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微笑》的伦理道德分析

2022-05-15 12:15黄炫智黄中习田祥斌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微笑

黄炫智 黄中习 田祥斌

摘要:本文在简介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罗迪·多伊尔( Roddy Doyle)其人其作的基础上,结合爱尔兰的历史文化,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微笑》的伦理道德问题,以期加深对当代爱尔兰社会的认识,探讨小说的教诲作用。

关键词:罗迪.多伊尔 《微笑》 爱尔兰文化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结

一、引言

罗迪·多伊尔( Roddy Doyle)于1958年出生于都柏林,是当代爱尔兰最杰出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兼编导,著作丰厚,写法新颖,后现代主义的创造手法充满着“凯尔特式的黑色幽默”,被誉为“继乔伊斯之后又一位以书写都柏林为己任的文坛泰斗”。他已经出版了11本小说,7部戏剧/剧本,8本儿童书籍以及数十部短篇小说,被称为当代爱尔兰的“桂冠小说家”。1993年,他的第4部小说《帕迪·克拉克哈哈哈》(Paddv Clarke Ha HaHa)获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Booker Prize)并“创下了有史以来‘布克奖’获奖作品的最佳销售纪录,成为‘经典’与‘畅销’的完美结合”。多伊尔的“巴里敦”小说三部曲(The Barrvtown Tnlogy)被拍成了三部热门电影。多伊尔的《微笑》(Srmle)出版于2017年,具有心理描写的恐怖,也具有魔幻的成分,被认为是高山仰止的新小说,受到好评。2020年出版了最新小说《爱》(Love),也受到读者追捧。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伦理表达形式之一。多伊尔目光敏锐,经常从都柏林普通人的生活出发,探讨市井居民的悲欢离合、人物身份的变化、政治事件的影响、道德伦理的挑战、历史认识的交锋等社会共性问题。在创作上,多伊尔“擅长用戏谑的笔调描述痛苦的事物,制造出黑色幽默的效果,从而挑战宗教信仰等宏大叙事”。在第11本小说《微笑》中,多伊尔再次熟练而创新地捕捉了校园暴力、堕胎、性侵及其带来的心身创伤等困扰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体现了对当代爱尔兰现实的深切关注。这本“甜痛交加的小小说”( bittersweet novella)出版后,在英语世界广受好评,但至今在国内尚未有中译本,中文读者也了解不多。《微笑》的相关讨论多是介绍多伊尔其人其作中的片言只语,鲜有深入的译介。新有学者从创伤心理学分析《微笑》中维克托的心路历程,引导人们对童年创伤与自我救赎的认知和思考,这倒是颇有创见,但国内对《微笑》的文学解读与挖掘研究还远远不足。《微笑》的主题严肃而灰沉,涉及婚姻破裂、家庭关怀、功能障碍、儿童受害等道德伦理的描述与揭示,值得深入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拟在介绍多伊尔其人其作的基础上,结合爱尔兰历史文化,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微笑》所揭示的主要伦理道德问题,以期加深对当代爱尔兰社会的认识,引起人们对暴力、虐童、性侵等社会问题的更多关注,助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共同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

二、创伤中的“微笑”

英文版《微笑》为32开本214页,分14章,共有6万3千多个单词。小说开篇以一个孤独伤悲的中年男子维克托( Victor)展开倒叙,从第一人称视角回忆自己在婚姻破裂之后的生活重建,尤其是主人翁不幸童年对后来生活的影响。

54岁的维克托在与著名厨师出生的电视红人妻子瑞秋(Rachel)离婚后,新近搬回老家。维克托是个不成功的作家,离婚后,他生活缺乏自信,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打算在租住公寓附近充满爱尔兰文化特色的酒吧唐纳利( Donnelly's)里回顾人生,消解孤独,消除茫然,抚慰伤悲,并逐渐融人社会,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在酒吧里,他遇到一位名叫埃迪( Eddie)的初中同学——一个“百万富翁”建造商。他似乎很了解维克托,熟悉他们中学校园生活的往事,但维克托却记不起他是何许人也。

随后在与埃迪的对话交流中,维克托开始回忆起他在圣马丁天主教男校( St.Martin's Catholic BoysSchool)的初中经历,如法语课老师对他微笑的同性迷戀、参加为数学老师准备的弥撒合唱以及初中校长对他的性骚扰等。维克托还记得他和瑞秋的爱情故事和婚后甜蜜。那时,他们俩,一个是餐饮电视节目的红人,一个是小有名气的音乐评论家,都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他想起当两人担当电台节目的嘉宾时,是如何相遇的。他还记得,他们俩有很多婚后情爱生活,自由、浪漫、快乐,还有他们合住的一个个公寓,等等。

但与此同时,维克托禁不住常常想起他在初中所遭受的性骚扰。他一直努力尽量减少这些痛楚往事对他造成的心身伤害。他把这些不快往事变成一个个笑话,去告诉瑞秋及其他的朋友,甚至在广播中播出。维克托在广播中讲述这些经历故事时,他感到恐慌,害怕那个初中校长也会听到。

至此,维克托仍不喜欢埃迪,每当维克托去酒吧时,埃迪似乎恰好总是在那儿。维克托在与当地可爱的酒友交朋友,觉得如果他留在家乡,他们很可能会成好朋友。随着维克托与其他酒友继续交往,他见到一位名叫布伦达( Brenda)的有夫之妇。他越来越担心埃迪正在跟踪他,有一次,当埃迪愤怒地把他逼到杂货店的角落处时,他感到很恐惧。维克托更喜欢和其他男人待在一起闲聊,对此,埃迪看起来似乎很沮丧。后来,布伦在他的公寓里共度一晚之后,维克托发现埃迪一直跟踪偷窥他与布伦的往来。

在最后第十四章,埃迪直接指出自己也是维克托:“我就是你”。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具体来说,埃迪并不是真正的埃迪,他暗示他就是另一个维克托。如果维克托能做出其他应对选择,他就会变成他想成为的那个成功人士。埃迪还让维克托无奈地承认,压根就没有瑞秋,根本就没有他说的美好生活。维克托甚至不敢去赴瑞秋的第一次约会,因为维克托缺乏自信,连碰都不敢碰女朋友。维克托这才意识到,自己和埃迪就是一样的人,一样的受害者。最终,维克托只得承认,是初中校长多次侵犯他,而不仅仅是性骚扰而已。这些有违伦理道德的举动,再加上初中校长后来的残忍诡辩托词“你长大了,可以阻止我啊!”足以摧残维克托的伦理价值观和生活自信心,意味着这些伤害让维克托无法过上他想要的美好生活。而这种画饼充饥、一纸空文的美好生活是维克托在小说中所追述的——这一切都是他幻化出来的。小说最后的转折和高潮出乎意外,让读者如堕五里雾中,掩面叹息,不禁感到悲伤、困惑和沮丧,甚至动摇了读者对整部小说的解读阐释,以至于人们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幻,小说哪些是维克托的现实生活,哪些是作者虚构的故事。

三、伦理、道德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与道德是一对同义词,相当于英语的“ethics”和“morals”。前者多带有学理道义的含义,后者多指人际关系中具体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两者类似我国儒家思想的“礼”和“仁”,合起来作一体使用,伦理道德泛指社会道德义务和规范。虽然中西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有差异,但也有“东海西海,心理攸同”(钱锺书语)的元素,国际社会的伦理道德还是有很多相似共通的基本信念、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譬如仁爱、友善、自信、家国情怀等。近期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更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主体的各个成员(包括国家、地区、民族和个人)需要更加关切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分享并遵循共同的伦德规则、共同精神和价值共识,这样才能更好应对种种全球性风险,保证全人类的安全与发展,共创、共享美好的生活。

文学伦理学批评(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是由我国学者聂珍钊原创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有“伦理结”等53个主要批评术语。它“把伦理选择作为理论基础……伦理选择的途径是教诲,而教诲的基本手段则是文学……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文学的任务就是描写这种伦理秩序的变化及其变化所引发的问题和导致的结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

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人为立论前提,以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以获取道德教诲为批评目标,坚持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从伦理的立场研究和解读文学,引导读者阅读、理解、分析、阐释、欣赏和评价文学,从中获取道德启迪和道义教诲。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着重揭示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伦理内涵及其道德启示和教诲价值,剖析其中存在的伦理冲突、伦理困境、伦理结、伦理选择等环节,探讨其与文学作品的人物命运、主题思想、形象塑造、艺术结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作家的伦理观念、伦理思想和伦理传统,并探索文学作品中伦理道德现象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心理来源,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构《微笑》可以窥见当代爱尔兰社会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四、《微笑》中的伦理道德危机

读罢《微笑》,读者不难看出多伊尔描写的虽然都是身在都柏林的维克托及其朋友圈里的小人物,但作者从主人翁维克托(虚构的)生活一角,展示出社会巨变中的爱尔兰发人深思的伦理道德问题,同时又探究身份、冷漠、暴力、性侵、堕胎和权力等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颇具普遍的启示意义。

(一)童年的身心创伤引发伦理价值判断

素有“翡翠之国”之称的爱尔兰,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从古代凯尔特人的遗风,到12世纪盎格鲁一诺曼人的入侵;从新教徒殖民到天主教旗帜下的民族抗争与整合;从自由联邦到共和国的一百多年建国之路,千百年来的政治分合以及宗教恩怨,使远离欧洲大陆中心的爱尔兰生发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和体育传统充满灵性,富有原创,自由奔放。爱尔兰在西欧国家里又是最为保守的天主教国家之一,固执守旧的宗教信仰与自由开放的当代社会生活难以调和,自然生发很多社会问题。同性恋和堕胎就是其中争议很大的伦理道德问题。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仍然认为同性恋和堕胎是犯罪、越轨、有罪和疾病。直到2015年和2018年,爱尔兰才分别通过公投形式,使同性婚姻和妇女堕胎变成合法化。即便是合法化了,这些伦理问题后来依然纷争不断。多伊尔在《微笑》中敏锐地捕捉爱尔兰的时代特点和困扰社会的同性恋、堕胎、虐童、性侵、暴力等伦理道德问题而进行小说创作。

“伦理问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导致矛盾冲突的因素……伦理问题体现的是伦理矛盾或伦理冲突,总是同伦理结联系在一起……而伦理结是文学作品结构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体现。伦理结构成伦理困境,揭示文学文本的基本伦理问题……伦理价值是文学的教诲价值和警示价值,是正面道德价值与反面道德价值的总称”。

《微笑》也揭示这样的伦理问题和伦理价值。例如,小说第一章中,维克托自述他搬回老家租房,住在一个让他想起他40年前小学的公寓里。在寓所中,他看见邻居妇女,就怀疑她们是妓女;查看租房,看见墙上未干的油漆,就以为是血迹。在与妻子瑞秋离婚后,维克托心灰意冷,对爱情、人生和妇女的伦理价值判断发生了很大变化,总觉得他是生活在危险之中、在敌人阵线之后。显然,这是维克托童年不快记忆和心身创伤引发的他对伦理问题的偏见态度和伦理价值判断的扭曲看法。

(二)维克托面临的伦理困境

同伴嘲讽、家庭冷漠和校园暴力引发了维克托的伦理困境。“伦理困境指文学文本中由于伦理混乱而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伦理困境往往是伦理悖论导致的,普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在《微笑》中,维克托的成长经历了虐童性侵的创伤、家庭关爱的缺失、同伴的嘲讽和校园暴力的影响,这些事件都引发了伦理问题和伦理困境,严重挫伤了他的生活自信,不得不做出可悲的伦理选择。无奈接受同伴对他身份的偏见,也导致他的人生失败。

例如,在《微笑》第二章中,维克托记得他在圣马丁天主教男校上学,接受基础教育。刚上初中,他的法语老师墨菲对他产生好感,不断地公开对他说“我无法抗拒你的微笑”。这让他感到尴尬,更使他遭受其他男孩的排斥、嘲讽、辱骂和攻击。同学们总是嘲笑他。“我被拳打脚踢,被吐口水……手臂上伤痕累累……我总被叫作鸡佬……一周三次,一天四十分钟,周五一小时二十分钟……第一年……差不多三年……后来还被这样叫……我当时不知道——现在我仍然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改变了主意,为什么我决定放弃,接受这个角色身份。我想这不是个真正的决定。我只是感觉到两个字——投降”。

再如,在小说第5章中,维克托忆述说,学校合唱指导老师汤姆·琼斯( Tom Jones)来到年长的数学老师康诺利( Connolly)的课堂,强行组建合唱团,同学们“别无选择”,只得不断枯燥地练唱葬礼弥撒赞歌。琼斯还经常开口辱骂同学,动手打人,使得同学个个感到恐惧。况且,康诺利还没有去世,同学们却被迫为活着的死人( the living dead)唱弥撒赞歌,这等于提前参加了他的葬礼,同学们都感到纳闷和害怕,维多克极不情愿参加这种“流血的合唱”。在这个情节描述中,琼斯是个粗鲁吓人、毫无人情味的人,他不尊重学生们的心理感受,强行要求学生们为一个还没去世的老教师排练合唱,觉得学生可以任人摆布,让维克托和他的同学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陷入伦理困境之中,不知所从。在排练中,琼斯用卷起的乐谱猛击维多克的头部。虽然只打了一次,但在他心中却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他站在我身后好多年——永远”。显然,这是个毫无人性的虐童行为,但是人们似乎都对这已经感到麻木了。老師动粗,学生也“从不介意暴力”。中学时代,维克托身心已受重伤。

维克托也告诉过母亲这个合唱经历,可令他不可思议的是,维克托的母亲只是淡淡说声“那好悲伤”,倒是维多克感到惊讶。他希望母亲多点关心,甚至说这是“可恶的”,或许这也能让维克托好受一点。当维克托跟母亲说他是去给还没有死去的人唱弥撒赞歌的时候,母亲只是点点头,且眼睛还是朝着厨房窗外看。母亲的冷淡反应表现了她对维克托的遭遇和困惑漠不关心,她没有关爱自己的孩子。母亲冷漠的言行举止,让维克托觉得雪上加霜,更加无助,这进一步打击他幼小的心灵,进一步影响他对生活的自信,在这伦理困境中难以自拔。

(三)维克托的“伦理结”与人生失败

初中校长的性侵欺凌构成维克托的“伦理结”,阴影萦绕不去,造成他的心身缺陷和人生坎坷。所谓“伦理结”,就是指“文学作品结构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体现”。读者只有读到小说最后4页,才会发现维克托的这个伦理结。

在与维克托的对话中,埃迪反复说出初中校长麦金泰尔( Mclntyre)对他们的性侵欺凌真相:“他不仅仅一次地骚扰你一一还有我,我们。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一次。两次。这是十七次。他强奸了我们,维克托……他强奸你……他还强奸了我。”更可恶的是,校长并没有因此感到内疚,反而找出“你长大了,可以制止我啊”的借口。埃迪指出:“他这是指责我们啊,是不是?”还有,在与维克托的对话中,埃迪也反复指出,维克托虚构编造了他与瑞秋的情爱故事:“压根就没有瑞秋……你见过她吗?……你没有去——你没有出现……——你太害怕了……你抚摸了她,是吗?……并且也被爱抚……我从未勃起过。你能信吗?……一切都是在脑海中,维克托。一切都在脑海中……都是你胡编乱造,整个故事都是这样。”

维克托的这个伦理结——初中校园里遭受的性侵创伤——摧毁了他的一生。维克托由此变得孤独、压抑、犹豫、自卑和痛苦。至此,读者才真正发现维克托人生失败的缘由。

五、结语

教诲是文学重要的基本功能,教诲可以是正面的或反面的,也可以是中性的。而“对伦理问题敏感的人,必须对具体的细节感兴趣。文学的特点是具体细致,人物性格、伦理场景总是通过细节来呈现的”。换言之,文学的细节描写及其蕴含的伦理道德非常重要,这在行在理。在《微笑》中,无论是小商人的粗俗言语(仅“fuck”这个粗口话就出现210次)、堕胎问题的争议、母亲的关爱缺失、父亲的熟视无睹,还是老师的性侵欺凌、宗教问题的矛盾争执,多伊尔假借主人翁维克托虚构回顾的情节,幽默而犀利地指出当代爱尔兰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据笔者统计,《微笑》文本描写措辞中,出现“could have( +Ved)”“would have( +Ved)”和“mighthave( +Ved)”的英语虚拟语句用法就有56处。而虚拟语气的修辞作用就是通过虚拟的肯定表达事实上的否定,或道出不可能或难以实现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爱尔兰当代作家多伊尔创作《微笑》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主人翁维多克倒叙回顾一系列美好生活的情节,在最后的伦理道德的反面,实现作者对世人的教诲、鼓励和劝诫,希望帮助人们抑恶扬善,传达正能量,努力做有伦理道德的人,助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Doyle, Roddy. Smde [M]. Lxmdon: Vintage, 2018.

[2]曹炜.从创伤心理学分析《微笑》中维克托的心路历程[J].名作欣赏,2021(18).

[3]陆建德.文学中的伦理:可贵的细节[J].文学评论,2014(2).

[4]马淑艳.罗迪·道伊尔新短篇引人注目[N].文学报,2003-05-01( 2).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钱冰.后现代叙述策略的内涵和效果——评当代爱尔兰作家岁迪·多伊尔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2004(1). (注:小说Smile暂无中译本出版,文内所引用內容是根据原著由论文作者翻译而成)

猜你喜欢
微笑
《微笑》
Smile
种微笑
保护“微笑天使”
诱人微笑线
微笑
给自己一个微笑
微笑
微笑与距离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