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的七个关键词

2022-05-17 09:02撰文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内特肖像画自画像

撰文=郑朝辉

对页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戴樱红色缎带的自画像》64.8×54cm 1781 年 德克萨斯肯贝尔艺术博物馆藏

家国┃美貌┃闺蜜┃流亡┃孩童┃新古典主义┃女性

她是法国最后的御用肖像画家,她是欧洲最著名的女性艺术家,她的才华和野心助她进入凡尔赛宫,她一生创作了超过600幅肖像画。

从君主制到现代世界,这位极具天赋的自由女性独一无二的故事写就了美术史上华丽的一章。

家国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Vigée Le Brun 1755-1842 年)——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勒布伦让人十分羡慕,但了解过其生平后,才发现其实她的一生也不是那么的快乐。

1755 年4 月16 日,勒布伦出生于巴黎,父亲路易斯·维瑞是一名肖像画家,同时也是圣吕克学院的教授,母亲是美发师,6 岁时被父母送到女修院办的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一直待到11岁。11 岁时,她心满意足地回到父母身边,成为父亲最出色的学生。她古典的、优美的画作,受到不少艺术家的推崇,小小年纪就被称为天才。父亲甚至预言:如果这个家里有一个画家,那就是你——我的孩子!

19 岁那一年,她遇到了艺术品收藏家、画商皮埃尔·勒布伦。勒布伦先生就像良师益友一般,向她介绍他的艺术藏品,推荐她参加各种艺术交流会,为她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

本页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和平带来丰饶》布面油画102.5×132.5 cm 1780 年巴黎卢浮宫藏

1775 年,20 岁的勒布伦被罗马圣吕克学院纳为成员,逐渐名扬画坛。

1776 年,21 岁的勒布伦嫁给了大她20 岁的皮埃尔·勒布伦,从此以“维瑞·勒布伦夫人”的身份活跃在画家圈里。她的作品很快赢得了贵族圈的青睐。

本页 《维瑞·勒布伦自画像》

但不幸的是,婚后不久,伊丽莎白惊骇地发现,丈夫是一个赌棍兼浪荡子,其实对她毫无感情,根本就把她当作摇钱树和通向上层社会的铺路石。他不光挥霍自己的财产,还挥霍着她卖画赚到的辛苦钱。美丽没有为她带来幸福,才华没有为她积累起财富。

确实,就像她自己描述的那样:“……他很好,但是他对恶俗女人的狂热再加上爱好赌博耗尽了他和我的财富。”

然而,这场婚姻使得她能学习和模仿她丈夫收藏的大师画作。她也收获了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Baptiste Graze)和约瑟夫·韦尔内(Joseph Vernet)宝贵的指导意见。

美貌

在世界美术史中,女画家十分稀少,但却也由于少而更显得弥足珍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画家缺少才华,而是她们的才华常常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遭遇了遮蔽——比如美貌。

从史料上看,勒布伦可能是史上容貌最美的画家,看过她的自画像,你就会明白她的美的确名不虚传。

这位女神最喜欢把人物描绘地比本人好看,这种自带的美颜技术简直就是艺术界的微整形。依靠此等技能,女神甚至和当朝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了闺蜜,成为法国皇室的指定肖像画家。

但尽管如此,她画得最美、最精致、细腻的还是自己。

1781 年5 月至8 月期间,伊丽莎白与丈夫一起在弗朗德勒和荷兰旅行。在此她加深了对佛拉芒画派大师的了解。在此次旅行中,她画了这幅《戴草帽的自画像》,以此向鲁本斯致敬。

勒布伦的这幅自画像使这位年轻漂亮的女性艺术家展现出了十足的自信。她用一只手拿着她的画笔和调色板,艺术家双眼直视观众,另一只手摆出似乎要与观众握手的姿势,嘴巴上翘并略微张开。在照相机还没发明之前,自带美颜功能的她必定让不少人神魂颠倒。

勒布伦一生为自己画了许多幅自画像,这幅《维瑞·勒布伦自画像》是她《戴草帽的自画像》之外最出色的一幅。在这幅作品中,她以坚强的信念表现了她的精神面貌和她秀美的芳姿。她风姿绰约,长有一张秀美的脸庞,深色的长裙与华丽的荷叶领,团绒帽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

更加衬托出画家的庄重与女性的妖媚的气质。时年她已36 岁。

对页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戴草帽的自画像》 布面油画 97.8×70.5cm 1782 年伦敦国家画廊藏

对页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身着宫廷盛装的玛丽·安托瓦内特》 1778 年(这幅作品旨在宣传皇后的典雅和威仪)

看过她的自画像,大概所有的男性和女性都会被其美貌和气质所征服。女性画家特有的细腻、丰富跃然于画上,笔下各式人物充满个性,真实而感人,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一股纯朴、清新的气息。她的作品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艺术品,她本人频频出席各种沙龙聚会,并成为目光的焦点,上流社会也开始为这位少女画家倾倒。

本页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像》 (局部)卢浮宫藏

“我第一次去为王后画像。她那时正处于一个女人美貌与青春的巅峰(当时王后24岁)。玛丽·安托瓦内特有着高挑而匀称的身材,尽管略微有些丰腴,但却恰到好处绝不过分。她的手臂十分好看,双手小巧且有着完美的形状,脚也非常迷人。并且,她拥有全法国女性所能有的最好的仪态:端庄尊严地昂着头,标志着她在整个宫廷中王后的身份。不过她庄重的仪表,丝毫无损她脸上那种甜美与和蔼的气息。”

——勒布伦回忆录

闺蜜

勒布伦命运的最大转折发生在她23 岁那年。

1778 年,勒布伦被召到凡尔赛宫为路易十六的妻子,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画像,这是她收到的第一份来自皇室的委托,而且来自于法兰西社会的最高层,可谓出道即巅峰。

在法国历史记载中,玛丽·安托瓦内特被人们称为挥霍之徒、魔女、淫妇,甚至有传闻说她用鲜血沐浴。然而在勒布伦所画的肖像画中,玛丽·安托瓦内特——法国的最后一位王后显得如此温柔、娴静、端庄。如果没有勒布伦给玛丽·安托瓦内特绘制的一系列肖像,那么我们心中对于这位法国末代王后的想象将会与历史文献描述相似,可见这些画作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这也是勒布伦画的第一张正式王后肖像。玛丽·安托瓦内将此画视为一项伟大成就,并把它送到了维也纳她母亲那里。这幅肖像画远不完美——皇后的白色裙撑看起来又硬又闪,如同上了漆的金属一般,背景中则杂乱堆砌着各种建筑元素。不过,这幅画却取悦了玛利亚·特蕾莎女王,她对自己女儿身着宫廷礼服的庄严仪态毫无兴趣,但她认为画作对玛丽神情的处理极好地展现了她的高贵、甜美以及哈布斯堡家族的特质。

对页 左上: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执玫瑰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布面油画 1783 年法国历史博物馆藏

左下: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孩子们》 195×271cm 1785 年 法国历史博物馆藏

右上: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伊利济公爵夫人的肖像》 1782 年Duchesse de Polignac

右下: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卡德鲁斯公爵夫人》 木板油彩 105.07×75.87cm 1784 年堪萨斯尼尔斯阿德金博物馆藏

勒布伦与玛丽王后同岁,她们在宫廷中成为了相互信赖的伙伴,在随后的十余年间,勒布伦还为其绘制了超过三十幅画像,两个美丽的女人间也因此发展出一段深厚的友谊。

从那时起,勒布伦将时尚与皇室紧密联系在一起,她的绘画风格代表了那个时代法国贵族文化与时尚的巅峰。

1783 年5 月30 日,勒布伦因为寓意画《和平带来富足》被提名进入皇家艺术学院。流言蜚语四起,声称这一切都是因为玛丽王后的支持,但是在回忆录中,伊丽莎白表明玛丽王后除了夸赞她的作品之外,并没有做其他的事。同年,勒布伦为玛丽王后绘制了一幅身着简单白裙与编织草帽的肖像——《执玫瑰的玛丽·安托瓦内特》。

这一幅是玛丽·安托瓦内特最有名的肖像画,画里的王后穿着宫廷装在特里亚农花园里。这幅描述王后享受宫廷私乐的画作问世后备受嘲讽,以致勒布伦不得不将这幅作品从沙龙中移除。

1785 年,为挽救王后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勒布伦又受命重新创作了一幅作品——《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孩子们》。在新的画作中,身着复杂宫廷装束的王后和她的三个孩子一同于凡尔赛宫中入画,整个画面与布局尽显她作为一国之母的职责:画面中央的妇人是安托瓦内特;左边依偎在母亲胳膊旁的,是大女儿的玛丽·泰蕾丝;坐在母亲膝头的,是小儿子路易·查理,未来的路易十七;右边指着空摇篮的,是大儿子路易·约瑟夫,他似乎是在提醒观众王后也曾经历过丧女之痛。

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兰西波旁王室最后的辉煌和可耻的挥霍者,然而对她个人来说,失去子女的痛苦也会在生活的背景中时常显露。而在画框之外,又有多少人能真切地把握住这一关键的共情点呢?也不过是一个同为女性的艺术家而已。

在专门为皇后作画的同时,勒布伦的艺术创作生涯也和大革命一起走向了巅峰。她还为宫中的达官贵人作画,尤其是皇后关系密切的几个贵妇人,如 Duchesse de Polignac 波立涅亚克公爵夫人,还有 Comtesse du Barry 巴瑞伯爵夫人等。

勒布伦通过这些法国贵妇人的肖像画将当时的“法式时尚”推广到了整个欧洲。她以自己鲜明的肖像画风格引领了当时整个欧洲王室贵族及上流社会的女性时尚潮流风格及色彩搭配!草帽、花环、轻盈的英式花边连衣裙成为了最经典的潮流装束,黑白色系及绛红色系也都成为了当时最具人气的时尚色彩搭配!

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兰西波旁王室最后的辉煌和可耻的挥霍者,然而对她个人来说,失去子女的痛苦也会在生活的背景中时常显露。而在画框之外,又有多少人能真切地把握住这一关键的共情点呢?也不过是一个同为女性的艺术家而已。

流亡

为玛丽·安托瓦内绘制肖像画成就了勒布伦的事业。但是,和皇家过从甚密也让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孩子们》第一次公开展示(1787 年)后不到两年,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 年10 月,国王与王后从凡尔赛宫被押送至巴黎,幽禁在杜伊勒里宫中。

勒布伦也受到牵连不得不逃离巴黎开始流亡。12 年中,她的足迹遍布欧洲宫廷: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德国、俄国……好在所到之处,她都能受到尊重,她也把新古典主义的画风传播到了整个欧洲。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格兰德夫人》布面油画 1798 年 80×65.5cm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藏

她在流亡途中从未间断作画,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王室的热情接待,她也义不容辞地为这些国家的皇室成员和贵族作画。然而在这一时期,她的画作已不见往日凡尔赛宫中清新无忧的风格,而是多了几丝历史的凝重和质感。

流亡生涯的最后六年,维瑞·勒布伦待在俄国圣彼得堡。在那里,她深受皇室青睐,替许多王后、公爵夫人以及上流社会的姑娘们画肖像,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而与此同时,她的故乡则陷于革命与反革命的动荡中。和她一样流亡的同胞们极少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因为他们付不起她出的高价。在她的绘画中,有精致的卷发、浮夸的装饰、华丽的布料,金钱也许无法买到的美貌。维瑞·勒布伦用画笔记录下无数美人——她是圣彼得堡最炙手可热的“镜子”。

这六年成为她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圣彼得堡仿佛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17 岁的女儿朱莉执意要嫁给一个大她20 岁向她献殷勤的俄国人。作为母亲,作为一个年纪悬殊的婚姻的受害者,伊丽莎白竭力反对这件婚事,她预见到女儿不会从中得到幸福。她对女儿倾注了全部的爱,可是女儿对她的感情却越来越冷漠,为了这件婚事,朱莉不惜与母亲断绝关系,再也没有和好如初。

1798 年,她寄了两幅圣彼得堡的油画到巴黎的沙龙。在1799 年的一次当局会议上,8 位艺术家组成的代表团呈交了一份由255 位艺术家、作家和学者签署的请愿书。1800 年6 月,她的名字从流亡名单中被删去。

她回到法国以后,尽管已经离婚,还是住在勒布伦公馆。1809 年,她在靠近巴黎的卢夫西恩买了房子,最终在法国定居。

左图: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画家和她的女儿》布面油画121×90cm 1789 年 巴黎卢浮宫藏

右图: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与女儿朱莉一起的自画像》布面油画105×84cm 1786 年巴黎卢浮宫藏

1813 年,丈夫去世,1819 年,女儿朱莉也离开了巴黎,次年,她的弟弟过世。生命对她来说已经失去意义,人生也已黯淡无光。伊丽莎白悲痛欲绝,渐渐无心画画,只是埋头创作回忆录。

孩童

勒布伦对孩童的细致刻画也很出名,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1786 年她为自己的女儿朱莉所画的一幅肖像。朱莉是她唯一的孩子,生于1780年2 月12 日。画面中,6 岁的小女孩手执一面镜子,正仔细端详自己的脸。

《画家和她的女儿》是作者最精彩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女画家梳妆服装朴素典雅,端庄奇丽,目光温柔而蜜意。她俯身坐着,十分洒脱优雅,双臂围抱着女儿的身体。女儿无邪可爱,把脸紧贴母亲,搂着妈妈的脖子,显得无穷妩媚。作品将母女之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匀称不乱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柔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凸显了主题。

新古典主义

勒布伦所处的时代流行的艺术风格是洛可可,这种风格繁复、浮夸、矫揉、甜腻。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画家的工作室》116.5×88.9cm 1796 年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藏

然而,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勒布伦却并没有追随这种画风,作为一个女性画家,她的作品完全体现了特有的细腻、精致、优雅和丰富的情感,她笔下的人物充满着个性、真实和感人的气息,她的艺术风格预示了法国后来的新古典主义之路。

勒布朗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肖像画,在她的一生当中,总共创作了八百多幅作品,其中大多数都是肖像画。

她的肖像画的艺术特色,在于她善于捉住最足以反映人物个性最能打动人的一瞬间,赋予完美而充分的刻画。她的写实功底非常坚实,对人物的形状特征、衣饰刻画得十分细致,又善于利用色彩和明暗对比使人物性格凸起。

她在肖像画上最大的贡献,是将法国古典主义的肖像传统引向当代,她的作品具有超脱的、古典的韵味,带有纯朴、清新的气味。

固然她画有为应酬而作的带有庸俗矫饰风味的作品,也有受洛可可的某些影响,如过分扭曲的线条之类,但是这样的肖像画为数未几,主要作品都能挣脱时尚,挣脱程式的束缚。

勒布伦一生留下的800 多幅作品中,除了私人收藏外,世界各大博物馆如卢浮宫博物馆、冬宫博物馆、伦敦国立美术馆、美国国家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1842 年,维瑞.勒布伦,一个不幸福的妻子,一个失败的母亲,一个流亡数十年的画家,最终以87 岁高龄与世长辞。

在她的墓碑上,刻着这么一句话:

“Here, at last, I rest.”

“在这里,我终于可以休息了。”

女性

勒布伦是那个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性画家,而在我们的普遍印象中,大部分传世留名的欧洲艺术家都是男性。那么,当时的女性在艺术圈的地位是怎样的?勒布伦是如何成就自己进入学院的?

首先,法国皇家美术学院自1648 年建院以来,很少接纳女性成员,当时要认可一个女性画家是相当难的。其次,当时肖像画家在美术学院眼里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历史画才是正统。他们认为肖像画只是作为满足个人欲望出售的商品,而艺术是不能考虑物质利益的,更何况主攻肖像画的勒布伦的丈夫还是个画商。

所以,勒布伦能在1783 年进入学院,更多的是因为受到玛丽皇后的喜爱才拥有的特权。

另外,有些女性主义艺术史家认为:女性画家为自己作肖像画,是为自己“正名”画家身份的一种体现。以勒布伦为例,就算是她曾经的自画像,没有裸体、没有不雅穿着,都会被认为画中人诱惑男性观众的意图。这种评论显然认为,画中的女性仍是个“模特”,女性艺术家的身份仍不被承认。

在勒布伦的一生中,我们也能通过她的经历看到诸多偏见可能造成的影响:如果没有一位画家父亲,她或许就没有机会展现出自己的艺术才华;如果没有她的丈夫,我们不会将她和法兰西巨匠查尔斯·勒布伦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玛丽·安托瓦内特与路易十六的赞助,她或许不会被学院所接纳。

然而,在这些叙述中我们几乎都忽略了她自身的才华与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便会发现她自己完全可以是决定其成就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她的天资与秉性,她不会得到父亲或者任何人的赏识;如果不是因为她从十四岁起的努力,她不会得到勒布伦家族的欣赏;如果不是因她敢于挑战公众的传统审美,玛丽·安托瓦内特不需要、也不值得为她垂青,更何况她并非学院中唯一的女性成员。

勒布伦是那个时代追求人格独立自由的先驱艺术家,在她所生活的年代不仅以自己的选择和人生经历为女性自由树立了楷模,还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引领了当时欧洲的时尚潮流。

左图: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杜·巴里夫人画像》 69.2×51.4cm 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右图: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布隆尼亚尔小姐》 1788 年 伦敦国立美术馆藏

1971 年,美国艺术史学家琳达·洛克林(Linda Nochlin)发表文章提出:“为何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回答:因为她们由于性别原因没能出名,被遗忘在历史中了。

在洛克林这篇引发学术界轰动的论文中,她提出了对这个问题本身的质疑——当我们在乌菲齐博物馆去寻找“伟大的”女性艺术家时,我们便已带有“不存在伟大女性艺术家”这一偏见。

勒布伦是那个时代追求人格独立自由的先驱艺术家,在她所生活的年代不仅以自己的选择和人生经历为女性自由树立了楷模,还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引领了当时欧洲的时尚潮流。

1935 年,维瑞·勒布伦的自传在巴黎出版,勒布伦一生都在为“肯定自己作为一名女艺术家”而努力。

猜你喜欢
内特肖像画自画像
五月·自画像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拉登之死揭秘者与政府和解
特内特: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