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1年广西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研究综述

2022-05-16 14:30林春惠
旅游纵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译广西

林春惠

摘 要: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网以“广西”“旅游翻译”为关键词检索到62篇关于广西旅游资料英译的期刊论文,以此为基础,分别从旅游资料翻译研究的论文发表时段特点、研究专题、研究的城市、研究的理论视角4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现存的研究中对旅游资料英译重视度不够、系统性与持续度不足、研究主题有待丰富和加深挖掘、各城市英译研究的关注不够均衡、外宣资料英译研究所依托的理论视角单一,以及缺乏交叉视角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两条探讨性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外宣资料;英译;广西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青年科研课题“功能翻译理论在广西旅游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2011YJQN13)。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风光资源,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旅游业俨然已经是广西通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在广西对外宣传的效果和整体形象树立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广西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受到区内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网以“广西”“旅游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总共获得相关论文62篇。获得相关文献后,通过精读论文,并依据调研大纲将论文发表时间、论文研究的城市、专题分类、理论依托等详细记录归纳,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有所收获。

本文将获得的62篇论文按照发表时间、研究城市、专题分类、理论依托4类进行数据统计,并以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呈现。

(一)广西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翻译研究论文发表时段特点

从论文的发表数量来看,2010—2014年关于广西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的文章不多,有些年份甚至没有(见表1)。2014年以后,相关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2015年论文数量达到15篇,2018年10篇。自2015年开始,人们对广西旅游外宣资料翻译的关注度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

(二)广西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研究专题分类

广西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研究专题主要有民族文化、公示语、红色旅游、旅游资料、外宣文本、旅游景点、旅游工艺品及翻译资料提升方面等,详情如表2所示。

(三)广西城市旅游翻译研究的城市分布

笔者根据文章研究的旅游城市进行统计分析,有19篇论文未针对具体城市进行研究,剩余的文章中研究桂林旅游资料英译的文章最多,其次是百色,再次是北海,关于其他城市的旅游翻译研究比较少(见表3)。

(四)广西旅游资料英译的理论视角

笔者针对论文所依托的理论视角进行统计,这62篇论文中涉及的理论视角多样化,较多研究者从文化差异、功能对等及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其他理论视角的文章数量较少。另外,有17篇文章没有具体理论视角,单纯针对研究问题进行论述(见表4)。

笔者通过对2010—2021年广西旅游资料英译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发现广西旅游资料英译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重视度与持续度不够,研究主题还有待丰富和加深挖掘,以及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等。

(一)重视度不够、系统性与持续度不足

从对期刊论文发表时段的数据分析发现,2014年之后,广西旅游资料英译研究论文虽然达到一定的数量,但年平均7篇左右的论文发表量还是远远不足的。2016年才有2篇相关文章发表,对于广西,一个以旅游为支柱产业之一的省份,显得微不足道。除了数量上的不足,广西现存对旅游资料英译的研究还显得系统性不强,持续度不高。纵观这62篇期刊论文,基本是各个作者独立研究,未形成团队,未针对某一个研究专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其中,只有覃丽霞、余萍萍、谢琳琳、梁美清、罗春霞、曾荣等作者发表了同个主题或是同个理论视角的文章,但是也还称不上是系列文章,所以显得整个现有研究系统性不强[1-6]。另外,这6位发表了2篇文章的作者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发表的论文都是在同一年或是临近的2年,之后就不再有关于旅游资料英译研究的文章发表,这在某个程度上说明现存的研究持续性不足。

(二)研究主题还有待丰富和加深挖掘

从表2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广西旅游资料英译研究的主要专题有民族文化、公示语、红色旅游、旅游资料、外宣文本、旅游景点、旅游工艺品及翻译质量提升方面等,研究主题比较丰富。但是,广西已初步形成民族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及红色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模式,旅游资源的推荐远远未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民族文化专题作为广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笔者已获得的文章中只有8篇关于民族文化英译的研究文章,其中李永秀从传播学视角研究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婚恋文化、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英译问题和策略[7];左慧芬、龙晓明研究了桂林的民间曲艺——文场的翻译[8];梁美清则研究了侗族文化的翻译策略[4];董捷、易永忠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議背景下侗族的医药文化英译[9];曾妮探析了宜州刘三姐民俗文化的英译策略[10];李金兰、杨秋萍则关注了旅游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与补偿[11]。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可是从现有的翻译研究来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太少,关于壮族歌吁“三月三”、侗族的“会期”、苗族的“坡会”、瑶族的“做娘”、京族的“晗节”、仫佬族的“走坡”等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的英译研究不被问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歌曲在旅游翻译中被忽略,这部分内容在旅游翻译中的缺失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减弱了广西旅游的国际吸引力。

(三)对于广西各城市旅游资料的英译研究关注不够均衡

广西以南宁为首府,下辖桂林、柳州、北海、防城、钦州、梧州、玉林、河池、崇左等14个市。其中,桂林以其秀美的山水闻名天下,是国际友人来桂旅游的首选。从数据可以看出,关于桂林旅游资料英译的研究最多,但是其他城市对旅游资料研究的重视就显得微弱了很多,重视力度明显不足。例如,柳州是一个老牌工业城市,除了拥有柳宗元、刘三姐这样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还有侗族、苗族等丰富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以及以柳江为中心打造的城市旅游风光,关于它的旅游资源英译研究文章只有3篇;北海,另一座同样优秀的旅游城市,拥有细沙的银滩,以及素有“蓬莱岛”之称的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可是关于它的旅游资料英译研究的文章也是少得可怜,仅有3篇。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30年,广西的边境旅游蓬勃发展。崇左市、百色市作为边境旅游的重要窗口,但研究这些城市的旅游资源英译文章并不多;而像玉林、钦州、防城、贵港等在广西旅游发展过程中崛起,它们的旅游资源可圈可点,但是其旅游资源的英译研究现状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广西现在的旅游资源英译研究对各个城市的关注力度严重不够,也不够均衡。

(四)外宣资料英译研究所依托的理论视角单一,缺乏交叉视角

从广西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研究所依托的理论视角分布情况来看,研究理论视角还是比较丰富的,依托的理论视角包括生态翻译、功能对等翻译、跨文化交际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文章主要探索的是外宣翻译原则、外宣翻译方法论这两个维度,一般的范式都是先分析现在旅游外宣资料中存在的翻译问题,然后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是技巧,这些研究文章部分趋于像随感式的经验总结,对提高广西旅游外宣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重复的、相似性的研究的出现又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它的作用。

旅游资料外宣英译的研究可以有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它们包括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等多个方面,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遵循传播学规律,具有传播学属性。在这62篇文章中,李永秀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广西民族地区的旅游翻译,但是这样的视角突破不多,仅此一篇[7]。其余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从相关翻译理论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如生态翻译理论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使用的频率就非常高。然而,旅游资料外宣翻译研究兼具传播学属性和翻译学属性,应采用跨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兼收并蓄,丰富成果。

本文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以下两点探讨性建议,希望对今后研究广西旅游资料英译的学者有所启发。

(一)加强行业间协作,系统深化广西旅游资料英译的研究

旅游资料包括很多内容,如旅游网站上各种旅游路线推介,酒店信息;旅行社印发的各类旅游宣传小册子;电视上各种推荐旅游的视频材料以及各个景点的景点介绍、解说词等。这些资料的搜集和英译涉及不同行业,但是有些行业不具备英译能力,这时候就应该跨行业寻求合作,与科研院所或是专门翻译机构协作翻译,提高翻译质量。

另外,现在的旅游翻译似乎是翻译界的一个偏僻领域,远比不上文学翻译来得体面,很多翻译届的专家型学者较少关注这个領域,较少有专家型学者引领局面,导致整个旅游资料的英译研究少了规划,不成系统。针对旅游资料英译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未进行深入的、多方位的研究探讨。故多行业间开展合作,由专家牵头,系统的申报课题,并把研究成果投入实践,相信很快会把广西的旅游资源英译研究做出特色和成效。

(二)丰富广西旅游资源英译的研究主题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虽然对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旅游资料、外宣文本等都有研究,但是对民族文化中的民歌英译涉及较少,旅游工艺品等副产品的英译也不多见。除桂林之外,广西内其他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的相关英译也不均衡,鲜有研究。同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几乎都聚焦于文字版的资料,对视频、音频类的资料的英译探讨少有研究。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资源的视频、音频英译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主题。另外,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升华,对边境民族旅游文化的英译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1] 覃丽霞.广西百色红色旅游翻译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18.

[2] 余萍萍.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百色红色旅游资料的英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9):358-359.

[3] 谢琳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桂林景区旅游公示语翻译[J].现代经济信息,2018(14):473.

[4] 梁美清.文化翻译视域下广西侗族文化外宣资料翻译[J].北方文学,2018(2):235.

[5] 罗春霞,陈元芳.广西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现状与对策[J].当代旅游,2020(30):32-33.

[6] 曾荣.桂林红色旅游资料中术语的翻译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61-65.

[7] 李永秀.传播学视阈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翻译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4):79-85.

[8] 左慧芬,龙晓明.文化翻译观下广西文场翻译方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46-51.

[9] 董捷,易永忠.“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侗族医药文化英译初探[J].大众标准化,2020(15):121-123.

[10] 曾妮.宜州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探析: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76):267-268.

[11] 李金兰,杨秋萍.广西民俗旅游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J].当代旅游,2017(9):84-85.

猜你喜欢
英译广西
壮美广西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