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混合感染对临床诊断的影响分析

2022-05-23 08:45叶鹏宇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5期
关键词:混合感染猪病临床诊断

叶鹏宇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养猪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先进养殖技术与设备的应用范畴日渐广阔,其经济效益日渐增加。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暴露出的养殖问题也不断增多,再加上部分养殖企业管理与养殖技术滞后,导致猪病多发,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多和高密饲养的原因,使得混合感染现象频发,极易产生重大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将以猪病混合感染的成因、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对临床诊断的影响,并针对性分析猪病防控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猪病;混合感染;临床诊断

混合感染指有2种或者超过2种的病原体共同作用造成的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临床诊断和防治难度较大。目前诸多动物传染病持续扩散,最终形成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是极严重的一种。对于混合感染而言,兽医无法简单凭借单调的临床表现判断其病况,必须凭借专业实验室严格检验病况、深入分析和判断检验结果,才能采取适宜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就养殖业而言,猪病混合感染是一种极难诊断的病况,必将妨碍生猪的健康成长,影响该领域的发展。因此,该领域工作者必须对此展开深入思考。

1 猪病混合感染的成因

1.1 欠缺科学的养殖办法

伴随着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猪过程中养殖者时常忽视某些养殖细节问题。①养殖空间分配问题。养殖场运用规划欠缺合理性,致使猪的活动空间较小,且限制较大,无法助力猪的健康成长;②养殖设备有待更新。部分养殖场养殖设备不完善,致使猪圈难以有效通风、猪体内的氨气等气体难以有效排出释放,妨碍猪的健康成长[1];③温度问题。部分猪圈的季节性温差较大,夏季过热、冬季过冷,致使猪的生存条件较差,影响猪的身体健康,致使猪病混合感染多发;④消毒灭源问题。圈舍清洗消毒不到位和蚊虫感染也是引发猪病的常见原因。

1.2 猪病种类增多,致病因子增加

目前,由于我国主动引进诸多种猪,从而产生众多新型猪病,从某种程度上突破猪固有的哮喘、肺结核、猪瘟等疾病。此外,部分新型猪病主要展现为细小病毒免疫疾病和呼吸类疾病等[2]。对于此类病症而言,若发病前产生交叉感染,发病后极易产生继续感染现象,进而导致多重感染和混合感染。

1.3 免疫疾病增加,混合感染的发病率提升

由于部分猪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产生的猪免疫性抑制病陆续出现,诸如猪圆环病毒二型、猪流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等。此种病症都是由于病原体进入猪免疫器官引发的,严重危害猪免疫器官的健康,致使猪感染疫病传播迅速。

2 猪病混合感染的特征

猪病混合感染的原因在于原有疫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便感染新的疫病,感染疫病不断增多,进而形成混合感染疫病。诸如流行性腹泻、猪增生性肠炎等疫病、多种病原引发的猪病混合感染,我国尚未研究出系统成熟的诊治方式。因此,兽医必须以猪病混合感染特征为参考,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有效预防该疫病的产生。诸如增加检疫程序[3],科学合理地隔离配送的生猪,确定其健康后进行混养;以一畜一针的准则注射疫苗;在疫病产生后及时消毒、隔离病猪,进而有效减少经济损失。

3 猪病混合感染之于临床诊断的影响

猪病混合感染初期将产生体温飞速提高、气喘和咳嗽等症状,病情发展至中后期将产生严重腹泻,甚至影响猪的呼吸系统。此类疫病的病理变化包含淋巴、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多项变化。部分地区由于动物医疗领域发展较缓慢,在临床诊断中难以有效判断猪病混合感染的病症,此类病症的精确诊断结果必须凭借实验室检测才可获取。此外,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治疗不对症、诊断失误等现象,从而影响猪的抵抗力、扩散疫情,提高疫情防治难度。

因此,在猪病混合感染后,兽医必须凭借实验室检测、针对性分析获取精准的结果,以现场检查为依据[4],深度分析详细病因。在猪病的临床诊断中,兽医应合理应用新兴医疗技术,提升诊治效率,降低经济损失。药物治疗是猪病混合感染的常见治疗方式,比如,双黄连、板蓝根等注射液配合其他药物进行防治,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猪病混合感染控制中,相关工作者必须严密预防细菌感染,并针对性展开跟踪化验和观察,拟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猪附红细胞体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为例。不同猪的临床症状不一样,因此很难在不借助仪器检测的前提下,在感染前期做出准确判断。母猪症状分急、慢性两种。急性型病猪持续高热,昏睡,体温为40~41.5℃,心跳加快(130~160次/min),呼吸困难(30~60次/min),咳、氣喘,粪干且带黏液和血丝,传染迅速。对怀孕母猪用抗生素治疗,效果甚微,经3~5d其体温下降后出现流产,呼吸困难症状稍有减轻,产死胎、木乃伊胎率达25%,所产仔猪发病率高,成活率低,常常整窝仔猪断奶时仅余1~2头。慢性型猪体质差,黏膜苍白、黄疸,消瘦,咳嗽,部分呈腹式呼吸,发情推迟或屡配不孕。随着病程延长,猪四肢、耳部发绀,从耳肩部开始,逐渐漫延全身变色。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甚至无乳,加快仔猪死亡。如不加强护理,可导致母猪病情加重而死亡。架子猪表现轻度流感症状,厌食,精神沉郁,贫血。发病4~5d后,出现轻度黄疸,体温在41℃以上,后期咳喘,四肢发绀,双耳背面边缘及尾部出现青紫色斑块,发病率为10%左右,死亡率在50%左右。公猪的发病率为2%~10%。病猪厌食,呼吸加快,消瘦,部分病程稍长的猪出现瘫痪,四肢及腹下皮肤发绀,全身呈蓝紫色,局部水肿,以关节、肩部尤为明显,成年公猪病死率较低,瘫痪猪往往继发链球菌混合感染,病情加重。仔猪病情常常较重,初生仔猪贫血,轻度黄疸,发烧,扎堆,拉稀,个别仔猪很快死亡,以2~28日龄仔猪症状最明显,死亡率最高可达85%。随着病情的发展,仔猪皮肤由苍白到轻度黄染,后期青紫发绀,胸腹壁内侧尤为明显,眼睑苍白、水肿,呼吸困难,咳喘尤为明显,个别猪口鼻奇痒而摩擦圈舍栏壁,42日龄断奶仔猪出现僵猪的比例大。

4 猪病混合感染的防控措施

4.1 以流行特点为参考防控猪病

就猪养殖现状而言,过往流行于养殖场的疫病尚未全面清除,新型疫病、混合感染疫病便出现,甚至呈现日渐扩散的趋向。因此,养殖者必须严格以猪疫病实况和特征为参考,制定切合本场实际的免疫计划,采取針对性的系统防控对策,确保猪在健康环境成长。

4.2 优化养殖环境

养殖者应高度重视猪群的生存环境,建设符合防疫要求和专业养殖标准的养殖环境。为有效防控混合感染猪病,养殖者在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饲槽、饲水器及猪舍地面、墙壁等应定期消毒,用具固定使用,饲养人员进人猪舍前要洗手、换鞋,非饲养人员不准随便进入猪舍。科学规划猪群的养殖空间,为猪群提供充分的活动区域。根据不同季节,做好防寒、防暑、防湿工作。定时对猪圈进行通风处理,以养殖场的现实环境为依据将其温度控制在适当范围,防止养殖环境温差过大。消灭蚊蝇、老鼠,猪舍的门窗上可安上纱帘,防止野鸟、昆虫等进入。尤其在非洲猪瘟防控形势的当下,养殖场要更加注重日常的相关管理防控。

4.3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要及时,供水要充足,特别是对于刚断奶的幼猪,抵抗力差,发病率高,更要保证其营养充足,严禁使用霉变饲料,可适当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抵抗力。及时为猪群注射疫苗,同时确保疫苗使用量的精准和质量符合标准。在猪群疫苗注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卫生状况,严格执行“一畜一针”的准则,严禁针头混用现象。有效控制抗生素的应用,防止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

4.4 增加检疫程序

若养殖场需引进新型种猪,必须组织全方位的监察和调查,在生猪运送过程中严格践行相关规定与隔离措施,运载器具消毒完善,避免拥挤过热等现象,减少猪只应激。新进种猪进场后,仍需隔离观察20d后无异常情况,确保引进猪的健康符合相关标准后,才可将其与猪群混养。

4.5 强化疫病控制

若养殖场产生混合感染状况,即刻隔离病猪,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尽快诊断出疾病并进行对症治疗。对同群猪进行药物预防,必要的可以进行紧急接种,防止疫病传播扩散。必须对养殖场展开全面严格的消毒,依据相关要求无害化处理死猪,高效杜绝疫情蔓延和恶化。

4.6 加强疫病监测

加强对生猪,特别是能繁母猪的疫病监测,要提高对隐形带毒动物的疫病检测水平,才能更有效地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定时开展抗体监测,及时掌握免疫依据,适时进行免疫。

5 结语

一言以蔽之,相关工作者必须合理应用现代科技优化猪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工作,并将防控措施贯穿养殖之始终,有效避免新病种交叉感染、疾病恶化等问题。此外,相关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管理技术与养殖技术的成长,系统化隔离与消毒工作,及时诊治猪病混合感染问题,提高预防效果,确保猪的健康成长,提升经济效益和养殖效益,推动该领域的有序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曼.试论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新农业,2019(23):66-67.

[2] 杨广文.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20,50(4):42-43+48.

[3] 梁海英,张爱琼,曾智勇,等.猪瘟,猪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多重混合感染的诊断[J].猪业科学,2019,36(2):74-76.

[4] 王庆伟,王得明.猪病诊断和防治中PCR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农业,2020(1):54-55.

猜你喜欢
混合感染猪病临床诊断
猪病频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探讨
浅析影响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春季常见猪病的预防和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治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一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
我国生猪养殖业是多灾多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