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现状

2022-05-17 09:02撰文白茜
艺术品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家艺术

撰文=白茜

对页 郭燕《时光在静静地流逝》 2016 年

数百年来,在许多不同的国家里,女性都曾为自己的性别而呼吁,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需求以及向往平等的渴望。世界上最早为自己性别发出呐喊的当属西方女性,西方的女性主义艺术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结果,是伴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18 世纪的启蒙思想、19 世纪的人权观念和20 世纪的现代意识而一路发展下来的必然产物。然而,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受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具体以五四时期自由主义理论、马克思妇女解放观和改革开放之后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在20 世纪后期开始了一系列具有女性主义特征的艺术活动。女性艺术家的逐渐显现和参与,表明了中国女性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形式通过了个性化的语言方式而正式呈现,而非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伴随着社会运动而出现。近年来,女性艺术作为一种公共现象,其存在的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中国女性艺术基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生存土壤,相对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激烈的程度而略显平淡,作品更倾向于自我生活体验和自我意识表达,以女性独有的视觉经验表现对日常生活的情愫与感悟。2000 年以后,随着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更多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艺术在已形成的基础上迎来了再次生成与发展。

传统视角中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最常见最普遍的中国女性艺术表达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化艺术,即通过女性独有的视角来彰显女性特征,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男性的叙事方式。这种女性艺术语言的建立是从自我表达开始而形成的,正如美术评论家贾方舟所言:“女性话语的建立是从自我探寻中开始的,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由此而产生的新颖形式开始;从高度的个人经验和潜隐的心灵事件开始;从对生命的敏锐感悟和多重的情感体验开始;从身边琐事和平凡生活的细枝末节开始,用她们特有的直觉和生存本能,去体悟每一个生命的、情感的抑或充满人生意味的事实”。这一类女性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感性大于理性,大多数女性艺术家采用自己最擅长和最本能的情感平铺直叙,以女性细腻的艺术语言描绘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对生活的诠释,作品清晰地展示出了女性的个体意志与审美向往,具有鲜明的个体化特征。申玲曾经说:“我画面没有刻意的设计,凭自己的感受,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闫平也曾经说过:“在我的画室里所有的人和物都像我一样闻到了春天的味道,并且和我一起把它搬到画布上。”这类艺术家作品以其唯美的画面来触动人的心灵,感官上均以小场景画面介入,以个人情感为表达线索,以日常生活中的景和人为创作元素,没有太多的哲思理念,但又似乎在画面中隐喻着某种情愫,抑或是对人性和生命的追问。而这类作品更多的则反映了女性的性别特征,似乎女性对于生命的体悟会更加透彻,比如喻红的《目击成长》就以一名母亲的视角来描述了孕育生命的过程,表现了无私伟大的母爱和蓬勃的生命力,主观上将个人经验与时代变迁并置,凸显主观感受;闫平以其《母与子》系列作品来表达人性间最简单和最伟大的爱,以及人类对于生命的延续,从一定意义上唤醒了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从以上表述的共性中不难发现这一类的女性艺术作品基本没有涉及男性元素,大多都是从女性单一的视觉来观看世界,作品很少关乎社会形态,但已经明显地摆脱了传统作品中温婉含蓄的风格,站在女性的角度纯粹而直观地表述自我。

本页 上图:喻红“目击成长”系列之《1996 年30 岁》

下图:邢丹文 “线”的静帧 2018 双视频影像,高清,立体声音效

左图:闫平《母与子》160×130cm 2011 年

中图:闫平《母与子》130×160cm 2010 年

右图:闫平《母与子》140×160cm 2012 年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自我觉醒

伴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逐渐开始去除个体化特征,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后主动介入社会的现状,其中一大部分女性艺术家在固有的创作思维中寻找到了突破,在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视野中,实践尝试创作出了大量对于社会有深度剖析的作品。

作品中体现出了艺术家们解放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不被世俗尘封的理念。从视觉上来观察,整个作品已经不再停留于追求浪漫的色彩和细腻情感的表达,逐渐脱离男性话语的附属,作品不仅只限于单一的绘画形式,而是呈现出更多的媒介语言。正如郭燕《自然的边界》和《时光在静静的流逝》两件装置作品就是以自然与人,以及处于消费社会中人类的终极归宿为命题,将其置身于无国界、无性别、无年龄和无身份的领域,个体视角也由微观转向宏观,开始担负起了沉重的社会责任。再比如邢丹文近年来的新作《只缘生在此山中》同样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警惕,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与现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并置在同一个作品中,以反映工业化进程下产生的一些无法规制的失控状态。还有陈秋林通过她的影像作品《空的城》以区域特征化所带来的持续变化来反映整个国家在近十几年中的经济变化和政治雄心。类似于这一类的作品在同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且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有力补充了唯男性艺术独尊的中国当代艺术史。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形成与表达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虽然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审视眼光,但最终由于其生发环境的不同,以及生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女性艺术明显比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表现的更为内敛和含蓄,也铸就了正在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艺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大量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文献被翻译出版,很快成为中国女性艺术得以发展的助力推手,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也从语言和内容上给中国女性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范本。然而,由于中国女性艺术的生发基因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加之90 年代后期女性艺术和女性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逐渐拥有了话语空间,所以作品褪去了刻意强调女性身份的属性和坚定了与男性权利相对应的立场,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女艺术家。如陈羚羊《十二花月》系列作品中,每一张作品里都包含一种当月盛开的鲜花和一面镜子,通过镜子映射出经期女性敏感身体的局部影像。崔岫文影像作品《洗手间》以女性为切入点探讨背后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如何从文化、历史、经济等角度来解读。此类中国化的女性艺术首先颠覆了男性主义艺术中一惯被观看的形象,重新通过对女性身体状态、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的描写而重新塑造,一定意义上引发对女性生存状态的重新思考,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意识觉醒后对身体、身份等自审的态度,却没有形成对男性强烈的排斥。这一类作品在凸显“性别意识”的同时还摆脱了男性艺术评价标准的限制,也表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走向,并逐渐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页 左上:邢丹文《只缘生在此山中》2017 年 煤渣和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右上:邢丹文《只缘生在此山中》局部

下图:陈秋林《空的城》

结语

由此可见,中国女性艺术发展至今,涉及领域主要围绕着生理性别特征和反父权意识的范畴,作品大多数是从身体、心理、情感、生活、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展开剖析和表达,依然停留在社会、历史、哲学等边缘的层面,并没有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理论指导。性别差异决定了中国女性艺术的根脉,文章中前两种现状虽然还不可以被完全称之为女性主义艺术,但她们在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或缺性。第三种现状虽然与西方的女性主义艺术有着本质区别和自我生长的语境,但对于人类艺术的发展而言已建构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同时推动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反观全球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更需要以西方为鉴,超越性别和政治权利诉求的表达,从而形成自我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艺术家艺术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