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红色文本育人性的教学探析

2022-05-23 16:08李颖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文本

李颖

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合理地编入了充足的红色文本,突出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小学生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全国红色主题爱国教育正逐步深入到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因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现有的红色资源,保障红色文本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小学生的人格形成带来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小学高年级红色文本为出发点,根据其在教材中的呈现情况进行编排特点和内容特点的解析,并分析本校教师在红色文本教学实施中的现状及问题归因,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小学高年级红色文本育人性的教学策略。希冀这一教学探析能为一线教师带去思考,帮助培养少年儿童的基本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落实育人的根本目标。

一、小学高年级红色文本教学实施的现状

为深入调查研究教师在小学高年级红色文本方面的教学情况,进一步为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现实参考,笔者利用问卷的形式对全校曾执教过小学高年级以及正在执教这一学段的老师开展了调查。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将侧重点放在应试的相关技巧上,关于文章的思想价值和人物的形象及精神涉及较多,但是对作者的生平与成就补充过少,这实际上影响了学生对红色文本所处背景的认知。通过数据的统计,可以进一步发现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學内容教条化,过于侧重应试,没能对相关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忽视了整体素质培养;有些时候仅留在故事表面,没能深入发掘作品的深层内涵。问题的背后更反映出一个现象,那就是对文本的育人性关注度不够。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教师上课时所采用的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中,仅有34%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只有半数左右的老师联系背景与现实进行了教学。纯文本讲解和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师们较青睐的方式。为此,笔者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进行了深入访谈和了解,发现大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是下载了网上的课件模版,或是截取了纪录片中的某一段,未能结合文章内容深度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多媒体的吸引力。问卷和访谈的结果都表明教师在红色文本教学方法上存在单一、呆板的问题,导致文学作品的文本价值与育人性价值无法完全实现。

二、小学高年级红色文本育人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上述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仍是红色文本教学的重要阶段;且进一步了解了当前小学高年级红色文本教学的实施现状及问题所在。这有利于因势利导地提出高年级红色文本育人性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对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持续熏陶和积极塑造作用。

1.突显育人本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红色文本是由语言文学组成的文学实体,它由相应的历史背景或是人物作为依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使教材文本能够满足学生认知发展和生命成长的需求。为此,高年级教师在讲授红色文本时应更突出育人的本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以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为例,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这是六年级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很多老师为了应试的需求,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上。但是,如果从文本育人性的角度出发,教师更应精准定位该文章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那就是结合“阅读链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一些老师在讲授时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教学目标,但仅是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而学生对这几个字的内涵知之甚少。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不妨细化教学目标,先专注于文章内容,与学生一同梳理总结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的四方面内容:如何对待“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再结合“阅读链接”中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为何人民如此爱戴周总理?那是因为他为人民服务这一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最后还需要由他人的视角转到自我视角,让学生设想:如果他们长大了,要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本育人性的功能。

上述的教学过程就是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后所做的构想,也是红色文本育人性的体现。正如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伽达默尔所说:“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创造,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人格构建起着特殊的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此前的学习,具备了对红色文本的感知欣赏能力,教师还要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拉近他们与红色故事之间的距离,这样方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2.紧扣语文要素,释放文本内生价值

在了解小学高年级红色文本在统编版教材中的编排特点后,加之统编版教材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每个单元前增加了语文要素,这两个特点的结合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站在单元的角度,紧扣语文要素,展开递进式的教学,并努力释放出文本内生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编入红色文本最多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的场面描写时,不仅要注意整体面貌的呈现,还要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并感受二者的有机结合。既然语文要素着重提到了文章的写作手法,那么教师就需要重点强调。像《开国大典》,就要引导学生体会整个场面的宏伟气势,同时要关注每个方阵的不同特点,感受点面结合的好处。《狼牙山五壮士》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去寻找并观察作者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和对个人的细致描摹。在做到了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后,本单元的教学还需要将文本的育人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红色文本释放其文学价值。虽然这五篇文章反映的是不同革命阶段的故事,但是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一致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革命者不怕牺牲、积极乐观、顽强斗争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如学者所说:“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潜在的教学价值,教材使用者如果能根据文体特征进行相应地教学,就可以更好地发挥选文的教学功能,丰富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七律·长征》作为诗歌,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受节奏的铿锵和气势的豪迈;《狼牙山五壮士》作为新闻通讯,可以让学生在读后说这一故事,说出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灯光》这一记叙文,可以让学生抓住郝副营长牺牲的片段展开重点学习,用心体会他英勇无畏的高尚品质。

在指导高年级其他红色文本专题单元时,教师也要以紧扣语文要素为教学目标,还要把释放文本的内生价值和文本育人作为学习目标来落实,这样学生就能在文本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知识的建构中,将红色文本的价值内化,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3.聚焦典型人物,深化学生情感认知

由于红色文本自身题材的特点,作者为了突显当时的特殊环境和特定背景,会在作品中刻画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他们通常会借助立体的细节描写,来还原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典型人物身上,与他们共同探寻红色文本的内在意蕴,从而深化他们的情感认知。

小学高年级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红色文本的数量有13篇,其中有9篇突出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中汲取到了更多的力量。以老师和学生都熟知的《军神》为例,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顽强坚持、乐观无畏的军神形象,令学生为之动容。课文着力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其实关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学生并不陌生。如何能突出本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進行文本细读,在每一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可以让学生思考:此时的刘伯承将军心里会想着什么?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他那惊人的毅力和强大的内心。在聚焦典型人物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转化角色,大胆试想:如果自己是刘伯承,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做出怎样的行为?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因为教师教会学生聚焦每一篇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后,还要让学生学习人物身上优良的品质。正如有学者指出:“同辈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具有同化作用,其影响的基本方式是模仿。”学生在学完《狼牙山五壮士》后,就会去学习那五位壮士以国为重、奋不顾身的品质;在读完《青山处处埋忠骨》后,便会学习革命者领袖那博大的胸怀;在读完《金色的鱼钩》后,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舍已为人的气度。

学生在学习红色文本时能通过优秀革命人物的行为更清醒地观照自身,而典型人物身上的精神,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讲授红色文本时更应学会用其中的情感力量滋润学生的心灵。

4.盘活教材资源,搭建整体知识系统

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在小学教育阶段,学校仍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那么红色文本作为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肯定要被充分利用,这就需要教师们盘活教材现有的资源,并逐渐丰富红色教育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一套整体的知识系统。

就教材资源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用:一、将红色文本与课后习题紧密结合。统观小学高年级统编版中的所有课文,课后习题的最后一题都是一个半开放式的命题,大多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或是用文章中人物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切不可忽视这样的题目,要多给学生一些课堂自主权,让他们说出内心想说的话。二、拉近课文与阅读链接之间的距离。可以说,课文如果是主心骨,那么阅读链接是辅助,阅读链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聆听他人的想法,再形成自己的认识。三、将红色文本与其他学科进行一个巧妙的联系。这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教师不仅可以运用《道德与法治》这本书籍,还可以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理解红色文本提供助力。

除了教材资源外,教师还可以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第一,以教材中的红色文本为主题,成立活动小组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话剧等多样的文化活动。学生在各项成果展示中将会体现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也更能加深对红色文化和精神的感知。第二,创建红色读书日,在图书馆或者班级的图书角设立红色读书区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相关的红色文本。第三,利用多渠道和多平台,鼓励学生在学习文本前后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的信息,更直接和形象地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社会实践的方式把红色文本带出课堂,走向生活实际,这也是培养少年儿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延伸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与他们共同搭建了一个关于红色文本的整体知识系统,学生在需求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他们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调用,也降低了文本感知的难度。

育人价值是小学高年级红色文本作品中最重要的教学价值之一,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红色文本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红色历史文化,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国在改革与发展路上的不易;还应在授课中传递历史人物积极的思想道德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与实践中明白,作为一名少年,不仅要为个人的未来奋斗,更要为了民族复兴而努力,最终实现红色文本的育人性。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文本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