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画的发展现状及美学特质

2022-05-16 14:30王磊王佳丽
艺术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写意画中国画

王磊 王佳丽

摘要:寫意画是在东方思维的沃土之上生长出来的大树,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突出的审美特质。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古代的文学思想有关,也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写意画,有着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艺术最突出的审美特质,是区分民族艺术绘画方式和西方绘画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现代写意画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如果对写意画的发展放任不管,采取冷漠的态度,最终会导致写意画和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丧失。文章旨在分析写意画的发展现状、美学特质,使人们了解到写意精神的重要性,促进写意画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写意画;美学特质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4

很多人分不清外国艺术和中国艺术的不同。黑格尔在著作《历史哲学》中对中国艺术轻率地评论道:“他们还不能够表现出美之为美,因为他们的图画没有远近光影的区别。”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写意性,黑格尔还未认识到中国绘画是一种重“意”轻“象”的艺术。中国画从觉醒以来,就不甘于仅描摹事物的表面,而是追求更高的审美。绘画的目的不在于形象的再现,不执拗于模拟表面,而是着意表现对象的外在精细。绘画工整细腻,偏重于形式之外的情感表达,“大小惟意,而不在形”[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绘”,中国画称为“写心的艺术”即写意。徐渭以卓越不凡的写意画闻名古今,他笔下画的虽是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但在他的笔下摄人心魄,给予观者强大的心灵震撼和视觉洗礼。徐渭将生命的内在悸动寄托于花鸟果蔬,在笔端宣泄心灵深处的哀歌,在形式和精神上融为一体,可谓书画艺术攀登的标杆。不求形似求神韵,所画作品就是内心的风景。所谓“意过于形”,写意性才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重要标志。

1 当今中国画坛状况

1.1 写意画的发展情况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艺术家们在绘画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产品创作,能够根据科学的指导将绘画造型逐步规范化,这种方法提高了创作的效率。但其背后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1世纪的中国已不同于古代中国,古人“游于艺”的绘画目的很难再适用于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绘画也不仅仅是为了娱乐,陶冶情操。绘画的娱乐性质削弱,因而客观地评价写意画具有历史局限性。相比工笔画家,能创作写意画并长期贯穿艺术创作始终的画家在全国范围内可谓凤毛麟角。写意画的生存环境和展示空间已逐渐萎缩,大多数机构很少愿意投资举办写意画展,全国举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写意画展也寥寥无几。目前很少有写意创作者施展拳脚的地方,在各类美术展览中,以写实为主的工笔画占了多数,获奖和入选作品大多也是工笔画作品。写意画逐渐边缘化。

1.2 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对比

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放眼望去,工笔画大行其道。盛行工笔画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工笔画只要选择对了主题思想,刻画精细,拿奖的概率要比写意画高很多。康德认为,艺术审美是纯粹的,不夹杂任何的利害关系。可现实是,无利害关系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在快节奏、充满焦虑的社会中,能够潜心艺术创作,不功利地看待艺术很困难,所以有些画家选择放弃写意画,转而进行工笔创作,实属无奈之举。相比写意画,工笔画在技法上简单很多,在工笔画的用笔中,一般都是中锋运笔,没有写意画的笔法那么多变。工笔画要把客观物象外在的特征一一地表现出来,把重点放在对形体的追求上,工笔的线条不足以表现画家的情怀,所以在发挥笔墨的创造性和注重内在意志的表达上就相对弱一些。

一旦画家掌握了工笔画法,仅凭高超的绘画技巧就可以游走画界,进行批量生产,这样的画家创作一幅和创作一百幅没什么区别,这样的艺术更像是一种复制的艺术,毫无作品创造性,殊不知艺术崇尚创新。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独创性,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创新,长此以往,会使欣赏者味同嚼蜡,毫无审美体验,甚至工笔画的发展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写意画创作要比工笔画难得多,写意画的用笔方法也比较多变,在绘画时可以用楷书、篆书、行书、草书任何一种笔法入画,也可以用中锋、侧锋、逆锋。总之,写意画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写意画的线条变化丰富,笔法奔放、不拘一格,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

写意画注重形而上的内涵,重在表达绘画的内在意味,不在于形体刻画的精细与否。写意要求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是艺术家性情和自我意识的个性表达,作品中要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写意画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不是依靠大量精力和时间,而是人生的体验和生活的积淀,经过艰苦的劳动,长期观察体验的结果,绝非信手拈来,是需要慢慢“养”出来的。正如齐白石所说:“工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2]

笔者将写意画与工笔画进行比较,并不是简单地比好坏、比优劣。比较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是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探讨其特性和共性。如唐伯虎所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3]它们都受益于中国的书法,书法中笔法很丰富,又是可直接拿来当现成的绘画手法。总而言之,写意画与工笔画都是我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风格、背景、表现手法不相同,使艺术领域呈现出纷呈的新局面,在美术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无论是哪一种画法,都有独特的美,并不存在谁优谁劣。

1.3 西方思潮下的中国画发展现状

近代以来,中国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的社会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中国艺术。在这样的趋势下,认为“惟西洋之猛药可医治我华夏之积病”[4],有些艺术家在外来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迷失了方向,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对民族文化也开始变得不自信起来。一些人试图用西方的科学方式改良中国古老的艺术,中国画作品中充斥着西方造型的元素,不少贴着中国画标签的作品被打上了西画的烙印,完全背离了国画创作的初衷。大多数国画作品一味追求客观物象造型,沉溺于视觉上的表面形式追求,忽视内在的生命体验和事物的本质,失去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反而丢失了中国画的内在韵味和写意精神,也失去了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中国画家從来都不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单的描摹,很多画家用西方焦点透视的造型方法来展示中国故事,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作品把造型放在了首位,刻画一丝不苟,反复描摹,画面中充斥着造作工凿之痕,其尺幅之大,片面追求高厅阔壁的气派。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大巧如拙,反而本末倒置,致使艺术创作似乎变成了精工描摹的比赛,竟不知中国画的创作放在第一位的不是造型,而是气韵。殊不知高雅由气韵生,画面中没有气韵,何谈高雅之作。“写”的精神丧失,作品没有真挚的情感和意味深长的思想内涵,缺乏基本的笔墨精神和法度,也缺少了中国画的内在气韵和艺术精神,这样的艺术作品很难使欣赏者产生审美体验和共鸣,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终会被历史的浪潮淹没。

正如著名德国画家门采尔所说:“艺术家创造和完成的总是他那个时代所追求的东西……艺术在过去和将来都是与精神发展的每一起落共同前进的……正如人类是一个整体一样,艺术家也是如此,而且是他们时代的一部分,并服从时代的要求。”[5]面对中西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住中西艺术的契合点,抒写时代主旋律,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艺术作品,成为当今艺术创作者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2 写意画的审美特质

2.1 笔墨

现在一般认为的写意画,是指以笔墨效果表达出作者内心情感的中国画。笔墨二字并不是一开始就产生的,中国早期的绘画作品还是很讲究“骨法用笔”。从传世的大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出,刻画物象只是一种单纯的线条勾勒,用笔只有轮廓上的说明,有笔而无墨。

唐代李思训的青绿金碧山水、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也同样重视线条和用笔。此后中国人的审美形式发生改变,中国绘画改变了求形似的目的,发展出更为本质、观念、哲学的“墨”,绘画一步步走向更纯粹的观念。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王洽创“泼墨”之法,两者可以被看作是写意画最早的先身。谈到写意画,总是离不开对笔墨的探讨。从“笔”扩展到墨,“笔墨”二字合称,成为写意画(也可说成中国画)的主要核心。写意画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其他民族绘画的道路,在世界艺术潮流中孑然一身、孤身自傲。

笔墨作为写意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这种表现形式上高度程式化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成就,也有它的特点,容易趋向只重笔墨情趣,流于形式。笔墨形式主义的危害曾在我国清初画坛出现过,以正统派为代表的清初“四王”就把笔墨奉为圭臬,他们在艺术上醉心于前人的笔墨技巧。这样的论调导致中国画的衰落,最终走向了空洞乏味的笔墨形式主义。

纵观整个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清初“四王”几乎把中国画推向了死亡的边缘。直到石涛提出“我自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才得以一扫时弊,扭转了画坛万马齐喑的局面。这不得不激起当今中国画创作者对笔墨形式主义的深刻反思。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局限性,笔墨只能是写意画创作的手段、载体,而不是目的。从最终意义上讲,笔墨是为意象、形神、艺术家服务的。吴冠中先生说:“所谓笔墨,就是技巧,……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技巧是和人、和艺术家在一起的,是仆人,是艺术家的奴才,而一旦由奴才支使主子来作画,那么艺术就不复存在。”[6]

2.2 意象

意象是写意画创作的关键阶段,也是写意画一以贯之的艺术准则。意象是写意的基础,写意是意象得以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意象和写意有着密切的关系。“意”与“象”两者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易传》。在《易传》中首次将这两个独立含义的词汇链接成一个完整含义的概念。“意”和“象”原是两个词汇,为何后世能将其联系起来成为单独意义的一个词语,显然中国艺术受到了道家老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子“天人合一”的理论成为影响中国人思想的核心成分,形成了中华民族“合二为一”的自然观、人生观,渗透到了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

诗歌善于抒情,书法的用笔也有利于画家表达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讲合,不讲分的。意和象要合,人和画要合,情和景要合,形和神要合,书法和诗歌、绘画也要合。

《易传·系辞》提出了“立象尽意”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7]由此可见,“意”的重要性远大于“象”,“立象”的意义在于“尽意”。在中国美学范畴里,“意”不是简单抒发思绪,还要和客观世界的“象”合,借助具体的形象来充分表现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意象观在之后的朝代一直发展更迭,中国画重“意”轻“象”的艺术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意象观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中国绘画的中心向写意转变的重要因素。

3 结语

写意画作为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美学和笔墨技法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绘画“意象观”“传神论”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具体手段,具有华夏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基因。然而,当代写意画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和其他原生态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样,如同京剧、皮影戏、木偶、铜器等,生存空间已逐渐萎缩。所幸明清时期写意画有了显著的变革和突变,还出现了四僧、扬州八怪、海派等众多名家。近现代写意画继续存留和发展,出现了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等画家。正是他们的艺术实践与努力,使写意画获得了长达百年的最好发展时期。如果没有这些锐意进取的写意画家们的贡献,今天也许在中国画坛上就看不到写意画的痕迹了。

写意画与生俱来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代的写意画已经不再具有古代写意画那种展示优势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在写意画的展示已经不再具有文人情趣。写意画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发生深刻变化,乃至脱胎换骨,才能化危为机。齐白石大师就为后世提供了改良写意画的范例启示。

齐白石早期绘画主要是学八大山人,作风冷逸,缺乏鲜明的个人风格。初到北京,除了陈师曾这位伯乐外,无人能欣赏他的绘画,他曾说:“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在艺术上,学习辉煌的艺术成就未必辉煌,只有超越辉煌的艺术成就才能辉煌。衰年变法是齐白石一生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他吸收民间绘画单纯火爆的色彩和纯真浪漫的情趣,画风更为热烈活泼,充满泥土、蔬笋气息,把一股清新的乡野气息带入艺术殿堂,使之完全摆脱了八大山人的藩篱,才有了现在突出的艺术成就。如果一味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只会被历史遗忘。

现实是发展的,反映现实的艺术也应是发展的。所以强调的笔墨精神应是笔墨追随时代,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写意画家应关注社会进步、民生之意,积极为人民大众服务。除了创作千余年的传统题材,如山水、花鸟、古典人物等,当代写意画家还是有很多民生百态可以画的,如市井小民、街巷小贩、校园儿童等。同时应自觉承担起抒写时代精神的重任,创作出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41.

[2] 侯君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艺术美学思想探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3] 唐寅.论画用笔用墨[C] //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19.

[4] 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8.

[5] 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494.

[6] 朱虹子.解读“笔墨等于零”:访吴冠中先生[J].美术观察,1999(9):7.

[7] 张尔岐.周易说略[M].周立升,乔岳,点校.济南:齐鲁书社,1993:316.

作者简介:王磊(1966—),男,山东济南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

王佳丽(1999—),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写意画中国画
挥毫泼墨忆平生——追忆当代中国写意画大师范子登
中国画
“写意画”画种的形成与发展
——兼论徐渭对“写意画”概念的提出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画家若兰写意画浅析
写意画的内涵及其艺术表现
中国写意画的审美特点
刺破青天锷未残(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