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凿刻琢在古青铜玉石器物上的文字
——印谱、印章学、金石学及其篆刻的根基

2022-05-17 09:02撰文袁柳梁潮
艺术品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金石铭文篆刻

撰文=袁柳 梁潮

青铜器铭文:伯定作,宝彝

一、将古鉩或名家印作汇集成谱的典籍

古代和前人留下大量印谱,所汇集的种类包括先秦古鉩、秦汉官印私印、封泥、历代闲章、历代官印、西夏官印、元代花押印、明清流派印等。

印谱,亦称印存、印稿、印集、印式、印举、印薮、朱记,是篆刻的印蜕图谱的通称。总的是指:(一)将古代或前人玺印的印蜕汇集成谱,如北宋杨克一《集古印格》、元吾丘衍《古印式》;(二)将同一时代的印人,或同一流派印家的印作辑录成为合集,如清末丁仁汇集清代浙派印人的《西泠八家印选》;(三)将一个篆刻家的个人作品编成专集,如清同治二年魏锡曾钤辑的《吴让之印存》。具体的收集编辑形式大致如下:(一)将周秦以来的古鉩(同鉨),或某个朝代的玺印汇编成谱,如明万历三十三年罗王常辑集的《秦汉印统》,清乾隆十七年汪启淑集录的《汉铜印丛》;(二)汇集各家印作编辑印谱,如1944 年葛昌楹、胡洤合辑的《明清名人刻印汇存》;(三)辑录个人作品集成书,如清光绪末年辑成的《黄牧甫印存》。其中,有的先由印谱编辑家集拓成书,后来又经篆刻家本人亲自编订再次成册,如清光绪二十六年吴隐辑录《缶庐印存》,1919 年吴昌硕自己又亲手重新编成《缶庐印精拓》;有的是印谱编辑家为篆刻家钤拓印谱,如清同治二年魏锡曾为赵之谦辑成《二金蝶堂印谱》,以赵之谦斋馆为书名;有的是篆刻家为藏家镌刻多方印章,藏家将其辑录成册,如吴咨为陈式金镌刻不少印章,清道光三十年陈式金将其辑录编成《适园印印》;有的是印主以自己所藏的名家之印编辑印谱,如张咀英收藏不少赵之琛的印作,1940 年将其钤拓为《退庵印寄》;还有的是后人以摹印的方式复制印谱,如汪厚昌摹刻不少明清印作,清光绪十九年将其汇辑成《后飞鸿堂印存》,等等。古代和前人留下大量印谱,所汇集的种类包括先秦古鉩、秦汉官印私印、封泥、历代闲章、历代官印、西夏官印、元代花押印、明清流派印等。

『告宁』鼎

『亚鱼』鼎

『作册兄』鼎

北宋时期,古代文物大量出土,整理和钻研古器物的金石之学应运而生。据说钤拓、编集印谱始于宋代,最早的印谱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大观年间杨克一汇集古代鉩印辑成的《集古印格》一卷,还有宣和年间徽宗“敕撰”编成的《宣和印谱》。元至元二十四年吾丘衍汇集的《古印式》两册(官印和私印各一册)。此外,赵孟頫、钱选、王顺之、杨遵道等也编过古印谱。上述这些印谱可惜都已早佚。较之宋元时期,明代对古代印谱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由于通过古鉨考证古代官制、文书制度和文物制度等原因,更加重视古鉨的收集和钻研,编辑印谱之风盛行。在现存古鉨文献资料中,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谱,为顾从德所辑。明隆庆六年,顾从德以自藏和他人所藏古鉨,共计铜印(铸成或凿成)、玉章(琢磨而成)近二千方,编成《集古印谱》,首创以秦汉原印蘸硃或蘸墨钤拓的方式。沈明臣为《集古印谱》作序曰:“庶后之人尚得亲见古人典型,神迹所寄,心画所传,无殊耳提面命也已。”此后,古鉨收藏愈益风行,收藏家以所藏印章编辑印谱的越来越多。明代汇编古鉨的还有万历二十五年范汝桐钤成的范氏《集古印谱》等。文彭的印作存世甚少,万历四十五年,张夷令将所藏印章编成《承清馆印谱》,文彭的19 方印章被收入其中,使文彭的印作得以流传。张夷令、周亮工本来就藏有很多印章,又请诸多印家制印,刻各种类型印文的图章。张夷令的《承清馆印谱》、《学山堂印谱》首开先例,是最早汇编明代数十印家作品的印谱,影响甚大。不过,明代辑录的古印谱也存在一些以假乱真的情况,需要仔细甄别。晚明以来,篆刻活动仍在持续,编印谱的风气依旧延续。及至清代,对古代玺印的用途、类别等又有进一步的探究,获得许多新的认识,收集和编辑古代印谱的工作愈加完善。主要有清乾隆三年程从龙编纂的《师意斋秦汉印谱》,清道光十一年瞿中溶编撰的《集古官印考证》,清同治十一年陈介祺编辑的《十鐘山房印举》,汪启淑汇编的《飞鸿堂印谱》,等等。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飞鸿堂印谱》,虽然汇辑印作多达三千五百方,不乏名刻佳作,可其中有些印文存在谬讹,也有鱼目混珠的伪品。现代以来,丁仁等四位藏家将自家藏印辑录而成的《丁丑劫馀印存》,葛昌楹、胡洤集成的《明清名人刻印汇存》等印谱,最享盛誉。

较之宋元时期,明代对古代印谱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由于通过古鉨考证古代官制、文书制度和文物制度等原因,更加重视古鉨的收集和钻研,编辑印谱之风盛行。

收集古代玺印或名家所刻的印章钤拓印谱,或根据这些印章的印蜕制作印谱,方法共有三种:(一)古时候直接以原印钤盖,辑集成谱。即以原印蘸印泥直接钤印在纸上,可称为原钤本,也可以说是实钤本。从古代到现代,印谱制作技术不断提高,日趋完善,钤拓越来越考究。采用高质量的名贵印泥,名特优的宣纸,直接钤拓印作,这种印谱版本能真实保留印章原作的本来面貌,最为珍贵,价值最高。(二)古时候以摹刻的方式复制印作,仿制印谱。将原印印拓的底样雕刻于版木上,或者刻在玉质、石质版基上,或者浇铸在铜质版基上,制作成印刷版。一般较多的是木刻翻摹、翻刻。摹刻属于复制,是后人对古代印作的复制,或是他人对著名篆刻家印作的仿制。一般摹刻者也是颇有造诣的篆刻家。(三)近现代以影印的方式制作印谱。将原印印拓的底样,通过照相的方式制成印刷版,比如采用石印版、锌版、珂罗版等方法印制的印谱,与原印的印蜕相差很小。印谱对保存印家的印作,供篆刻者观摩、借鉴、临习、师承,供爱好者鉴赏、递藏,供研究者作为探讨篆刻发展历程的资料,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也体现印谱和金石学的密切关系。

二、攻研治印技能、篆刻艺术美学、印谱与印史的学问

接续前述话题。在印谱的基础上,形成了印学,而且还与金石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印学,又称为印章学,与篆刻学意同。不明了古代玺印所关涉的金石学内涵,不具备篆刻创作和钻研所必需的学养,很容易就产生误解,以为篆刻只不过是文人的雕虫小技。其实不然,个中包涵高超的技能,精深的学问,博雅的修养。沙孟海《沙邨印话》曾专门论及篆刻艺术学养,主张“治印有三要(事),……明习六书,默识旧文,诊其变化,穷其原委,识字之事也;前代玺印,各有体制,取法乎上,不容牵绲,辨体之事也;造意遣词,必于大雅,深根宁极,造次中度,本学之事也。不求此三者,徒龂龂于刀法之微,是谓舍本而逐末”。孔云白石印本《篆刻入门》同样也强调印学素养的修炼,认为“治印视之虽简,一刀一石而已,……治印诚小技,岂易草草为之邪?!……古人印论,堪足采取,以求深讨”。李健《金石篆刻研究》则进一步论及篆刻与金石学之关联,强调“篆刻二字,决不限于治印,凡施于金、玉、木、石、骨章,皆得称之曰‘篆刻’,而治印其一也”。

上图:邓石如《疁城一日长》

下图:丁敬《同书》

中国古代印学思想丰富深厚,论著很多。现代有的专家推崇宋代王厚之,认为元代吴叡曾经摹拓王厚之的《复斋印谱》,编成《汉晋印章图谱》一书,书中摹拓九十二方汉晋印章。该书不仅是宋元时期唯一流传至今的印谱样本,而且也是现存最早的印章学论著。而有的学者则崇尚元代吾丘衍,认为他的《学古编》多有创获,明清多位印家均为该书作续编,故堪称最早的印学经典。宋元以后,印学益盛。明代朱简的《〈印品〉发凡》、《印章要论》、《印经》颇多独特精深的见解,看法亦具新意。比如发前人所未发,较早地鉴别、认定战国古鉩。清代顾湘的 《篆学琐著》 (十二册),汇辑校订唐代至明清三十五位印家的论著,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陈澧的《篆印说》,详细论述缪篆,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魏锡曾的《书赖古堂残谱后》,评述明代至清初十九位印家的印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近代王世的《治印杂说》,编次有条,论述全面精当,并通过具体实例,强化习印必须从汉印开始的传统理念。吴隐的《遁庵印学丛书》,汇集多位印家的论著,对印学理论建设和篆刻艺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孔云白的《篆刻入门》,内容比较全面,成为适合初学者的参考用书,在后学中流传面广。邓散木根据自己20 世纪30 年代在沪讲授金石篆刻的“课徒稿”,写成的《篆刻学》书稿,在当代印行。

印章学论著一般论及印事、印家、印学流派、印社、印作递藏、印谱、印史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印事记录。即关于印家治印技能、事迹、典故、轶事的记载。比如,明代徐上达的《印法参同》,全书侧重论述刻印技法,有不少精当之论,还保存了前人记录的王冕最先采用软质花乳石刻印的珍贵史料。清代吴骞的《论印绝句》,汇辑不少印人掌故、轶事,保留一些有价值的史料。魏锡曾的《绩语堂论印汇录》,记录印林交游事迹,成为印学珍贵史料。来楚生的 《然犀室印学心印》,强调必须从刀石中见笔墨的理念,还谈及择石等亲身经验,是独特的心得体会。

印人、印谱编纂者与递藏研究。印人,指善于治印者。印家,则专指深谙篆刻艺术,有较高造诣和成就的篆刻家。比如,明末清初周亮工的《印人传》,简要记录明代中晚期至清初印家的事迹,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清代汪启淑的《续印人传》,记载康熙、乾隆年间一百二十九位印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保留了很多重要史料。近代叶铭的《广印人传》,收集、汇编历代一千八百多位印家的传略、师承关系、艺术成就等,是研究印史的重要文献。

印家流派与印社研究。印家流派也称印派、印学流派。印社,即印人组织和篆刻艺术团体,在明清之际,印社大抵以印派的形式出现。清代光绪三十年创办的西泠印社,是迄今中国印坛上最大和最有影响的篆刻艺术团体。从古至今,2000 多年的玺印历程,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印家、印作,比如古印匋封泥、历代图形印吉语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包括辽夏金)、元代、明代、清初、清代皖派、清代浙派的经典印作。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从元代起,印人开始采用软质石料作为印材,这就使篆刻变得非常简便易行。及至明代,此风盛行以后,文人士大夫才有条件和可能自己随便动手刻印。在这个基础上,印人队伍发展壮大,印家不断涌现。因此,以印派创始人姓氏,或印家活动地域,或篆刻风格特点等命名,形成了各种印人流派和群体。清代魏锡曾的《论印诗二十四首(并序)》,论及明清诸多印家的师承关系。现代马衡的《凡将斋金石丛稿》(1931 年识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钱君匋、叶露园的《中国玺印源流》,方去疾的《明清篆刻流派简述》,均论及篆刻流派的演变,具体论述了以文彭为首的吴门派,亦称三桥派,这是最早形成的第一个印家流派;何震首创的皖派,与此相关,汪关、程邃、巴慰祖等人擅长摹刻汉印,也有徽派之称;丁敬开创的浙派及其西泠八家,还有王福厂通过振兴浙派而形成的新浙派;邓石如创立的邓派,因为他是皖人,所以也称之为皖派;吴昌硕所开创的吴派;以及泗水派(苏宣等)、娄东派(汪关)、莆田派(宋珏)、扬州派、如皋派、云间派等印人群体的源流与师承关系。与此有关,杰出的印家还有朱简、梁袠、金光先、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齐白石、吴隐、丁二仲、赵叔孺、邓尔雅、经亨颐、简经纶、邓散木、来楚生、方介堪、陈巨来等人。上述印章学论著,还对明清时期印坛活动的三次高潮,作了精到的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动物印纹,河南出土汉代画像砖

图1:桂馥《未谷》

图2:胡䦆《玉芝堂》

图3:钱松《钱塘吴凤藻诗书画印》

图4: 黄易《一笑百虑忘》

图5: 吴昌硕《明月前身》

图6:赵之谦《二金蝶堂》

图7: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

图8:吴咨《人间何处有此境》

图9:赵之谦《灵寿花馆》

图10:黄士陵《书远每题年》

印史研究。即探讨印章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论著。比如,元代赵孟頫的《〈印史〉序》,旨在纠正当时过于求奇取巧的时弊。明代文彭的 《印史》,对明清时期篆刻艺术的兴旺和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清代程瑶田的《〈看篆楼古铜印谱〉序》,具体论述玺印“玺”字、私印“私”字的由来与演变。孙光祖的《古今印制》,论述秦代到明代印章的体式印制。吴云的《〈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序》,逐一考释所汇集的古代玺印。韩天衡的《中国印学年表》,内容涉及古今千年,工具性强,便于检索。上述这些研究范畴,共同构成印章学这个专业。这是专门研究古代印章制度、治印技能、篆刻艺术美学、印人与印家事迹、师承和流派、印作递藏、印谱编纂与印史的学问,并且还涉及到古文字学和金石学等相关基础知识。

三、金石文字是广阔印林博大精深的土壤和根底

谈到玺印起源,就会提及金石铭文。先秦古鉩,既与商周所铸造的青铜器物及其铭文,也与三代、秦汉所凿刻的石磬和碑碣等有天然的密切联系。金者,铜也,金文亦即铜器款识。玉石成器,需经切磋琢磨,亦会留下铭文。碑碣,是刻石的形制,即立石记事。朱剑心《金石学》曰:“金石二字之连用,其源甚古”。这是一个多义词,兼表有关事物。金的本义,原指金属。石的本义,原指玉石之类。具体而言,金指铜器及其他金属器物,石指玉石制品。金石这个词最早的意义的中心(或称中心意义)是指坚硬之物。《诗经·卫风·淇奥》云:“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荀子·劝学》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司马迁《史记·礼书》曰:“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革,坚如金石。”金石一词,从其本义衍生出来,还形成词义的派生,派生义主要有四项:(一)比喻坚固不变、坚贞。《后汉书·王常传》曰:“辅翼汉室,心如金石。”(二)意指兵器。比如金革,兵器甲铠之类。《礼记·中庸》云:“衽金革”。(三)指钟磬之类的乐器。(四)指钟鼎碑碣类器物。上述后三项都和金石之学所涉及的材料、制品、器具及其铭文密切相关。近现代关于金石学研究,有罗振玉、王国维、朱剑心、马衡、刘节、王宏理等学人的专业论著。综曰金石学,乃古器物(古董)学。罗振玉将金石古器物分为十五类,笔者以罗振玉、王宏理的观点为参照,再综合上述诸家看法,重新整合类别,论列如下——

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张燕昌《翼之》

(一)钟鼎礼乐之青铜器,以及石制乐器石磬等。《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钟镈也。石,磬也。”《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吕氏春秋·侈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这里说的木革类乐器指鼓、柷、敔。《国语·周语》:“琴瑟尚宫,钟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由此可见,金是指古代以金属铸造的乐器钟、锣、钲、铃等,后世还有铜鼓等;石是指以石材凿刻打磨的磬类乐器。金与石合称金石,则是指钟磬之类的乐器。后世又进一步延伸其范畴,凡是金属制造的铜造像和造像碑,壶、杯、碗、铛等水器、酒器、食器、烹饪器,盒盂熏炉等日用器皿,还有杂器、杂件、玉石琢磨成的器物等,上面往往有日用器具类的铭文,也纳入此类。古时候还将铭言或功绩镌刻在金石器物上,《吕氏春秋·求人》:“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于其上刻文纪功或自励,以为记录。因为金石器物上多有文字记事,故将这类古文字资料称为金石之文。比如钟鼎彝器上的铭文,作为金石文之一种,可谓是钟鼎文。(二)古代车舆的车器马饰。比如金根、金羁、金匼匝、金戈铁马等。《后汉书·舆服志》:“或曰殷瑞山车,金根之色。”金根指的是一种以金为饰的瑞车。金羁指金饰的马络头。金匼匝指金制的马络头。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具体有秦始皇陵铜车马等。这些都可能载有文字。(三)古代兵器。金石也指兵器所用的材料,包括铜兵、铁兵、石兵。《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郑玄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楟之属。”刘向《战国策·齐策》:“坚箭利金”。戈、矛、刀、剑、钺、镞等的铭文称为兵器文。(四)度量衡诸器,亦称制定器。计量铜器上的铭文称为权量文。(五)泉布,亦称泉币。钱币及其钱范上的铭文叫做泉布文。专门钻研泉布的学问叫做古钱学。(六)符契鉨印。符节、玺印、封泥、符券契约上的铭文可谓是玺印文。(七)服饰诸器。包括环、镯、耳坠、簪等衣饰、冠饰、发饰、耳饰、项饰、腰饰、臂饰、足饰诸类,亦可能载有文字。(八)镜鉴。《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綷以金镜。”金镜指铜镜,比如商周、汉代、隋唐的铜镜。铜镜上的铭文称为镜鉴文。(九)明器。其功能是作冥器使用,一般采用金、玉、石、陶、木、纸等材料,比如陶俑、土砖俑,具体有唐三彩。明器亦会载有铭文。(十)玉器。《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玉器分为国宝、压胜、舆服、文房、饮器、彝器、熏燎、音乐、陈设等类,比如璧、环、带钩、珮、瑱、琀等。亦会镌刻铭文。(十一)古代陶器。比如古瓷窑址、六朝青瓷、辽代陶瓷、紫砂、珐琅等。陶瓷上的铭文叫做古陶文。(十二)瓦当砖甓,及其画像砖等。比如秦汉瓦当。瓦砖上的铭文叫做瓦砖文。(十三)古器模范。除上述钱范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古器模范,比如墨模等。(十四)简牍。竹简木牍上的铭文称为简牍文。(十五)甲骨刻辞。龟甲兽骨上的铭文叫做甲骨文。(十六)石刻。指镌刻于碑碣坟墓等的刻石,以及摩崖字画、造像等。碑,是刻石的一类形制。《墨子·兼爱》:“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石即石碑),琢于盘盂。”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刻石颂秦德。”秦代开创树碑之风气,用以歌功颂德,至汉益盛。及至晋代,曾经严禁立碑,故晋碑不多见。碣,是刻石的另一种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现存之石鼓文,乃镌刻于鼓形圆石上的铭文。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由此可见,钟鼎彝器、碑碣墓志之类,乃是撰文于金石上,用以记创造,勒箴铭,纪功绩,颂贤德而制作的器物及其铭文。石刻种类非常丰富,比如碑碣(包括书法碑、城市及其建筑图碑、少数民族文字碑、外国人宗教碑、墓志墓碑)、画像石、石阙、牌坊、摩崖石刻(包括刻经、题记、图画等)、石窟造像、儒家传统之石刻、少数民族关系之石刻、砚台(如宋砚、砚谱),等等。

钟鼎彝器创于殷商,而石刻则始于秦代,两汉时期金石并盛。汉代以后青铜器物不再占据主流地位,石刻器物则越来越多,南北朝时期金器传世更少,石窟造像规模则更大。必须明确指出,金石绝非纯粹金石制品,其包括范围甚广。甲骨刻辞、钟鼎彝器款识、碑版铭志,以及一切角齿、玉石、砖瓦、陶瓷、封泥、竹木、绢帛、纸张等古董所载的文字均称为金石之文,研究金石的学问称为金石学。与此相关,先秦古鉩以青铜玉石为印材,用当时特有的象形文字——篆书为印文,制作印章。后世沿袭和继承,用金石为印材,用金石文字形体为印文书体,以铸凿刻琢为制印手段,在方寸之微的印面上,呈现印文的书法与章法艺术,构成鲜明的装饰性和图案美。由此可谓,金石是篆刻之别名,合称金石篆刻。故篆刻家也叫做金石家。综上所述,金石古器物及其铭刻文字,仿若广阔印林博大深厚的土壤和根底。

钟鼎彝器创于殷商,而石刻则始于秦代,两汉时期金石并盛。汉代以后青铜器物不再占据主流地位,石刻器物则越来越多,南北朝时期金器传世更少,石窟造像规模则更大。

四、提升篆刻艺术技能必须修炼金石学素养

要想真正提升篆刻艺术技能,必须切实修炼金石学素养。印章作品是篆刻家个性、情思、技艺和金石学养的高度整合和集中体现。古人认为学习篆刻,认知篆书和书写篆文是最重要的课题,而熟读和掌握《说文解字》的部首,对于识篆和写篆,将篆书应用于篆刻之中,是最佳入门途径,对打下扎实的功底可以起到根本的作用。与此相应,古人强调必须增强文字学修养,不仅要练习篆书,还要钻研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相关学问,探索训诂等学科,加深对古汉字形体、书法和篆刻的理解,掌握甲骨文、钟鼎文、古籀、六国古文、小篆、摹印篆、缪篆,以及鸟虫书、石鼓文、盟书、玺印文字、印章封泥文字、古陶字、碑碣墓志铭文、简牍书体、帛书、泉布文、兵器铭文、权量款识、镜鉴铭文、合文等相关知识。现代篆刻者还需阅读与前述金石学领域相关的专家论著,比如,清代戴震、桂馥、吴大澂,等等,近现代康有为、罗振玉、王国维、沈尹默、杨树达、邓之诚、郭沫若、容庚、徐文镜、于省吾、郑振铎、商承祚、沈从文、罗福颐、夏鼐、陈梦家、孙海波、王世襄、高明、张道一、李学勤、何琳仪等文史领域学者的精彩著述。

明代文彭与何震都曾明确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方可入印。近代陈衡恪推崇古代综合型美术,即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画,认为这是一个文艺家多方面国学素养的集中体现。陈衡恪论及文人画时提出四大要求: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竭尽)善。将此画论移作印论,同样非常精到。

国内高校一般将书法和篆刻专业合并安排在一起。换个角度,从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视域,也可以清楚看到金石文字研究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所受重视的程度。1949 年以后,北京大学开设金石学课程,书印教学开始进入大学课堂。1963年潘天寿、陆维钊在浙江美术学院创立书法篆刻专业,沙孟海、方介堪等参与教学。1979 年陆维钊、沙孟海开始招收书法篆刻研究生。目前,国内高校培养书法(包括篆刻)博士研究生的任务,主要由文学院、哲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美术学院等文史哲(哲指艺术哲学)院所来承担,在历史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和专业招收书法(包括篆刻)博士研究生,具体设置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书法文献研究、书法文献学、文艺美学·古典文献与文化、汉字·书法与东亚文化(涉及日本、朝鲜、蒙古、印度)、书法与文字学、中国书写文化、汉字字体与书法艺术研究、中国文字与书画艺术等多个培养方向。由此可见,书法(包括篆刻)的理论功底和艺术技能的培养,必须在古文字学、文献学和金石学等方面,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金石铭文篆刻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赤子之心 金石留痕——记旅美华侨、金石名家汤成沅先生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冷热
篆刻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夔膚簠铭文读笺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