

“龙凤团茶”是北宋皇家的专用茶,因茶饼上有龙凤图案,故称“龙凤团茶”。此处若将“龙凤团茶”直译为Longfengtuan Tea则会让目的语读者看得一头雾水。“龙凤团茶”为北宋贡茶,自古以来,天子和龙的关系一直颇为密切,多数西方人也有所耳闻。上面的译文,译者将“龙凤”以及茶饼形状翻译为相对应的英文,从侧面传递出其图案、形状和皇家背景。

例3: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

译文1:The processing of green tea involves three basic steps:pan-firing,rolling and drying.

译文2:Green teas are made by a three stage process of fixation,rolling and drying.

译文1和译文2主要的区别在于“杀青”的英译,查阅维基百科,在WikiTea中,Tea processing 词条下对Fixation有以下解释:“Fixation,also known as shaqing, is done to stop oxidation at a certain level.”显然pan-firing的用法更为小众,但译者这一创造性的改译实际上更贴切地表达出了杀青的本质意义——用锅给新鲜茶叶加热以破坏其中的氧化酶活性的现象。相较《韦氏大辞典》中fixation的定义“固定、固着”的概念更贴合作者本意。

创译中的“厚译”

“厚译”即“丰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于1993年由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首次提出,其后便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研究。厚译在国学经典古籍英译中起到了指导意义,广义的厚译主要指通过注释和评注的方式将文本置于丰富的目的语文化和深厚的语言语境中的翻译,有助于帮助中国古典文化以更深入人心的方式不断传承与发展。

例4:朱权撰写《茶谱》,陈继儒撰写《茶董补》,于清饮有独到见解;田艺蘅在前人的基础上撰写《煮泉小品》;陆树声与终南山僧人明亮同试天池茶,撰写《茶寮记》,反映高士情趣;张源以长期品饮的心得体会撰写《茶录》,自不同凡响。

译文:For example,original opinions on tea drinking are presented in Zhu Quan’s Cha Pu(The Tea Manual) and Chen Jiru’s Cha Dong Bu(Complements on Tea Affairs). Based on previous works,Tian Yiheng wrote Zhu Quan Xiao Pin(Essays on Brewing Tea ).Lu Shusheng and a monk called Mingliang from Mount Zhongnan tried making Tianchi Tea and wrote Cha Liao Ji(The Teahouse), which reflected the temperament and taste of a hermit.Zhang Yuan recorded his long experience of tea tasting in the outstanding book(Records on Tea).

本段源语中含有大量书名,如《茶谱》《茶董补》《煮泉小品》等,译者使用“音译+注释”的方式对茶文化类书籍的译名作出解釋。翻译家曹明伦在译文加注释时提出了要“当注必注,不偷懒懈怠”,此处正是引用了这一方法。如若只是简单音译茶文化书籍名称,将无法让目的语读者充分认识到相关语境,甚至心生困惑,则会导致有效信息传递失败,就无法准确阐释文化内涵。

创译中的“省译”

“省译”,顾名思义,就是把原文中需要而在译文中不需要的词在翻译过程中加以省略。这种“省译”的处理方式,能够让目的语读者聚焦有用信息,也能帮助译者在翻译时避免出现无力赘余之感。省译的方式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尤为常见。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形式多样、组合自由,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若是照搬直译为英文,一来不符合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二来重叠内容易有赘余,西方读者不易理解。

例5:冲泡龙井茶,一般选用无色透明洁净度好的玻璃杯,杯中置茶2克左右,用80℃左右的开水冲泡。先往杯中冲入少许开水(约四分之一杯水量),浸润20—40秒,便于内含物质的溢出,然后提壶续冲,将壶下倾接近杯口,边注水边上提,水不能断,如此三次冲入开水,俗称为“凤凰三点头”,一是向客人表示尊重,二是让茶叶开始翻转,使杯中茶汤上下浓度一致。

译文:Generally glass cup is used for Longjing tea brewing. Put 2 grams of Longjing tea into the clean cup, and then infuse a quarter cup of water at a temperature of 80℃.After an interval of 20-40 seconds,during which the tea components are extracted out, hot water should be infused with the water kettle up and down continually for three times. Termed as“Three Nods of Phoenix”, it is paying respect to the guests and causing the leaves to turn over.

本段详细介绍了龙井茶的冲泡手法,由于中文语言习惯,说明类的内容大都为单个小分句,且多为无灵主语句,将其译成英文时,既要考虑到化主动为被动,更要兼顾如何实现语言转换,即如何更好地将中文转换为英文。原文中“无色透明洁净度好的玻璃杯”,译者仅处理为clean cup,若是将“无色”“透明”“洁净度好”单独译出,会使整个句子变得冗余,且中文大串形容词所阐述的意思就是干净的玻璃杯。再如,中文中的“提壶续冲”“水不能断”,若是把“提壶”类等字眼单独译出,整个译文的长度将会大大增加。译者化繁为简,将“续”的繁杂动作化简。

创译中的“统一”和“简化”

中国茶叶博物馆中有“茶之制”“茶之饮”“茶之藏”“茶之用”等三字结构的中文标题。在此处译者将其对应译为“processing”“brewing”“storage”“utilization”,有简洁统一之效。此处中文的“之”字结构,对应汉语“的”,整个短语重心落在后面的动词“制”“饮”“藏”“用”上。译者在翻译处理时,进行了词性转换,用单个名词对应汉语中的三字结构。因此,创译也体现在改变词性、转化结构来实现目的语的对仗和统一。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茶文化的英语翻译策略不容忽视。本文在“创译”理论的指导下,探究中国茶叶博物馆“创译”时所用的方法,从“改译”“厚译”“省译”和“统一与简化”几个角度,进一步分析茶文化创译的可能性,以期让茶文化翻译更灵活、更准确,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Kwame Anthony Appiah.Thick Translation[J]. Callaloo,1993,16(04):801-819.

[2]陈琳,曹培会.论创译的名与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6):123-130+146+151.

[3]褚凌云.创译的本质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45-46.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陈敏.商品名称翻译的美学原理[J].怀化师专学报,2002(04):72-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传播视角下杭州茶叶外宣的多模态研究”(项目编码:2002013005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译文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