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独树一帜

2022-05-16 14:25王政南
艺术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

摘要:如今,计算机图形技术快速发展,雕塑创作者表现出的作品形式也逐渐多样化。数字雕刻或建模作为十分受欢迎的手段,材质作为最终作品表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在数字建模还是传统雕塑上都要对其内容进行设计与打磨。文章从制作流程、鑒赏形式等角度分析数字雕刻材质从诞生之初的模仿现实材质,到如今发展出区别于传统现实材质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审美特质。

关键词:数字雕刻;材质贴图;艺术语言;审美特质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04

数字雕刻材质的艺术形式与审美体系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其起源于有别于传统现实作品的材质,从而发展出了一条从最初的模仿到如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的道路。

1 流程造就独特

数字雕刻与传统的雕塑手段相比,虽在部分内核上有相通的思想与观念,但其毕竟是基于数字软件将实体雕塑的创造过程尽可能还原。受工具、工艺流程等差异的影响,创造过程也不尽相同[1]。不论是数字雕刻还是传统雕塑创作,涉及的材质都避不开两个过程:选择意向材质和真正实施制作。而选择过程中的时机、范围与制作流程中主体对象、环境的区别会产生较多的差异。这些存在于流程中的差异最终会反过来影响数字雕刻创作成品,具体体现在其具有的独特特质。

1.1 选择材质理想化

一般讨论到传统雕塑创作所采用的材质,不外乎泥土、石膏、水泥、石材、木材、塑料与金属等材料。新形式里以现成品等为原材料由于个体性、独特性太强而难以概括。创作者一般根据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预算、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材料。

数字雕刻则不然。作为现实世界延伸出的一项模拟工具,数字雕刻没有现实世界的物理属性。其所依附的虚拟空间是由一堆数字算法和方程组成,是一个没有广延的世界[2]。为了避免在人造的虚拟空间中感觉到过度的怀疑与迷失,在数字建模里也需要引入材质的概念。

从早期手绘贴图发展到如今PBR(一些在不同程度上基于与现实世界的物理原理更相符的基本理论所构成的渲染技术的集合)技术的大行其道,其实也是模拟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世界材质的不断努力。基于写入渲染器内核的有关遵循光学原理的代码,除了漫反射以外增加了更多通道。这在很多方面对现实世界的材质进行了数字层面的转化,让使用者得以从参数或平面入手,以快速获得需要的效果。

从模拟现实世界材质的本质来看,数字材质有相当一部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以尽可能真实作为目的。但是它不仅限于现实生活存在的材质。任意一项参数拉至极限可能在现实世界就难以表现,也可以任意使用现实世界难以承担价格的材质。市面上众多软件会提供足够预设,并且伴有可以从头开始创建的选项。根据创作者的逻辑,此时无须考虑物理法则与市场价格限制,只需要思索如何将表现创作理念最理想化。

1.2 制作流程安全、标准化

前文提过传统雕塑制作常见的材质往下细分能够分出很多类别。不同材质的加工方式流程需要根据其性质考虑安全性。以泥土为例,完成形体制作之后,若想要在形式上接近成品,烧制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如今不乏窑洞与燃料,烧制周期、陶器最终的外观与健康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就雕塑制作过程而言,陶瓷事实上非常有害。最基本的危险是吸入其中含有自由硅(SiO2)的尘土。自由硅导致毁坏性的难以治愈的硅肺病[3]。在上釉所需要使用的原材料中还混有部分有害物质。

数字雕刻的材质制作开始往安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安全化指与传统现实材质相比,不需要考虑材质加工的安全。标准化根据不同项目的差异性要求,对项目模型的材质制作流程与规范虽然会产生小部分出入(具体表现在不同项目对于面数、贴图大小的要求,软件环境众多),但是总的方向与思维方式不变。一般来说都是处理完模型之后绘制材质软件需要的贴图并输出。主流材质绘制软件一般都具有相对丰富的材质库,可以快速附上相对接近的材质以查看大致效果。然而绝大多数材质仍需要创作者的个人设计与最终调试。

调试作为与最终输出效果相适配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其他贴图绘制软件里绘制的效果和输出的实际效果一般会由于深层技术的原因产生或大或小的差距,包括颜色、光感、凹凸程度的差异。即便如此,数字雕刻材质制作的流程与涉及不同材质动辄更换团队的传统创作相比,不同风格的数字材质制作的流程更加标准。需要手绘的风格可以多使用不同纹理的笔刷,需要写实风格的可以多绘制不同通道的贴图,但是前后模型的处理还有收尾调整的差异都不大。标准化的流程提高了效率,在后续设计可视化、模仿(拟真)风格里有所表现。

2 数字雕刻材质的艺术语言

2.1 模仿(拟真)

模仿(拟真)从较早的仅能从明暗着色、简易的光照模拟等发展到现在水平,足以以假乱真甚至能以此为基础延伸出更多风格,至今仍然是数字雕刻材质的一大重要表现手法。模仿部分能根据拟真程度从极简到真实到繁复划分。极简,顾名思义是在模型的基础上不进行过多的材质制作,仅使用真实的光线渲染来辅助表达作品,是早期人们对数字模型的固有观念。

真实部分在当下应用也比较广,真实一般意味着高级别(多为影视级)的拟真水准,在目前的3A游戏或火热发展的AR、XR也有丰富的应用。这部分艺术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营造真实的氛围与临场感,以改善参与者的观感体验。细节是影视创作中体现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而表现细节的逼真度当然少不了3D纹理材质对情景气氛的烘托[4]。因此在材质制作时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会利用PBR等技术配合大量通道与高分辨率的贴图。

在真实光线的辅助下,材质细节上的不断堆砌形成了拟真部分最后一种偏向繁复的形式。此类形式得益于数字雕塑在创作时技术的更新迭代,从而大大降低细节的创建与复制难度。具体体现在模型创建时的阵列与镜像操作或雕刻细节笔刷的制作,并可能伴有贴图烘焙操作。当然制作此类风格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如3D艺术家光叔(许喆隆)的许多作品从原稿到成品足以看出其深厚的功底与创造力(见图1),是技术与硬件还有创作者的配合使这类艺术语言成为可能。

2.2 特殊风格化

除去追求真实部分的艺术语言,基于数字雕刻延伸出的材质特殊风格如同现成品艺术一般,原材料(这里所指的是各类插件与渲染器,甚至后期)也是各种标新立异,难以概括涵盖。常见的特殊风格有三渲二、低多边形、绘画或立体构成等形式。

三渲二一般是将模型根据打光产生的亮部与暗部使用色块进行区分(见图2),还可以根据需求勾线以增加作品的二维观感。目前已经在动画制作中投入使用。

低多边形风格在早期计算机水平较低时流行过。现在随着手机的发展为了适应相对低的运行能力,此类风格再次盛行并且搭配更成熟的配色,如手机游戏《纪念碑谷》具有的独特、简洁、静谧艺术语言。

以数字雕刻为基础转换艺术形式自成风格的创作者也有不少,如擅用模型网格在模拟现实环境时营造超自然、震撼图像的美国3D艺术家查德·奈特(Chad Knight)(见图3),还有对材质有独特审美以追求某种具象的现实主义的法国CG艺术家让·米歇尔·比霍雷尔(Jean-Michel Bihorel)等。多种独特又鲜明的风格构成了拟真以外数字雕塑材质的独特艺术语言。

3 数字雕刻材质的审美特质

技术发展到如今,照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早已不再是新鲜事。3D打印技术的发展也让三维模型不再只是停留在屏幕的表现形式,故数字雕塑不仅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表现,也可以通过实体模型在现实中表现。而材质的审美特质与表现形式、途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些也将成为分析数字材质审美特质的重要因素。

3.1 实体

根据流程创作下来的一件实体雕塑作品,不论传统流程还是数字雕刻,毫无疑问,材质的表现形式首推其实体性。照片、视频所能够表达的终究只有一个或多个有限且不自由的角度。而时常能够听到身边的人观看完某些艺术作品后说“果然还是到现场去看才有那个感觉”其实并不意外。制作一件传统作品,作者之所以要按前面介绍到的繁复、工程量浩大的流程实施,就是为了提供一个不会被像素、设备所局限的,能够为人所直接体会、鉴赏到的艺术品。而且只有置身现场,作品的材质、体量、使用较多现代语言或者现成品装置所表达的氛围才能更清晰地为观者所认知。布展也是一门艺术,在实体作品有材质需要追求昏暗环境下的表现效果时,需要光照来获得良好观感效果的照片一定会先被舍弃。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场效果。

当然不能直接就判定以照片为首的多媒体传播形式缺乏意义,但也不能否认通过这类传播方式容易忽略掉的作品材质具有的细节美与独特美。烧制时产生的气孔、历史留下的痕迹、材质的表现力度都远不及现场自己的解读。在实体层面,数字雕刻制作材质避不开传统工艺与现实材料的限制,因而在审美与鉴赏方面也没有过多的特殊之处。

3.2 虚拟世界

数字雕刻材质表现与欣赏的主场毕竟还是以网络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在这里,数字材质独特的审美特质开始有所体现。鉴于三维模型的可复制性与大部分客户端不具备完美读取模型能力的现状,创作者一般都选用图片或视频等渲染形式输出,或者打包成应用以配合各类设备的使用。分析时最好将其按目的与手段划分。

如果是以数字雕塑为目的直接进行最终输出的3D艺术家,其材质的制作与调整必然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很多作品表现出来的是绘制完高模后导入外部渲染器。这一类作品往往会在模型的细节上特别精细,然后根据能直接赋予的材质再使用顶点着色器对其颜色进行编辑。原理有些类似手办或者3D打印成品的涂装,最终效果会更趋向唯美纯粹的风格。当然也有很多使用高清贴图素材生成置换等再额外绘制贴图渲染,不过流程相对烦琐。这类作品在输出时大多还要注意主体在画面的比例、光影,然后再做一些后期,和输出原画、摄影作品有相通之处。鉴赏时,更多人关注的是材质在作品中的表现是否能契合创作者所想表达的世界观设定、内容与故事性等。

对于导入引擎的资源,材质表现会依靠拓扑低模与高模烘焙得到众多通道的贴图,从而利用法线、凹凸等贴图来表现高模的细节。由于制作贴图方式的差异,相对于直接绘制高模,使用Substance(3D纹理绘制系列软件,其中包括四款专业级创意软件和一个3D资产库)系列等软件制作的PBR材质在快速表现脏迹、材质之间的包含关系方面还是有着独特的优势。不过毕竟是经过拓扑的低模,虽然材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掩盖低面模型的粗糙,然而终究经不起仔细推敲(不过对于用户群体而言没有必要)。这类情况的评价或者鉴赏标准在于代入感,违和越小,水准越高。

而当数字材质表现作为一种预览的手段出现在项目的前期,那么它的优势往往在于快速、方便与直观。新款电子产品发布、公共艺术项目设计的概念表达很多都会使用数字材质制作渲染图。毕竟对于数字材质来说,烘焙完贴图后(简单的甚至可以直接赋材质)的制作是可撤销、易于更改的。以颜色作为最直观的例子,在拾色器上的点选与传统材质制作上,需要从材料、流程顺序考虑颜色的局限性,通過比较就能得出结论。制作此类艺术品的审美标准在于工作流程的可视化和项目创意的快速模拟效率带来多少便利。

4 结语

从开始的模仿现实材质,到现在较多艺术语言和审美特质的独树一帜,数字雕刻材质到如今仍在不断发展,丰富属于自身的一套体系。这一点从更新越加频繁的各类3D主流软件或者令人眼花缭乱的插件就能看出。此外还有很多基于数字雕刻后期刻画材质的其他手段。不过在为这一领域焕发的新兴生命力、投入的技术力感到震撼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在数字材质广泛应用的领域如游戏、流程标准化的项目团队等时常会出于盈利的目的为资本所控制,而这对于其艺术体系的进步来说几乎毫无用处,很多时候甚至会对受众人群产生较大影响而起到副作用。

一些传统理念如贾克梅蒂、杜尚等人的著名理念在数字雕刻范畴目前也难以实现。除开商业或者资本的因素,数字雕刻与材质的可复制性和迄今为止建立的体系都会导致类似理念的难以存续。然而随着近期热门的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与众多团体或个人的入局,在关注数字资产所有权等相关概念后,或许可以期待出现创作者如当年杜尚等人对数字雕刻材质领域的彻底反思,从而在艺术层面再进一步。

当然,数字雕刻与材质毕竟从流程等很多基础操作、目的开始就与传统雕塑相去甚远。虽有思想或审美上的相通之处,但毕竟深受现代社会文化、技术、资本的影响,该领域很多创作者的精神追求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来究竟是多种艺术形式共存,还是更受限于商业目的,抑或是新技术、社会背景引领新的艺术风潮,都值得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黄甦.解析数字化背景下雕塑艺术的创作和呈现[J].艺术品鉴,2021(3):93-94.

[2] 罗舜元.“技术的反思”:数字建模与传统雕塑[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1.

[3] 奥利弗·安德鲁.现代雕塑家手册[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28-29.

[4] 李雷鸣. 3D纹理材质与虚拟现实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大观,2017(6):124-125.

作者简介:王政南(2001—),男,浙江杭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雕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影视作品中语言的曲指性分析
幼儿园美术活动浅谈
动画中国画符码之运用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与革新
中国画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核心探索
“窄元音宽发”在播音主持语音基础与发声课程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