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语标记“实际上”在会话中的功能

2022-05-22 11:43曲云婷
文教资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话语标记

曲云婷

摘 要:作为话语标记,“实际上”在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根据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将“实际上”界定为话语标记,然后指明其在话轮中可出现的位置为开端、中间和末尾,出现在中间的频率最高,最后重点考察其在会话当中的功能,包括语篇连贯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包括引发话轮、占据话轮和维持话轮,维持话轮功能包括补充、释因、转折和总结四个方面。人际互动功能包括主观评价、缓和语气和反预期三个方面。

关键词:“实际上” 话语标记 维持话轮 反预期

“实际上”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副词,在会话中已经具有明显的话语标记功能,但未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话语标记,“实际上”在会话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专门研究“实际上”话语标记功能的文章很少。大部分是从副词的角度将其与“事实上”和“其实”进行对比研究,如方清明和王燕,但这两篇文章已经将“实际上”界定为话语标记了,只是没有以“实际上”的会话功能为研究重点。潘晓军和葛锴桢虽然提到了“实际上”的会话功能,但也没有以此为研究重点。所以,本文将立足于国内外的话语标记理论,在将“实际上”界定为话语标记的基础上,从语篇连贯和人际互动两个方面来研究“实际上”在会话中的功能。

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媒体语言语料库(MLC)中的《鲁豫有约》和《锵锵三人行》,此外还有《实话实说》和《枉然不供》等节目。

一、界定

判断一个短语是不是话语标记,要看它是否符合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口语交际信道的依赖性、意义的程序性、功能的元语用性以及句法的可分离性。[1]下面选取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中的三个话段进行分析。

例1 语境:汪峰与主持人谈到小伟对他歌唱事业的帮助。

小伟:实际上,你想想,花那么几万块钱,就能培养这么大一个、伟大的一个歌手出来,是不是很便宜。(《鲁豫有约》)

例2 陈鲁豫:那高导,接下来你要怎样?《楚汉传奇》八十集,二点四亿,你接下来你要拍什么?得多少集?九十集?

尤勇:一百集。

陈鲁豫:一百集?

尤勇:一百就是四点八亿。

高希希:没有,它实际上,《三国》就比《楚汉传奇》要长,《三国》是九十五集,它就正好把事说完。(《鲁豫有约》)

例3 语境:高希希谈自己转行做导演的原因。

尤勇:当年不是那个女朋友的事吗?还说成艺术了,本来人家是为了女朋友。

陈鲁豫:还是为了爱。

于和伟:当时是,实际上。(《鲁豫有约》)

以上用例中“实际上”不同于副词的使用特性,表现出以下特点。

(1) 在口语交际中出现相对频繁,位置相对灵活,可位于话轮开端,如例1;可位于话轮中间,如例2;可位于话轮末尾,如例3。

(2) 意义虚化,“实际上”的有无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义。如例1去掉“实际上”,整句话的意义没有改变。

(3) 在句中没有句法意义,不参与前后语句句法成分的构建。如例1“实际上”在句中不做任何句法成分,也不与其他任何语言单位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省略后,句子在语法上依然成立。[2]

(4) 语音有弱化现象。“实际上”的“上”在发音过程中韵母有脱离的迹象。

根据以上特征,可将“实际上”归类为话语标记。

二、功能

根据所搜集到的280条语料,“实际上”有25条出现在话轮开端、250条出现在中间、5条出现在末尾,出现在话轮中间的频率最高,达到89%。“实际上”在会话中的主要功能有语篇连贯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一)语篇连贯功能

1. 引发话轮

说话人为了使听话人易于接受要引发的话题,用“实际上”表示言语的诚恳,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从而引发新的话轮。

例4 语境:嘉宾在谈论以前拍电影怎么拍出最好的镜头。

窦文涛:实际上,许老师,我还想问问你呢,这个好像是电影圈的事,实际上跟当时整个的时代背景都有关系……他们说中国好像有过两次精神探索,或者这种高峰,一次就是从五四一直到抗日战争前。

许子东:20年代到30年代。(《锵锵三人行》)

本例中,嘉宾们在谈论以前拍电影对镜头的极致追求,主持人窦文涛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新的话题,用“实际上”来转移嘉宾的注意力,同时表现出提问的诚恳态度,使嘉宾不觉得突兀,愿意接受提问并给出回答。

2. 占据话轮

说话人在说话时出现言语混乱,在组织好语言之前,说话人通常会用“实际上”作为填充语来填补空白,一方面给自己提供思考、修正的时间;另一方面暗示听话人自己即将要说的话的真实性,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使听话人认真聆听,并相信其真实性。

如例(2),高希希在没组织好话语的情况下,用“实际上”来填补空白,在暗示自己即将要说的话是真实的同时,给自己提供组织语言的时间,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

3. 維持话轮

(1)补充。说话人在用“实际上”标明其后所述内容是事实的同时,对前面所述内容进行补充,使话题得到继续跟进、阐述与补充。

例5 王朔:这大概是她的职业特点使然我并不觉得孟浪、轻浮,实际上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落落大方、温柔体贴。(《枉然不供》)

本例中,“实际上”在肯定“我并不觉得孟浪、轻浮”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说明“我”对“她”的真实印象。[3]

(2)释因。“实际上”用于释因标记时,它后面的话语通常是对前面话语内容的解释和说明。

例6 陈鲁豫:为什么要掐赵高呢?

于和伟:实际上秦始皇他是有这个恐惧心理的,他一直想活,快死了,自己也左右不了,甚至他最后死之后那么多陪葬的,实际上他希望全部。(《鲁豫有约》)

(3)转折。说话人对听话人所述情况或现实情况不认可,通常用“实际上”实现转折,紧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例7 主持人:那么說贩假也应该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它直接触犯了法律。

王海:但从概率上来讲,贩假没有什么危险,比如说现在查获的仅占1/20,实际上据我所估计的也就1%左右。(《实话实说》)

本例中,说话人用“实际上”实现对上文的转折,然后表明自己所估计的贩假的查获率与实际的查获率不同,并以此来说明贩假没什么危险。

(4)总结。说话人用“实际上”引出对上面谈话内容的总结。

例8 男士四:大家爱鸟,不应该自私,把鸟关在笼子里让自己看。应该放到大自然里,让大家看。鼓励大家到大自然里看。这样才是真正的乐趣,也是爱护鸟。

女士二:这位先生说的有点不现实。谁家都有孩子,如果把鸟都放到大自然中去观赏,那么,谁带他们去呢?大自然在北京指的是哪儿?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中的鸟越来越少了……(《实话实说》)

本例中,主持人用“实际上”引出对嘉宾谈话内容的总结。

(二)人际互动功能

1. 主观评价

话语评价功能是表明说话人对人、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认识,常与“我觉得”共现。

例9 窦文涛:所以他这是身上有这个老北京人的基因。

于谦:对,我实际上特别喜欢老北京传统的玩法。

窦文涛:提笼架鸟。

于谦:对,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锵锵三人行》)

本例中,窦文涛谈到老北京人的传统玩乐项目“提笼架鸟”,于谦不想听话人把自己看成不务正业的人,用“实际上”引出自己对“提笼架鸟”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行为代表一种精神。

2. 缓和语气

在实际会话中经常会出现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观点对立,或说话人的请求遭到拒绝等情况,如果这时说话人用真实情况直接对另一方的观点进行纠偏,就会威胁到听话人的面子,为了降低威胁面子的力度、缓和说话的语气,让听话人有相应的心理准备,说话者往往用“实际上”作为引入实情的手段,缓和语气,避免尴尬。[4]

例10 陈鲁豫:守门员。以他的身材、身高适合当守门员吗?

孙葆洁:从外形上看并不太像,但是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一个守门员。(《鲁豫有约》)

根据语境,鲁豫可能认为他不适合当守门员便发出疑问,孙葆洁出于对鲁豫面子的维护,没有直接反驳鲁豫的看法,而是以“从外形上看并不太像”进行铺垫,并用“实际上”缓和了语气,避免了尴尬,使真实情况易于被听话人接受。

3. 反预期

预期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说听双方的知识状态及特定的话语环境密切相关;反预期信息指的则是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当说话人认为自己接下来给出的信息与听话人的预期不符时,会使用“实际上”对信息进行标记。[5]

经过统计,本文所分析的280条语料中有66条符合反预期情况,社会常规、现实情况和语境三种推断依据的数据统计见表1。

根据表1,“实际上”反预期的三种推断依据所占比例相对均衡,但语境推断所占比例最高,可见,在反预期的情况下,交际双方更关注对话过程中的语境变化,听话人根据语境进行推断,说话人认为自己接下来的话与听话人预期不符,用“实际上”进行标记,提醒听话人注意,这充分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互动性。下面对“实际上”反预期的三种推断依据作用情况做简要分析。

第一,说话人根据社会常规推断出听话人对话语的预期,这种预期常与说话人态度或观点有关。

例11 冯国林:我在家是买羊肉炖羊肉……我作为老师来讲他是少数民族,我们喜欢少数民族的学生,就一边喝酒一边唱……我实际上在酒桌上就是相当于一个采风,跟他学民族音乐就是。(《鲁豫有约》)

本例中,与“老师教学生”的社会常识不符,冯国林用“实际上”标记反预期信息,谦虚地说明自己实际上是在采风,即向腾格尔学习民族音乐。

第二,说话人根据交谈双方的具体现实情况推断出听话人对话语的预期,并明确接下来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预期不符。

例12 语境:李春波创作《一封家书》打动无数游子之心。

陈鲁豫:就很像你后来写那封信?

李春波:对对对。实际上那封信我就是,那个歌是写信写到一半的时候,就是老重复那些,那些事嘛……就写不下去了。后来我说干脆把这封信写首歌玩玩,挺有意思的。结果就一边弹琴,一边写这个曲,就把那个歌完成了。(《鲁豫有约》)

本例中,依据《一封家书》打动无数游子之心的现实情况,主持人及听众对这首歌的创作的心理预期应该是“李春波身在异乡,有感而发,认真写下这首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这种预期与李春波创作的现实情况不符,“实际上”标记着后面要说的实际情况。

第三,说话人根据当前谈话或者之前的谈话内容推断出听话人的预期,是一种语境推断。

例13 杨亚洲:在拍这部戏之前,就特别特别犹豫,犹豫说我们下去生活的时候,你这个老是问人家家里头有没有人遇难,地震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人家的疤刚刚长好,你去揭人家。

陈鲁豫:再给撕开。

杨亚洲:太有障碍了,实际上不是,当你一问到或者你没有问到,拿着机器要拍摄的时候,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跟你们说,你突然觉得实际上这些人,这么多年来是缺少倾诉的对象……(《鲁豫有约》)

本例中,根据语境推断,主持人及观众对这件事的心理预期是:5·12地震幸存家属不会再愿意提及亲人在这次地震中的悲惨遭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跟你们说”,“实际上”标记着后面要说的实际情况。

三、结语

“实际上”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副词,其在口语交际中出现频繁、位置灵活;意义虚化,“实际上”的有无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义;在句中没有句法意义,不参与前后语句句法成分的构建;语音有弱化现象。“实际上”的“上”在发音过程中韵母有脱离的迹象,四个显著特征,可将“实际上”归类为话语标记。

通过现有语料的分析,我发现“实际上”在会话中的主要功能是语篇连贯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包括引发话轮、占据话轮和维持话轮,维持话轮功能包括补充、释因、转折和总结四个方面。实际上在会话中发挥的人际互动功能主要有主观评价、缓和语气和反预期三个方面。

综上,从语篇连贯到人际互动,“实际上”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对说话人自己所表述内容的强调,还要关注听话人的感受,这实质上是交互主观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丽艳. 汉语话语标记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 方清明. 论汉语叙实性语用标记“实际上”——兼与“事实上、其实”比较[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91-99.

[3] 王燕. “事实上”与“实际上”的多视角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 潘晓军. 从新兴虚词到话语标记——“事实上”与“实际上”的固化历程探微[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0-53.

[5] 田婷. 自然会话中“其实”的话语标记功能及言者知识立场[J]. 汉语学习,2017(4):93-102.

猜你喜欢
话语标记
微博中话语标记语“简直了”探析
客套话“不好意思”互动话语功能探析
小说《围城》中填充类话语标记“呃”的用法研究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电视选秀节目导师抢人环节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