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人物形象, 习得表达方法

2022-05-17 17:30刘杰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闰土典型小说

刘杰

小说是文学的四大样式之一,作者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描写、浓郁可感的环境渲染、翔实生动的细节刻画,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小说文体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趣和写作方式,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有着高度的匹配之势。教师应该在紧扣小说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内化迁移表达方法。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单元之间,逐层鸟瞰文本

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方式编排课文,整个单元的栏目设置和课文选择,都共同指向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因此,每一篇课文不仅有着自身的教学价值,同时也在单元整体的角度下蕴藏着编者的真实用意,然后聚焦文本,逐层剥笋,不断逼向文本。

这篇《少年闰土》就被编选在以“鲁迅”为主题的专项单元之中。教师不能以逼仄的视角单一地解读,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一方面对鲁迅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则关注其作品成就,初步感受其作为一名文化义士的担当。

有了单元的整体性担当与视角,教师更需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向细微处推进。比如这篇课文写自1925年,距今将近100年,加上描写的是浙江绍兴的地域风貌,小说中的很多事物、风俗和语言习惯,与当下的学生有着较大的距离,教师可以将这些元素从小说文本中提炼出来,并进行归类分组。比如描写静谧夜晚的词组: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深蓝的天空;来自闰土的介绍:角鸡、鬼见怕、鹧鸪、观音手;年代久远导致的难懂词语:家景、祭器、值年、贡品、银项圈……借助这些词语的教学和朗读,帮助学生走进小说文本的情境之中,感受100年前,浙江绍兴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逐步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并以“我”与闰土的交往过程为线索,帮助学生洞察了小说情节的清晰脉络:回忆典型环境——介绍事件背景——与闰土相识——亲密相处——遗憾分别。

这一板块的教学,是学生整体性把握文本的阶段,是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的探究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到文本信息,最后到梳理情节,逐步聚焦,不断深入,循序渐进,契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推进从扶到放,辐射迁移方法

小说离不开事,典型和鲜活的事例更离不开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因此,阅读小说除了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创作思路之外,更需要从具体而鲜活的事件入手,品味文本语言,感受人物细节,揣摩人物精神。

这篇《少年闰土》在描写“我”与闰土相处时,一共涉及四件典型的事件,教师可以用小标题进行高度提炼:雪地中捕鸟、海边上拾贝、看瓜时刺猹、退潮时看跳鱼……教学这些故事,教师可以采用从扶到放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一自然段,关注这一段话中的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借助图片感受月夜之下西瓜地的明朗,具体品味闰土在刺猹过程中“捏”“刺”“扭”“逃”等词语,感受少年闰土的敏捷与机智。随后,教师可以尝试分类汇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0到第16自然段,紧扣小说对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感受作者是怎样将这件事情写清楚的,并以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将少年闰土和“我”之间的对话呈现出来,感受闰土的博学多才、聪明能干。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件事情都是“刺猹”的共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提炼两次描写“刺猹”作者所采用的不同策略,从而将这个典型化的事例进行巧妙落实与深化,相机总结并提炼出相应的写作方法。

通过这个典型事例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积累和习得的方法,辐射到其他的三件事情中,从而捕捉其中所取得的表达效果。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别从事件、语段、详略安排和闰土表现四个不同的维度,展开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活动,从中感受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更感受到“我”对闰土的羡慕、钦佩和喜爱之情。

强化对比深入,走进小说内核

小说之所以能够给人以震撼、警醒的作用,主要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矛盾冲突、前后变化,触动读者的内在心绪。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就需要前后联系,统整把握,设置鲜明的对比资源,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的,其中的“我”并不是指作者自己,这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的,同时也需要感受“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的线索作用,但第一人称的视角绝不仅仅如此。小说中,“我”的反应和态度与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抓住“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学生立刻认识到“我”的反应,正是通过自己的孤陋寡闻和无限敬佩,来反衬闰土的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此时,教师需要紧扣这一价值点,帮助学生提炼主题,聚焦“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依循着作者的思路,对青少年成长的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用小说中的人物和主题来烛照自己的真实生活。

这篇小说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对闰土少年形象的刻画,也是为了与长大之后的成年闰土进行对比。为此,教师可以积极拓展《故乡》中成年闰土的言行细节,引领学生在闰土机智聪明和木讷呆滞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中进行感知与对比,形成巨大的冲击。教师可以设置冲击性的思考题:闰土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一个机智聪明的少年闰土变成了这样一副模样?

此时,学生阅读小说的思考开始从小说表层的内容层面,迈向了对文本内核的主题层面,更好地推动了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

积极渗透方法,搭建运用平台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內容层面。而需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言语形式,再结合具体语境感受表达方法形成的表达效果,更需要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深入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探寻作者写作表达的奥妙,从而习得表达的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为学生搭建运用的平台,引导学生紧扣探寻的写作方法和习得的表达奥妙,进行积极有效的迁移实践活动。

比如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就运用了典型画面、典型动作、典型语言、典型外貌的方式,将人物的形象特点,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人物,将这个人物置放在他所属于的典型环境之下,想象他可能会怎样去做,怎样去说,把人物在当时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所可能展现出来的最典型的细节呈现出来。在学生完成随文练笔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在分享自己细读片段的同时,鼓励其他孩子猜一猜这个同学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性。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仅对文本的内容有所了解,也不仅仅对人物的形象有所感知,同时还在深入把握小说文本的内在主题的基础上习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迁移运用,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专家点评

小说是统编版教材当中重要的文体,教师要紧扣文体特征以及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提炼出最适切的教学内容,遴选出契合文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小说中感受人物、习得方法。本文以《少年闰土》为例,对小学小说文体教学进行了层层深入的举例演示,是一篇极具参考价值的教学反思,广大一线教师可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闰土典型小说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圆》典型易错题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典型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