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导向

2022-05-23 13:49罗小燕曾新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罗小燕 曾新华

摘要:“两山论”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认知过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在的应有之义。《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两山论”在乡村振兴的价值实现提供战略指导。针对“两山论”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要进一步坚持“两山论”发展理念,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潜力与活力,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两山论”;生态文明建设;数字乡村建设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的科学论断,相对完整的表述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浙江省、山西省考察以及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等多次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纵观“两山论”的发展历程,“两山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之上并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实际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是解决我国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南。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两山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战略性指导:乡村如何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凭借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发展,成为当下重要的时代课。

一、系统把握“两山论”的理论渊源与三重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论述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界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中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人类的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都与大自然的馈赠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应建立和谐共生关系。恩格斯从人的起源出发,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由此可知,劳动与自然界联系紧密,自然界为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提供物质资料。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高度追求剩余价值从而产生异化劳动,违背自然界生态发展规律,导致过度开采、资源枯竭和其他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此,恩格斯对人类发出预警:“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指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提醒人类社会发展应尊重人与自然关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综上,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单独关于生态的著作,但是关于生态的思考都贯穿在他们的思想著作之中,二人都强调人类不应该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尊重、保护自然界。

2. 中国历任领导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中国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论述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合理利用资源,并开展“绿化祖国”运动,以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分析与探索,他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置于同等重要位置。江泽民同志力求推进资源、人口、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我国浪费、破坏资源等现象,胡锦涛同志提出:“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他认为人民应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论述基础上并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充分相结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绿色发展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系统把握“两山论”的三重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著名的“两山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内容丰富,逻辑张力强大,内在包含对美好生活向往,蕴含着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境界。

1.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两山论”的第一重境界。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只是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对清新怡人的空气、健康绿色的食品、干净卫生的饮水以及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等要求,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也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必须妥当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国家既要竭尽全力发展经济,也要想方设法保护生态环境,既要反对“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也要拒绝为保护环境而忽略经济发展的做法。因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经济發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2.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两山论”的第二重境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经济GDP”与“绿色GDP”发生矛盾时要做出取舍的衡量标准:“宁要绿水青山”。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快速增长、成绩突出、成效显著,但是“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例如,部分地方过去过于重视经济发展从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后果,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幸福感。于人类而言,“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独特优势,凭借民宿经济、旅游经济、产业经济等方式运用得恰到好处可带来“金山银山”,将“绿水青山”转化成财富的能力。但如果为了眼前暂时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代价过于巨大,如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水土沙漠化等不可逆后果,乃至人类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荡然无存。因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绿色GDP”发展的做法和方式得不偿失,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发展生产与良好生态并存的文明发展道路。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两山论”的第三重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实地考察调研时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两山论”之精髓在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给我们带来“金山银山”。这充分反映发展的价值取向由经济发展优先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保护优先、生态保护成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转变,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但“绿水青山”并非天然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二者的转化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不负青山”,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粗放型、高耗型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阶段的转变,未来“青山定不会负人”。

二、“两山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意蕴与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所引发的系统性危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

(一)“两山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意蕴

1. 落实“两山”理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整洁干净、卫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稳定安全的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纲要》针对性地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全面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两山论”的指导,将生态建设深刻融进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增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凭借信息科技促进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稳步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对于促进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意义非凡,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2. 践行“两山”理论是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与财富,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点。优美的生态环境将会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技术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吸引更多的现代医疗技术器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涌入农村,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的医疗、教育水平,为产业、人才、文化等方面的振兴提供和谐共生、良好循环的发展基石,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践行“两山论”在乡村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1. 部分群众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淡薄

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增强,但也有部分群众的环保意识淡薄。一方面,大部分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虽然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致力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绝大部分人还是“知行不一”,对“两山论”缺乏科学认识,也缺乏实践路径,当个人利益与生态效益冲突时,绝大部分人选择的是个人利益,并不能积极践行“两山论”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活生产方式粗放化。因此了,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参与度亟待增强。

2. 生态环境资源承压过大

我国的生态环境承压过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对大自然进行生产生活资料索取,千年开发所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薄弱所在。二是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我国的资源丰富,总量众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造成巨大压力,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人口与耕地面积的“人地矛盾”、人口与资源的“人资矛盾”以及人口与环境的“人环矛盾”,都对我国生态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3.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健全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推进“四好农村路”道路建设、农村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倡导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如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农村交通、水利、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城市仍然薄弱。首先,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现代科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其次,大部分农村较为关注乡村道路、电网等生产生活性基础性建设,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关注相对较少。最后,农村长期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农村在交通上积极推动创建,但也存在标准较低、抗灾能力较弱、安全設施不到位、养护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问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仍需改善。

4. 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与技术欠缺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与现代技术的支持。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产业项目可以获得投资收益,但也存在投资周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较低等问题,大部分产业缺乏对社会投资资金的吸引力,难以筹集充足的资金。同时,农村地区发展对政府资金支持和财政支持的依赖程度较高,过于依赖政府资金支持和财政支持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并非长久之计。另一方面,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离不开现代技术和科技人员的参与及支持,由于现有的生态技术存在成本高昂、资金有限等问题,大多数农民仍沿用传统生产方式,或者采用减少农业生产、向旅游业或其他产业转型的方式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三、“两山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实现

《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为“两山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实现,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性指导和战略性方向。

(一)推送生态文明数字教育资源,加强“两山论”发展理念教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极大便利、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信息的推广。针对广大农村老百姓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等突出现象,“必须依靠生态文明教育科技创新,重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深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朝信息化、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因此,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通过现有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数字传媒在宣传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给村民推送生态文明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加强对“两山论”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在乡村要借助村委会等思想宣传阵地,以节日、重大活动等契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集体性活动,宣传绿色产品与绿色知识,充分运用人民群众的业余闲暇时间加强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意识到必须要积极践行“两山论”,坚持绿色发展生活方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之一。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因素成正比,广大农民老百姓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幸福感、满足感与获得感会随着生态环境提高而增强,反之亦然。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立与乡村人口知识结构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为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要坚持把美丽宜居的庄村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导向,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为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而努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建立健全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强化对农村自来水水源以及水质的监测和管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治与监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保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

(三)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兴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活富裕是目标,乡村振兴需要以“两山论”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充分结合。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数字经济对我国涉农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重组产业组织系统,升级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的能级和效率”,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发展条件。一方面,对于适合发展农业的乡村应该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鼓励研究和开发与“三农”挂钩并适应其发展特点的信息终端、App软件,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另一方面,对于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乡村,应该发挥当地绿水青山的自然风光的优势,挖掘当地民俗风情、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等传统文化特色,通过建立和推广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等相关数字资源信息平台,深入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另外,将智慧旅游业与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旅游+”产业模式,打造观光旅游、实践体验等旅游方式,促进旅游业与相关等文化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充分使用“5G+AI+VR”等数字化技术,推动旅游业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同时,加快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等现代化技术大力宣传,并结合当地特色产品,对精美工艺品、当地特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进行统一生产,争取打造“一村一品”,打造网络直播等数字化营销模式,形成具有自己本村特有的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四)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信息化服务

农村基础設施是否完善,关乎广大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能否得以提升。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电力设备等基础设施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对乡村道路实施硬化建设,对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进行整治监测,净化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全面推进加快推进农村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改善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逐渐完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教育以信息化、科技化为发展导向,增强医疗、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建设,为建设生态宜居奠定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青山、净水。

(五)强化农村绿色科学技术供给,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生态科技的发展对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绿色运行意义重大。国家应加大财政支持和农业技术的投资力度,对生态科技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与资金补贴,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此外,生态科技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精尖的人才队伍,加大对涉及“三农”领域人才的专业技术培育力度,建立健全鼓励机制,鼓励农业专业优秀毕业生、人才返乡创业,邀请著名农业科技专家到田间对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培育思想开放、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专业农学学历及相关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综上所述,“两山论”深刻揭示經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纲要》提出,为“两山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战略性指导:依托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发展。针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通过推送生态文明数字教育资源、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强化农村绿色科学技术供给等措施培育“两山论”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潜力与活力,努力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2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23.

[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 2020-11-04 (0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8.

[8]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395.

[10]本报记者.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20-04-26(01).

[11]本报评论员.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N].人民日报,2020-04-26(01).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N].人民日报,2019-05-17(07).

[13]黄娟.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2.

[14]高宏存,陈小娟.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新机遇[J].政策瞭望,2018(10):50-51.

*基金项目:赣南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校级重点课题“构建赣医特色的医学生德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gkt-2013-01)。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