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雕造型研究

2022-05-16 03:27裴磊肖暮
艺术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雕塑

裴磊 肖暮

摘要:随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日益繁荣,各民族间的互动交流也频繁起来,唐代石雕造像的规模与数量大幅增加,再加上当时能工巧匠的建造技术不断提高,唐代石雕造像艺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唐代造像风格。在唐代最著名的雕像当属龙门石窟中的群雕造像。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在隋唐时期发展壮大,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建造技艺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文章以唐代奉先寺的金刚力士石刻造像为例,结合敦煌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知识,探究唐代的金刚力士石刻造型,从而初步揭示唐代这个空前繁荣的朝代的审美艺术。

关键词:金刚力士;雕塑;唐代文化;奉先寺;审美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04

1 选题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

印度的婆罗门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在文化经济空前繁荣的唐朝,开启了它的鼎盛时期。

在隋朝时期,君权神授得到大力宣扬。虽然后来隋朝覆灭,但这种君权神授的意识却作为封建王朝的一种统治方式得以留存下来。唐初的统治者们,一方面将这种文化作为巩固王权的手段,另一方面,又将其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唐代统治者在农民起义后获得政权,因此他们深知农民起义的力量,故他们急切地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使自己稳坐王位。很显然,这一手段在唐朝乃至之后的几千年中,尤其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刻,尤为实用。所以无论他们是否真的对其诚心拜服,这些君王们都不遗余力地在民间大力推广君权神授思想。

在唐朝,上至宫廷,下至乡野,寺庙林立,塔庙相映。数据显示,光洛阳佛寺就有1 367座,当时所谓的“国家大寺”有5 000余所,天下兰若40 000有余,以至于当时著名诗人杜牧都不禁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除了寺庙之外,唐代君王还建有大量石窟塔洞。可惜的是,现今仅存石窟约127个。但这些数据可以充分体现敦煌艺术在唐朝这一时期的全盛面貌,也可以看出当时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对古代人民生活的影响之深。

唐朝在吸收了前朝和印度的多种石刻造像风格后,再经过世俗化和人性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造像艺术风格。众所周知,唐代以丰腴为美,这一审美习惯也体现在当时的石窟造像上。这一时期的造像与前朝和印度本土的造像大有不同,无论是动作姿态、面目神情、衣着服饰还是身形特点,都有独特魅力。具体有何不同,下文通过信息对比进行详细阐述。

1.2 研究意义

雕像,自古以来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实物体现,同时,它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多年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唐代是石刻造像发展最鼎盛也是最出色的一个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石刻造像可以了解这个朝代的艺术价值、审美标准以及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当中规模最大也是造像技艺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其中的艺术群雕不仅代表了盛唐时期雕刻技术的最高成就,更是高居中国雕塑艺术的巅峰,被称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

金刚力士石刻造像是龙门石窟雕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可以看到唐代百姓的阳刚之美,不仅可以了解到唐代的文化、经济生活,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文章以唐代奉先寺的金刚力士石刻造像为例,先对唐朝力士石刻造像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比对其他时期力士造像的不同之处,从而分析唐代的雕塑艺术文化特点,了解唐朝时期雕塑艺术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唐代高超的雕刻工艺进一步展现了这一时期精美的艺术风格,突出了这一时代的浓厚文化底蕴和审美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就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对于唐代金刚力士雕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唐代金刚力士所呈现的是一种健壮有力的典型形象,那怒张有力的肌肉和雕刻切削平直如刀的衣裙,无不展露出蓬勃的生命力和雄健刚劲的气势,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珍品。在描述金刚力士造型的相关著作及文献期刊当中,梁思成先生所著《佛像的历史》一书中对各朝代的雕塑做了一个简要的评述:“汉代的粗犷,六朝的妩媚,唐代的成熟自信,宋代有洛可可式的优雅。”还有诸如霍旭初所著的《龟兹金刚力士图像研究》也表明了唐代石刻造像的特征:虎背熊腰,孔武有力。段文杰在其《唐代前期的敦煌艺术》中提出,在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的盛唐时期,唐代石刻造像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巨型佛像的出现,二是写实手法的迅速发展。从唐代金刚力士的造型来看,它以写实而富丽的风格见长,比例适度,体魄健壮,显示出盛唐写实而雄健的风格。王子云在其所著的《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下)》中,纵观中国雕塑史,自商到盛唐,雕塑的对象由神仙鬼怪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主。而雕塑的规模及体积也逐渐变大夸张,如乐山大佛等雕塑,占有半山之高,令人无不仰望兴叹,进而心生敬畏。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张海童在《中国传统雕塑中石窟造像观研究》中描写了各时期的石刻雕塑造型,其中唐代造像体量饱满厚实,典型化的性格刻画表现丰富,体现了在太平盛世之下,人們由于生活安逸而逐渐追求富足丰腴的审美情趣。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雕塑研究中,从埃莉奥诺拉·卢西亚诺所著的《文艺复兴时期青铜器的黄金时代》中可以看出,国外的艺术家通常都将神的形象认定为最完美的人,所以无论是在造型神态还是体量特征上,无一不是依照现实的人来摹写。而国内艺术家则将神营造成似人非人的形象,接近人却又凌驾于人之上,表现出一种神秘而又亲和的气质与境界,使人们在参拜时,既感觉到亲切,又感觉到他们的威严不可侵犯。

2 唐代奉先寺金刚力士概况

2.1 金刚力士概述

2.1.1 金刚力士的来源

在古经典籍中,金刚是坚固、光明、锐利;金刚,是他能摧坏一切,一切无能坏他;金刚,是金刚石、金刚杵、金刚钻、金刚铃……金刚,是般若,是菩提,是真如,是大无畏……金刚力士,在印度文化中是婆罗门教释迦牟尼的守卫者、护法神,原名“那罗延”,源于印度神话中的夜叉和那罗延天。当印度的婆罗门教传入中原地区后,经过数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群体,当时中原地区便将这些守卫者统称为“金刚力士”。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掌权者的需要,佛教普度众生、抚慰人心的教义被有选择地吸收进了中原地区,成为古代君王贵胄巩固王权的一种手段和力量。由于封建君主的有意宣扬,这些神王尊者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的功能性加强,地位不断上升。就金刚力士来说,其种类就演化成了两大类别,一个被称为密迹力士,另一个则被称为金刚力士。在这里主要探讨和研究的是金刚力士造像,在经书典籍中,他们又常被称为持金刚、金刚夜叉、金刚手等。

2.1.2 奉先寺金刚力士特征

佛文化在李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佛文化中不同身份的神王的形象特征、衣着装饰、动作姿态在中原地区慢慢固定下来,成为如今大众熟知的人物形象。金刚力士刚传入中原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在印度石刻造像中,我们无法就单独的形象和姿势来判断哪些是金刚力士,哪些是密迹力士。现在常见的金刚力士大多是唐朝时期遗留下来或者演变而来的形象。

奉先寺中的金刚力士成双成对地出现在洞窟门口,两脚分别踩在高低不平的崎岖山石上。在外貌上,通常上身赤裸,下身只着一件短裙,一手在胸前举起,五指极力张开,另一只手则持着金刚杵,两眼暴突,杏目圆睁,怒目而视,面部神情威严而庄重。浑身肌肉隆起,体魄健壮,虎背熊腰。整体造型类似于现代生活中的健美选手。

2.2 唐代奉先寺金刚力士造像特点

2.2.1 奉先寺金刚力士身形特点

奉先寺是唐朝上元二年建造完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之地,通过对奉先寺石刻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精髓。首先可以观察奉先寺的两座金刚力士,对它们的身形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唐朝的雕塑造诣[1]。

(1)衣着服饰特点:如图1所示,他们头顶束着宝冠,胸前佩戴着各式各样长长的璎珞,下身系着一条短裙,衣纹褶皱流动飘逸,似乎要迎风飘起,手腕、腰部均配环带。因为是皇家制造,所以他们的衣纹装饰都极尽奢华,非常庄严。

(2)面部特征:相同的是他们的头部体积都非常夸张,方形脸上肌肉横生,上挑的眉毛和面颊的颧骨都表现出山岳般的起伏。不同的是右侧石像粗眉大眼,杏目圆睁,怒目而视,表情严肃,展现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仿佛时刻在瞪向一众妖魔鬼怪。而左侧石像神情则庄严肃穆,仿佛在凝神屏气,展现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3)身形比例特点:他们整体身形呈“S”形走向,头部、胸部微微倾向一侧,整体动感十足。其造型矮壮,非常结实,脚下踩踏着小鬼夜叉,左侧石像略显恬静之姿(见图2),右手臂半抬起,托举着一顶宝塔,左手叉在腰间。右侧石像则略显夸张(见图3),左手合起施无畏印,右手在身侧握拳,身材魁梧,体态壮硕。整体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肥感,浑身肌肉突起,既符合解剖学原理,又加以适当夸张,充盈着一股雄壮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仿佛浑身每一块肌肉都要跳将出来,将唐朝武将的威严与雄壮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力展现了盛唐时期所崇尚的男性阳刚之美。

综合来看,奉先寺的两尊力士石刻造像在当时均已摆脱前朝石刻造像抽象写意的特点,转而走向写实,衣纹褶皱线条更加流畅飘逸,随着身体曲线而辗转起伏,显示出当时的雕塑艺术家对人体自然形态的把控能力,其造型也呈现本土化和世俗化,受印度艺术形式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也是由于力士造像没有佛、菩萨等固定程式的约束,当时的能工巧匠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使之更加接近唐朝武士的造型特点。从力士石刻造像的身形特点可以看出,唐代极力推崇力量之美,也可借此了解到唐朝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之强盛。

两尊力士造像整体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每尊造像均肌肉突起,青筋暴露,关节强劲,集中表现了唐朝男性的刚毅与雄厚的气势。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石刻艺术家开始注重人体解剖的关系,实现了造型风格的重大突破。还体现了唐朝艺术家们石刻造诣之高,甚至影响了后世乃至日本等周遭各国的雕塑艺术风格[2]。

2.2.2 其他时期金刚力士彩塑特点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雕塑均有不同的风格特征,这与各个时期的文化风俗和经济实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对其他时期的石刻造像,不仅可以梳理中国雕塑艺术的演变史,还能了解到各个时期的审美文化。

(1)北魏时期:这一时期的金刚力士造像大多身披厚重的长袍,两袖宽大。一手持金刚杵,放于腰间,另一手举在胸前,五指张开,掌心向外。造型特点是细颈削肩、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华丽繁缛,整体造型清瘦秀劲,这与后来唐朝丰腴的石刻造型风格有着极大的差距。

(2)隋朝:这一时期的力士造像皆上身裸露,展现出健美的肌肉和体魄,右脚支撑重心,左脚作虚步,似乎准备时刻出击降服妖魔,表现出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石刻造型开始转变为矮胖壮健、隆胸宽肩的体态,逐渐与后来的唐朝造像风格相接轨[3]。

(3)宋元明清:由于受到战火的波及,经济文化发展渐渐疲软,对当时的中原文化产生了极大破坏,佛教文化也逐渐呈现匮乏颓圮之势,在艺术特色上,开始变得平易近人、典雅亲和,但失去了唐朝石刻雄伟壮阔和庄严巍峨的气魄。这使得后来的石刻艺術再难有极大的突破发展。

3 唐代石刻造像特征

3.1 唐代审美风格

从奉先寺的金刚力士石刻造像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雕刻手法由前朝的意象转向了具象,开始呈现世俗化和本土化的风格特点。这一时期的雕塑家敢于吸收外来文化,并结合本土的民族文化,从而使本土艺术大放光彩,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大胆突破旧时风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4]。盛唐时期,艺术家们通过对人体解剖的研究与学习,锻炼自己的雕刻技法,当时的石刻造像精美绝伦,特色鲜明,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形式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唐代石刻造像技巧的精湛,引领了我国后期的石刻造像艺术发展,也为中国文化历史贡献了大量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3.2 唐代雕刻特点

奉先寺力士造像全身各处雕刻刀法都不尽相同,浮雕、圆雕和阴刻等雕刻方法結合,层次分明,写实感尤为显著,根据两尊力士身体姿态的不同,或作出肌肉凸显之感,或作出衣物贴体之感。虽从中可以看出不同雕刻刀法,但主要还是以圆雕为主,其他雕刻方法辅之。

唐代佛教造像多以圆雕形式出现。圆雕是完全或者比较立体的雕塑造型形态,观者可以从多方位进行欣赏,通过不断转换视角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艺术造型形象,圆雕在雕塑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通过强调体面结构来突出雕刻物的体积感[5]。唐代流行新圆刀法,逐渐代替了前朝的平直刀法。这使当时的石刻造像整体造型夸张却又不失写实之感,线条无不流利顺畅,雕饰无不精致清晰,处处显示出唐代雕刻技艺的精湛之处,可以称得上是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上乘之作。

4 结语

石刻造像经过不断改进和融合后,终于在唐朝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唐代石刻造像身躯比例和谐,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力士造像怒目圆睁,肌肉丰满,造型夸张,浑身充斥着一股力量感,这些无不展现着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以及百姓生活安逸富足的时代特点。

奉先寺的金刚力士石刻造像是唐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这些石窟雕塑是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彻底了解当时的文化风格,才能进行更好的艺术创新。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空前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历史上四方经济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应学习这段时期的艺术创作态度,取大家之长,补自己之短,融会贯通,方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唐代雕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在于其自身高超的雕刻技术,更在于他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他们的智慧和思想的结晶,都是现代需要学习和继承发扬的优秀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 刘景龙,李永强.洛阳龙门奉先寺遗址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01(2):10-20.

[2] 任凤霞.龙门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特点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20):182-183.

[3] 弓晓.川北地区隋唐时期力士造像的发展与演变[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8.

[4] 阮考.论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的本土化与民俗化特征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3.

[5] 翟春玲.唐代石刻汉白玉天王俑[J].文物世界,2004(4):44-45.

作者简介:裴磊(1979—),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肖暮(1996—),男,湖北黄冈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石刻造型。

猜你喜欢
雕塑
巨型雕塑
创意纸雕塑
闻一多像(雕塑)
活的雕塑
雕塑类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雕塑动态
室外雕塑的尺度
何为雕塑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