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这件大事

2022-05-20 08:10阎海军
南风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种地种粮老者

阎海军

去年冬天,我和同事下沉居民小区做志愿者,一位老者饭后摸进帐篷,问:“疫情啥时候结束?”我说:“西安最近好多了,你看新闻,应该控制住了。”老者沉思一阵,又问:“农民不种地,这个瘟疫啥时候结束?”我哑口无言。

今年春天,我看到很多地方新闻都在报道复种撂荒地,突然想到年前那位老者的发问,他居住在城市里依然操心种地的事,何其忧呀!

清明,疫情原因不能回家祭祖。生活在城市的众兄弟用微信向留守村庄的大哥问询有关祭祖的情况。意外得知,其时政府正在免费提供种子号召农民种春小麦。土地撂荒的人不在村里,还在种地的农民大觉为难:一来春小麦种植时节已经有点晚,二来一春无雨,种了也很难出苗。

我的父老乡亲中,老一辈大都挨过饿,种粮从来都很积极,用不着别人催促。免除农业税近20年,农民种地很自由,种多种少,种与不种都是自己说了算。如今他们突然又被催促种地,多少有一些意外。

1990年代初期,大哥成家立业。大哥分家时分到的土地并不多,那时候他偶尔出去打工,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重心依然在土地。那年月,面对农业税和“三提五统”,每一个农民的负担在新闻联播里经常都能听到。突然有一天,村里有人在自家地块附近的边沟坡地开荒,这一举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全村和大哥年纪相仿的70后纷纷效仿,过去的荒郊野岭,迅速都變成了耕地。还有胆大妄为的人,毁掉了部分山林变作耕地。

那时候,奶奶已是80多岁高龄,她一边看着村里的后生开荒,一边感叹说:“挖上梁畔,荒了门洞,你们这些坏蛋都是瞎折腾,总有一天家门口的地都会种不过来。”

1994年,奶奶去世。1998年,中国南方爆发大洪水。接着,举国退耕还林。我们村被开垦的山林地,又种上了耐旱的树木。再后来,中国城市化汹涌澎湃,全村的80后、90后,都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大家想尽一切办法进了城。留在村里种田的80后只有一个,90后操持过农活的为零。70后成了村里最后的种田人。国家因势利导,出台了种粮补贴政策。但这笔资金洒向广大乡村,形同胡椒面,并未能阻止种田人的减少。因为城里打工的收入远远高于种粮卖钱。农民进城,农田撂荒。目下中国,偏远乡村大抵如此。

奶奶不是神仙,也不是先哲,但她1990年代初期有关“挖上梁畔,荒了门洞”的告诫,后来真的应验了。奶奶一生经历过两次世人皆知的饥荒,她对土地的依赖无须多言,但她晚年看到的开荒景象,要将村庄原本稀薄的野生植被全部消灭的举动,让她意识到了危机。村庄,得有人家、得有田地,还得有荒坡沟台、野花杂树。

城市化的年月,出门打工的人普遍比种田的人生活富足。大哥一直留守村庄种地,还担任了一个阶段的村委会主任。他一直说:“任何时候,人要吃粮食;社会咋变,少不了粮食,粮食是根本。”

除了土地撂荒现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曾几何时,为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很多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加威逼利诱,让农民发展经济产业。这些举措,是当年促进农民增收万不得已的法子。但民以食为天,真正懂国情的人,真正生产粮食的人,都知道,钱重要,粮食更重要。种粮这个事,任何时候强调,都是必要的。除了观念上的重视,鼓励农民种粮还要在尊重劳动价值论、顺应经济规律、推动商品等价交换方面,探索制度的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种地种粮老者
种地钓鱼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最可爱的老者
画画就如种粮
老者堪当大任
街边老者弈(外二首)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