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栗三年柿八年:“孔府服饰”展示活化探索

2022-05-18 19:47宋东陈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享志愿者博物馆

宋东 陈阳

摘 要:孔府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是明代服饰文化的标志物,是有机质丝织品信息、织染绣绘非物质文化信息、典章制度文本信息综合交融的文物载体,是中华服饰文化基因的标志物。在推介服饰文物传承、研究的同时,其负载的礼仪文化基因更需要弘扬传承,由展览所激活的孔府旧藏服饰文化基因经由年轻观众融入当代生活,进而推动后代持续传承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服饰。以物为中心的博物馆展示、保护、研究功能正在激变,孔府服饰通过展览、保护和市场开发,引导着人们的穿着行为,要传承服饰基因,应以穿着传统服饰为要务,只有以穿着为引领的研究、展示、传播和产业转化,才是文化基因传承的根本。

关键词:博物馆;穿着传承;展示活化;共筹;共享;志愿者;产业转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35

0 引言

“博物馆不应是物的坟墓,而应是思想的摇篮。”①基于发现和回应社会热点,实现展览社会化功能,山东博物馆在2012年举办了“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在2020年举办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两次以孔府旧藏服饰为主题策展,8年间,开创性地在互联网上全方位引入社会力量办展,使观众通过参与、互动成为展览的真正主人。

1 用网络互动推进展览策划

网络服饰爱好者、观众、志愿者成为策展、办展、筹展、歇展的“知识共同体”,2012年“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策展之初便在微博开设账号与观众互动,经2014年“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到2020年“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累计与观众互动8年,年互动1.1亿人次,随着在线互动、在线展览App、数字虚拟展厅等技术的使用,观众可以“在路上”“在床上”“在家里”“在办公室”“在案头”观看展览场景,并参与展览的各个阶段……

2 邀观众来共同筹办展览

英国学者格拉汉姆·布莱克认为21世纪博物馆展示不应该以封闭的展品为导向,应以观众为中心,用藏品吸引观众是展览的第一要务。从观众与展览发生关联的那一刻起,就应对观众的期望做出回应。策展人员要有职业热情和敬业精神,创建“迷人的博物馆”,全方位服务观众,推动展示互动,并积极开发衍生产品,获得衍生价值②。我们的策展理念正是如此:通过网络互动、问卷调查,遵循观众喜闻乐见策划展览,让服饰研究专家和志愿者全面介入展示脚本的书写、服饰顾问、藏品复制、服装表演等工作。“任何层面的解读都需要将所陈列或描述的事物与观众的个人经历建立联系,否则将毫无意义”③。在展览的前期策划中,用网络普及服饰知识,不断地与观众互动,弥补服饰文物的非穿着性和疏离性不足,在志愿者和网络观众参与的过程中要遵循策展原则,博物馆和观众实现“共筹”“共享”展览的文化成果、学术成果。根据各自文化背景,博物馆从业人员、观众志愿者、服饰专家协同完成展览的交流互动。这时观众成为博物馆展览的新角色,他们是服饰展览的“舆论领袖”和“赋能者”,更是服饰展学术成果和产业结果的所有者。

3 让观众感受沉浸式展览

博物馆展示传播的范式是“看展览”,让观众“看展览”是一种传统的展示手段,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已不能满足观众对展览的需求。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当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后,通过神经系统输送到人的大脑,然后由大脑对其进行接收、加工、处理、储存、记忆,也就产生我们常说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策划展览时,应通过“五感”将展示内容全方位地传达给参观者,全面调动观众的感官系统,并与展览全方位互动,让参观者不仅仅是看展览,而是在“五感沉浸”的展示实践中探索知识。

3.1 主动触受传达

服饰是脆弱敏感的有机质文物,对光照、温湿度要求严格。展览中为了消除服饰文物与观众的疏离性,我们设计了丝质面料触摸展示板,让观众在触摸体验中消解与服饰文物的疏离感,间接消解文物藏品与观众的展柜区隔,完成对展览文物的触受感知。展厅地面铺设织物地毯,实现脚感触受舒适的传达,有效提升了展示传达的效率,增进触觉传达的身心愉悦度,触发思维介入,自主体验学习。“遗产不仅包括遗址、实物和实践,还包括我们对它们的感受。它们共同构成了关于遗产的情境式情感语境”④。服饰标志物在展示上的活化和互动,令观展体验借由触觉进而引入意念思维和文化情怀。

3.2 数字技术、数字展厅强化了展示体验和效果的持续性

随着数字展厅和数字技术的介入,通过服饰穿脱游戏、体验式拍照、孔府服饰APP、二维码延伸阅读、网络答卷等方式与展览观众建立互动黏性,让展览效果和传达手段最大化,借助数字虚拟展厅,把故事高潮和故事延续性做到最大化。服饰爱好者和观众通过互动和自我学习,借助活化服饰文物的传达手段,全方位地获取服饰数据,让展厅不再是唯一的交互现场,数据传达已超越一般的触受手段、视听手段,在展后、展歇中,观众和服饰爱好者可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参观体验。“数字技术已经发生了一场革命,令博物馆的行为出现了极大变化,并承担全新角色,尤其在研究、展览和传播方面”⑤。通过服饰展我们可以见证这一变化,数字技术、数字展厅是展览传达的重要手段。

3.3 味觉、聽觉等介入观瞻

展厅内陈设中式盆景和插花艺术既是服饰文物的活态展示,也令嗅觉介入展示传达,比如百合插花、香粉香盒品鉴、免费茶饮、电控喷香器等嗅觉手段,提升了服饰展的观展体验。同时,还可以将背景音乐、二维码讲解、数字展厅、现场讲解等多重听觉触受主动介入服饰展览。在传统范畴下,博物馆内信息的传达是相对封闭的,观众观展时在文物展品、展示牌、讲解词等闭环下被动学习。通过背景音乐、二维码讲解、二维码文物延伸阅读、现场志愿者讲解、数字展厅、移动应用小程序等,可以建立观众黏性,让听觉的介入更加多元。耳朵是展示传达中最易抓取观众注意力的传统手段,听觉传达也是信息环境下最易提升的展示新策略。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活化手段令孔府服饰的展陈生态与服饰生态趋向融合,在展览中应集中体现服饰生态。2012年,“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率先把服饰生态引入展线,把琴棋书画、诗酒茶等文人器用、家具什物与服饰文物共同在主展带中并列展示。服饰与其生态的同置陈列,使以衍圣公为代表的文人生活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览中服饰文物与身着明代服饰复刻版观众的互动更富戏剧性,网友说明牌与博物馆说明牌并置,使观众与文物的互动更加有机高效,观众也从“看展览”变成了参与策划展览。

4 互动引文物出展柜

孔府旧藏服饰最具价值的是色彩信息,为了让服饰文物走出展柜与观众充分互动,展览现场专设植物染色展示板和丝织面料触摸展示板,展示传统植物染色和传统丝织工艺等知识点,用微博账号发布植物染色知识、推介植物染色专家、推介植物染色朝服复原实例,让文物信息走出展柜与观众在实践中互动。“基于实践(hand-on)的互动方式和基于精神(mind-on)的互动方式同等重要”⑥。服饰展邀请观众参与策划展览,围绕展览开展实践活动,由展览实践诱发精神实现是触发递进的互动模式。服饰商家为展线复制了孔府同款服饰,机织“蟒纹织金锦交领道袍”的复原穿着场景的展示,让实践诱发精神升华,进而通过展览让现代织造与传统服饰工艺进行产业融合,服饰的穿着传承就是展览向观众发出的召唤。

5 传承服饰技艺,让服饰“活起来”

通过与核心观众的互动,展览传播了孔府服饰文化和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充分实现了展览的社会化教育作用。服飾爱好者撷芳主人及大明衣冠服饰论坛等全方位参与了展览的策划,其作用和效果十分理想。博物馆展览活动应充分考虑参观群体的社会需求,有效、直接地与观众群体互动,鼓励观众参与展览的策划。经长期与鱼汤传统服饰、吉庐服饰等品牌群体的交流互动,孔府服饰复原、复制和学术研究成果显著,众多研究孔府服饰的论文加入服饰研究的数据库,孔府服饰文物为服饰研究赋能,为产业发展赋能。我们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基地,把展览中脱颖而出的服饰研究专家、服饰裁剪专家请进校园,在校内设立大师服饰传承工作室,把传统服饰理论、明代服饰版形、面料裁剪方法、缝纫和刺绣技法等传统工艺带入大学讲堂,通过对传统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让传统服饰穿出文化自信,全方位推进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赋能。

6 展览帮文物“活下去”

展览是文物最好的保护途径之一,只有向社会开放才能创造保护条件。孔府旧藏服饰传世近500年,丝织品文物十分脆弱,对有机质、光线等环境保护要求很高,并不适合长期展出,这是8年间仅两次展出的原因。展间照度的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数据记录、安保监控等数据资料的留存十分重要,它们为丝织品文物、服饰文物的保护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是保护、研究服饰文物珍贵的数据资料。

7 展览促进服饰文物的保护

“以展促研究、以展促立项、以展促复制、以展促交流、以展促修复”,展览五促的目的是让服饰文物保护研究提上重要日程,比如让国宝赤罗朝服立项,以产业开发完成修复成果转化,为文物的保护传承开创新思路。鲁绣研究室复制了白罗花鸟裙上的绣线,衣线绣也在绣线和针法上实现了突破,为复原做着准备,也为更多孔府服饰的保护性复制立项预热。经过两次与孔子博物馆联合办展,加上借助展览论坛与社会科学院纺织品团队、丝绸博物馆、国内服饰专家的横向交流,2014年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开启了服饰文物馆际交流通道,为孔府服饰文物的全面研究、保护、立项尝试了多重可能。2021年,孔子博物馆经过科学分析检测,完成了10件明代服饰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对服饰文物的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8 创新展览形式

通过对服饰藏品与服饰品牌的活化展示,孔府服饰藏品成为中式服装设计的源泉,成为引领穿着时尚的文化潮流。2012年,“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开幕式服饰表演与“诗礼春秋”合作;2020年,“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开幕式服装表演与“楚和听香”合作,以“展中展”的方式让品牌设计服装与服饰文物同框。经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品牌的参与,服饰展展现了华服的复兴,促成孔府服饰的当代化表达,开展期间身穿孔府复刻版服饰的观众与展柜中的服饰文物在同一时空达成互动。

9 结语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在五个月展期内迎来45万观众,外地游客约占47%,有效地推动了城市文旅融合实践。经过8年的持续推进,加上“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三个展览阶段性的总结,展览的持续长效运作,也是传统临展加固定陈列展览模式的有效补充。网络互动使博物馆展览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发展机遇。服饰文化基因的数据化、数字化应用已超越了实物,成为文化升级、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令孔府服饰在短短9年时间内迅速产业化发展。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令博物馆藏品、文化标志物产生激变。服饰是需要穿在身上传承的。孔府服饰文化信息在展示交互中与观众不断碰撞,激发出汉服穿着的意愿和穿着能量。

孔府服饰展已然是一个文化事件,是推动传统服饰文化复兴的文化事件。孔府服饰已成为特定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它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推进器,是汉服穿着新文化的发生器,孔府服饰见证了传统服饰文化复兴。十年来,涌现出了一批研究孔府服饰的青年研究者、汉服商业品牌和推广者、广大孔府服饰穿着者。以孔府服饰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已经实现了产学研相互合作,同步发展,市场规模数百亿。孔府服饰应当成为一个文化品牌长期地运作,长效进行产业化推进,樱桃好吃树难栽,桃栗三年柿八年,通过展览的培育和发展,其附加值必将不可限量。知来处,明去处,衣冠服饰是礼仪文化之大成。

注释

①尹凯.生态博物馆:思想、理论与实践:序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②格拉汉姆·布莱克.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吸引人的秘密[M].徐光,谢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③弗里曼·蒂尔登.解读我们的传统[M].罗利: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77:9.

④艾琳·胡珀-格林希尔.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M].蒋臻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

⑤大卫·弗莱明.博物馆领域的全球趋势[J].国际博物馆,2021(1~2):102.

⑥乔治·海因.学在博物馆[M].李中,隋荷,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35.

猜你喜欢
共享志愿者博物馆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博物馆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露天博物馆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