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TOPSIS 法的会计硕士(MPAcc)“双导师制”的评价体系构建及保障措施研究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2022-05-14 03:43张亚连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中南导师制

张亚连, 曾 畅, 孙 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我国实施MPAcc“双导师制”的现状分析

2004 年,我国正式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下文简称MPAcc),至今已发展17 年。经国家数次新增学位授权点后,现具备MPAcc 招生及培养资格的院校已发展为270所。近年来,为实现专业硕士的高质量培养目标,我国MPAcc 人才培养更强调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以实践教学为导向,案例教学为主线,模式逐渐由纯学术型转向学术型与专业应用型共同发展。基于此,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校外导师参与的“双导师制”将成为MPAcc 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亮点[1]。

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MPAcc 人才培养中“双导师制”的实施情况来看,仍有以下关键部分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第一,“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普及程度较低,其管理与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第二,“双导师制”下,校内外导师间沟通较少,协调合作存在一定障碍,难以充分发挥双方的指导作用。第三,研究生与校内外导师间的交流有限,导师挂名情况严重,对此双方均抱有一定的消极态度,沟通主动性急需加强。第四,导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培训,无法就研究生的学术及实践需要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导,不利于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因此,有必要合理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我国MPAcc 的“双导师制”评价体系及保障措施,弥补现有“双导师制”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实现MPAcc 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进而促进会计人才学术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施MPAcc“双导师制”的现状分析

(一) 培养目标与方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MPAcc“双导师制”的培养目标如下:一是培养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知识以及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的地方特色会计专业硕士;二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多变商业环境的会计人才,注重培养其创新意识;三是要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

培养方案主要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三年。第一年研究生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由校内导师进行指导管理。第二年主要开展实践学习,在实习基地开展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由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社会实习,当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友阿集团、湖南粮食集团、湖南建工集团、岳阳纸业、福湘木业、湖南金健米业、岳阳纸业、湖南福湘木业、湖南唐人神集团、天职会计师事务所等40 多家知名企业和单位建立了长期且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MPAcc 学员培养提供了稳定的实践教学资源。第三年根据理论学习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成果,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

(二) 师生规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于2017 年首次招收MPAcc硕士研究生,迄今为止共培养339 名学员。为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聘请省内外知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管理部门等单位的优秀专家作为校外导师与本校兼职教师,现有校外导师57 名,校内导师60 名,研究生与校外导师比达3.07。

(三) 课程案例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MPAcc 专业开设的《环境会计》课程为例,校内导师主要为理论知识授课,校外导师结合具体企业案例,开展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促进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碳会计”教学内容中,校内导师设计主题,由学生根据该主题进行课前预习,并查询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课堂上完成学习成果展示,再由校内导师点评。同时,由校外导师带领学生前往企业开展实践,使其亲身体验案例中企业碳排放情况,实施企业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挖掘碳会计实践的应用价值[3]。

(四) 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及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108 名MPAcc 在读生(占总在读人数的61.71%)、57 名校外导师、60 名校内导师及40 名商学院MPAcc 教育管理人员,共计265 人。具体调查时间为2021 年4 月。

本问卷根据制定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针对被调查者的四种身份(MPAcc 在读生、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商学院MPAcc 教育管理人员) 进行问卷设计,问卷的内容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1—4 题、20—21 题) 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身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所在单位、证书考取等情况。

第二部分问题(第5—19 题) 中第5—8 题对MPAcc 在读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所在年级、专业方向、求学需求、毕业规划。第9—13 题调查研究生对于本校MPAcc“双导师制”具体实施方式的认识和态度,个人与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情况。第14—19 题调查MPAcc 在读生的学习状况及情况反馈。

第三部分问题(第22—23 题) 调查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内容,以及与校内导师沟通学生情况的频率。

第四部分问题(第24—26 题) 为被调查者对MPAcc“双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渠道进行的调查。

第五部分问题(第27—30 题) 就被调查者对MPAcc“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希望通过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MPAcc 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推动MPAcc“双导师制”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的建立。

2.调查样本范围

对该校的MPAcc 在读生、MPAcc 校外导师、MPAcc 校内导师、商学院MPAcc 教育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合计回收有效问卷240 份,合格率达93.75%。有效问卷被调查者各类身份的具体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如表1 所示。

表1 有效问卷被调查者的身份

3.调查结果及分析

(1) MPAcc 在读生的学习现状与情况反馈

表2 和表3 的调查结果表明:MPAcc 在读生与校内外老师沟通的频率为每周1—2 次的占比35.79%,频率少于或等于每两周一次的占比43.37%。单次沟通时间在60 分钟以下的总占比为94.73%。根据所获数据可以看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MPAcc 师生在沟通频率和单次沟通时间的选择上较为分散。

表2 您与校内外导师的沟通频率是?(第10 题) [单选题]

表3 您与校内外导师的单次沟通时间通常是?(第12 题)[单选题]

表4 和表5 数据表明:从校内、校外导师的指导程度来看,校内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程度相对较高,着重于论文撰写的指导,平均值在1 以上。但从整体观察发现,校内外导师的指导程度都低于2,总体指导程度较低。校外导师指导方向分布较分散,普遍指导程度不高。

表4 校内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程度(“1→5”表示的指导程度递增)

表5 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程度(“1→5”表示的指导程度递增)

(2) MPAcc“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评价以及反馈意见

表6 和表7 的调查结果再次表明,“双导师制”未能在高校真正落实,师生间和导师间的沟通频率均较低,致使“双导师制”下研究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校内外导师的有效指导。究其原因,“双导师制”中校内外导师间的职责并不分明,且缺少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保障,导致三方沟通不畅,且积极主动性持续低下,并未发挥出“双导师制”的特色优势,亦使研究生受益程度较低,学习效果不佳。

表6 您认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存在哪些问题?(第29 题) [多选题]

表7 您认为当前“双导师制”的广泛普及还缺少什么?(第30题) [多选题]

(五) 培养效果

基于“双导师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要通过实务讲座、案例大赛、社会调查、企业参访、学术活动等活动形式帮助MPAcc 学员提升综合素质[4]。经综合分析我校在2017—2019 年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出“双导师制”在专业型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具体内容如表8 所示。

表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MPAcc 培养效果表

三、MPAcc“双导师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套全面的制度评价体系,有利于帮助发现管理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推进其持续改进,从而加强管理体系的有效性[5]。而熵权TOPSIS 方法适合于根据已知评价对象指标的数值来确定每个指标所占的权重,有助于达到构建评价体系的目标。

本文首先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从3个方面选取12 个指标构建MPAcc“双导师制”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量化“双导师制”实施成效,得到我校MPAcc“双导师制”评分,判断其实施效果是否能满足我国MPAcc 人才的培养需要。

(一)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通过借鉴我国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考核指标,结合MPAcc“双导师制”现状分析结果,选取如表9 的3 个方面共计12 个指标,构建“双导师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9 所示,通过对导师的考证情况、科研成果等客观指标,结合研究生学习效果与反馈等主观指标,纳入“双导师制”考核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当采用以上评价指标构建“双导师制”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原则:(1)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2) 评价对象的完整性;(3) 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表9 “双导师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二) 建立三元互动式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良好的“双导师制”考核评价体系,需要引导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三者形成良性闭环,使其相互影响产生作用,进而形成一个由目标评价、指导过程评价和实施效果三方面构成的“三元互动”主体评价体系(如图1 所示)。该体系采用双重评价的评价方式,即“自评+他评”模式。首先由双导师和研究生根据对应指标分别进行自我表现评定,再开展双方互评,最终由培养单位设立评价小组进行评分核实,由此形成的“三元互动”式评价体系有利于保证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客观公正。该评价体系的特色在于注重三元互动,即培养单位、双导师、研究生三者间的互动,使得研究生的专业实习与论文写作环节由单向传输转换为双向多维互动。

图1 “双导师制”三元互动式评价体系

(三) 数据处理

首先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简化处理:

1.去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相关数据

为保证数据仅针对MPAcc 专业会计硕士,此处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填写结果去除。

2.将研究生对于导师指导程度的评价结果作为“实施效果”的指标数值,去除明显重复项

由于一级指标“实施效果”数据难以获取,因此本文将研究生的主观评价作为客观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去除其中的明显重复项。

(四) 量化“双导师制”实施成效

本文将“双导师制”考核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以指导情况、素质情况、实践效果为一级指标,以学术理论、思想品德、论文撰写等为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TOPSIS 方法,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得到“双导师制”实施成效评分等级,以对其实施效果是否能满足我国MPAcc 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判断。

1.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熵权法赋权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观赋权对于实施成效量化结果的影响,赋权结果较为客观。熵权法中指标的离散程度与对应的权值成正比。

具体步骤为:

Step1:为保证数据的非负性,同时消除量纲的影响,本文对评分等级指标数据进行正向化和归一化处理。

其中,zij为归一化处理后的变量;xmax和xmin分别为每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Step2:计算第j 个评价指标下第i 个评分等级所占的权重,将其看作计算信息熵时的概率pij。

Step3:计算第j 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ej,并计算对应信息效用值dj。考虑到信息熵越大代表评价指标的信息越少,因此引入信息效用值dj对信息量进行正向衡量。

Step4:最终归一化得到每个评价指标的熵权wj。

以“见面次数”指标为例展开计算(见表10)。

表10 熵权法确定“见面次数”指标权重

其他指标权重同理可得,计算得到12 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见表11)。

表11 各指标权重分布表

2.TOPSIS 法量化评分等级可靠性

TOPSIS 法是一种多指标决策问题的理想解法,通过构造问题的正、负理想解,得到实际方案与理想方案的相对贴近度,从而将各实际方案排序,得到符合需要的最优方案。此处有利于选出针对评价目标最可靠的评分等级,该等级自A→E 依次上升,即E 级为最优。

具体步骤为:

Step1:构造加权规范阵C=(cij)m×n,由上述熵权法给定各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w1,w2,…,wn]T,则

Step2:确定正理想解C*和负理想解C0。设正理想解C*的第j 个指标值为c*j,负理想解C0的第j个指标值为,则

Step3:计算各评分等级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评分等级di到正理想解的距离为

评分等级di到负理想解的距离为

Step4:计算各评分等级的综合评价指数:

对各评分等级分别展开计算(见表12)。

表12 TOPSIS 法量化评分等级可靠性

最终得到5 个评分等级的可靠性评分如下表13所示。

表13 各评分等级可靠性评分表

最终确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MPAcc“双导师制”实施成效评分为D 级。

由此分析可知,该校“双导师制”在专业型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但与此同时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MPAcc 师生在沟通频率和单次沟通时间的选择上较为分散,校内外导师间关于研究生的学习、实习情况沟通较少,不便于导师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各项情况,同样不利于研究生进行理论课堂和社会实习两部分的学识转化,难以保证其专业培养质量维持高水平。

四、MPAcc“双导师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 制定合理的“双导师制”遴选制度

制定MPAcc 导师遴选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素质能力、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进行考量。

其中,校外导师的遴选应着重关注其在研究领域是否具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包括会计逻辑思维能力、会计实操能力等,都应纳入遴选要求。而校内导师的遴选应保证其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将近3—5 年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以及专利申请等纳入遴选条件。

遴选出的导师应经过统一培训,充分了解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要求、教学形势与最新任务,同时认识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质内涵与实施必要性,主动加强与学生导师的协调沟通,共同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实践水平的提升,进而满足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 建立完善的“双导师制”管理制度

高校应严格把控研究生双导师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双导师制”管理制度,保证“双导师制”规范化实施。例如成立“双导师制”工作管理评价小组,不定期从研究生那里获取导师情况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开展针对性调查,督促双导师就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同时关注“双导师制”运行情况,对导师的工作过程进行动态监督[6]。

(三) 构建科学的“双导师制”考核制度

针对“双导师制”这一新型导师模式,应根据MPAcc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建立双导师考核及奖励制度。基于研究生和双导师三方立场,将导师的指导内容、指导效果、科研成果等客观指标,结合研究生学习效果与反馈等主观指标一起纳入考核体系中,进行综合评估,不断完善三元互动式评价体系。对于在实践和科研培养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导师,高校可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在督促导师的同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主观性。而对于未完成指导内容或未达成培养目标的导师,应再次考核其是否具有成为双导师的能力,从而全面调动导师的主观能动性[7]。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中南导师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2019年)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中南剿匪作战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