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住区垃圾收集点优化研究

2022-05-20 09:24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王子琳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4期
关键词:清运垃圾箱北京市

文/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张 建 王子琳

0 引言

住区在当今社会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作为居民居住、休闲、娱乐、健身等的活动场所,住区的品质提升愈加受到关注,垃圾收集分类及管理水平是评判住区绿色宜居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201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11.00万t,日均产生量为2.77万t,住区作为生活垃圾的主要产地,对其分类工作尤为重要。

针对北京市住区垃圾收集点的现存问题,如缺少合理规划、数量不充足、设施品质低、宣传不到位、管理不完善等,探究其在规划组织、规范管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策略,以提升住区环境品质。

1 研究背景

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住区建设的重要标志。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北京市共划分11.7万个普查住区,住区垃圾量与公共场所垃圾量比例约为0.3:1,而住区垃圾中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达60%以上,可看出住区垃圾量巨大及对其分类的重要性。2020年5月1日,北京市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北京市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及可回收垃圾4类,全面推行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该项工作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参与。

2 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调研对象

本文选取北京市内6个已建成的不同类型的典型住区,对其内部的垃圾收集点进行调研分析,分别为芍药居北里、平乐园小区、保利嘉园、青棠湾、京投银泰万科西华府、雅世合金公寓,6个住区建成年代跨度较大,占地面积不同,人口组成各异(见表1)。

表1 调研住区概况

2.2 调研结果

2.2.1 布局

分布密度是衡量垃圾收集点是否合理的普遍标准之一,结合辐射范围看出,所选住区的收集点基本符合GB/T 50337—2018《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即服务半径小于70m,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部分新建住区的垃圾收集点未实现内部全覆盖,如青棠湾垃圾收集点覆盖率仅约60%,在数量上较为欠缺(见图1)。

1青棠湾垃圾收集点辐射范围

所选住区垃圾收集多采用地上形式,少数采用封闭式,如万科西华府利用绿化对收集点进行遮挡的形式值得提倡(见图2)。多数收集点缺少统一规划,垃圾箱随意摆放,与绿化、道路结合效果欠佳,如垃圾箱阻挡人行流线、侵占住区绿地、置于地下管线井盖上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住区居民的正常出行,破坏住区公共环境,导致管线维修不便(见图3)。

2利用绿化遮挡垃圾收集点

3垃圾收集点侵占住区绿地

2.2.2 式样

部分住区的垃圾收集点未遮掩封闭,且因清运不及时、垃圾箱容量较小以及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垃圾溢出、异味扩散等问题。

垃圾箱多为掀盖式,箱体外观单一,美观性较差。部分住区选择拉环式、脚踏式垃圾箱,可避免直接接触垃圾箱,保证居民使用过程的干净卫生(见图4,5)。但部分拉环式、脚踏式垃圾箱设置不完善,存在挂钩未勾住箱体、脚踏板损坏等问题,导致整体设计“形同虚设”。

4脚踏式垃圾箱

5拉环式垃圾箱

2.2.3 分类

调研住区收集点的垃圾分类总体良好,仅有个别住区垃圾箱未进行分类(见图6),部分居民表示垃圾分类投放后,其清运时仍然混合,分类丧失意义。

大件垃圾及建筑垃圾既污染环境,又影响居民生活,增加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成本,此类垃圾占地面积较大,收集难度较高,缺少专用的固定收集点会造成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堆积,影响住区环境(见图7)。

6垃圾箱未分类

7建筑装修垃圾堆积

2.2.4 管理

芍药居北里早晚高峰时期采用“守桶”方式进行监督,虽效果显著,但人力消耗过大,所需“值桶人”数量较多且工作时间集中,多为社工或居民楼内老年志愿者,因工作原因,年轻人自愿参与难度大,专人定时、定点看管的方式耗费的人力、物力过多,缺少相关政策支持(见图8)。

8“守桶”方式监督

目前,北京市住区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住区垃圾收集点缺少海报或语音宣传设备,无法提示居民正确进行垃圾投放;许多居民已养成多年对垃圾不分类的习惯,加之住区宣传活动频率较低、力度较小,导致部分居民自律性较差。

物业公司作为住区卫生环境的责任主体单位,应通过宣传教育、直接监督和日常清洁保障住区环境卫生,定时、定点、定人进行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和清运。部分住区物业公司对收集点管理不规范,管理人手不充足:未对垃圾箱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未能及时更换破损垃圾箱;清运不及时、方式不当可能导致地面污染及噪声污染(见图9)。

9清运方式粗放

投入大量人力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指导和监督,花费大量财力配置分类垃圾箱及清运车辆等设施,导致物业费难以补贴垃圾分类的工作成本。

3 布局原则与优化策略

3.1 前瞻性——提前规划,合理设置

提前规划垃圾收集点,确定其所在位置,提供清晰、规范、便于识别的标识。北京市新建住区根据垃圾回收方式及垃圾日产生量明确收集点模式、尺寸及数量,宜与住区建设同步进行,居民入住前应布置到位,采用地下式,已建住区可改造为港湾式、封闭式等,提升住区整体环境质量。

3.2 整体化——美观整洁,摆放有序

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生活垃圾收集点宜采用密闭方式。根据《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指引(2020年版)》的要求,固定垃圾收集点应配备以下设施:配备防雨棚减少渗滤液产生量;配置监控设备杜绝垃圾箱满溢和箱外堆放;设置宣传栏、语音提醒设备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配备洗手装置提供便民服务。

对垃圾收集点进行统一设置,住区内收集点保证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与住宅保持适当距离,不阻挡人行交通流线,周围适当设置绿化或围栏等遮挡设施,提升美观度,防止异味扩散,同时配置其他设施,如遮雨棚、洗手池等,方便居民投放垃圾。

3.3 安全性——利于投放,方便清运

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应满足居民生活垃圾投放不穿越城市道路的要求。地上式收集点在确保垃圾箱摆放位置固定且合理的前提下,不影响城市卫生环境,与区域内垃圾转运形式匹配。垃圾收集点设置应利于城市垃圾清理,考虑垃圾日排出量和容器容量等因素,明确运输方式,适应变化规律,加强管理及维护,降低垃圾处理对居民生活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3.4 环保化——环保分类,加强宣传

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按照下列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住宅小区应在公共区域成组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2类收集容器,并至少在1处生活垃圾交投点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收集容器。

在准确分类垃圾箱的基础上,增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设置醒目易懂的标识,增设与分类相关的宣传设施以便居民积极参与分类投放。住区内垃圾多为厨余垃圾,可配备大型号、可降解的收集容纳袋,减少厨余垃圾的汤水流撒。在垃圾回收利用方面,可设置垃圾分类投掷口,利用将厨余垃圾制成沼气用于发电、供暖。

3.5 标准化——加强监管,完善法规

物业公司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科普教育:发放垃圾分类相关手册,为每户配备小型分类垃圾箱,适当组织相关活动,应用奖励机制鼓励居民自主分类。落实住区网格化管理,高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使垃圾分类回收思想充分融入居民生活,增强分类意识,提升居民的参与感与积极性。

根据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京政办发〔2018〕6号),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垃圾清洁站新建、改造和运营工作,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目前,北京市多数住区监管措施为“守桶”的方式,但此种方法存在人员不足、职责不清等问题。针对此种缺陷,可寻求更高效的方式,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标准化监督管理,节省人力并提升精确度,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的垃圾收集机制,通过立法保障居民的合理权益,依托政策导向提升垃圾收集点的品质。

4 住区垃圾收集点的布局、样式、分类

4.1 布局

4.1.1 设计形式

住区垃圾收集点的形式较为多样,可采用港湾式、(半)封闭式、地埋式等不同样式,充分利用街角、楼间、路侧的绿化空间,减少视觉暴露范围。

1)住区内港湾式垃圾收集点较为常见,利用围墙或绿篱遮挡,故其相对隐蔽。港湾式垃圾收集点既不占用道路,又不影响居民正常出行;占地面积较小,较少侵占住区绿地;改造成本较低,实施相对容易(见图10)。

10港湾式垃圾收集点平面布置

2)(半)封闭式垃圾收集点占地面积较大,利用围墙或绿篱围合形成,整体美观度提升,垃圾异味缓解,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剩余空间可设置工具间或空桶摆放处,方便垃圾清理。此外,该形式的垃圾收集点设计配合居民出行流线,不影响其日常生活,同时可保证垃圾投放、转运流线分离,互不干扰(见图11)。

11(半)封闭式垃圾收集点平面布置

3)地埋式垃圾收集点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较小,且易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垃圾存储量较大;全封闭结构可防止垃圾异味扩散等问题,干净卫生且外观较为隐蔽、美观;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实现智能化及自动化的可能性较大,节省人力投入,减少运输频次,提升环卫工作效率(见图12,13)。

12可升降地埋式垃圾箱

13脚踏地埋式垃圾收集点

4.1.2 密度及数量

垃圾收集点应当提前规划,依照规范要求及便民程度适当确定收集点密度,根据垃圾产生量及排放量合理计算容器数量,同时应考虑人口特点、箱体种类和收集频率等因素。

4.2 样式

垃圾收集点样式既应在整洁、美观、分类等层面满足居民需求,又应进行精细化设计,提供便民服务,如增加垃圾收集点标识,引导居民投放垃圾;安排盥洗池以方便居民洗手,保证干净卫生;设计遮雨棚,防止雨天垃圾外露带来异味扩散等问题;收集点内部还可设置照明设施以利于居民夜间投放垃圾。

4.3 分类

根据北京市管理规定,住区的垃圾桶应按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设置,且至少1处垃圾收集点设置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容器,分类环保的垃圾桶在收集容纳、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可达到回收利用资源的目的,有条件的居住区还应设置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的回收点,尽量采取集中式,与住区次入口相邻,便于垃圾的回收清运。

5 对未来住区垃圾收集处理的展望

5.1 新技术与新思路

探索“科技+管理”的智慧模式,借助5G网络,加装智能监控设备,构建可追溯信息化系统,实时对垃圾收集点的智慧管理,精准统计每日的投放人数、频率、数量等信息,远期可根据每个住区居民的投放时间、次数、习惯等进行个性化定制。上海市虹口区云舫小区已完成的垃圾箱房智能化升级技术值得借鉴,垃圾房加装“智慧大脑”,加装地磅称重、满溢提醒、异味感知等传感器,可实时对箱房进行智慧管理,精准定位垃圾的源头和去向。

对于垃圾满溢的情况,在投放口安装感知系统,出现堆积情况时,通过传感器告知管理者,方便其及时清运处理,为解决垃圾异味的问题,可设置人性化的除臭和换气系统。根据小区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准确度,系统自动记录和发放奖励积分,凭借积累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通过上述机制大幅提升居民分类垃圾的积极性并有效避免垃圾满溢等常见问题。

5.2 发展趋势

新建住区采用地下式垃圾收集符合住区绿色、宜居的发展趋势,垃圾收集由“地上”转为“地下”,分类后的垃圾暂时储存于地下空间,清理运输的过程均在住区的地下层完成,通过人工、管道、车辆等方式在地下进行收集转运(见图14,15)。

14地下负压式垃圾收集点

15地下储存式垃圾收集点

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于生活垃圾收集站设置尚缺乏垃圾分类背景下的相关标准和引导,未来的绿色住区应当鼓励具有自动化装载功能的垃圾收集车驶入地下,将暂存于地下的垃圾一并进行清理回收,既可减轻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又可保证垃圾收集过程干净、便捷。

6 结语

北京市已建成住区的垃圾收集点应采用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和精细化的设计,高品质的垃圾收集点既能为居民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务,又可起到美化住区环境的作用。对于新建住区,提前规划、合理配置是设计重点,垃圾收集点应与住区其他设施共同建设,搭配适宜,具备条件的住区可适当配备智能垃圾箱,探寻智慧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清运垃圾箱北京市
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云”彩纷呈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洗扫车垃圾箱体及过滤装置优化研究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30厘米的尊严
地埋式垃圾桶花样多
垃圾箱的变化
大机清筛路堑地段污土清理方法
智能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