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贝类智慧

2022-05-13 16:15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砌墙贝类跨度

贝类是无脊椎动物中较贴近人类生活的类群,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贝类为了保护柔软的身体和内脏,给自己盖了各式各样的“房子”,人类也从中得到启发,运用贝类的生存智慧创造出样式各异的奇妙建筑。

贝壳立外形

扇贝应该是贝类里的“最佳建筑灵感输出者”。扇贝壳不厚但较坚固、大多呈拱形、具有一定的跨度和容积。这些特点被人类转化为“用料少、跨度大、空间广、坚固耐用”的设计理念并运用于建筑上。比如悉尼歌剧院,偌大的音乐厅内部没有一根柱子,异常空旷,音响效果极佳。正是扇贝为设计师们带来了灵感,解决了大容量、大跨度、無内柱和剧场音效等问题,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

大连贝壳博物馆除外形外,建筑物内部螺旋形楼梯也是腹足类螺旋形贝壳内部结构的映照,令人大开眼界。大型平缓的螺旋形楼梯在其他的大型博物馆里也有出现,比如著名的梵蒂冈博物馆。

贝壳做建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南海人以其蛎房砌墙,烧灰粉墙。”这句话记录了贝壳作为建材的两种用途,其一是用牡蛎壳砌墙,其二是把牡蛎壳烧成灰后用于粉刷墙。在泉州市的蟳(xún)埔村保留着许多用牡蛎壳砌墙的建筑,当地人称它们为“蚵壳厝”(厝是房屋的意思)。蚵壳厝出现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墙体里的牡蛎壳中空,既耐腐蚀又透气,隔音效果好且冬暖夏凉,类似真空保温杯的原理。此外,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是海洋生物物尽其用的典范。

在水泥出现之前,石灰曾是古代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缺少石灰石资源的中国沿海地区,贝壳尤其是牡蛎壳煅烧是获取石灰的主要途径,被称为“蚵灰”或“蛎灰”。蛎灰具有很好的胶结性,早在唐代即被人们发现并运用。蛎灰作为建材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能让墙面平整不龟裂;冬暖夏凉,南风天墙面不结露;天然材料无异味;除臭、调湿、隔热、隔音等优点。

贝壳为明瓦

双壳纲贝类海月,别称“窗贝”,用其做明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海月作为窗户的透光材料在江南一带逐渐普及。苏杭一带称之为“蠡壳窗”,岭南一带称之为“蚝壳窗”。由于海月贝壳结构自身的局限性,其作为窗材仍然有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多雨潮湿的江南,需要定期管护和保养。民国时期,由于低廉的、透光性更好的玻璃被广泛使用,海月作为窗户材料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摘自《参考消息》)

猜你喜欢
砌墙贝类跨度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校验系数影响分析
砌墙的石头
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静载试验研究
“长”出来的珍宝
高大跨度钢结构钢框轻型屋面板维修用自制小车安全分析
三个砌墙工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三个砌墙的工人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