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危机教育的普及

2022-05-21 06:13蒋玢倩
法制博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普及危机

刘 静 蒋玢倩

湖南警察学院治安系,湖南 长沙 410138

近年来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频发,如何提高公众危机意识、增强公众危机应对能力、全面有效地普及危机教育,已成为政府、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公共危机教育是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基础性工程,是降低社会“脆弱性”、提高社会“有备”程度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因此,调查了解我国危机教育的普及现状,深入分析危机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对策,促进公众了解掌握危机应对技能,树立危机意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安全危机教育的普及现状

项目组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共安全危机教育的普及现状进行调查,对象涵盖了在校学生,职业(包括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个体商户等)人员以及年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98%。

(一)普及对象

不同的对象接受的危机教育千差万别,危机意识参差不齐,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良莠不齐,调查问卷从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职业背景三个方面来分析。

1.从调查对象的年龄层次看,接受过危机教育的群体趋向年轻化,年轻群体比老年群体掌握更多的危机应对知识,应对危机的能力也更强。由表1可见,60岁以上的群体接受危机教育比例仅有12.3%,而接受过危机教育的6~25岁年轻群体占到调查对象的50.8%,25~60岁的中年群体占调查对象的21.7%。在没有接受过危机教育的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上的群体占比最高,达7.2%,与6~60岁的群体总占比8%基本一致。

表1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是否接受过危机教育的情况

2.根据图表显示(见表2),本科学历的调查对象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度最高,危机教育的了解程度也最高,研究生次之,高中、初中及小学的对危机教育关注度了解度相对较低。在非常关注且了解危机教育的调查对象中,大学生占29.3%,研究生占 10.1%,高中生占 7.3%,初中生及小学生占2.3%。比较了解但不关注的人中大学生占9.6%,研究生占6.4%,高中生占8.9%,初中生及小学生占3.6%。略微了解偶尔关注的大学生占比8.1%,研究生占3.7%,高中生占2.1%,初中生及小学生占4.1%。不了解也不关注的大学生占比0.2%,研究生占0.7%,高中生占1.7%,初中生及小学生占1.9%。数据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度了解度高,危机教育普及程度就越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相对于文化程度低的人也更高。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危机教育的关注了解情况

3.从调查对象的职业背景分析(见表3),25.6%的职业人群、9.2%的在校学生及1.9%的无业人员表示能够应对常态性危机事件(自然灾害、病毒、安全事故等)。基本能应对常态性危机事件的人群中,职业人群占31.2%,在校学生占10.9%,无业人员占2.6%。而11.8%的职业人群、1.1%的在校学生及5.7%的无业人员表示完全不能应对常态性危机事件。从以上数据分析,职业人群及在校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相对较强,危机意识较强。而无业人员接触的公共安全危机教育资源少,危机应对水平低,危机意识比较淡薄。

表3 不同职业背景的公众应对常态性危机事件(自然灾害、病毒、安全事故等)的情况

(二)普及方式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众接触危机教育是通过学校讲授。问题“(多选)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危机教育的?”50.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学校讲授”,其次是政府宣传,占比28.7%,而选择“C.企业培训、D.家庭教育”的调查对象共计20.4%,其中四项全选的调查对象占比14.7%。数据表明,学校是普及危机教育的主要平台,其次是政府。

(三)普及内容

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接触的危机应对教育以理论为主,基本是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应对技巧,很少涉及到其他类危机应对或者灾后重建、心理建设等内容。例如自然灾害类危机教育,只是简单描述自然灾害的特点,没有深入讲解防范技巧及逃生方法。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表示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危机应对实践教育。危机教育普及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性低。

(四)社会效果

问卷中包含两道考察危机处置能力的试题,即“当山洪来临时,最佳的逃跑方向”和“高层住户遇到地震怎么办?”第一题选择错误的调查对象占68%,第二题答案不全面的调查对象占65%,其中在校学生和高学历者错误率占31.7%。这说明调查对象的危机处置能力不够全面,处置程序掌握不足,危机应对教育的普及效果没有完全达到。

二、公共安全危机教育普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的国情,普及危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公共危机教育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公共安全危机教育缺乏合理规划

1.不同群体所接受的公共安全危机教育内容存在差别。调查显示,学校注重讲授危机应对理论知识。多数学校会开设专门的危机应对教育讲座以及课程,其中小学、初高中以开设危机应对讲座为主,一学期会举办三到四次有关危机应对的主题班会,一学年举办一两次火灾、地震逃生演练。部分高校会举办危机应对讲座及宣传活动,少数高校会开设危机应对专门课程,学生需要参加考试获得学分。社会机构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大部分企业都会组织员工参与应急演练,一些大型企业每月都会组织员工参与危机应对技能培训,每季度组织危机应对演练。但是一些小规模企业不具备相关资源,组织员工学习危机教育频率明显较大型企业低,危机应对演练更是屈指可数,员工往往依靠学生时代积累的危机应对知识和政府宣传、媒体教学等手段来获取危机应对相关技巧。特殊人群(在此仅指学业困难人群及资金困难人群),因无法接触教育资源或缺乏资金,无法接触优质的危机教育,参与危机应对技能的培训。

2.不同群体对公共安全危机教育接受程度不同。城市公众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质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媒体等手段接触多样、全面的危机教育和应对技能,应对危机的能力比较全面,对危机事件有一定的敏感性,危机教育接受程度高。而乡镇公众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限制,对公共安全危机了解不够全面具体,不能很好地理解与应用危机教育内容,危机应对能力弱,相较于城市公众,其对危机教育的接受程度低。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公众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公共安全危机认识相对全面,危机教育接受程度高,而文化程度低的公众因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对公共安全危机认知模糊,危机教育接受程度低。在年龄层次上,6~35岁的年轻公众接受的危机教育比较全面,接受程度较高,60周岁的老年人接受程度最低。

3.公众受教育方式单一。目前我国的危机教育方式大多是学校讲授、政府宣传和相关机构培训,仅仅讲授简单的自救逃生技巧,缺乏实践演练。危机教育涉及的知识面狭窄,无法面对新型危机,公众基本是被动接受危机教育,缺乏主动学习。[1]

(二)公共安全危机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1.政府危机教育理念需要转变。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更倾向于发展城市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硬件设施和形象,从而忽略了公共危机教育的发展。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经常独立处理危机事件,忽视了社会应对力量。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公众总是被动接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安排。[2]

2.危机教育培训场所影响薄弱。调查问卷收集了有关“你身边是否有专门危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数据,选择“有,很多”的调查对象占比4.7%,选择“有,不多”的占比13.9%,选择“几乎没有”和“没有”的占比81.4%。说明普通民众大部分不熟悉危机教育培训场所。即使是在危机教育发展最好的已经建立校—区—市三级危机教育网络的上海,有些体验场馆中甚至大量使用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也因为培训人员抱着玩闹的心态参加,使得培训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3]

(三)公共危机教育知识内容陈旧

1.危机应急预案形式化。现今我国大部分的应急预案只包含原则性规定,实际操作方面只有简略的描述,部分应急预案虽然对操作应对方法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但大多脱离实际,形式化、刻板化严重,执行水平低。形式化的应急预案对普及危机教育不仅不起作用,甚至会导致危机教育刻板化。

2.缺乏危机教育应对技能培训。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校都会开展危机教育,但基本依靠举办讲座、开设课程等方式进行,采取照本宣科、口头说教的方式,学生往往是坐在下方听老师讲述应对危机的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实践,将理论结合到危机应对实际当中。即使举办疏散演习也是草草收场,作用甚微。

3.在某些领域存在真空。危机教育不仅包括安全教育,还应该包括在遭遇危机后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目前我国的危机教育大部分是针对自然灾害逃生以及突发危机事件的自救,对灾后重建、受害者心理疏导干预等方面涉及不多,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范围环境污染事件、核放射事故等危机事件的应对方面存在真空。危机发生时,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应急网络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公众危机应对基本依赖本能反应。

三、提高公共安全危机教育普及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公共安全危机教育的普及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充分整合调动资源

1.利用新型社交媒体促进危机教育的普及。当今已进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呈几何级数增长,新型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涌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普及危机教育,可以利用新型社交媒体信息接收量大、传播快等特点,将危机教育与微信、学习强国APP、融媒体新型社交媒体有机结合,[4]使得不同群体接收到相同的危机教育知识,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

2.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普及策略。城市公众拥有良好的危机教育环境,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信息,危机意识强。针对城市公众,通过电子化方式普及危机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危机知识立体、动态地展现出来,加深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同时,利用邮件、信息等传播方式宣传危机应对知识。针对乡镇公众,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以及网格员、辅警开展定期走访,发放危机预防知识手册,利用危机预防讲座、演练、节目巡演等多种方式引导乡镇群众树立危机意识。

3.加强资金保障。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每年都有公共危机保障资金预算,但是大部分都应用在救灾物资储备和灾后重建方面,用于公共危机教育方面少之又少。应急管理部、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的培训基本面向专业救援人员,防灾教育馆、应急救援实践基地等场所一般都是作为公益单位开设,一旦接待人数过多,往往面临场地、设备快速更新维护等问题,靠政府拨款或社会集资效率较低。一方面政府要提高公共危机教育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允许多种方式、多个途径邀请社会资本投入公共危机教育中来。

(二)构建科学完整的危机教育体系

公共危机教育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危机教育发展和完善需要与时俱进。在危机应对方面,政府应转变理念,注重建设危机教育专门机构,包括应急技能培训机构、应急知识教育机构以及灾后心理建设机构等。同时重视社会力量参与,将社会力量纳入危机教育体系,统一培训,提高危机紧急救助能力。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救援人员的培训,使救援人员往多元化、科技化、专业化进一步发展。[5]

(三)及时完善公共安全危机教育内容

应急管理部首先应组织相关专家针对不同群体撰写危机教育教材。如针对中小学生群体主要编写公共安全基础知识教材,针对企事业单位编写公共安全危机事故处置的培训书籍,针对普通老百姓编写公共安全危机小知识丛书等。

其次政府联合社会各组织机构举行应急演练和防灾演习,引导公众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掌握危机逃生技巧,同时掌握急救技能,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能力,锻炼公众面对危机事件的心理自我疏导能力。

最后拓展危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危机教育的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根据我国现状,除了常见的消防、反诈骗、自然灾害等危机教育外,还要开展多方面、多元化的危机教育,如及时向公众普及反恐、毒品等新型危机事件应对方式,在危机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6]使公众真正做到危机前自防、危机时应对、危机后自救互救,有效地降低危机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和破坏。

四、结语

危机教育体系的构建、危机教育内容的选择、危机教育情境的设置、危机教育方法的选取,都关系到危机教育的效果。只有在根据实际情形量体裁衣,建立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危机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普及危机教育。普及危机应对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将普及危机应对教育、培养公众危机意识作为国家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大力普及公共安全危机教育知识和应对技能,提高公众综合素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普及危机
靖江市启动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推理与公共安全结合的理论研究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危机”中的自信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