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2022-05-13 08:26李璇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

【摘要】沉浸式戏剧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沉浸式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固定的表演方式、场地设计以及观演关系等,带给观众以全新的戏剧观看体验。笔者通过对沉浸式戏剧的分析,以小见大,探究中国戏剧的发展情态,以使参考。

【关键词】沉浸式戏剧;中国戏剧;沉浸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4-179-02

【本文著录格式】李璇.沉浸式戏剧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4):179-180.

一、沉浸式戏剧

20世纪剧场大师耶日·格洛托夫斯基力图打破传统观剧模式,使演员和观众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他取消了观众坐席和舞台的界限,使观众置身于整场演出,。他的实验和革新被称为质朴戏剧(或贫穷戏剧)。与质朴戏剧理念相同的沉浸式戏剧属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分支。沉浸式戏剧存在三种观演形式。第一种为“漫步戏剧”,由演员带领观众到指定地点观看,随后不断变换场景,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主要通过台词、动作演绎。以国内的实景演出如“又见系列”为代表。第二种以《罗马悲剧》为代表,表演是在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场景中呈现,并非随处是表演,演员仍旧是通过模仿对剧本进行演绎。最后一种以《不眠之夜》为代表,演出地点是一栋建筑或一片区域内,观看时观众随意走动,表演无处不在,整个演出没有标准文本。可见,表演逐渐从文学文本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更加注重观众体验,观众的参与感增强。正如《不眠之夜》的创始人菲利克斯·巴雷特对沉浸式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区别进行定义的那样:“与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我们希望观众,而不是表演,成为戏剧的核心。”

二、展现特点

(一)流动性空间,真实生活场景

沉浸式剧场的重要特点即对传统戏剧剧场时间、空间的颠覆。此前,关于在表演中是否要打破“第四堵墙”的争论层出不穷,沉浸式表演将问题彻底解决。演员在演出中按照剧情需要,既要和观众沟通,又要在某些片段中建立起“第四堵墙”浸入表演。沉浸式的剧场打破传统戏剧的固定空间,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演出中,观众可以在场地内任意走动探索故事发展。《成都偷心》是孟京辉导演的佳作,剧场建造在市区8000平方米的三层大楼内,40多名演员同时表演,观众可以根据喜好自行决定在经过铃声响起的电话亭时去接听电话或者在剧场的酒吧中来一杯鸡尾酒。

沉浸式剧场尽力复制真实的生活场景。表演的道具都是实物,以便加深演员的信念感,也让观众真正身临其境。如《又见平遥》的整个场景依照平遥古城以黄土和瓦为主要元素仿造,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平遥城,真实地感受平遥人的生活。在解说者的带领下观众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观看整场演出,在不同的场景中观众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例如,在镖师沐浴、平遥闹市等场景中观众就像每一个生活在平遥的人一样。而在赵家选妻中,又成了老宅主人邀请来参加喜宴的客人。

(二)偶然性观演关系

卢昂的《东西方戏剧的比较和融合》中曾指出:所谓观演关系主要是指演出场地的结构形式所决定的演出者与观赏者之间的特殊的审美关系。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演出场地;二是演出者与观赏者审美关系的性质。具有流动性的沉浸式剧场决定了演出中观演关系的偶然性。演员可能随机带观众进入一个无人的房间,告知一个和剧情有关但又不为人知的线索。演员和观众建立直接性交流,观众在剧场中随意走动,大部分剧情无法串联。分散的入口、突然拉起某人跑的演员这都是造成偶然性观演关系的方式,也导致演出结束后观众仍旧一头雾水,只能过后再回忆、拼接、梳理和思考才会发现导演的深意。

(三)氛围营造,注重观众体验

沉浸式戏剧更注重对感官的刺激和剧场氛围的营造。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贝里尼提出:刺激的偏好与刺激具备的唤起潜能有关。刺激过低观众不满足,刺激过高则难以适应。刺激适中观众才会更好地接受,感官刺激也一样。在《成都偷心》的场景布置中,实验室、人造人偶、破碎的玩具随处可见,处处隐藏着恐怖的氛围。场景中众多透明的立柱也营造出混乱、迷幻的感觉。整个剧场以红、蓝、黑三色为主基调,运用了现代科技元素和工业元素,奠定神秘、阴冷的感情基调。不仅如此,表演中播放的是重金属、死亡摇滚等类型音乐,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

(四)逐渐脱离文本

传统戏剧表演主要通过动作、语言来进行演绎,沉浸式表演则不然。沉浸式表演融音樂、舞蹈为一体,充分通过肢体表达。经典的《不眠之夜》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剧场建在一栋五层大楼内,里面是改建的100多个小剧场和房间,整个剧场名为麦金侬酒店。剧场内的故事也是平行上演,观众在进入剧场之前被要求带上面具,与同行之人分散进入剧场,让观众保持对戏剧的神秘感。整场表演只有动作、眼神和永远的BGM,没有对白和台词,却丝毫不影响剧情的表达,甚至能达到更加震撼的效果。

三、沉浸式戏剧的发展和应用

沉浸式戏剧从西方传播而来,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中国剧团开始学习其表演理念,结合独特的中国文化,尝试去注重观众的体验。如在2019年一场名为“金陵寻梦·夜瞻园”实景演出博得众多关注,整场演出将传统戏曲、器乐表演巧妙融入亭台楼阁的园林空间之中,营造出充满历史穿越感的沉浸式视听体验。演出地点在被誉为“金陵第一园”的瞻园,曾是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取景地。表演把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变成了移步换景的梦幻舞台,实景还原《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观众们观看演出宛如寻觅红楼梦中景,真实地体验梦幻夜金陵。这场实景剧也成功唤醒人们对《红楼梦》的回忆,也让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的越剧有了新认识。

沉浸式体验还掀起了“沉浸式体验”的热潮,沉浸式体验逐渐成为新商机。一种新兴的推理解谜桌游——“剧本杀”就是运用沉浸式戏剧的理念,游戏围绕剧本进行,每个玩家有自己的剧本,通过阅读剧本从而代入角色沉浸剧情,最终完成任务并找出故事真相,整个过程十分考验玩家演技。剧本杀和沉浸式戏剧极其相似,很多人因为喜欢剧本杀开始去研究如何演戏,最终爱上戏剧。不仅如此,沉浸式的餐厅、酒店都成了一种新的营销手段。这些活动让更多人知晓沉浸式,也让人们了解到了沉浸式戏剧的发展。沉浸式体验带动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培养了艺术品位。

四、关于“沉浸式”的思考

在沉浸式戏剧、沉浸式体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时,我们应当有所思考。

(一)注重表演本质,塑造经典作品

目前存在部分表演让“沉浸式”变成一种噱头,只为宣传吸引更多顾客,导致顾客体验感极差,使艺术开始商业化。艺术家必须警醒,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并非是一桩买卖或是一场交易,而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精神层面的交流、心灵之间的碰撞。假设某一场表演只为了赚钱而赚钱,那么它必然不会成为一部经典作品,甚至不会成为一个好作品。同时沉浸式作品两极化鲜明,好的作品不会被岁月遗忘。如经典的《不眠之夜》,在2016年7月演出信息正式发布后不到100小时,一万张预售票一抢而空。有些作品却票房惨淡、无人问津。所以艺术家应真诚去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兼顾文本内容和表演形式,踏踏实实去搞艺术,创作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二)好作品需要好演员

好剧作更需要好演员来演绎,沉浸式演出的风靡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沉浸式表演中,演员即兴表演的片段偏多,因此更应该选择“体验派”的方式。演员要让自己成为剧中的角色,在保证演出的节奏和流程的情况下,跟随音乐、剧情浸入。只有演员自身有强大的信念感,才能将观众也带入剧情之中,才能让观众跟随他的情绪。不仅如此,演员还需要有一定的舞蹈基础,肢体动作的表现在表演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演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的演员去演绎好的作品才可以塑造经典。

(三)主题的升华

好主题能让表演更深入人心,戏剧的文化意义归根结底是“人”的意义。戏剧作品在满足观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品的主题越发人深省,越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又见平遥》不仅是一场实景剧演出,它传递的是晋商文化,是赵易硕抵尽家产带领232名镖师远赴沙俄救回王家最后一条血脉的“义”文化;是城墙上镖师的灵魂思念家乡、落叶归根的根祖文化;是山西人对面食的热爱和敬重的“面”文化。《又见平遥》成了晋商文化最生动形象的载体,它让更多人在体验沉浸式演出的同时,知道山西,了解山西文化,让晋商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鉴于此,作品蕴含一个好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多元化的主题会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

五、结语

沉浸式戏剧在中国这片土壤“发酵”逐渐受到众多人青睐,与中国戏剧理念碰撞、融合。不仅如此,还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创作出例如“又见系列”等很多独具风格的演出,促进中国戏剧行业向前迈进,沉浸式体验引发的新商机也能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笔者坚信中国戏剧发展一定会有更光明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花建,陳清荷.沉浸式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9.21(5).

[2]马文·卡尔森.后剧作戏剧与后剧作表演[J].戏剧艺术,2020(02):1-11.

[3]王刚.沉浸式演出对传统戏剧的发展作用[J].中国戏剧,2020(04):59-60.

[4]陈林茜.沉浸式戏剧在国内的发展[J].戏剧之家,2021(01):30-31.

[5]肖梅.“沉浸式”概念在中国戏剧中的实践探讨[J].黄河之声. 2020(14):126-128

[6]张菀芸.浅谈沉浸式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成都偷心》为例[J].大舞台,2020(06):70-74.

[7]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4-32.

[8]彭锋,艺术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4-36.

作者简介:李璇(199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学。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
增强现实广告中的沉浸体验及应用研究
浅析商业综合体空间中沉浸式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
省级电视台VR新闻试水与前景分析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从《网络迷踪》《解除好友2暗网》解读电影视觉新形式
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研究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