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022-05-24 01:21林文臻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小学生

林文臻

小学教育中体育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巧,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就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并不注重体育教育的锻炼效果,也没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意识。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无法提高学习效率,这些都影响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等多个方面的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才能够为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意义

当前,有很多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不注重引导孩子开展体育锻炼。目前,很多小学生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学习,但很少开展户外运动,即使有时间,也更倾向于玩游戏或是在家中上网。这些活动都不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须要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态,并提高身体素质。学生还能在锻炼过程中释放学习压力。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小学生对多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能够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应付式教学

经过统计,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足一半的学生会认真听讲,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老师讲课有意思,另一部分是不得不认真听讲;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不会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且对体育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兴趣,认为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老师讲课时,学生左顾右盼、搞小动作、开小差现象严重。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应付心理严重。长此以往,体育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意识的发展。

(二)理解能力差

经过问卷调查,80%的学生在篮球规则教学之后,对篮球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投中了就算加分”上,甚至连基本运球动作都不会。至于抛实心球等体育训练项目,学生只知道将实心球举上头顶,然后扔出去,但具体的动作细节并没有领会。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导致体育水平低,体育自信心受到创伤,于是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低。长此以往,学生将越来越不乐意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体育水平越来越低。

(三)两极分化重

小学生体育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原有体育素质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后天对体育技能的学习能力上。研究表明,本身不好动的学生,一般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动作技能的领悟能力也较差;本身就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一般本身的体能素质较好,对体育动作技能的领悟能力也较好。所以,在老师的统一教学之下,最终导致差生越差,优秀的学生越优秀,两极分化严重。

(四)体育意识差

学生的体育意识差,不仅表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差,还表现在缺乏终身体育思想。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如在体育运动会的篮球比赛上,学生团队配合不完善,一是没有发挥每一个队员的特长,二是在传球过程中配合能力差,三是缺乏团队谋略与布局。但目前很多小学体育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只停留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传授基本体育规则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将限制学生体育未来的发展。

三、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主观上更倾向于做自己较为感兴趣的事情。那么,在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从兴趣爱好入手。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比较好玩好动,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名人锻炼身体的故事,带领学生共同做操、跑步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也可以与游戏、娱乐相结合,可以带领小学生一起做早操,一起唱兒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体育动作,可以通过编制口诀,帮助小学生记忆。这些朗朗上口的口诀能够让小学生快速地记忆相关的技巧,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可以在授课之余组织学生开展趣味体育活动。考虑到很多小学生缺少锻炼基础,整体的身体素质还比较弱,不能开展运动强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可以根据阳光体育的原则,开设一些花样排球或是阳光足球等活动。这种方法既能够让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师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比较关心或是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乐于参加,才能够积极地展示自我。

(二)普及体育锻炼常识

体育锻炼不同于普通的体力活动,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只有学生掌握了相关技巧,才能够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讲解常见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术技巧,带领学生开展技巧练习。为学生普及锻炼前的准备工作、锻炼后的整理工作以及不同运动的一些专业技术。以跑步为例,跑步的过程中有加速跑、弯道跑等。

第二,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不同意义、不同特点。例如,在开展球类运动时,对灵敏度和弹跳力有较高的要求,而田径运动靠的是速度和力量。

第三,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发育水平,从而选择较为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例如,心脏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尽量避开长跑、吊环以及举重等多种项目,可以转而选择小球类或是简单的体操这些运动项目。

第四,普及体育比赛规则。在跑步时只有听到口令才能够开跑,打球的过程中不能撞人等。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够顺利地开展比赛。

(三)加强排队、站队训练

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体育锻炼培养方案。在小学体育课堂开始之前,排队、站队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提高学生的排队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安静地排队。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向学生问好,而学生也应当向教师问好。之后,教师要告知学生具体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按照之前的队形排好队伍,认真地听教师讲解。这种方法在提高站队效率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拥有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体育锻炼制度化

由于天性使然,小学生很容易被其他的事物吸引,很难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考虑到这一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无论是家长还是任课教师都应当加强监督和引导。体育教师应当和家长共同合作,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表、设立锻炼的目标以及具体的锻炼内容,详细地规定锻炼的次数以及时间。例如,六点起床吃过早餐后做操,下午放学后可以选择打乒乓球、跳绳等活动。这些计划不需要写成文字,只需要教师和家长清楚地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根据计划执行即可。在安排运动计划时,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不断增加运动量。运动项目也可以从简单逐渐地变为复杂。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入丰富的运动项目,这样能够达到全面锻炼的效果。考虑到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所以这项工作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需要与教师一起督促学生,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教师每隔一段时间要检查锻炼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有更多体育锻炼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了。

(五)加强氛围感,改善课堂教学

互动反馈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针对重难点调整课堂进度。互动反馈加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减少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反复练习的无效时间,加强对重难点的突破性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整体效果。体育课程所设置的学习目标通常是可观察的,教师针对显性的教学要求设置标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反馈。利用信息技术互动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立体,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和目标感。体育教学所涉及的动作和技巧都需要反复练习,学生在互动和反馈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练习的效率,向教师要求的标准靠近。

比如,在篮球投篮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并且互相交流。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发挥榜样作用,展现个人风采。教师以学生的视频为案例讲解投篮的动作要领,判断学生是否将球置于胸前,抱球姿势是否正确,特别是投篮的瞬间是用哪些手指发力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在投篮过程中很难意识到,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反复回放,让学生对自己投篮时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

(六)游戏教学,增强学生体育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难以自发地形成有意识的持续注意力,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教学,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如在“蛙跳”教学之后,笔者设计了“蛙跳大王”游戏。游戏过程中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通过“剪刀、石头、布”的玩法判断输赢。赢的同学可以向前蛙跳一步,输的同学做一个下蹲动作。单组中,谁先跳到20米外的红线处,谁就获胜。然后,获胜的同学再分组继续比赛,最终得出本次比赛的前五名,并给予小红花奖励。游戏过程中,正在比赛的同学,集中注意力去研究跳得远的方法;在旁观看的同学为正在比赛的同学加油助威。有的学生在课后还分析了怎样蛙跳会更远。

经过实验,游戏教学的过程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有效参与到了课堂训练中来。期末测试中,实验班学生的蛙跳水平比普通班的要好。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体育训练项目的要求,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同时,积极的体育训练过程,有利于缓解学生在其他科目学习后的压力,养成学生积极的体育习惯,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七)细节演示,强化体育运动画面

经过调查,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肢体运动表面,而缺乏对运动过程中肌肉运动细节的认识。体育运动的过程,表面上是对肢体动作的要求,实际上是对肌肉运动的要求。只有肌肉运动到位,体育训练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项目讲解过程当中,细化肌肉运动细节,让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

如在“扔实心球”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围着教师形成一个半圆,第1排的同学坐下,第2排的同学蹲下,第3排的同学站着。通过这样的安排,让每个同学都能清晰看到老师的动作。然后,笔者开始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手捏住实心球的方式,以及10个手指的相对位置;分别讲解预备阶段、摇摆阶段,以及最后用力时,身体的姿势、具体的哪个部位在发力,发力时有怎样的体验。在讲解之后,笔者让学生分别练习,并单个指导学生的发力问题、姿势问题等等。最终,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姿势都标准。

实验表明,在相同的训练时间内,通过强调肌肉运动细节的训练方式之后,学生扔出的实心球平均距离更远。同时,强调运动细节让学生做出标准的动作,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运动训练效率,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自信。

(八)体育精神,提升体育综合素养

小学体育不仅要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认识,还应该以体育锻炼为中心培养出人格完整的人。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养成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注重团队竞赛的引入,锻炼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

如在羽毛球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打6人羽毛球,每三个人为一组,两组对打,而同时在打的羽毛球可以有2~3个,根据学生的能力设定。打羽毛球之前,组员之间可以商讨组员站的位置以及打法,甚至可以根据对方的人员配置等特征,临时调整组员的位置和战术。这样的团队羽毛球竞赛,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同时,由于这样的打法能被学生所接受,在课后也能看到学生自发地这样打羽毛球。

这样的羽毛球训练方式能利用有限的场地,完成更多学生的训练。在期末的一对一羽毛球测试中,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实验班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重学生体育的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習惯,与家长一起共同配合,加强督促和引导学生,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们的“体育梦”
我是小学生
小小“运动员”
非常小学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