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上好“大思政课”

2022-05-25 12:40李雪颖等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思思政课思政

李雪颖等

本期嘉宾:

李雪颖 济源高级中学校长

许爱灵 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校长

郝海龙 沁阳市商隐小学校长

靳新正 淅川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

邢梅珂 洛阳理思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长

主持人: 孙 俭(本刊编辑)

导读: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这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我们要利用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机讲好“大思政课”,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志愿,用正确的“三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定位,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一体化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公布的2022年10项重点工作中,第一项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七项是强化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

基于此,本期《校长圆桌会》邀请了5位校长围绕“新形势下,如何上好‘大思政课’”主题,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引领学生看待社会热点,把握改革开放大势和世界风云变幻,保持一份理性和从容,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大思政课”的建设,同时,也对讲授这门课程的内容、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那么,请大家结合学校实际,谈谈当前思政课中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李雪颖:我认为当前的高中思政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地位边缘化。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然而有的学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二是教学方式单一化。高中的主要任务是备战高考,思政课教学多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活动开展;注重理论分析,忽视社会实践。三是育人功能被窄化。有些学生认为学政治就是背书做题,就是为了应对高考;注重做题技巧,而不注重学科思维训练,不会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没有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养。

邢梅珂: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对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够深刻,大多还停留在“教教材”,亟待去拓展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二是校本“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完成度不高,应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全学科融合育人等关键问题上寻求突破。三是思政课教学评价有待完善,仍需不断创新评价方式,解决教学评价协同性不强的问题,实现思政课的“教学评”一体化。

许爱灵:对思政课教学,我认为真实才是思政课的灵魂,可如何让学生在每节思政课上都能有触动灵魂的真情实感,仍是我们需要探讨和实践的课题。另外,目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力量还相对薄弱,兼职教师较多,参加的专业性培训较少,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主持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个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各学校有哪些上好“大思政课”的具体措施呢?

李雪颖:我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做法。第一,突出一个核心,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思政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济源高中用党建统领“大思政课”建设,用团建衔接“大思政课”建设,每学年都让领导干部、全体党员、政治课教师进班上一次党课和团课,这项工作已持续做了三年,效果良好。“大思政课”不仅是政治教学的事、政治教师的事,还是全校的事、全员的事。

第二,开展系列活动,坚持“三全”原则。即“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我校充分挖掘校园活动的思政价值,各个处室各个年级紧扣时代脉搏,开展系列活动。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大型情景剧演出,在建党100周年举办“寻找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演活动,在校园中建设党史长廊、廉政长廊等,让学生参观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第三,抓住一个关键,搞好政治教学。“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是思政课,主阵地是政治课堂,这是其他课程和课堂所无法替代的。学校非常注重政治学科的建设,开展系列研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思政课中成长。

邢梅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主体、以校本思政课程与校外实践拓展活动为两翼的思政课程群,全力上好“大思政课”。

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聚焦两点:向内拓展和向外延伸。

向内,我们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将思政课和少先队队课纳入智慧课堂建设的范畴,以“探究学评单”为依托,积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讲、诵、演、辩、唱”,从而形成素养和情怀。此外,我们根据各级段学生特点,与时俱进开发思政特色课程,先后研发了低段《听习爷爷讲中国故事》、中段《身边榜样,前行力量》、高段《童眼看世界》等校本特色课程,让学生从思政课堂走向世界课堂。

向外,我们大力挖掘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组建校外宣讲团充实思政教育队伍;开展家长思政课堂、社会模范思政课堂、项目研学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拓宽教育场域,实现家校社思政共育。

靳新正:“大思政課”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站位要高,应主动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个方面——

健全体系,科学实施。学校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科学地规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实施方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一以贯之。

建强队伍,提升本领。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更要以心化人。学校认真选拔培养了一批专业理论强、综合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他们不仅政治立场坚定、思维方式创新,还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躬身笃行教导学生、感染学生。

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郝海龙:我们有两个重要抓手——强化学科资源整合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我校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线,以其他课程为辅线,充分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享发展,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围绕“大思政课”理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教学中。

另外,我们通过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将多个学段思政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问题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使每堂思政课都有故事、有风景、有理想,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学校注重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日”主题活动、举办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开展教师家访活动、评选“书香家庭”“最美家庭”等,畅通家校联系,推进家校共同体建设,不断增强教育合力,助力学生涵养优良品行。

许爱灵:我校坚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案,让思政课具有浓厚的故事性、趣味性、活动性,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是创新融合课堂教学。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索思政课与各学科的融合,把党史故事、科技文化等内容融合到各科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张玉进老师在《七律·长征》教学中,把毛泽东思想巧妙地融进课堂。赵静老师在讲授《明天更辉煌》这节课后,延伸讲授了《邓小平与“一国两制”》《中国的一带一路》……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教材。“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我们认为乡土历史文化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途径。于是,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爱我山城,爱我鹤壁》,积极传承鹤城的灿烂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担当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重任。

三是注重家风建设。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积极开辟思政课新途径,在全校师生和家长中开展了“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良好家风浸润校园”“谢谢了,我的家”等活动,汇编了“家风家训集锦册”,向学生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家训的讲话精神,讲述师生的家风故事,让思政课走出教室,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家校携手将思政课程变得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润物无声地影响、感染学生。

主持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创新教育形式,上活思政课呢?

李雪颖:学校创新思政工作的重心是让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衔接,与社会活动相融合,以弥补校园思政课教学时空范围较窄的缺陷。

一是与综合实践相衔接。学校可以整合课程资源,把思政课与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相衔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课”。近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到济源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山西武乡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安阳红旗渠等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高一、高二年级围绕济源的“愚公移山”精神、白银产业、历史建筑及附属文化等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考察探究中,活化了政治学科知识,增强了家国情怀,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

二是与社会课堂相融合。学校围绕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开展思政活动,用好社会大课堂。2018年,我校师生到大峪镇林仙村开展“脱贫攻坚”“文明乡村”主题墙绘活动;2020年,我校“彩绘强国”志愿服务项目获河南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我校政治教研组成立“时政瞭望”“先锋法治”社团,定期开展活动;设立《瞭望窗》校报,将一周内《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的热点事件、时事评论,进行摘编打印,发给学生,引领学生关注国家、放眼世界,让思政课与时代同频共振。

许爱灵: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此,我们学校鼓励思政课老师创新理念、创新教法、创新手段,研发多元课堂模式,让思政课堂丰富多彩。我们创新开设了《善行山城研学课程》《良好家风快板课程》《传统文化实践课程》《爱党爱国节日课程》《乐学启智入学课程》和《感恩母校毕业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同时,我们以党史与诗词、艺术与表现、快板与家风、抖音与审美、手机与安全、礼仪与交往等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爱党、爱国,求真、向善、崇美,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郝海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上活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首先要提上去。

我校以“思政+”整合课程为主题,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规范思政课教学教研,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学校组建16个学科成长共同体,充分挖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促进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激励教师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立足新时代关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思政课与“1+1”阳光大课间、足球运动、社团活动的融合创新;健全完善“雏鹰争章”评价体系,开展“责任少年”“新時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靳新正:上活思政课,教师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一是善用历史思维,讲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二是善用比较思维,在历史对比与中外对比中,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三是善用辩证思维,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上活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能说、敢说、会说。第一步,要求学生能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课本或其他配套资料上的基本问题;第二步,要求学生在读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举例;第三步,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第四步,要求学生对某课某节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小结、归类等,并联系实际谈学习收获,或对热点问题发表评论等。

邢梅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导向的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是当前的重要改革方向,也是优化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我们要活用教材,也要开放性整合使用教材,积累丰富的德育资源,追求接地气的思政教育,将社会生活现实与实际课程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从教学形式上来说,我们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社会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交流、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参观访问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情感场域中,既能掌握思政教育理论,又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素养。

此外,思政课不应仅仅局限在固定的场域,研学是课堂,舞台是课堂,图书馆是课堂,机房是课堂,敬老院也是课堂,多场域结合,沉浸式教育,才能让学生在互动与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

(责 编 帕 拉)

猜你喜欢
大思思政课思政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