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农村规划政策的思考
——以山东省合村并居为例

2022-05-20 09:24聂常坤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4期
关键词:上楼村庄规划

聂常坤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近代以来,我国开始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型,这期间对农村发展方法的认识与实践从未停止[1]。目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辅助,农村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式与方向[2]。与此同时,“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逻辑逐渐完整,在新的规划体系中编制适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的农村规划,对于指导乡村地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020年,山东省多数地区现行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到了规划末期,各地均在摸索编制新体系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希望借此机会拉动农村地区发展。在此背景下,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制定了合村并居的规划指导,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合村并居工作[3],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1 合村并居工作历程

此项工作可追溯到山东省政府2001年发布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鲁政发〔2001〕47号),其结合撤并乡镇工作,对“合村并点”概念进行了说明。2008年,德州市进行了合村并居试点,计划至2014年将当地8 000余个自然村拆除,合并建成约1 000个大型社区。这次试点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媒体报道的已建成合村并居案例、村民意见采访等多取材于此。

山东省也是最早试点“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省份,2006年原国土资源部开展“增减挂”试点时,山东省便参与其中。2008年,原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相关办法,多个乡镇运用该政策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但发现在上版土地利用规划中拆除、指标已被使用或出售但现状却仍存在的村庄。

上述两项政策为合村并居工作打下基础:“合村并点”提供了土地指标,“增减挂”使农村土地指标可以用于城乡建设,提升了农村土地资源价值。将宅基地进行复垦,释放出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便可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城镇化率。

2019年1月,国家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提出力争2019年年底完成村庄分类工作,2020年年底完成村庄布局工作[4]。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工作目标[5]。

面临经济发展放缓、城镇化率提升困难等问题,山东省政府希望借助合村并居工作,提高城镇化率,带动农村发展。2020年5月,《山东省村庄布局专项规划》出台,提出制定全省合村并居规划指引,稳妥推进合村并居工作。然而该规划推出后,媒体与舆论反响强烈。

2020年6月17日,山东省政府就合村并居工作作出回应,说明没有下指标派任务,但也存在论证不充分、政策宣讲不到位、工作作风不细致、方式方法简单等问题。2020年6月27日,山东省对正在实施但群众意见较大、正在研究准备实施的、已经研究尚未实施的合村并居工作一律暂停。至此,山东省合村并居工作告一段落。

2 合村并居暂停后的欣喜与失落

笔者在合村并居暂停前后对多个村庄进行了走访,以下为村民反映截然不同的2个案例。

2.1 欣喜——以H市G镇为例

H市G镇与H市市区较近,镇内有一条省道、一条在建高速公路,交通较便捷,镇域内农业用地占比85%,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镇域内企业较少,多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近年正尝试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但尚未形成规模。

2019年年底,同镇领导层进行座谈时了解到他们有较强的合村并居意愿,希望将镇域内80%以上的自然村进行撤并搬迁,集中成4个规模较大的社区,利用指标收入引入农业企业,打造品牌,提高居民收入,以解决上楼后农民的生活问题。

同村民座谈了解到其主要收入来源多为粮食种植,常住人口平均年龄较大,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劳动力较缺乏。村民思想较为保守,对于镇政府进行的农业品牌建设、品种改良等工作认可程度较低,存在将生长中的果树毁掉种植粮食的情况。

在问及是否愿意上楼居住时,多数村民表示较不愿意,理由涉及方方面面:家里没钱、种地不便、粮食无法存放、不愿意爬楼梯、年龄大等。可见当地居民对合村并居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些村民在得知合村并居工作被叫停后,更多的是为不会再被强制上楼而欣喜。

2.2 失落——以L市S镇为例

L市S镇与J市距离较近,镇内省道与高速各一条,承接了J市部分产业外溢,虽农业占比较高,但多为蔬菜大棚、林木种植、特色养殖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整体经济较为稳定,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情况下,仍有10余家利税过百万的企业。

本次走访是在合村并居工作被叫停后,其领导层仍有较强的合村并居意向,希望能够在规划中留出余地,以备恢复后使用。同村民座谈得知,得益于当地企业数量较多,居民多为本地务工,晚上回村休息,加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种地,通常为男性在企业打工,女性在家中照顾孩子并管理田地,平均收入较高。

该镇在2010年前后便已开始合村并居工作,目前已建成2处社区(见图1,2),社区居民满意率高,有较成熟的操作经验;镇政府财政较为富裕,足以支撑“先建后拆”的滚动建设模式,合理的套型设置与补偿方式也保证了大多数村民可免费上楼。

图1 已建成的多层社区

图2 已建成的低层社区

合村并居叫停之前,该镇有10余处村庄已经达到95%以上的搬迁同意率,村民搬迁意愿较高。合村并居工作叫停后,这些村民得知期待的上楼居住被延期,难免有些失落。

3 政策思考

3.1 过于超前的政策难以落实,政策制定应立足实际

对农民不愿上楼的原因总结如下。

1)补偿政策不合理或落实不到位 农民上楼需支出较多费用,强行上楼后面临返贫。

2)无法解决生计 在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中,农民仍以种地为主要经济来源,强行让居民放弃种地十分困难。

3)忽视农民意见与感受 某些拆迁数量较大的乡镇采用“先拆后建”的建设模式,过渡时间过短,楼房建设过程中村民无处居住,加剧了村民的反感。

因此,对于产业结构尚处基础阶段的乡镇,大规模推行合村并居过于超前,在村民居住、收入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时,跨过发展经济的阶段,试图通过合村并居实现一步到位是缺少基础、不可行的。

3.2 “一刀切”管理过于生硬,不适合各地实情

在一些具有区位、资源或其他优势的乡镇,镇上企业数量较多,镇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较高,居民多在镇上就近打工,加上农村住房成本较低,使得居民倾向在农村居住。同时,打工的收入也使村民有一定的储蓄,足以负担上楼的各项支出及增加的生活成本。

对于这样的乡镇,将其合村并居工作一并叫停难免有“误伤”嫌疑。如果“增减挂”提供的资金与土地能够切实用于解决居民的收入问题,稳步推进的合村并居工作的确能够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方式,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度[6],将这些乡镇一并叫停的管理难免显得生硬。

3.3 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模式需符合实际

乡村振兴并不是让农民住进楼房就可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应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等,这就要求将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向更高效、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各地政府应通过引进相关企业、探索特色产业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他们对土地种植收入的依赖。

在以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且在农村地区常住、希望改善居住环境的人群较多的地区推动乡村适度整合,能够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度,进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水平。乡村振兴应以经济发展先行,而不是通过合村并居带动经济发展[7]。

3.4 政府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忽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可看出部分地方政府过于注重人口与经济数值,将其作为衡量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方面,“以人为本”理念被淡化,规划变成了为数字服务而不是为人服务。

发展经济的确是开展工作的重心,但不能因此忽视其他方面。片面注重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或许在过去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但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的今天,忽视居民实际生活需求,推行只是纸面数字好看、居民生活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有损于居民利益的规划无助于社会发展,强制推行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对乡村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城市群—城市—乡镇—村”的规划体系受到了挑战,城乡地域空间关系向着扁平化方向发展,农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政策对引导农村有序发展尤为重要。

4.1 脚踏实地,逐步发展,切忌好高骛远

认清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做好相应的工作:脱贫不久的村庄巩固成果,以农业为主的村庄根据自身特色引进产业,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村庄适度推行合村并居工作[8]。规划管理工作确需将目光放长远,但好高骛远的政策难以得到居民的理解与认可,推行必然困难重重。

4.2 政策制定需更加精细化,减少“一刀切”现象

“一刀切”政策难以适应各地实际,大规模推行合村并居如此,全面叫停合村并居也是如此。应结合各地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更为精细化的政策,逐步进行开放试点工作,确保成熟一处搬迁一处,不搞大批的村庄搬迁。

4.3 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探索产业重构等发展方式

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做支撑,村民无法承担上楼费用,政府也没有资金支撑“先建后拆”,只能“先拆后建”,实行难度大。编制村庄规划时,应将产业规划作为重要内容,结合村庄的区位条件,发挥自身原有产业、历史文化特色等,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4 相关部门转变发展理念,重视全面发展

政府管理部门不应认为只要发展经济其他问题都能自动解决,应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将其他因素一并纳入管理考量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编制村庄规划时应综合考虑村庄的文化、人口结构、基础设施等多项内容,为居民提供完整的生活服务;也不能忽视财政资金的问题,对投入、收益等进行估算,转变传统观念,通过扶植企业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9]。

5 结语

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从村庄实际出发,合理评估合村并居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村庄规划的制定要突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引领,推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上楼村庄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村庄,你好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村庄在哪里
会上楼的牛仔裤
村庄
错·爱
趣味题
一年级单元同步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