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师科研失范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2022-05-16 20:31高丽凤
锦绣·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高校教师

高丽凤

摘要:高校教师是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主体。目前,科研失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科研失范的现象谈起,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结合中央各部门颁布的各项应对举措,尝试从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体系方面探讨中国科研规范化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失范;科研管理;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规范化

高校教师作为当代中国的高素质人才,担负着培养和发掘人才的重任,整个群体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高校科研失范问题乱象丛生,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屡屡曝光,已然成为中国科研从业人员进行正常学术科学研究工作的绊脚石,并且引发舆论对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形象的信任危机。本文尝试从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探讨中国科研规范化的问题。

一、科学规范的界定

在小科学时代,最具权威性的有关科学规范的研究莫过于默顿规范[1]。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把科学的社会规范归结为四条: “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組织的怀疑”。这四条规范分别从科学的评价,科学的交流、传播和应用,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和目标,科学成果的接受的不同侧面捍卫科学的自主性。当前诸多违反默顿规范行为主要有以下表现:1.违反普遍主义。如借职务之便在没有贡献的文章上署名;科学权威、拉帮结派、压制新人新思想;非学术标准地分配学术资源。2.违反公有主义。不尊重他人科研成果, 引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3.违反不谋利性。非科学目的使用科学资源,如将科学研究经费挪作他用或利用实验室进行营利活动;获取科学资源的恶性竞争,如一稿多投发表论文。4.违反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学霸为维护自己或小集团利益不允许发表同自己有学术异见的论文。5.违反科研诚实性。如伪造科研成果、捏造数据和拼凑数据,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二、高校教师科研失范问题溯源

在市场经济下,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评估体系不足都是当前高校教师科研失范的社会大背景。为防范科研失范现象,从微观角度来看,构筑科研从业人员的道德底线、弘扬优良学风、营造学术诚信氛围是基础;从宏观角度来看,建立健全相关科研工作立法、建立科研诚信记录、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监督作用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一)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是衡量科研管理水平的重点。造成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原因主要由认识偏差和制度缺陷造成。当前高校科研业绩衡量的主要标准还是科研经费的获取数额,导致重申请,轻管理。另外一方面是科研经费管理效能低下,导致重立项,轻监管。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采取预算制,导致在项目立项时经费预算编得过细,灵活使用空间很小,较少考虑科学实践的不可预测性和未知性。使用工业生产的经费管理模式管理创新性科学研究,导致科研经费管得过死,报账手续繁杂,容易造成管理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项目申请人想方设法调整经费使用途径甚至极端地用虚假发票报账的乱象。显然,探索更加灵活的经费使用方法替代现有的预算制,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将有效防范科研腐败行为。可喜的是,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即直接费用中的多数预算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意见》中合并了直接经费中的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明确此费用可以在项目实施阶段灵活安排使用。劳务费的管理也不再死板,明确可以支付给参与项目的研究生,访问学者及临时聘用人员等。此外,《意见》还对项目结余资金的去向做出了可调整的规定。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基本思路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高校自主分配收入的权利,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基础研究相关科研项目短时期内难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关收入分配方法。未来科研经费的管理还将把具有知识价值的脑力劳动如创意换算成科研经费支出更好地让科研人员的学术生命迸发出活力。

(二)迫切需要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

马克思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和利益有关”。大科学时代的学术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温床[2]。当前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功利化和实用化为特征,缺乏科学严谨的制度保障,严重制约甚至阻碍着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创新和发展。 长期以来,在科技项目评审、科技人才晋升过程中,出现了重头衔、重职称、重文凭、重数量的定量评价的导向,忽视了以高水平和高质量为价值导向的定性评价。维护科学规范,依然需要科研人员、评价主体和评价机构“各司其职,各安其位”。2018年10月23日,国家多部门(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人才项目、职称评审过程中“四唯”,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工作专项行动。这表明,国家有决心在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尝试,着实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科技进步的制度桎梏。

科研道路阻且长,要杜绝科研领域的乱象,充分调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还应当从依法治校做起。立法的缺失,将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于2016年9月1日开始实施,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完善学术治理体系,表明在法律层面加大对学术不端的处理力度[3]。上述政策文件充分表明,大学科研管理体制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为夯实科学研究根基和构建风清气正的高校科研环境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超君,科研失范行为成因剖析及对策建议,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0),32-34。

[2] 卢艳君,默顿规范在大科学时代的必要性及其扩展问题,科技管理研究,2012,(11),217-221。

[3] 冯文宇,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创新逻辑与改革建议,情报杂志,2018,37(5),195-200。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究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案例研究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