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内生动力与资本驱动力

2022-05-24 06:15吴佳男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温度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不问出处,但要有归处。疫情寒冬持续两年,民营医疗机构正遭遇发展的严峻挑战。迅速调整,应时而动,前瞻未来方为明智之举。

“每天都挺忙的,核酸采样、收治患者、员工关爱、患者安抚、物资供应、线上咨询、院感讨论、同道取经、政策走向……”今年4月15日,上海冬雷脑医院创始人宋冬雷在当晚10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这样的动态;其后半个月间,他发布的内容类似:住在医院、强化学习、随时待命。

发布地点,是医院的一张沙发床上。

因为疫情,今年年初,上海按下了暂停键。受重创的行业之一是医疗行业,其中包括宋冬雷创办的冬雷脑科等民营医院。宋冬雷和医院没有停止忙碌。只是,已是“此忙非彼忙”。

过往两年间,疫情也为高速发展的非公医疗按下了“暂停键”。与公立医院相比,自身先天的弱势凸显无遗:或受资本裹挟,或因战略失当,太多民营医院正被拉进“至暗时刻”,未来发展,遭遇着前所未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疫后生态

近两年间,新冠肺炎疫情对公立医院的影响,民众“感同身受”:除了部分时间节点看病受阻,绝大多数时间内,不受影响。

对民营医院在疫后的状态,公众了解的着实不多——又或者,只因为这两年,大家几乎不进民营医院了。

非公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们,也没预料到当下这种态势的出现。

“在武汉疫情期间,民营医院派出自己最优秀的专家团队自带干粮去抗疫,为疫情防控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广西广济医院集团董事长余小宝对这一态势有些不解。他表示,早在2020年刚刚暴发疫情时,各地民营医院就主动请缨出战,各地社会办医机构派出了千余名精英医护,分批次驰援武汉。其后两年间,在各地交通道口、车站、社区等处,设卡测量体温、派员支援、捐赠物资、响应政府征用等防疫工作中,也不乏民营医院战士的身影。

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全国644家非公立医疗机构累计捐赠防护物资近2亿元人民币,组建315个医疗队、近5000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113家社会办医疗机构被当地政府征用为疫情定点隔离医院,共向社会提供床位11690余张。

余小宝内心的“担忧”,主要在于他看到了民营医院发展现实和潜在的种种危机。

2018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3万个医院中,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1.8万个,民营医院数量首次超过公立医院。但数量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中的数据显示,2020年,非公医疗机构整体亏损达到1300亿元左右;与之相对的是,同年的公立医疗机构亏损只有22亿元。

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受疫情影响,原本数量占比为66%的民营医院,2020年接诊人数仅为公立医院的25%。没人来看病,收入自然上不去。与此同时,房租、设备、员工开支和专家聘请费用等,一点不能少。“高支出、低收入”,是民营医院发展态势下行的主因。

加之个别民营医院“战时”表现造成的口碑低落,除了经营本身面临“至暗时刻”,要面对的,还有政策的严格监管。

“佑护无法衡量的价值。”2020年4月,西安某超大型民营医疗集团主院区开业半年,本刊记者曾前往采访。该医院受访管理者向记者阐释了医院发展宗旨:健康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佑护人民健康就能实现社会办医医院的价值,融入“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就是社会办医医院的未来。

但今年1月12日,该医院集团因“孕妇在医院门口等待2小时后流产”事件在网上引发公众热议。记者微信联络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不久后,对方回复:压力山大,但愿“否极泰来”。

上海冬雷脑科外景。

何时“否极泰来”难以预知。不久前,西安这家大型医院集团旗下,布局于商洛,床位达数千张的“医学中心”,正传出股权转让的消息。

宋冬雷上海冬雷脑医院创始人

做公立医院不愿做的事情是民营医院的发展战略之一。

资本考量

中国非公立医疗协会于2020年年底公布的一项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有685家民营医院注销;这一数字在2019年还只有347家;88.6%的民营医院在疫情期间出现现金流压力,50%的医院资金支撑力不足2个月。

“在充分肯定社会办医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办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应当重视、切实解决。”2020年11月举办的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年会上,中国非公立医疗“行业信用等级与服务能力星级评价”(“双评”)结果揭晓。会上,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创始人郝德明坦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会办医正迎来“危”与“机”。

“危”,在于多数非公医疗机构存在诸多发展瓶颈:高端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机构间良莠不齐,少数机构还存在虚假宣传、过度医疗、误导欺骗消费者等不良行为,以及逐利性增强、公益心淡化等问题。“这些都损害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整体形象。只有坚持公益性、社会性、规范性、科学性,社会办医才可能健康并可持续发展。”

温馨的美和眼科院区。

本次会议召开的前两个月,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通知》,提出组织开展为期3年的“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旨在帮助民营医院,尤其是大型民营医院填补运营管理漏洞,提升业务能力,做强、做稳、做精,从而真正成为公立医院之外,中国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

在郝德明看来,“双评”是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十部委,为解决非公医疗机构的社会信用与服务能力而设计的。这一评选,将为有能力渡过难关,经营有方的民营医院开上一扇窗。

2020年年底的数据显示,部分资本首先为非公医疗开了一扇窗:三博脑科完成超8亿元B轮股权融资,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融资之一;仅在7月29日至7月31日,创业板还受理了3家申请IPO的眼科企业;此外,民营肿瘤医疗集团海吉亚医疗于6月29日登陆香港资本市场,长峰医院、利美康、祥云医疗等数十家社会办医机构,先后成为投资热点。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仅是资本在2020年疫情形势向好之时,对市场存量初期考量后的一个“反弹”效应。自2020年年底,在预见疫情和观望多年后,资本对投资医院和市场,正失去信心。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4个强烈信号之一,是医疗去市场化,再次强调优先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严格限制非营利性医院改为营利性医院。”余小宝表示,民营医院进入资本市场阻力进一步加大,这预示着民营医院野蛮生长、资本疯狂投资民营医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后3~5年,民营医院投资人也要更多考虑现有的医院怎么活下去,怎么活得更长久。而新增投资,要慎之又慎。

应时而动

非公医疗的发展态势下行,似乎也不能全赖在疫情头上。

“未来的民营医疗机构,一定要做到技术能力强、品牌信誉好、服务水平高,有差异化发展思维。”

2021年,美和眼科创始人于刚曾受邀参加过一个在中南海某会议厅召开的民营医疗发展研讨会。与会者,除了多家民营医院管理者,不乏国内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和投资机构负责人。针对会议主办方事前设定的“如何做好‘高端诊所’”这一议题,于刚如此表示。

在于刚看来,无论是应对疫后新生态,还是基于未来发展,非公医疗机构均应“闯出自己的新路”。例如民营眼科医院,如果仍然本着“捡三甲医院便宜,‘拉虎皮扯大旗’的思路,注定不会长久”。他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此前政策稍显宽松之时,大三甲医院部分优质医疗资源可“有限地”流到民营医院,中青年学科骨干也会在“吃不饱”的状态下,挤出空闲时间去民营医院出门诊,做“飞刀”。但现在这一现象正在消失,因为政策越来越紧。

换句话说,非公医疗在“十三五”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手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疫情肆虐之初,“越来越不好用了”。

“在和一些民营医院管理者座谈时,常听到他们对政策有所抱怨,因挖不来大专家而苦恼。”于刚表示,此类民营医院管理者,脑子里可能被“业绩和利润占满了”,想不到根本,“公立医院凭什么让你挖走大专家和优质医疗资源”?

民营医疗机构要不要效益?效益肯定是要考虑的。但因属性不同,与公立医疗机构定位不同,非公医疗机构有其发展的“单纯性”和资本“驱动性”。

“如果没有疫情影响,今年年初应该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宋冬雷告诉本刊记者,今年春节前,他还曾作出此般预判——基于上海本轮疫情暴发前的发展状态。

于刚美和眼科创始人

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基于未来发展,非公医疗均应“闯出自己的新路”。

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医院,冬雷脑科开业两年多以来患者流较为稳定,去年还成功完成两轮融资。

业界曾有过分析,该医院之所以发展较为稳健,持续被资本肯定,原因有三:一是坐落于居民消费水平较高、患者诊疗需求多样的上海;二是创始人宋冬雷此前在公立医院工作时便是“品牌医生”,加之2015年创建医生集团,积累了一定的口碑效应;三是医院综合能力较强,主营业务还是“重医疗”。

和宋冬雷类似,于刚也是“品牌医生”。

按于刚的话说,疫情第一年,美和眼科几乎被拖进“至暗时刻”。

这件事儿,他近两年其实很少向公众提及:因处于北京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厦高层这一特殊位置,美和眼科位于西直门的首家诊所在2020年几乎停业一年。不过,疫情开始不久,美和眼科成功地在数月后,将阵地转移至北京海淀区的老营房路和石景山区阜石路等处。

“前者是除眼科之外,包括中医、整形等在内的综合门诊部,后者是综合的儿童医院。”于刚解释,受形势推动,前者旨在保生存;后者,则是在疫情相对稳定后,让事业实现进一步拓展。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被迫的“开拓疆土”竟成了意料之外的“新大陆”。

核心力量

“国家鼓励社会办医曾有多个目的,其一是希望民营医院起到‘鲶鱼效应’,搅动中国医疗机构一池春水。”在余小宝看来,自2012年开始,政策一面严格监管,一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社会办医,希望民营医院能带来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加之满足更为多元化的诊疗需求,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鲶鱼”一定是鱼池里最强的那种鱼,才能产生效应。事实上,多数民营医院充其量只是“虾米”,搅得动吗?

此外,绝大多数“虾米”做的又是基本医疗服务,在抢吃医保的饭,数量占到医疗机构总量60%的民营医院依靠高端多元化医疗服务而不需要医保的少之又少。

余小宝还表示,非公医疗之难,亦可从2021年资本的动向中寻得端倪:较之于疫情发生之前的4年和2020年,2021年全年度民营医院收购量才30多亿元,而且均为国药、华润等央企出手,“带有任务性”;而民营资本收购量几乎为零,“只看到很多民营医院在卖,或被剥离”。

民营医院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受制于资金投入和资方想要的结果。而政策的每一点“风吹草动”,首先影响的,也是资方的战略考量。即便不受疫情影响,部分“标地”医院的表现,也在损伤资方的“期待值”。

“经过疫情的洗牌后,以医疗技术为核心的优质医疗机构会生存下来,而落后的将被淘汰出局,这也是行业必然规律。”郝德明此前曾公开表示。

患者数量骤减、经营节奏变慢,疫情正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骨干人才流失、医疗质量与安全风险、过度医疗等,“高质量”严要求之下,非公医疗同步要解决长久以来自身发展过程中备受苛责的种种问题。

在于刚看来,近两年间,相对于前几年的“宽松”,国家对民营医院发展的“友好性”确实在降低。其中,有多个原因:其一是过去多年间,部分民营医院的发展基于“挖公立医院的墙脚”,拉拢公立医院打顶级专家资源并广而告之;其二是在相关诊疗项目定价过高的同时,更乐于做“短平快”的项目,以此实现运营投入的迅速“回笼”;其三,是疫情发生后,多数民营医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应对有些慢。

“未来,想通过差异化、成本控制和体制机制灵活获得竞争优势将越来越难;而以激励机制变革和流程优化再造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带给医院的忠诚度更加可靠;以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为特征的管理创新,带给医院的运营优势更加高效;以个性化、长尾化、场景化为主流的运营创新,带给医院的品牌影响力更加有力;以比别人做得更好的超价值待遇为特征的服务创新,带给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加深刻;以符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和医疗发展趋势的组织创新,带给医院的竞争优势更加深远。”

“在外部大环境已发生改变的时候,能调整的是我们的策略和方法。建议社会办医者们守住已有的,延伸能伸的,分细能分的,做精在做的,备好应变的,储够救急的,看好未来的,谨慎扩张,慎重投资。”

余小宝以上的这两大段分析,也是其在当下,为广西广济医院集团下的多家医院定的主基调:“在自我发展型、技术驱动型、服务驱动型之间,选择自己最擅长且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领域和发展模式。聚焦于群众有需求、国家政策鼓励、政府想做、但政府财政暂时不愿投资的领域;群众有需求、国家政策支持、政府要做、官员想做、但公立医院不愿做的领域;群众有需求、政府在做但又做不好的领域;群众有需求、公立医院在做但又做不好的领域;市场有潜在需求、公立医院尚未意识到或无暇顾及的领域”。

在余小宝看来,民营医院野蛮生长、资本疯狂投资的时代暂告一段落。

宋冬雷也认为,做公立医院不愿意和不太擅长的事情是民营医院的重要战略之一。冬雷脑科医院创建之初的规划床位是300张,但开放是有节奏的:从50张到100张,再到现在的150张左右,“视业务量而定,没必要提前全部配备到位”。在宋冬雷看来,也只有这样考量,才能做到成本可控。冬雷脑科擅长的是脑血管类疾病,学科建设也依据这一核心主线渐次展开;公立医院“不愿做的”,冬雷脑科则追求差异化,在脑科疾病常发的昏迷症,以及公立医院中骨科做得多,神外做得少的脊柱外科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

“此外还有复杂病症的MDT(多学科协作),公立医院多学科之间的联动在当下还不太理想,会‘挑挑拣拣’,但我们在效率上更有优势。”宋冬雷表示,依照自身特色,先做强项,有了更广范围的口碑效应后,更多相关疾病诊疗再展开才是明智之举。

从开业之初的脑血管、脑肿瘤和神经内科3个团队,当下,冬雷脑科在神经康复、脊柱外科等方面也有所涉猎。“当然,对新的学科发展,要有耐心。”宋冬雷强调。

未来筹谋

如何“超出患者预期”?作为综合民营医院的广西广济医院集团,近两年不断改善服务流程:护理上创建了“5S模式”,医患关系改善上建了“温馨谈话室”,产科,则改造完成了中心产房。

余小宝解释,“5S模式”是指有患者或家属来到护士站,护士立刻放下手上工作、站起来、目视对方、微笑、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在每个病区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全玻璃墙面“医患谈话室”,并配备同步高清录音录像;将产房设置于产科病区,确保任何时候产科病区至少有3名以上医护人员在场,以此规避中心产房有需要,医护前往,造成病区医护空置等状况。

“这些都是2020年年初疫情发生后的变化。”余小宝强调,为更好应对未来太多的不确定性,各民营医院应有更多前瞻考量。他再次强调,首先是清醒认识到“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这一事实,在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稳预期,保信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非公医疗要在内部强化系统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知识技能,将自身特定的产品技术和市场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再造”。

而“后疫情时代”,民营医院面临要么被淘汰、要么升级的两难选择,很可能会出现因“DRG付费”亏一批、“合规”停一批、“合法”死一批、“守旧”倒一批的情况。

在接受采访的部分业界专家看来,虽然受疫情影响,非公医疗整体发展态势不尽如人意,但部分民营专科医院的发展受影响不那么大。其列出的理由分别是:第一,多元化需求之下,妇产科、儿科、眼科、牙科、康复等领域仍存在患者刚需;第二,多年发展路径正在不断提示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甚至江南多地经济发达的地市级民营医院管理者,优质医疗服务,永远是有“远大志向”的专科医院未来发展的大计。

“摸索加实践,并且不断修正。”2020年,广西广济医院集团买了一块地,本想着在2021年建设新院区,但当下,余小宝打算暂停扩建。理由之一是,公立医院当下也在政策支持下,建设“一院多区”,区域大型民营医院的自身扩容,须视形势而定。

“形势仍不明朗,首先要守住现金流,要活着。因为资金链断了就是死,没人来救。”在宋冬雷看来,疫情带给非公医疗机构的教训之一是要守住自身的专业长项,其二则是找到或坚守自身发展价值观,践行有温度、有价值的医疗。

“不断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完善医患共同决策机制,持续放大医院专属的专家价值。”于刚表示,美和眼科自2017年创建之日起,发展核心关键词就在于“温度”二字。医患之间,基于同一目标,“和谐共处”,共同努力才是王道。

猜你喜欢
温度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一张票的温度
筋骨 道德 温度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化开了
城市温度
身体上的温度 决定心理上的温度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一头猪的哼哧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