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冕宁“6.26”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2022-05-18 07:02陈朝平郭云云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亮温云系中尺度

罗 辉 , 陈朝平 , 郭云云

(1. 四川省气象台, 成都 610072;2. 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72)

引言

据统计,由暴雨引发的气象灾害在四川地区出现频率最高且危害最重。近年来,诸多气象学者针对四川暴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何光碧等[1-2]在四川盆地暴雨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诊断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肖递祥等[3-4]从中尺度角度分析了四川盆地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云图特征及触发机制。目前四川暴雨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盆地,而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暴雨的研究相对较少,该区域的暴雨预报难度大、次生灾害的发生频率更高,尤其是局地暴雨。

已有研究[5-14]表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长时间维持与停留对于局地暴雨的形成非常重要。陈永仁等[5-7]研究发现,四川盆地MCS具有低层正涡度、负散度而高层负涡度、正散度的垂直结构,且上升速度较大,这种结构特征可能是MCS发展维持的重要因素。陈文龙等[8-9]对攀西地区MCS研究表明,在高空切变线、低空急流的作用下,MCS强烈发展且长时间稳定少动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王晓芳等[10-11]利用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准静止类MCS发展旺盛且移动缓慢,易导致局地极端强降水。陈双等[12-14]对MCS导致的短时局地大暴雨过程分析认为,复杂地形、冷池出流、辐合线等对于雷暴的触发、维持和加强有着重要作用。

2020年6月26日四川凉山州冕宁县的强降雨引发山洪,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灾害。冕宁处于高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观测资料贫乏,强降水短临预报难度很高,相关研究亟待加强。本文拟利用FY4卫星、天气雷达以及加密自动站资料,从短临预报的角度详细分析冕宁“6.26”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和物理机制,以期为提升复杂地形下的暴雨预报预警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1 实况与天气背景

1.1 灾情与实况降水

冕宁“6.26”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造成19死亡,3人失联,导致9980余人受灾,农作物受灾500 hm2、成灾280 hm2、绝收70 hm2,房屋严重倒塌80户280间、一般损坏620户2300间,受损公路10.5 km,冲毁桥梁5座共370 m,受损堤防1.5 km,受损电力线路3 km,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7.38亿元。此次由暴雨引发的山洪发生在26日23时前后,图1为受灾点附近站点的实况降雨。如图所示,26日21时在曹古乡出现39.6 mm降水,22时~27日01时强降水位于灵山寺,22时灵山寺降水46 mm,23时降水减小至23.4 mm,00时再次增大至69.3 mm,随后减弱,过程累计降水灵山寺最大(182 mm),曹古乡次之(85.7 mm)。

图1 2020年6月26日18时~27日02时地面降雨实况(折线为累计降水量,柱状为小时降水量,单位:mm)

1.2 环境条件

冕宁“6.26”暴雨26日20时中尺度分析如图2所示,100 hPa南亚高压脊线位于凉山州北部至盆地南部,冕宁处于脊线下方,500 hPa川西高原西北部有切变东移,700 hPa盆地南部至凉山州东北部有明显切变线形成,850 hPa泸州至重庆西部受低涡切变影响,700 hPa、850 hPa、925 hPa盆地南部均有冷平流影响。西昌探空曲线如图3所示,探空呈现弱的“上干下湿”层结,700~500 hPa湿度条件好,沙氏指数为-2℃,对流不稳定能量高达1100 J/kg,下沉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利于雷暴中下沉气流的增强;近地层假相当位温达到90℃,500 hPa以下假相当位温随高度明显降低,气层处于条件不稳定层结,同时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存在较强的暖平流,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水汽和能量。700 hPa切变线、冷平流、强的不稳定能量、不稳定层结等条件非常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

图2 2020年6月26日20时冕宁暴雨中尺度分析

图3 2020年6月26日20时西昌探空曲线(a. 温度对数压力,b. 垂直位温)

2 中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

2.1 红外云图特征

图4给出了2020年6月26日冕宁地区10:00~15:30逐30 min红外亮温演变。如图所示,26日10时在九龙西北侧有切变云系开始形成;11时切变云系在东北、西南侧逐渐扩大,其长度超过160 km,最低亮温为226 K,30 min后缓慢东移至九龙县附近,南端云系略有增强;10~12时切变云系移动平均速度约为16 km/h;12~14时切变云系长度增加至210 km,但云系整体发展高度略低于前期,移动速度明显减慢,降低至8 km/h;15时在云系中部有对流云团开始形成,30 min后新生的对流云团快速发展。由于九龙站海拔2925 m、冕宁站海拔1774 m、石棉890.7 m,可见切变云系东移至九龙、石棉、冕宁区域时存在明显的地形降低。因此,云系中对流云团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下山增强特征。冕宁地面温度从12时的28.2℃升高到17时的30.3℃,午后太阳辐射升温为雷暴的增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图4 2020年6月26日冕宁地区10:00~15:30逐30 min红外亮温(单位:K)

图5给出了“6.26”冕宁暴雨逐时红外亮温演变。如图所示,随着云系中新生对流云团的下山增强,云团逐渐向南发展,冕宁处于云团南端;26日17时对流云团范围迅速扩大,强亮温梯度的大值区位于云图南侧;18时冕宁附近已受对流云系控制,最强亮温达到200 K;19时形成了范围大且较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低于200 K的亮温区快速扩大至3600 km2,最低亮温达到192 K,冕宁仍然处于强亮温区的南端;20时MCS中低于200 K的亮温区继续扩大,最低亮温为190 K,此时MCS达到过程中最强盛阶段,对应地面短时强降水在21时开始出现;21~23时,MCS的强亮温范围略有减小,此时MCS处于成熟阶段,该阶段为地面强降水的最强时段;27日00时后,MCS中心强亮温的区域分裂减小,对应01时地面降水的迅速减弱。MCS在发展期间稳定少动,冕宁一带的强降水在21时开始出现,即从成熟阶段开始,在强降水出现前和强降水持续的过程中,冕宁始终位于强亮温区的南端。

图5 2020年6月26日16时~27日00时冕宁地区红外亮温逐时演变(a. 16时,b. 17时,c. 18时,d. 19时,e. 20时,f. 21时,g. 22时,h. 23时,i. 00时,单位:K)

2.2 雷达回波演变

切变云系从九龙下山后,受地形以及环境要素的共同影响,雷暴在下山过程中开始发展,该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如图6所示。17:00左右,在冕宁北部一带已经出现多个分散的雷暴单体;18:01,雷暴单体继续发展,其中下山后的多个雷暴单体在冕宁附近合并加强形成S1雷暴,最强回波超过55 dBz,回波梯度最强区位于雷暴西侧;18:58,分散的雷暴单体合并为两个多单体雷暴;20:02,S1雷暴东移至越西,同时冕宁附近再次有雷暴单体新生合并形成S2雷暴;21:00,S1多单体雷暴继续东移,S2雷暴西南侧有单体继续新生合并且移动缓慢;持续至23:58左右,S2多单体雷暴西侧、南侧不断有单体新生、合并,随后雷暴开始减弱。在整个过程中,强降水从26日21时开始,持续至27日01时,过程的强降水主要由S2雷暴造成。

图6 2020年6月26日16:58~27日01:02西昌雷达组合反射率(a. 16:58,b. 18:01,c. 18:58,d. 20:02,e. 21:00,f. 21:57,g. 23:01,h. 23:58,i. 01:02,单位:dBz)

3 对流系统的维持与成因

3.1 S2雷暴群的发展

随着S1雷暴东移,S2雷暴逐渐发展,如图7所示。19:27,冕宁西南侧有雷暴新生,新生单体向东北方向发展,并与母体雷暴合并;20:13,冕宁南侧又有两个雷暴单体新生,随后与北侧多单体雷暴合并;21:23,冕宁南侧雷暴再次新生,雷暴在冕宁西南、南侧新生持续至22:49,新生的雷暴不断并入北侧的多单体雷暴,使得该雷暴长时间维持发展。S2雷暴发展期间,新生雷暴在西南部和南部形成,并向偏北方向移动,形成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图7中箭头所示),同时受冕宁东侧南北向山脉的阻挡,S2雷暴移动非常缓慢,有利于强降水的形成。

图7 2020年6月26日19:27~23:58西昌雷达组合反射率(a. 19:27,b. 19:50,c. 20:13,d. 20:37,e. 21:00,f. 21:23,g. 21:46,h. 22:09,i. 22:32,j. 22:49,k. 23:12,l. 23:58,黑色方框代表新生雷暴,黑色圆圈代表新生雷暴与母体雷暴的合并,单位:dBz)

3.2 雷暴触发

从3.1节分析可知,冕宁一带形成强降水的原因主要是S2雷暴的长时间维持,而S2雷暴能够维持是因为西南和偏南方向不断有雷暴单体新生,并向偏北方向移动与S2雷暴合并。从图8中的地形可知,冕宁西南部为明显的喇叭口地形,回龙镇位于该喇叭口区域,冕宁南侧为河谷地带。新生雷暴位于冕宁西南侧和偏南侧,雷暴新生的大体位置如图8a中黑色圆圈所示,地形图中标注站点的地面风场如图8b所示。回龙镇从17:50开始为东北风(4 m/s),与喇叭口地形的方向一致,随后依然为持续的东北风,风速增加至6 m/s,持续的东北风对冕宁西南侧新生雷暴的触发起到关键作用,冕宁南侧的宏模镇和漫水湾镇从18:10形成了明显的南北风辐合,风向逐渐由西北、西南转为偏北、偏南,偏北风的风速逐渐增大至14 m/s,强的风速辐合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冕宁南侧的雷暴单体。

图8 冕宁一带地形及站点分布(a);2020年6月26日17:50~19:30逐20 min地面风(b)

冕宁附近地面偏北风从18:10开始出现,随后不断增大,18:07冕宁北部多单体雷暴发展旺盛。图9给出了6月26日冕宁地区雷暴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剖面。如图所示,18:01~18:07雷暴迅速发展,超过45 dBz回波达到8 km,在4 km高度存在55 dBz以上的回波质心;18:12雷暴质心快速降低,雷暴整体强度明显减弱,雷暴中下沉气流增强,在地面产生冷出流,形成明显的偏北风;18:41雷暴发展超过12 km,质心的最大反射率超过65 dBz;18:47雷暴垂直发展高度增大,但雷暴质心强度明显减小;18:58雷暴质心明显降低,雷暴中同样存在强的下沉气流,在地面产生偏北阵风,速度回波中存在着明显的中层径向辐合,为雷暴中持续的下沉气流提供负浮力。从温江探空(图略)可以看到:冷平流大致在3 km以下,冷空气能够入侵至冕宁一带,在偏北冷空气影响的背景下,多单体雷暴发展过程中不断有雷暴单体产生下沉气流,在地面产生冷出流,使得地面偏北风增强与维持。

图9 2020年6月26日雷达组合反射率(a. 18:07,b. 18:47,单位:dBz);沿图a虚线位置的反射率因子剖面(c. 18:01,d. 18:07,e. 18:12,单位:dBz);沿图b虚线位置的反射率因子剖面(f. 18:41,g. 18:47,h. 18:58,单位:dBz)

3.3 对流成因分析

采用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冕宁附近(102.243°E、28.646°N)假相当位温、风场、垂直速度的高度-时间剖面,如图10所示。14时开始,假相当位温在300~500 hPa有明显的低值区,700 hPa假相当位温超过88℃,与高层形成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最强不稳定出现在17~22时,与冕宁地区雷暴发展的强盛时间基本一致;最大垂直上升运动出现在26日22时~27日00时,此时雷暴群处于发展的中后期,随着对流的不断发展,假相当位温垂直梯度减小;14~18时,700~400 hPa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代表该时段有弱暖平流的维持,为雷暴的发展提供能量以及水汽条件;17~22时,雷暴发展旺盛,500~700 hPa西南风是S2雷暴西南侧、偏南侧新生雷暴的主要引导气流。

图10 2020年6月26日06时~27日00时冕宁地区(102.243°E、28.646°N)假相当位温(填色,单位:℃)、风场(风向杆,单位:m/s)、垂直速度(等值线,单位:Pa/s)的高度-时间剖面

通过20时的中尺度分析可知,影响冕宁的主要系统为700 hPa切变线。而通过卫星红外云图的演变可见,触发此次过程的系统为九龙一带弱的切变云系。图11给出了此次雷暴过程的演变示意。如图所示,云系在下山过程中触发对流云团,多个雷暴在下山后合并增强,并快速发展为MCS;700 hPa冷平流、雷暴质心的下降、中层辐合等条件均利于雷暴中下沉气流的增强,导致地面冷出流得以维持,在冕宁南部形成明显的偏北风,进而在喇叭口地形处和南侧风的辐合处触发新的雷暴(图11中左侧圆圈、箭头处),新生雷暴在低层西南风作用下向北与母体雷暴合并;上述过程的不断持续使得S2雷暴得以长时间维持,MCS维持且少动,同时在冕宁与越西间南北向山脉的阻挡作用下(图11中右侧圆圈),S2雷暴移动缓慢,在冕宁地区产生持续的强降水,致使灾害发生。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FY4卫星、天气雷达以及加密自动站资料,从短临预报的角度详细分析冕宁“6.26”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物理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700 hPa切变线、冷平流、强的不稳定能量,不稳定层结等条件非常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触发该过程的系统为九龙一带的切变云系,切变云系在下山过程中,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下山合并后快速发展。MCS在发展阶段,降水强度仅为13.3 mm,短时强降水在MCS最旺盛阶段的1 h后出现,并且长时间位于强亮温区的南端,在MCS缓慢减弱的过程中降水不断维持、增强。

(2)在雷暴下沉气流的作用下,地面产生冷出流,导致地面阵风的不断增强与维持,同时配合地面偏北冷空气的作用,在冕宁南部一带形成明显的偏北风,进而在喇叭口地形和南侧地面风的辐合处触发雷暴。

(3)冕宁西南、偏南侧新生雷暴在低层西南风作用下向北与母体雷暴合并,形成了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使得S2雷暴长时间维持,同时在山脉的阻挡作用下,S2雷暴移动缓慢,最终导致冕宁地区产生持续的强降水。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雷暴出现前应重视对卫星云图的分析,可以获得更多的临近预报信息;在雷暴的触发方面,应特别关注复杂地形条件下雷达回波与地面加密资料融合分析,可为分析雷暴后期发展提供帮助。而此次暴雨过程中,切变云系下山为什么增强?在何地增强?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但由于观测资料缺乏,文章未能进行细致分析,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亮温云系中尺度
霰谱分布特征对强对流云高频微波亮温影响的模拟研究
2020年江西汛期大暴雨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
南海中尺度涡的形转、内转及平移运动研究
基于南太平洋的AMSR2 L1R亮温数据质量评估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尺度涡检测技术及其在声场中的应用
基于高分辨ROMS模式的黑潮延伸体次中尺度涡各向异性析分
2019年5月26日朝阳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分析
打造“云系”知名品牌 做农产品加工强省
广西11—12月人工增雨天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