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感走向“语理”

2022-05-24 04:04胡根林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本义词义词语

胡根林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其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

1.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解读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3.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勾连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4.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5.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6.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其主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侧重点为:

1.积累、整合与探究,都要边积累,边记录。必修阶段主要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选择性必修阶段可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

2.重在过程的典型性,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都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切忌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生硬灌输一些语言学条文。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可通过专门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词语是语言学习中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其一,丰富词语积累;其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其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同时提供了与这些学习任务紧密关联的一些“学习资源”(多为语言学大家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来自主建构关于词汇的相关知识,把握词义理解和词语运用的相关规律。考虑到语言活动目标、以及相关的教情和学情,本单元教学一般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作为独立单元来设计与实施,另一种作为必修上册前七个单元之后的“梳理和探究”单元来开展教学,也就是把前七个单元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作为积累和梳理的对象,从中探究字理和词理。比如,词义发展变化现象的积累和梳理可以结合古诗文的学习来完成,词语辨析可以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和第一、三、七等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来开展。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要求完成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等一些具体的学习任务,自然会涉及到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和大量语料,这很容易让教师陷于机械灌输,学生陷于单纯记背的困境而不能自拔。这里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积累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本身不是目的,引导学生在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中探寻规律或规则,才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落脚点。以此看来,本单元的语文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应该是“语理”。

语理和语言学习的特定阶段密切相关。我们知道,积累、梳理、建构、应用是语言学习的不同层次,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积累,强调搜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较为多样的言语活动经验,以形成良好的语感。何为语感?个人凭直觉判断某个语言表达的好坏,其中包括语言表达得体与否、到位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正确与否,甚至还包括怎么表达更好,怎么修改一个表达欠妥的甚至错误的表达所作的判断(陆俭明《语感与语言能力》)。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在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形成“语理”。何为“语理”?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上升到语言规律,就产生了语理。……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语言运用的自觉性(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应用》)。建构,是将丰富的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具体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语言现象和语言材料中探究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运用,则是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规律。

语文学习是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本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涉及三方面的“积累”与“梳理”: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语言材料;汉字、汉语的有关知识;个人汉字、汉语的运用经验。语言现象主要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学生在必修上册前七个单元的学习中有发现意识,能注意到汉语表达中典型、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梳理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语感,并进而上升为语理,建构起相应的知识。

从语感到语理,以学生自己的概括为主,而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这意味着这个单元的学习,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体验。如果只是教师讲解语言知识,或者围绕考试题型进行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即便能积累一些词语,梳理一些语言知识,也会流于机械的归纳,谈不上语言建构,更谈不上语言运用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审美鑒赏与创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情境,才能在语言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语言素养,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①

1.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第一个学习单元,目标定位为:①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②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③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梳理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④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2)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内容由三個学习活动组成。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侧重于积累和梳理词语“家族”、熟语和新词;活动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侧重于梳理和探究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以及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活动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侧重于根据不同的语境准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词语。三个活动彼此紧密关联。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更有效地积累和使用词语;丰富词语积累的目的是使词语表达更为准确生动;而在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中能进一步丰富词语积累。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积累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但比较零散;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清楚,在根据语境得体地使用词语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

(4)单元大概念:①主要学习内容: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异义词;词义的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②从语感到语理:在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语理。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汉语词语的基本特点,丰富熟语积累和关注新词,增强积累词语的意识,扩大词汇量。

(2)探究一词多义现象,通过具体语境把握多义词的含义,学会运用词义引申的知识,探究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关注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现象,了解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以今律古和望文生义。

(3)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把握词语的用法。

(4)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准确得体地使用词语。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我校正在创建上海市“海洋文化教育”特色高中,将举行一次区级展示活动,请同学们参与前期的宣传工作,负责制作宣传“海洋文化”的手抄报以及展示活动的邀请函、宣传海报。

子任务1.以“海洋文化”为主题,搜集相关的词语、熟语和新词语,制作手抄报的“海洋词语集锦”栏目。(对应单元学习目标1)

子任务2.搜集整理与“海洋文化”有关的文献资料和浦东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制作手抄报的“海上名人风物”栏目。(对应单元学习目标2)

子任务3.精选两则文学名家名作或者同学的习作,配上推荐语,制作手抄报的“海洋文学欣赏”栏目。(对应单元学习目标3)

子任务4.制作展示活动的邀请函,并在微信朋友圈推送宣传海报。(对应单元学习目标4)

4.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起始课:丰富词语积累(1课时)

单元学习任务情境

学校正在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高中,本学期将举行一次展示活动,请同学们为学校的展示活动制作一张宣传“海洋文化”的手抄报。

首先,我们一起来制作手抄报的“海洋词语集锦”栏目。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一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情境与任务:搜集与“海洋”相关的词语。

步骤1:学生列举与“海洋”相关的词语。

步骤2:教师示范,对本册教材中的词语进行归类梳理。

同义关系:张皇——惊慌;废弃——荒废

反义关系:蓊蓊郁郁——疏疏落落;张皇——镇静

亲属关系:荷叶、荷花;松、柏;梅、兰、竹、菊

顺序关系: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步骤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同义关系:海洋——大海;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反义关系:浅海——深海;近海——远海;领海——公海

亲属关系: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海;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豹、海狮、海象、海星、海参、海龟、海螺、海虾

学习活动二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情境与任务:搜集整理与“海洋”相关的成语和歇后语。

步骤1:成语接龙。

步骤2:积累与“海洋”相关的成语。

海阔天空、海纳百川、海角天涯、海枯石烂、海誓山盟、百川归海、精卫填海、学海无涯、四海为家、翻江倒海、排山倒海、沧海桑田、福如东海、八仙过海……

步骤3:积累与“海洋”相关的歇后语。

(1)大海里捞针——没处寻

(2)大海里荡舟——划不来

(3)大海里的浪涛——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4)大海放鱼——各散四方

(5)大海里扔石头——不见影儿

(6)大海里撑篙子——点不到底

(7)大海翻了豆腐船——水里来,水里去

(8)大海里一片叶——漂浮不定

(9)大海里的黄花鱼——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

(10)大海里吐唾沫——不显眼

(11)大海里的浮萍——没着落

(12)秤砣掉进大海里——富(浮)不起来

步骤4:比较成语和歇后语的风格差异。

预设:成语典雅凝练,歇后语通俗活泼。

学习活动三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情境与任务:搜集整理与“海洋”相关的新词语。

步骤1:教师列举新词语,如辽宁号、核潜艇

步骤2:学生列举新词语并简要解释,如航空母舰、055D导弹驱逐舰、“巨浪-3”。

步骤3:梳理新词语的来源:

新造词:核潜艇、大湾区、中欧班列

外来词:雅思、托福

网络用词:下海、给力、秒杀

(2)单元突破课: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

①探究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教学活动设计(1课时)

情境与任务: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并且广泛使用的古老文字。汉字的词义丰富,且各义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下面让我们从家乡的地名和历史开始,结合本学期所学的文言文,一起梳理汉字的本义与引申义,从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活动一 从本义入手,破译“团”字之谜

步骤1:用“团”字组词,说说“团”字有哪些意思,猜猜哪个是大团的“团”字的意思。

①饭团、菜团、面团、青团(圆球形的东西)

②一团糟(量词,用于成团的东西)

③团聚、团圆(聚焦)

④团体、集团、共青团、文工团、团员(团体)

⑤团长、兵团(军队的编制单位)

步骤2:探究“团”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说文·囗部》:“團,圜也。从囗(读wéi,围绕),專(专,旋转)声”

“团”是会意字,本义指能围绕旋转的圆形。

圆形→圆形的东西→把东西揉弄成圆球形→聚集→团体→军队的编制单位

联系《赤壁赋》的作者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补充“团练”这个词语。“团练”本义集中在一起训练,引申为古代的民兵制度。

步骤3:阅读《南汇县志》资料,了解大团镇的“团”的由来。

步骤4:拓展与“团”相关的地名“墩”“灶”“沙”

“场”等。

“灶”:当时沿海盐民煮熬海盐的烧灶,演变为盐场的基层单位。

“墩”:指烽火土墩,也就是古代的瞭望哨。明代为了防止倭寇入侵,上海县沿老护塘东侧自一团至九团地界每隔三里修筑一个烽火墩,共12座,即头墩、二墩、三墩至十二墩。遇到敌情,便点灯笼或生火冒烟为号,互为守望、联络、警戒。

“沙”:指沙洲,航头镇旧名下沙镇,是历史上著名的下沙盐场所在地。下沙盐场兴起于隋唐五代,元代和明初达到鼎盛。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盐场署迁新场,后又迁大团,但仍称下沙盐场。

“场”:指古代晒盐的场所。

学习活动二 利用本义推断语境义

情境与任务:刚才我们通过组词和联系词的本义来推断词义,下面我们通过阅读文言文语段来练习这种方法。请看元代南汇著名盐官瞿霆发的小传。

步骤1:阅读《上海县志》资料。

瞿霆发,字声父,其先汴人,扈宋南渡,居上海。父忠,字君用,以赀雄于乡。元兵次临安,游骑及境。霆发年二十六岁,挺身兵间,率众归附,境赖以全。命为下沙盐场副使,寻以进义校尉同提举上海市舶。秩满召见,授承务郎、两浙运盐副使。

子时学,以荫授雅州守。次子时习,官至浔州路总管。

步骤2:推断“次”的意思。

(1)组词:次要、次品、次序、次数

(2)梳理义项:第二→质量差的→顺序→量词

(3)联系上下文语境猜词义

(4)联系甲骨文字形

“次”本义军队驻扎,引申为停留,再引申为停留的处所(旅次)。后假借为第二。

步骤3:推断“寻”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语境猜词义

(2)联系本义理解词义

《说文·寸部》:“绎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本义为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八尺。引申为丈量,再引申为探求和继续,再引申为不久。

学习活动三 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情境与任务:辨析“学”“习”的本义,深入理解“学”、“习”的内涵。

步骤1:瞿霆发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时学”、“时习”,你们知道这两个名字源自哪里吗?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 uè)乎?”

步骤2:这里的“学”和“习”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本義是什么?

《说文·教部》:“斆,觉悟也。从教,从冂(jiōng)。冂,尚蒙也。臼声。胡觉切。学,篆文‘斆省。”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

学(xiào),教导→学(xué),接受教育→学习

《说文·習部》:“習,数(shuò)飞也。”

“习”的本义是小鸟反复练飞。引申为反复练习、钻研。又引申为学习。

步骤3:思考《劝学》《师说》中“学”“习”的内涵。

学儒家的伦理道德。通过伦理道德教化使人性由恶向善。

学习儒家伦理学说之后在生活中反复实践。

步骤4:小结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

(1)组词,推测词义;

(2)联系本义;

(3)联系上下文语境。

②把握古今异义词教学活动设计(1课时)

学习活动一 梳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情境与任务: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差别巨大。阅读学习资源中《语言的演变》一文,整理《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中的古今异义词。

步骤1: 教师示例。

①子:古义指儿子和女儿;今义指儿子。

②金:古义指金属刀斧;今义指黄金。

③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研究学问的人。

步骤2:学生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①博学:古义指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识渊博。

②假:古义指借助;今义指不真实。

③跬步:古义半步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两步。

④爪牙:古义指动物的尖爪利牙,中性词,也比喻勇士;今义指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⑤所以:古义指用来……的人;今义指表因果关系连词。

⑥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

⑦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没有必要。

⑧江:古义指长江;今义指大河流的通称。

⑨至于:古义指到达,动词;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步骤3:归纳古今异义词的类型。

(1)词义扩大:跬步、江

(2)词义缩小:子、金

(3)词义转移:假、所以

(4)词语的感情色彩变化:爪牙

(5)古代是两个词现在是一个词:博学、学者、小学、不必、至于

学习活动二 拓展练习

情境与任务:阅读文言文语段《庄子·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步骤1:说说出自这则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步骤2:找出其中的古今异义词并指出古今词义的差别。

①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指河流。词义扩大。

②至于:古义两个词,指到达某处;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③于是:古义两个词,指在这时;今义指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④大方:古义指专家、内行人;今义指不吝啬。词义转移。

步骤3:简要说说从这则寓言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人的见识和作为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要有大海那样博大的胸怀。

学习活动三 写语言札记

情境与任务: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古代作品等,有一些成语的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请以《从成语看古今词义的变化》为题,写一则语言札记。

步骤1:明确语言札记的基本写作要求。

步骤2:小组讨论,筛选成语,拟好札记提纲。

步骤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交流。

步骤4: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课后完成自己的语言札记。

(3)读写运用课: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2课时)

①准确把握词义教学活动设计(1课时)

情境与任务:请同学们精选两则海洋文学名家名作或者同学的习作,并配上推荐语,制作手抄报的“海洋文学欣赏”栏目。

学习活动一 学习范例

情境与任务:中国古人写诗作文十分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遣词造句力求准确。让我们鉴赏《荷塘月色》的范例,体会如何准确地用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步骤1:用朗读法体会叠词的韵律美。

曲曲折折(荷塘不规则);田田、层层(荷叶茂盛);亭亭(荷叶高出水面)

步骤2:用近义词替换比较法辨析词义,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泻(照);浮起(笼罩);洗(浸);笼(裹);漏(洒)

步骤3:从修辞等角度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

袅娜、羞涩;热闹

学习活动二 推荐一则海洋文学名作

情境与任务:请你为下面一则海洋文学作品写一段推荐语。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众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选自美国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步骤1:每位同学撰写推荐语。

步骤2:小组讨论交流。

步骤3: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自己的推荐语。

步骤4:部分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己的推荐语。

学习活动三 推荐一则海洋文学习作

暮海

朱红的霞染在海上,

胜似一片零星的海棠。

温柔的风在领航,

帆船踏入归途的方向。

怡然的海鸟借势飞翔,

低臨大海,归入夜的梦乡。

步骤1:小组讨论这首诗用词是否准确,如果认为不准确应该如何修改。

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为这首诗写一段推荐语。

步骤3: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2.得体地表达教学活动设计(1课时)

时光荏苒,辞旧迎新,转眼间2021年进入了尾声。为庆祝2022年元旦,学校决定于2021年12月31日晚上19:30在学校礼堂开展“乘风破浪 踏浪而歌”为主题的元旦迎新晚会。筹备活动的总导演邀请我们班作为迎新晚会的筹备组,负责晚会的前期筹备工作。

学习活动一 了解语体特征

认识语体,概括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的特点和差异,初步了解邀请函的写作规范,并积累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步骤1:创设具体情境,模拟晚饭时爸爸和李雷在饭桌上的对话,内容为李雷请爸爸参加元旦迎新晚会(口语表达)。并将口语表达转换成书面语表达,即邀请函。展示给家长的邀请函,引导学生概括规范邀请函的写作要点。

步骤2:对邀请函中涉及的谦辞进行讲解,并延伸出敬辞。对常见的谦辞和敬辞进行补充。

步骤3:讲解“语体”的定义以及语体的主要分类。展示四组例子(同样的内容,分别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引导学生体会并概括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差异,对语体色彩有初步的认识。

学习活动二 撰写邀请函

情境与任务:本次展示活动邀请的对象是浦东新区教育局的相关领导和各个兄弟学校的领导及教师代表,请同学们撰写一份邀请函。

步骤1:展示学生设计的独具特色的邀请函。

步骤2:提供两份“不完美的邀请函”,将预习作业中的典型、常见错误进行整合。两份邀请函分别是为我校老师、我们集团校的学生设计的,请学生对其中使用不当的地方进行改正(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的部分进行补充和讲解。

今年我校教育集团中有一些老师到新疆、云南支教。因为疫情防控,他们无法到现场参加晚会。请学生写一则公告,发布在学校官网上。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组内进行修改,每组选择一位为大家展示。

学习活动三 设计宣传海报

情境与任务:为了扩大宣传效果,请同学们为展示活动设计一份宣传海报,面向的对象是我校全体同学。

步骤1:展示同学设计的海报。重点关注海报的文字部分,引导同学注意,海报上的文字,难以明确地将其归入口语还是书面语,部分词语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均可。

步骤2:由于同学使用到了网络流行语,举一些网络流行语、新词语的例子,指出在海报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和新词语的好处,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目的和表达效果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借此引出新词语的规范问题。有些新词语已经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介绍被收入词典的原因。同时指出,网络流行语的过度使用,会造成“网络失语”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新词语和网络流行语,有选择地积累新词语,在合适的场合中使用新词语,而不是一味使用网络流行语。

(设计者:陈文德,上海市大团高级中学 ;马梦婕,上海市进才中学 )

【重点突破·《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学现场】

教学目标

1.梳理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了解古今词义演变的规律。

2.掌握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并且广泛使用的古老文字。汉字的词义丰富,且各义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下面让我们从家乡的地名和历史开始,结合本学期所学的文言文,通过探究汉字的本义与引申义,发现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

學习活动一从本义入手,破译“团”字之谜

师:我们是上海市大团高中的学生,又置身于浦东新区大团镇,让我们先从大团的“团”字说起。大团曾被誉为“金大团”。同学们知道大团的“团”字是什么意思吗?(停顿片刻)我们先来一次头脑风暴,请用“团”字组词。

生:团结、团员、团子、青团、团长、团队、团支书……

师:我们猜一下你们刚才所组的词当中“团”是什么意思。

生1:圆(球)形。

生2:聚集。

师:那团队、团体、团支书呢?

生3:聚集在一起的群体。

师:或组织。团长、兵团呢?

生4:军队的编制单位。

师:我们通过组词可以推测“团”的义项。这些义项之间有什么关系?能不能说说它们的引申过程?

生5:首先是饭团的“圆球形”,然后引申为“把东西揉成圆球形”,再引申为“聚集”,再引申为聚焦在一起的“团体”。

(PPT出示“团”字从金文演变到楷书的字形和《说文解字》的注释)

《说文·囗部》:“團,圜也。从囗(读wéi,围绕),專(专,旋转)声”。

“团”是会意字,本义指能围绕旋转的圆形。

师:刚才我们组词有一个词语没说到,就是“团练”。我们在学《赤壁赋》的时候知道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个什么官职大家知道吗?

(PPT出示)

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官阶之一,授予官员,是一种级别的象征。一般认为“团练副使”为从八品,相当于中校团副。

师:它是一个虚衔,没有什么实权的。“团练”本义集中在一起训练,引申为古代的民兵制度。后来又引申为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乡”。大团的“团”类似于“团练”。

(PPT出示《南汇县志》资料)

师:大团的得名源自古代的煮盐业,是当时下沙盐场的一个团甲,盐民的户籍是军事化管理的。同学们猜猜与古代南汇煮盐业相关的地名还有哪些?

生:盐仓、旧盐港。

师:很好!还有三墩、三灶、六灶、下沙、新场等。我们班级有没有来自这些地方同学?你们知道这些地名是什么意思吗?

(PPT出示资料)

“灶”:当时沿海盐民煮熬海盐的烧灶,演变为盐场的基层单位。

“墩”:指烽火土墩,也就是古代的瞭望哨。明代为了防止倭寇入侵,上海县沿老护塘东侧自一团至九团地界每隔三里修筑一个烽火墩,共12座,即头墩、二墩、三墩至十二墩。遇到敌情,便点灯笼或生火冒烟为号,互为守望、联络、警戒。

“沙”:指沙洲,航头镇旧名下沙镇,是历史上著名的下沙盐场所在地。下沙盐场兴起于隋唐五代,元代和明初达到鼎盛。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盐场署迁新场,后又迁大团,但仍称下沙盐场。

“场”:指古代晒盐的场所。

(学生恍然大悟)

学习活动二、 从本义入手推断语境义

师: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刚才是怎么推断“团”字的意思的。

(板书)

组词

推测本义和引申义

接下来我们来练习一下这个方法。

(PPT出示《上海县志》资料。

瞿霆发,字声父,其先汴人,扈宋南渡,居上海。父忠,字君用,以赀雄于乡。元兵次临安,游骑及境。霆发年二十六岁,挺身兵间,率众归附,境赖以全。命为下沙盐场副使,寻以进义校尉同提举上海市舶。秩满召见,授承务郎、两浙运盐副使。

子时学,以荫授雅州守。次子时习,官至浔州路总管。

(学生朗读语料)

师:这里面有两个词语——“次”和“寻”,我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推断它们的意思?

(学生小组讨论)

生1:“其次”,有第二的意思。还有“次序”,表示顺序。

生2:“次品”,质量不合格的。

(教师板书梳理“次”的义项)

次 第二→质量差的

顺序,次序→量词

师:这些好像都不是文中“次”的意思。我们发现之前的方法不好用,这下可怎么办?

生3:结合上下文。

师:对!

(板书)

联系上下文语境

师:上文“元兵”是什么意思?

生4:元朝的士兵。

生5:元朝的军队。

师:“士兵”还是“军队”?

生:军队。

师:“兵”的本义是什么?怎么变成“军队”的意思的?

生6:兵的本义是“武器”,引申为“拿着武器的人”,再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

(板书)

兵 武器→拿着武器的人→士兵→军队

师:“次”的下文“临安”是个地名,即现在的杭州。那“次”的词性应该是?

生:动词。

师:那怎么解释?猜一下!

生7:靠近。

生8:到达,接近。

师:看下文“游骑及境”,意思是流动突击的骑兵到达上海境内,那说明元朝的军队主力已经在临安了。军队在一个地方停留我们称之为什么?

生9:驻扎。

师:猜得很准!

(PPT出示“次”字的字形演变过程)

师:“次”本义是军队驻扎,然后引申为停留,再引申为停留的处所(旅次)。后假借为第二。接下来推断“寻”是什么意思。

生10:不久。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10:根据上下文语境。

师:你的语感很好!

(PPT出示“寻”字的字形演变)

《说文·寸部》:“绎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的本义是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八尺。引申为丈量,再引申为探求和继续,再引申为不久。

師总结:以上通过分析词语的本义和词义引申演变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三、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师:瞿霆发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时学”、“时习”,你们知道这两个名字源自哪里吗?

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步骤2:在第六单元“学习之道”我们学了《劝学》《师说》。这里的“学”和“习”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本义是什么?

(PPT出示)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

师: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内容。“学学半”应该怎么读?

生1:学(xiào)学(xué)半。

师:为什么读学(xiào)?

生2:是“教”的意思。

师:教和学各占一半,所以“教学相长”。

(PPT出示)

学(xiào),教导→学(xué),接受教育→学习

师:“学”字从一开始便有“教”的意思。荀子《劝学》开篇就说道“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是通过道德教化使人性由恶向善。

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

生3:道理。

师: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的道理不同。韩愈所说的“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中。韩愈赞扬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为什么不说“六艺经传皆通学之”呢?“学”和“习”有区别吗?我们常说的“习武”“习字”中的“习”有什么特点?

生4:“学”是学新的知识和道理;“习”是习学过的。

师:初中学的“学而时习之”,“习”是什么意思?

生4:复习。

师:初中是这样讲的吧。但其实这个“习”不是指复习。

(PPT出示)

《说文·習部》:“習,数(shuò)飞也。”

师:“习”的本义是小鸟反复练飞。引申为反复练习、钻研。后来才引申为学习。所以“习”是“练习、实践”的意思。所以《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之后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反复实践反思,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达到“君子”的境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实践出真知。”

课堂总结: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

(1)组词,推测词义;

(2)联系词的本义;

(3)联系上下文语境。

[执教者:陈文德,上海市大团高级中学 ;

马梦婕,上海市进才中学]

【专家视点】

课程标准提出“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位一体,共同构成语文核心素养。其实最重要的是“语言建构与应用”,它是语文学科独有的课程素养,也是另外三者的载体和基础。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它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又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相加。这种经验和品质必然是综合的,它存于内,是精神层面的因素,却显于外,可以从行为、表现来观测。(王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主要特点》)”落脚于“语言建构与应用”,是“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实现的。

本单元隶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理应在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习惯,进而帮助学生从语感走向语理,探究语言运用的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能力方面承担重要的作用。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陈文德和马梦婕两位老师對这个单元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点突破。他们立足于丰富的语料,和学生此前必修上册七个单元以及初中的学习内容相联系,通过创设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典型、独特 的语言现象,通过梳理和整合,发展语感,并进而上升到语理,建构起相应的知识。他们的教学最为难得的一点是,打开了学生语言学习的空间。真实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在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密切关联,从学生生活的地方地名入手,溯源其本义,探究其由来,引导学生在历史事实的回顾和历史人物的触摸中了解词义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以简驭繁地理解和记忆。

在实际操作中,本单元既可以贯穿于其他任务群,与各个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进行分散教学;也可以如两位老师的上述设计,把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视作本单元实施之必要准备——提供语料和鲜活的言语实践,进行集中教学。无论哪种设计思路,教学的落脚点都不能偏,那就是对“语理”(这里主要是字理和词理)的归纳和概括。这一点我觉得陈老师和马老师的设计还可加强。比如,【重点突破·《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学现场】中,三个活动设计得很精彩,不仅层层推进,而且都和地名及地方历史文化有关,不足之处是没有能够用“语理”(准确地说,是文言词义的“词理”)把三个活动贯穿起来。这个“语理”是什么?是文言词义围绕词的本义而变化发展——这是文言词义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所谓“理”。由这个“语理”出发,才有文言词语语境义推断方法的提炼,正如两位老师所总结的:(1)组词,推测词义;(2)联系词的本义;(3)联系上下文语境。

本单元中,类似这样的“语理”还有不少,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提炼和归纳。比如在词语积累中,建立“字族”有围绕意符,化繁为简,执一驭“X”的“字理”;建立“词族”有分立对举,观同辨异的“词理”;把握词的语体色彩,有词的语体色彩要与“事体”(对象、场合、目的)和“自体”(身份、职业、尊卑长幼)相匹配的“语理”。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语理”,“读”和“写”是两条必由途径。读什么?读本单元语言论文类学习资源,如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朱德熙《词义》以及资料摘编一组。我们要做好对这些资源的解读,要处理好资源类论文和指定单元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写什么?写语言札记。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随时关注典型的语言现象,发现语言问题,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形成积累的习惯,之后将这些材料整合成语言札记。

猜你喜欢
本义词义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一枚词语一门静
字意与词义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