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2022-05-18 08:17郭树东田亚明王妍
中国铁路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铁高质量生态

郭树东, 田亚明, 王妍

(1.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2.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北京 100038)

0 引言

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京沪高铁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商业运营时速350 km 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地处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充满活力的东部,连通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运输需求最旺盛的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大能力、高速度旅客运输通道,可为促进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高铁亮丽名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4]。

1 京沪高铁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

1.1 经济层面:贯彻创新理念引领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京沪高铁不仅打造了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典范,而且通过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旅游市场的业态重构,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1)推动中国高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一次建成,复兴号列车350 km/h运营跑出世界最高运营速度。依托京沪高铁的建设运营、创新发展,系统提升了铁路工程建造、动车组、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输调度、安全防控技术体系,使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典范,为高铁产业的产品、技术、资本全方位“走出去”提供了核心技术优势。

(2)促进沿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形成了以站点为轴向周边辐射的区位优势,畅通了生产要素在沿线集聚扩散的渠道,这样由点到轴、再到面,呈现出立体结构和网络态势,不仅通过建设投资有力带动了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加速人才知识、高新技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等核心要素的流动,引导不同产业在空间范围内呈现阶梯式分布,引领产业基础向高级化方向迈进,打造现代化产业链。

(3)催生旅游市场新业态与新模式。全长1 318 km的京沪高铁连接着中国南北两大重要经济中心,将沿线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超50%,旅游“同城化”成为可能,“自由行”“周末游”愈加便利。交通可达性的提高为沿线地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以“高铁+旅游景区”“高铁+商务会议”“高铁+酒店”“高铁+外卖”等模式为代表的高铁旅游产业链为沿线旅游市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2 社会层面

1.2.1 贯彻协调理念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京沪高铁途经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经济走廊,走廊两端是综合实力强劲的北京和上海,中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京沪高铁构建的快速通道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京沪高铁的建成运营,各站点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平均缩短65%,并且极大扩展了沿线城市的4 h 交通圈范围,城市的通达性水平显著提升,提升了沿线城市的时空竞争力水平。以“上海知识型服务业体系”“苏州、无锡等区域特色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新模式正在形成,北京市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服装商贸、汽车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重点企业相继签约落户沧州、廊坊等沿线城市,有力推动了区域的协调一体化发展。

(2)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沿线城市的产业转移与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就业岗位数量随之增加,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加快了沿线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京沪高铁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催化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而且通过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带动产业就业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不同等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5-6]。

1.2.2 贯彻开放理念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京沪高铁的开通有利于提高沿线城市的时空竞争能力和资源市场开发能力,尤其是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京沪高铁在“双循环”格局中的作用正在日渐凸显。

(1)促进地区市场开发与开放。京沪高铁所带来的出行效率与通达性水平的提升,为沿线地区市场的开发与开放带来了极大便利。就业市场方面,以生产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农副产品市场方面,樱桃、水蜜桃、大闸蟹等越来越多种类的产品乘上动车组,高铁极速达服务开辟了生鲜运输的高铁时代;旅游市场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小长假来远程旅游,高铁旅游产品的选择范围正在不断丰富。

(2)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随着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工期短、质量高、造价低的中国高铁逐渐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2015 年,中国与印尼签订雅万高铁项目,成为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该订单签订前印尼团队曾多次访华,对京沪高铁线路、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进行了考察。京沪高铁等典型高速铁路的优质成果,为雅万高铁项目的成功签订以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提供了亮丽的外交推广名片。

1.2.3 贯彻共享理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共享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京沪高铁秉承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致力于向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中国高铁的发展成果。

(1)改善旅客出行体验。京沪高铁以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温情化、智能化的服务改善旅客的出行体验。通过静音车厢、站车Wi-Fi、大站智能导航系统、互联网订餐、高铁商旅服务等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优化列车开行方案与票额分配、探索淡旺季分号运行图等运输组织服务提升供需匹配水平,通过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高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设备设施修程修制体系与评价标准,不断提升安全水平与列车运行质量。

(2)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京沪高铁不仅拉近了沿线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双城生活”成为可能;而且改善了沿线医疗卫生和教育在区域之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蚌埠市先后引进了北师大附中、北大培文学校、上海长征医院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便捷的高铁通道缓解了城市之间在资源利用上的矛盾,优质资源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共享。

1.3 生态方面:贯彻绿色理念助力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京沪高铁作为快速高效的运输方式,相比于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优势,为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助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做出了贡献。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京沪高铁开通前,既有京沪铁路能力非常紧张,全线客货运输长期处于超饱和、超负荷状态。京沪高铁的建成为京沪运输通道打通了一条强大的运输线路,快速提升了通道的客运能力。对比2012 年和2017 年数据[3]可以发现,京津间短途铁路客运市场份额增加约16 个百分点,京沪间中长途铁路客运市场份额增加约10 个百分点,提升了通道内铁路的市场份额与竞争能力。既有铁路线紧张的客运能力得到缓解,具有更多运力发展货运,因此也间接释放了既有铁路的货运能力,为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2)降低碳排放水平。京沪高铁采用电力作为牵引动力,是通道内碳排放量最低的主要客运方式。在完成相同客运周转量的情况下,京沪高铁的能耗指标是高速公路的14%、民航运输的11%;碳排放强度指标是高速公路的37.9%、民航运输的30%。京沪高铁以通道内13%的能耗和29%的碳排放、承担了51%的旅客周转量,为降低碳排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3)贯彻生态环保理念。京沪高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生态环保理念,尽可能减少土地占用、振动噪声以及生态环境影响。“以桥代路”的建设模式比传统路基模式节约了2/3 的土地占用,同等用地面积下的单位周转量运输效率是高速公路运输的10 倍;动车组噪声控制技术、声屏障降噪技术等减振降噪措施有效减少了从源头到受声点的噪声水平;对沿线环境敏感区、水土流失防治、排洪灌溉、站所污染集中处理等问题的全面考虑也有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京沪高铁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高铁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显性结果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层面的具体指标上。从宏观层面筛选9项指标衡量京沪高铁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发展状况,选取京沪高铁沿线地区与相邻未通车地区的地级市以上的城市数据(见表1),分析京沪高铁开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

表1 京沪高铁沿线地区与相邻未通车地区的地级市城市

2.1 模型构建

以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式中:DID 为高铁开通变量;Y为高质量发展变量,包括经济、社会、生态3 类指标;Xit为控制变量合集;β0为常数项;β1为高铁开通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β2为控制变量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δi为城市个体效应;γt为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为避免样本分布不随机可能导致的选择偏误问题,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检验了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平行趋势,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与有效性。

2.2 变量与数据

高铁开通变量:高铁开通采用虚拟变量DID,若该城市当年已开通高铁,则DID 取1,否则取0。需要说明2点:(1)高铁开通月份不一,高铁开通当年记为0,从高铁开通次年开始计作1;(2)高铁开通的效益往往在开通一段时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为衡量高铁开通的时间滞后效应,对DID 滞后1 期和滞后2 期的影响进行了检验。

高质量发展变量:根据第1章的分析,选择与高铁开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首先,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旅游收入作为经济发展变量的观测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得到经济发展指数;其次,选取就业水平、城镇化率和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社会发展变量的观测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得到社会发展指数;最后,选取PM2.5、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为生态发展变量的观测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得到生态发展指数。

数据范围与数据来源:为分析高铁开通前后的经济社会影响,选取2008—2018 年京沪高铁沿线的19 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实验组,22 个临近未开通高铁城市作为控制组,构造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变量数据来自高铁网官方公布数据,高质量发展变量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城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

2.3 实证结果分析

2.3.1 平行趋势检验

分别以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态发展指数为因变量,选择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均GDP 和城镇化水平作为协变量进行一对一匹配,得到匹配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倾向得分概率分布(EC、SO、EN匹配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密度函数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匹配后,处理组与控制组倾向得分概率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样本观测值均在共同取值范围内,满足匹配平衡假设。

图1 匹配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密度函数

2.3.2 PSM-DID估计结果

高铁开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的实证结果分别见表3—表5,各表的模型1展示的是高铁开通第1年的影响回归结果,模型2 展示的是高铁开通第2 年的影响回归结果,模型3 展示的是高铁开通第3 年的影响回归结果。

表3 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实证结果

表5 生态高质量发展影响实证结果

在经济方面,高铁开通第1年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大且最为显著,回归系数为0.331 3,随着开通年限的增长促进作用趋缓;在社会方面,高铁开通第1年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回归系数为0.816 1,随着时间增长,作用强度逐渐减小;在生态层面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高铁开通对生态发展质量在第1年的回归系数为-0.922 6,在第2 年和第3 年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效应,随着时间的发展,高铁开通对于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可以认为,高速铁路的开通对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水平和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于改善地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持久,有利于沿线地区的生态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表4 社会高质量发展影响实证结果

3 京沪高铁的示范作用与启示

京沪高铁的发展模式对于贯彻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示范作用,能够在经济、社会、生态等不同层面促进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具有较为显著持久的影响。通过总结京沪高铁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生活的意义,得出如下启示:

(1)打通高铁经济带,实现高铁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高速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通高铁经济带,不仅要高铁行业自身发展,更要以系统观念服务国家大局,成为经济社会的动脉和发展引擎,实现高铁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依托高铁综合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达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2)构建高铁小时圈,深化高铁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速铁路存在的价值已经不仅限于满足运输需求,而是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推进高速铁路服务向便捷化、个性化、温情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3)贯彻绿色新理念,促进高铁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双碳目标”呼唤着交通运输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中国将力争于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高速铁路应充分发挥自身绿色低碳的比较优势,致力于优化运输结构,打造更多高速铁路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范例,为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高铁高质量生态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高铁会飞吗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