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音乐元素分析

2022-05-23 19:52李雅灵
参花(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化钢琴民族

每个民族在向世界展示自我时,都有自身的语言和文字表达方式,而音乐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表达方式,在中华民族这一片沃土上,历经数百年的沉淀和发展之后,也有了民族化发展,为民族化音乐提供一种新的音乐元素,使我国民族化音乐逐渐涌现一批钢琴作品。本文基于理论视角,以近代诸多钢琴作品为例,讲述其民族化历程,再深剖不同钢琴作品蕴含的民族内涵,最后對其民族化的音乐元素展开分析。

自17世纪钢琴进入中国开始,国内作曲家便开启对钢琴音乐的漫长探索之路,且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将民族特色注入作品之中。迄今为止,钢琴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数百年的探索和沉淀,从宏观角度看,尽管发展时间较短,但是不可否认,在此期间,中国钢琴作曲家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前进做出了不懈努力,赋予钢琴作品浓郁的民族化特色,在我国音乐创作中产生深远影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一系列丰富的钢琴音乐作品,赋予其深厚的民族内涵,展现其民族化的音乐元素。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历程

自20世纪开始,前往美国、日本等国家留学的一批音乐人才相继回国,随之带回的,还有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寻求与中华民族元素的结合,以此创作了一系列颇具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总体看,中国近代钢琴作品的历程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20年代

我国第一首钢琴作品的出现于赵元任先生的一次成功演出,即《花八板与湘江浪》,在康奈尔大学的公演上获得良好的反响,由此开启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探索。随之,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也在《科学杂志》进行公开发表,还有1917年的《偶成》;1919年的《小朋友进行曲》。沈仰田的《王大娘钉缸》、萧友梅的《夜曲》《哀悼引》;青主的《大江东去》等。这一系列钢琴作品虽然从风格上看,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西洋化特色,但其中也融入诸多民族性装饰,并在旋律上竭力凸显中国化特色,这对当时的钢琴音乐环境而言,已经非常可贵。钢琴作曲家在民族化元素与西方传统和声的结合方面做出开创性的举措,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指出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即以西方传统和声和作曲技巧为基础,融入民族音乐素材后的钢琴化创作,也正是由此开始,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历程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探索阶段:20世纪30年代

如果萌芽阶段的中国钢琴作品是在西方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做出的模仿、改编、加工,那探索阶段的中国钢琴作品则是在努力脱离西化、力求独立,因此,该阶段的钢琴作品都非常具有创作性和民族化特色。例如,最具代表的音乐家、作曲家贺绿汀,他在1934年创作的《牧童短笛》荣获“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的第一名。《牧童短笛》的创作基调便是中国民间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且避开了西方和声体系与民族音乐语言的格格不入,全曲为ABA再现三段体,A段悠扬清脆,B段欢快活泼,A段复调为和声音型伴奏的主调音乐,江南风韵的鲜明民族化特征在这一钢琴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在当时的音乐界具有开拓性意义,是中国现代钢琴作品的一个创造性示例,将民族性和世界性推向完美融合。

(三)稳定阶段:20世纪40年代

该阶段涌现出的钢琴作品有明显的稳定性特点,且民族风厚重。例如,1946年瞿维创作的钢琴作品《花鼓》,民族旋律欢快,洋溢喜悦之情。还有1941年贺绿汀的《怀念》、1945年丁善德的《春之旅》、1946年陆华柏的《浔阳古调》、1947年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1948年陆华柏的《农作舞变奏曲》等。

(四)繁荣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的创作和展现,其代表性作品达70多首,如1950年丁善德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曲》,1955年杜鸣心创作的《练习曲》、蒋祖馨的《庙会组曲》,1960年田丰的《高山族组曲》,1964年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等等。还有根据民歌改编的《信天游》《小情人》《城墙上跑马》《山歌》《送大哥》等。

(五)多元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中国在这一阶段,经济、科技等都在不断进步,且在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钢琴作品无论是体裁、曲式风格,还是创作技巧,都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多元化表现。换言之,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已经在这一阶段有了成熟表现。如1978年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1979年汪立三创作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等。

二、现代钢琴作品的民族内涵分析

(一)民族审美文化的汲取

现代钢琴作品与民族文化内涵息息相通,例如,改自琵琶曲的《夕阳箫鼓》,黎英海先生在将其改编为钢琴曲的过程中,不仅延续该曲原本的民族古典风格,还运用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如运用最多的“加花变奏法”便是利用民乐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将旋律进行装饰,使其旋律刚柔并济、如诗如画,极富古典韵律,该曲展现的便是“中国风”,通过音乐刻画“意境”“气韵”之感,追求细腻柔和之美,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又如钢琴曲《梁祝》,其婉转凄凉的音乐旋律与西方宏伟的音乐效果形成鲜明对比,这同样也是基于民族审美文化思维,将梁祝的爱情故事所表现的情感色彩注入钢琴作品创作中,使钢琴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审美性。

(二)民族情感的体现

受时代背景影响,现代钢琴作品都蕴含浓厚的民族情感,不少钢琴作品成为“红色经典”。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创作基调是民族风味浓郁的陕北信天游,旋律明亮优美,描述了陕北人民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又如由殷承宗、储望华等人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在曲式结构上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如第三乐章《黄河愤》,引子旋律由一曲清脆的笛声撩起,钢琴独奏模仿古筝,民族风格主题得到巧妙展现,同时,蕴藏反抗斗争的音乐情绪,在最后的主题音调中,其恢宏蓬勃的气势犹如滚滚黄河,好似万千中华儿女的满腔情意。可以看出,此时的钢琴作品已经不仅是一部作品,而是作曲家、万千民众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和精神的一种方式和载体。

(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部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的洗礼中,得到完好保存和流传,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升华出新的文化价值,民族民间音乐便是其中一大文化瑰宝,而现代钢琴作品在这一基础上的民族性创作和改编则是对其最好的传承。民族性钢琴作品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调上提炼素材,结合西方声乐体系和技法,以此自成一派,如地域风情、民俗文化、传统器乐、古典曲调、民歌旋律在钢琴作品中的植入,以此推动钢琴作品的中国化发展。例如,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阳关三叠》便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作品取材于我国唐代的古琴曲,通过调性和音区的变化,在音质、音色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琴特色。又如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同样取材于民族性题材,其中对山东的方言语调、民歌小调、民间器乐等都有广泛运用,通过钢琴作品完美地展现出齐鲁文化。

三、现代钢琴作品的民族化音乐元素

(一)旋律音调的民族化音乐元素

通过以上一系列近代钢琴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民族特性显著的钢琴作品,首先在旋律音调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风采,且基本是“就地取材”,在广为传颂的民间音乐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改编。例如,储望华先生的《新疆随想曲》,为能够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手鼓”节奏感通过钢琴作品表达出来,该曲对切分音有大量使用,以此营造强弱分明的节奏感,保留少数民族音乐中轻快、活泼的歌舞旋律。又如著名作曲家王建中,他创作的钢琴作品,其旋律音调很大一部分是从民族音乐中提取素材,如《百鸟朝凤》《彩云追月》取材于传统民族器乐曲,《云南民歌五首》取材于云南当地广为流传的五首民歌,《蝶恋花》取材于民间说唱音乐,等等。以最具代表性的《云南民歌五首》为例,其曲调风格保留原生态素材,具有浓烈的民族韵味,云南民族风情贯穿全曲,极大地保留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淳朴基调。

(二)和声语言的民族化音乐元素

和声是钢琴作品中的基本素材,在演奏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家为了凸显中国钢琴作品的独特魅力,会在和声创作中做出独具匠心的处理,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民族特性的表现力。例如,谭盾先生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对和声的色彩性表达就尤为重视,采用五声纵合性结构、四五结构、二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以及复合和弦形态,而在处理和声的纵横关系时,遵循民族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使其民族特性更加深刻。又如黄虎威先生的《嘉陵江幻想曲》,其和声声部旋律线均做到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导并进行变换,正确地诠释出巴山蜀水的民族风格。

(三)创作技法的民族化音乐元素

陈怡女士创作的《多耶》是20世纪以来钢琴音乐的代表性作品,她在创作技法上有突出表现,巧妙地将侗族音乐元素与传统京剧曲调汇融,形成鲜明对比,赋予该曲强烈的民族感和现代感。以低音区和不同调的和音效果传达侗族音乐中的打击乐,运用十二音体系、无调性等现代化的创作技法,推动民族音乐进入一个创新阶段,该曲也成为现代创作技法的典型范例。

(四)音响效果的民族化音乐元素

音响效果的民族特性主要体现在,通过钢琴将民族器乐的音响效果展现出来,以此交织成多元声部的钢琴作品。例如在《夕阳箫鼓》中,钢琴分别模仿琵琶音、箫音、古琴音;《黄河愤》中,钢琴模仿古筝音;《多耶》中,钢琴模仿侗族器乐;《百鸟朝凤》对唢呐、笙的模仿,以及通过刮奏模仿民族乐器的滑音;《“长短”的组合》中对锣的模仿;等等,均是以钢琴音乐展现我国民族器乐的音色,以此丰富钢琴作品的音响效果,这正是中国钢琴作品具有民族特性的最好展示。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创作灵感,还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钢琴作品民族化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

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有所不同,这样的差异带来较为鲜明的文化多样性,与钢琴作品进行融合也具备较强的特色性。辽阔的地域和多样的环境塑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正因如此,可以利用民族风情拓宽钢琴创作的内容,让钢琴作品更加多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钢琴作品创作水准,让钢琴作品创作迸发新的活力。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二者之间高度关联,正因如此,在钢琴作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缤纷多彩的歌舞可以促进音乐发展,将歌舞当作素材,能够取得更好的创作效果。能歌善舞是我国诸多民族的共同特征,对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发展而言,意义非凡,尤其对音乐发展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歌舞可以当作素材,为钢琴作品创作所用。以新疆歌舞为基础的钢琴曲《喀什噶尔舞曲》《塔吉克鼓舞》等,其角度不同,民族风情也有所差异,但其本质上都与舞蹈有密切联系。还有很多钢琴作品直接取自舞蹈音乐,与舞蹈场面密切联系在一起,作曲家将舞蹈音乐当作素材进行创作。如黄虎威的《弦子舞》就是藏族群体歌舞的真实写照;黄若的《竹竿舞》则真实描绘了黎族人民跳竹竿的欢乐情形;《新疆随想曲》虽然没有完全直接取自歌舞,但是仍然有与歌舞相关的内容,关联性较强,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钢琴作品民族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这一类元素和素材的应用,充分从其特色出發,拓宽题材、发展前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钢琴音乐自身所蕴藏的民族内涵和特性在发展和创作过程中愈加深厚,已形成独特的中国钢琴艺术风采,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情感表现,钢琴作曲家都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与时俱进地发展,引领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进入新的阶段。无论是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国家的钢琴演奏,都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色,都是人们智慧与生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邵杨,周澄嫣.试论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及其风格体现[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4):124-127.

[2]肖倩.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古曲元素的运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3]陈琛.想象力在民歌钢琴改编曲演奏中的价值研究——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10):109-111.

[4]孔德文.中西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元素移植及语境重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12):52-55.

[5]吴洁.当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对戏剧元素的运用与融合发展[J].四川戏剧,2020(04):109-111.

[6]金一枚.从创作风格和手法两方面解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J].青春岁月,2019(03):36.

[7]汤玮.钢琴艺术发展的民族化趋势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2):129-131.

[8]徐颖.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分析与研究[J].黄河之声,2019(09):12-13.

[9]王楠.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趋势研究[J].艺术品鉴,2018(21):157-158.

(作者简介:李雅灵,女,本科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民族化钢琴民族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MINORITY REPORT
纸钢琴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传承 民族 文化
钢琴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