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实习:青少年社会工作实习改革新探

2022-05-16 08:30陆小云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案实习生新生

陆小云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扎实的专业理论、娴熟的专业技巧、精湛的专业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外,参照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的建议性指标配套设置了不低于600小时的课程实践。实践涵盖社会工作多个实务领域,青少年社会工作为其一,《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内容包含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两环节。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习改革缘起

近年来,报名考研的学生逐年增加,尤其是近3年,每届报考人数超过50%,2019年报考比例达到73.5%。实习中,学生有消极应对现象,不能很好地遵守实习纪律,理由为实习与考研时间间隔短(1.5个月)、路途远、耗时多,挤占考研复习时间。实习督导亦陷入两难境地。课程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督导、实习学生代表三方在实习总结评估时充分交流讨论时认识到不足的客观存在。课程实习安排及时调整迫在眉睫。

机构实习的专业性不够。现有社会工作的实习基地性质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契合度是高的,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等,但实习单位有自身的工作节奏与计划,常会有实习期内工作少,非实习期事务多的状况,实习生接纳量小。实习内容大多是一些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与服务对象接触少,实习任务的专业性相对弱。学者余冰表示“社工实习机构因事务工作无暇顾及社工实习的教育功能”。基于以往实习中存在的不足,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共同研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习革新。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习宗旨为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于服务中践行社会工作价值观;通过实习促进专业复习、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青少年尤其是中低年龄段的青少年大多在学校,不出校园是减少实习交通时间的最好办法。于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本校青少年大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的改革思路跃然纸上,正如学者肖萍所言“开发校内资源是实习改革的方向,因为大学生群体亦有社会化问题待解决”。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习改革方案

(一)校内资源挖掘:“大四实习生——大一新生” 结对对接

大一新生由紧张充实的高中生活过渡到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会有不适应,处于茫然状态的学生为数不少。自主学习怎么学、课余生活如何安排、大学生涯如何规划、人际关系如何处理等系列大学之问困扰着新生们。若能及时给予有效引导,则能帮助新生们顺利渡过适应期,消除心理困惑,进入大学良好的学习状态。此正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之一。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四实习生既有大学生活经历与经验,又有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方法,为新生开展成长辅导是具备能力的,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实习中,大四实习生严格按照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面对服务对象。其间,须遵守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准则,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大学新生进行正面引导,准确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技巧。利用校内资源进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实习,如学者侯利文所言“不仅拥有了实践学习的机会”,而且实习自主空间大,规范化程度高;也如学者周丹红所言“更能让实习学生体验专业成就感”。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结对实习改革的操作方案

1.收集反应新生生活状态的资料

实习指导教师提前做好实习规划,安排好实习内容,提供好实习必需资料,每位实习生负责5位大一新生。大四实习生与新生的对接,可以通过两门课程教师的对接实现,分别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新生完成一篇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之我”的文章。“过去的我”是对以往经历的回顾,“现在的我是”当前状态主要是大学生活的陈述,“未来的我”是对将来人生的设想。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描述内容的深浅。此篇文章是连接新生与大四实习生的重要纽带。任课教师需要详细向新生解释文章的作用,并向学生说明文章将有大四实习生阅读但对作业内容保密,期待新生认真完成。大四实习生通过文章的阅读,初步了解新生,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2.分析和识别问题,开展个案会谈

大四实习生认真阅读新生所撰之文, 进行初步分析、识别问题,拟定会谈主题。根据对新生的初步了解进行个案会谈。个案会谈中务必遵守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和青少年价值观,注重个案工作理论与技巧的运用,加深对新生的了解,在能力基础上对新生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回应。但个案会谈中不得给新生随意贴标签,谨记尊重、接纳、非批判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3.依据对新生的了解,运用书信与新生进行交流

书信内容包括对新生的困惑或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回应,力争做到释疑;书信目的是增强新生的自我效能感,希望其能够充满希望与力量地迎接未来的大学生活。到此,大四实习生与大一新生的接触终止。

4.总结反思,实习全过程结束

反思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必经环节,学者张乐表示“专业层面的反思方能展现专业成长的价值”。实习任务结束,大四实习生班内进行总结反思。对实习安排进行过程反思与结果评估。师生共同反思实习过程中任务安排的妥当性、时间进度的合适性、资源链接的及时性等。通过检测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专业价值观的遵循状况、伦理难题的处理方法等评估实习效果。在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提出建议与展望中结束实习全过程。

改革后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习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改革后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习流程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习改革的效果评估

(一)实习改革效果之实习生评估

1.实习形式新颖,锻炼了专业能力,提升了专业知晓度

参与此次实习形式的大四学生共有25名考研学生,一致评价是一次新颖的实习形式,节约了实习的交通时间。在指导教师进行实习宣传之后就很期待实习周的到来,期待与新生接触,期待将所学专业方法运用到真实情境中。有实习生在实习报告中描述“《个案工作》课程设计时,进行的是个案模拟。此次与真正的个案服务对象接触,既期待又紧张”。

切实锻炼社会工作专业的外展能力。社会工作中的案主依据是否主动寻求服务,学者陆士桢将其分为“主动的案主”“外展的案主”。指导教师借此次实习机会让学生操练外展案主的能力,仅提供有限的服务对象资料,仅有新生姓名、班级、文章三大信息。如何与新生取得联系,完全由实习生自己解决。个案会谈工作从建立专业关系到服务结束均由学生自主执行,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大挑战、大考验。所有的实习生均出色地完成了该项任务。同时宣传了社会工作专业,扩大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内的知晓度。

2.温习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专业技能,提升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

考研学生边复习边实习,多数人将二者结合得较好。实习中不仅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同时以此检测专业知识复习掌握的程度;有些实习生能将新生的表达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对应,并自觉尝试使用恰当的专业理论和模式为新生提供服务。

锻炼了专业技巧,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实践与反思。比如如何联系会谈对象,如何与会谈对象建立有效专业关系,如何提前拟订会谈提纲,如何与会谈对象进行沟通,会谈的内容如何具有针对性和个别化,如何撰写会谈记录等。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更深刻,切身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意义与指导作用。

(二)实习改革效果之大一新生反馈

1.被关心中释放了不良情绪,明白了可利用的校园支持网络

00后新生的大学生活初体验中也包含了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异性情感、社团参与等困扰。由于入学时间较短,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尚未建立起来,内心困惑不知向谁求助,不少新生产生了较强的孤独感。作为同辈群体的大四实习生此刻介入,给新生们提供了一个支持渠道,而且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支持渠道。会谈让新生表达了内心积累的消极情绪,有新生表示“与学姐交流后,心情好多了”“高数、物理要让我哭了,学长的安慰让我坚强了起来”。还有新生表示,“学姐不仅听我诉苦、安慰我,还让我明白在学校里有多个求助的渠道,例如可信任的同学、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等等”。

2.知晓了大学任务与学习节奏,空虚感减轻

大学生活的节奏明显不如高中快,压力亦大大减小,自由自主空间陡然扩大,但新生们却没有自主安排生活、学习的经验,对大学生活感到较茫然。大部分同学每天的生活围着课表转,没课的时候便不知所措。会谈中,大四实习生向新生们介绍了大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并给出分阶段完成任务的最佳时间建议。新生评价表示“与学长学姐会谈后,清楚了大学四年该做的事情,明白了毕业证学位证顺利获得的条件,懂得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锻炼个人综合素质,大学生涯规划的内容、方向与方法进一步明了”。

3.感知到真诚尊重、支持理解的社工形象

会谈时,大四实习生温和地与新生交流,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会谈环境以缓解新生的紧张。及时对新生的境遇表达同理心。参与此次《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习的大一新生有126人。大部分新生评价表示:第一次接触社会工作专业,学长学姐的态度亲切,对人充满关心与关爱,敬佩他们的理解力、包容力,并表示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保持联系,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的魅力。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习的反思与展望

从大四实习生与大一新生的反馈看,这次实习改革是令人满意的。但由于是第一次探索,也存在待改进之处。

(一)会谈时间短、次数少,深入交流缺乏

实习中要求大四实习生在初步了解新生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一次个案会谈,时间1小时左右。从实习反馈看,实习双方都觉得次数有些少。第一次会谈更多地是在建立专业关系,让新生放下戒备信任对方,因而不能很好地涉及新生的内在想法。有些新生相对内敛,面对陌生的实习生显得紧张,表达较少,到会谈结束时才逐渐放松,但计划中的时间已经过去。交流得较好的新生,亦有感觉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交流的需要。在以后的实习计划安排中应适当调整,以进一步提升实习效果。

(二)实习结束安排可以更自然完善

此次实习以书信回复的形式结束了整个实习过程,实习生与大一新生都感觉有些突兀,并建议补充小组总结。包括会谈小组内部总结。分享会谈经验、共同探讨困惑。

(三)会谈地点缺乏正式性

此次实习中,指导教师未提供会谈地点,而是让实习生自行寻找。因此会谈地点多样性、灵活性虽强,但是实习生感受到寻找地点的压力,新生感受到不正式。私密性缺乏、温馨程度不足、安静性不够。以后可以开放社会工作个案实验室、小组实验室等正式的会谈场所。

(四)转换督导角色,加强督导工作

学者刘艳霞表示“督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习质量,影响实习学生的专业成长”。实习过程中,督导老师可以当好平等对话者、包容的评估者,分阶段了解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阶段性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探讨解决办法,增进实习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实习效果。

猜你喜欢
个案实习生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