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瓷造型在交流中的互鉴及演变

2022-05-18 16:54姚颖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
关键词:釉瓷器型白瓷

姚颖

中国白瓷于北朝创烧,隋代成熟,而隋唐时期“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邢窑兴起,五代至两宋时期白瓷烧造进入了鼎盛时期,北方地区以定窑为主导形成了庞大的定窑系,南方地区景德镇湖田窑则创烧出了如冰似玉的青白瓷,至元代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创烧了“卵白釉”,明初永乐一朝研制出“甜白釉”,以至后来明清时期崛起的德化白瓷,为长达近千年的白瓷烧造史书写出了华美的篇章。而白瓷造型的发展过程也展现了不同时代白瓷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呈现出器型的演变过程与互相借鉴的文化脉络。

一、白瓷的兴起

白瓷起源是由于原材料和制作技术的进步,体现的是北朝的时代风尚。北朝陶瓷颜色浅淡、装饰华丽,部分器型可见对萨珊金属器和玻璃器的模仿,也可以说是制瓷技术变革的驱动力之一,體现了北朝及南朝与中西亚之间的文化互动,同时也展现了北朝文化从十六国后衰落后再次崛起,并形成新的陶瓷文化的过程。

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华北地区5世纪末到6世纪初陶瓷生产的格局,尤其是质量上乘白瓷的成功烧制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转折点,至此高温陶瓷与各类彩绘瓷也在白瓷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

白瓷的成功创烧,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自9世纪始,中国北方的白瓷开始销往中东,西方世界视白瓷为艺术奇迹,他们对白瓷的原材料以及制作工艺充满向往。并在17至18世纪,经传教士在中国考察了瓷器的生产并带回了制作方法,欧洲才烧制出了白瓷。所以白瓷的出现不仅在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邢窑白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其物理性能与现代最先进的“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已十分接近。邢窑白瓷又分细白瓷和粗白瓷,细白瓷是专供皇室、贵族使用的上等白瓷,没有施化妆土,有些底部刻“盈”字款、“翰林”款,为皇室和翰林院定烧;粗白瓷一般施化妆土,行销市场,造型随意,无贵贱通用之。

二、仿古类白瓷造型的发展

早期的北方邢窑白瓷胎体厚重,造型质朴、凝重、粗犷。自隋代开始,瓷器烧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伴随工艺水平的提高,其胎料制备精良,胎体的旋削工艺工整,装烧考究,立体的器皿明显增多,器物的造型更为挺拔、豪放。到唐代时邢窑的制瓷技术更为成熟,窑工精选胎釉原料,旋坯技法更加规范,并采用匣钵正烧法,消除了器物内部的支烧痕,严控烧制火候,保证白瓷产品的瓷化度而不过烧。此时邢窑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造型的最高水平,呈现出体态丰盈、庄重大方、赏用结合的特点,具有大唐盛世的时代神韵。

总体而言,邢窑白瓷造型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共同的艺术风格,具有圆唇口、短颈、丰肩和鼓腹的时代特点,构成了庄重大方的体态。邢白瓷的外观形体,既有直线又有弧线,但以弧线为主。整体塑形的线条有行有止、有抑有扬,或一气呵成激流直泄,或婉转曲折舒缓有序,而这些长短各异的曲线、直线的巧妙结合,又使得邢窑白瓷具有雍容华贵之美。比如白瓷罐口沿下那转折的曲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白瓷罐完美的形体增添了生气(图1)。

邢窑白瓷的造型还有盘、碗、杯、托、瓶、壶和注子等,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时期,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丰富了造型之美。

而同样是烧制白瓷的定窑,唐五代是其瓷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制瓷工艺更为精细,碗、盘类器采用匣钵装烧,器口朝上摆放,因此口沿满釉,而底足多无釉,碗、盘等为器物造型代表。

宋代时,定窑白瓷还涌现出了一批仿古器物,其中尤其以仿青铜器造型表现突出。虽为仿古,但从考古发现的宋代定白瓷造型来看,其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复原或对传统形态的照搬,而是在“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适今之宜而勿牵于今”的理念下,托古求变、承古革新的宋代创造。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定窑白瓷以仿三代青铜器较多,但也有不少结合时代审美而创造的陈设与实用兼具的形制。正如宋人蔡絛所言:“时所重者,三代之器而已。若秦汉间,非殊特,盖亦不收”。就考古出土实物来看,其种类繁多,也最易辨识,涵括三代青铜器中的鼎、甗、鬲、豆、爵、觚、尊、壶、卣、洗、盘、钟等形制(图2、图3)。

历代白瓷在进行造型的创新设计时,还以“对合”作为结构方式来实现对传统礼器形制的临创。从考古和传世仿古器来看,以这种“对合”结构设计的做法,多出现在瓶、壶、觚、尊等器物上,采用两节对合或两半对合,器物或从腹上部,或是腹中,或腹下部分开,以上下部分的对合构成一个新的造型。

另外,白瓷仿古造型还进行了融合与演变。所谓“融合”,其做法或是指对不同器物形制之间,或是对同一器物不同造型之间,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和设计创造,使器物既有“古意”,又能做到“勿泥于古”,具有神似形变的特点,或改变了器物原有的功能、用途而转化为陈设器;或是改变器物的结构、形态而转化为实用器;或是将古器物的形态转而设计为似古非古的新创白瓷造型(图4、图5、图6、图7)。

在白瓷仿古器型中,对典型礼器形制的转化设计,最为常见的造型有琮、鼎、鬲等几种,在定窑、景德镇窑、德化窑中常见。瓷器仿金银器的器型还有高足杯、双鱼壶、折腹碗、折腹盘、四方倭角盘等。

三、实用型白瓷造型的互鉴与演变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枢府瓷。卵白釉瓷的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其造型主要有碗、高足杯、盘、炉、花口盘等。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元代卵白釉瓷器在元代墓葬、窖藏、沉船及元大都遗址中均有发现,可见卵白釉瓷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8)。

明永乐甜白釉是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个白釉品种,其特点是白如凝脂,素若积雪。之所以称“甜”,是因其洁白的釉色给人一种甜美之感。又有人称其为“填白”,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画。甜白器物造型主要有碗、僧帽壶、梅瓶等。

僧帽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图9)。而梅瓶则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卷草纹、缠枝莲花纹等间隔。

明清梅瓶保留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协调。图10所示梅瓶,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到明清时期,德化窑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诸如梅花杯、八仙杯、花瓶、文具等,以生活需求为导向的实用器,常见的有执壶、印盒、香料盒、锅、罐、盆、碗、杯、托、勺等。由于这类器型是基于生活的一种时代创造,已然超脱了古风、古韵之感,为从传统当中衍生出来的创新造型。

四、白瓷造型的互鉴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遗址中就有琮的出现,其形制大体是外方内圆而中通,如筒形,是我国古代早期最重要的礼仪用玉之一。除琮式、鼎式、鬲式以外,在考古实物中还发现有诸如簋式炉、樽式炉等造型,这类造型在铜器中极为罕见,但在瓷器中却较为常见。

宋代白瓷的经典造型,塑造了一种极具现实性特点而又具有复古特性的视觉美感,因而在审美视觉上区别于一般的仿古铜器,属陈设器范畴。目前发现的主要是瓶、壶一类的形制,典型的有胆瓶、瓜棱瓶、玉壶春瓶、长颈瓶(直颈瓶)等。

五、白瓷造型形态的表达

陶瓷的造型是一个整体,通过几个部分构成一个审美形态,这种装饰性在传统白瓷花口器物上得到很好的运用。与此同时,传统花口器的造型也符合人体结构的功能性,器型的比例关系颇具美感。通過对大自然生物结构的模仿,花口造型呈现在白瓷器物上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上是多样的,展现出独特的装饰美(图11、图12、图13)。

花口造型的器物,大多出现在书房之中,与砚滴、香炉一起相伴主人左右,是体现唐宋文人书房品位的重要器皿。观察古代陶工们设计出的花口造型器物,可以看出工匠们对自然界事物仔细观察和了解思考自然界中的植物形态,归纳总结自然界造型规律,把自然界形态设计运用到白瓷造型中,表达工匠想要回归自然的意愿,并影响到后世器物的造型。

在考古发现中,宋代瓷器中的长颈瓶和直颈瓶在各地出土的宋代瓷器窖藏中基本都有发现,其造型无定制,在圈足的高矮、腹部的圆椭、肩部的斜直、颈部的宽窄等方面各有异同。

白瓷盘、碗、瓶中常见有莲瓣形口、葵瓣形口等形态,一朵花在整个植物群体中是一个局部,但是这朵花又是由很多小部分组成的,如菱花形白瓷盘把叶脉清晰地表达出来,盘子在形状上表现的是统一、完整的审美效果。花口形瓶口沿外部呈多瓣,花瓣向外延伸,使整个器型充满了向上张力。

花口白瓷器除了具有功能美、装饰美之外,还在器型造物形态上体现了工匠想要表达的气韵和趣味,体现了器型设计的境界和审美,其所传达出的意境、理想、力量、情趣等能够被人感知。

花口白瓷在使用功能之外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也可通过器物造型表达多种形态。

古代白瓷器物造型的发展变化,是伴随白瓷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尤其在文化交流中,更是受到一个时代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但其主导性仍然是不同文化下的时代审美趣味作用到白瓷造型上,同时也蕴含着世界人民在开放包容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互鉴。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造型上也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质朴自然的审美趣味与特征的充分表达。

猜你喜欢
釉瓷器型白瓷
黑釉瓷的当代创作与烧成实践
黑釉瓷的工艺研究
黑釉瓷的审美与文化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